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东山得名小考


  黄淼章,广州市政协,研究馆员。

  【中文摘要】“东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现。东山寺得名于明洪武年间,在广州城东,人们因寺名而将寺周边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为东山。因此,东山的美名与贪官韦眷无关。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山是英雄名区。今天的东山又素以文化强区和教育强区着称。

  【关键词】广州 东山 东山寺

  Abstract:Dongshan firstly appeared as a name of a temple. The Dongshan Temple was nam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ongwu Emperor period; it was placed to the east of Guangzhou city, thats why people call the surrounding district the “Dongshan” district. As the above reason, the name of Dongsha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corrupted governor. In the recent history of China, Dongshan district was known as a heroic district. The current Dongshan is famous for its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advanced education.

  Key words: Guangzhou Dongshan Dongshan temple

  

  2009年,广州市越秀区有关部门拟将辖内的“东湖街”改为“东山街”,这一动议引起了市井百姓的争议,有的赞成,也有的反对。《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8日发表了陈扬先生《改的不是名,是寂寞》文章,文内引用报纸说:“东山得名于东山寺,”而东山寺是明代成化年间太监韦眷所建。“原来东山的得名与太监有关,与贪官有关。如果这番考据当真,东湖街为什么还要改名东山街呢?这真是一条越看越寂寞的新闻。” 

  东山的得名与太监有关,与贪官有关?看了这篇文章,我再翻阅了《番禺县续志》《广州市文物志》和《广州东山区志》及有关的报纸新闻,发现都持有这个观点。

  关于东山寺,据民国《番禺县续志》和《广州市文物志》等地方史志的记载:是明朝成化年间一个叫韦眷的人所建,地址在今广州的东山口附近,因韦眷是一个内监,俗称“太监寺”。东山寺的旁边,还有一座韦眷的坟墓,它的位置就在今广州铁路工人文化宫内。

  韦眷是广西宜山人,字效忠,其弟韦泉是明朝特务机关头目——锦衣卫正千户。当时,韦眷投靠大宦官梁芳,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化十一年(1475)韦眷被任命为广东提举市舶太监。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而广东提举市舶司是一个肥缺,明朝时多由有权势的太监来担任。韦眷来广州上任后,依仗权势,与中外富商沆瀣一气,做了不少坏事,是一个贪官。《明史·韦眷传》载:“眷为广东市舶太监,纵贾人,通诸番,聚珍宝甚富。”由于韦眷营私舞弊,敲诈勒索,与广东的地方官僚发生了冲突,韦眷又玩弄权术,害死了广东左布政使陈选。韦眷因此权势日隆,广植奸党,不可一世,“自是人莫敢逆眷者”,而“粤人无不切齿于眷”。韦眷也终因贪赃枉法,被大臣参劾,明孝宗撤了其职。韦眷后来死于京城,尸体运回广州下葬。

  韦眷在广州任职时,早就选了广州东山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自己永久的归宿,韦眷曾害死过地方官僚,因此怕被人挖墓鞭尸报复,他在生前便绞尽脑汁将坟墓建造得特别牢固。1964年,考古人员在东山口的广州铁路文化宫发现了韦眷墓,发现此墓规模宏大,全墓用红砂岩砌筑墓室,内分前室和主室两部分,全长744米。前有竖穴式墓道,石室的两壁券墙和后壁石墙厚达l米多。前部券拱5重,后部券拱4重。石室之外有厚达半米的三隅砖壁衬护,砖墙外再抹石灰。墓顶有厚厚的夯土,夯土还有铁沙掺于其中,时日一久,铁沙和泥土锈结在一起,浑如—块巨大坚硬的岩石,整个墓室构筑坚固,防盗措施严密。但是考古人员发掘韦眷墓时,却发现此墓早已被盗。坟头已塌、石碑巳倒,固若金汤的墓室也早已被人挖开,墓室一片狼借,劫后余存仅有外国古银币3枚、圆形素面薄金片1枚,残断珊瑚1支,宋钱3枚和南汉铅钱l枚。从墓的型制及残存的陪葬品推测原来墓中陪葬了不少珍宝。韦眷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却逃脱不了坟墓被盗、陈腐骨于荒野的下场。

  韦眷在广州任职期间,收受贿赂,聚珍宝致富,为了掩饰其受贿贪赃的罪行,韦眷出资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此寺于成化十六年(1480)竣工。成化二十三年(1485),明宪宗皇帝敕封为“永泰禅寺”,韦眷还在番禺等地广置良田,作为寺产,并招来许多僧人。表面上建寺是拜佛行善,普济众人,实质上却起了为其守护坟墓的作用。据《番禺县续志》记载,寺内“殿侧有眷塑像,冠带绯鱼,侍者夹立,寺僧祀之”。一个鱼肉百姓的太监,竟恬不知耻地挤进寺庙菩萨的行列,分享寺庙的烟火,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了。据《番禺县续志》记载,后来人们将永泰禅寺改称为东山寺,这样就把东山之名和韦眷联系起来了。

  永泰禅寺是被改称为东山寺,为什么要改名呢?东山寺是否是韦眷建永泰寺以后才有的呢?为此,笔者查阅了广州的有关史料。明朝成化九年(1473),吴中编纂了《广州志》一书,此书现仅存孤本,在北京图书馆特藏。笔者到中山图书馆查找,该馆仅有《广州志》的缩微胶卷。据该书的记载,明代广州有大小寺庙一百多座,其中就有两座东山寺,城东城西各有一座。城西的东山寺,为宋景定三年(1262)耆民赵起增所建,因年久失修而毁坏。而城东的东山寺更早。据《广州志》卷二十五《寺观》记载,宋淳熙六年(1179)僧人宗真与周侍郎建寺,因寺内供奉六祖慧能,故名六祖寺。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了加强佛教的管理,健全佛教管理机构,下令清理佛教寺庙,严格限制僧人和寺院数量,严厉惩处违法犯戒僧人。于是,六祖寺与广州的其他寺合并,改名东山寺。这条记载非常重要,因为按传统说法,东山的地名是因城东的东山寺而得名,而东山寺得名的时间应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那时韦眷还没有出生,更离他建永泰寺要早近一百年,所以东山得名与贪官韦眷无关。

  广州的东山寺是六祖寺演变而来的,而寺内供奉的是六祖慧能禅师。慧能与广州有着深深的法缘。当年慧能从湖北黄梅东山寺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后,从黄梅到岭南隐匿了十余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时印宗法师正在给僧众说法,慧能也混在其中听法。一阵风吹来,寺内的旌幡随风飘动。印宗问: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说法,一语惊人,也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慧能于湖北东山寺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他在菩提树下为众人说法,被中国佛教史上称为的“重开东山法门”。慧能在光孝寺宣讲的主要是他自己根据《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所独创的思想,这种思想逐步充实、完善,最后形成了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禅宗南宗。洪武年间,六祖寺改名为东山寺,除了寺庙在广州城东之外,也以六祖慧能“开东山法门”有关。韦眷死后,人们将永泰禅寺改称为东山寺,实际上是为了避开贪官韦眷之名,不能让韦眷玷污了东山的名字。

  “东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现。东山寺在的广州城东,其周围岗阜连片,广州人习惯将称丘陵为“岗”、而主岗又称为“山”。人们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为东山。旧时的东山,范围并不大,主要是指广州城东郊的东山寺周围即今署前路东山口龟岗一带。在明清两代,东山地区虽然开始开发,但利用程度很低,东部仍是松林茂密的岗地,只有一些寺庙点缀其中。清末民初,广州城市向东面开拓,地处东山口一带的永泰寺前、东山庙背、龟岗、烟墩岗、竹丝岗、马棚岗等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最早成片开发东山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他们在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先后兴建了福音堂、礼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中外传教士住宅等。清宣统二年(1910)美国的安息会也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购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浸信会中国教徒、华侨李济良、冯景廉、廖德山、余德宽等于光绪三十四年在烟墩岗建成培正学堂新校舍。

  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华侨、教授、洋行买办、官僚、实业家等继教会之后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他们纷纷在东山口一带买地盖房,建起一栋栋小洋楼,如简园、明园、春园、葵园等等。龟岗、烟墩岗、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一带的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带有西式建筑的小洋楼联成一片。这些小洋楼的主人不少留过洋,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令广州人瞩目的风华一代。于是广州就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 

  民国二十年(1931),广州市设立东山区公所,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东山区公所”的旧址就在署前路。民国三十四年,广州市重划市属行政区,东山、大东、前鉴、东堤分别为市属28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山区政府的工作人员接管当时的“东山区公所”,地址便是在“东山寺”的遗迹上,当时“东山寺”早已残败不堪,成为一座无人管理的破庙,堂内的神像菩萨也不见踪影,连香案一类的神台都被搬走,可谓“十室九空”。 原东山区区委政府大楼,便是在“东山区公所”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2005年5月,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域规划,将东山并入越秀区。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广州的东山又是我国近代史上英雄名区。林则徐曾在东山的东炮台销烟、康有为在此办万木草堂、黄花岗起义等都和东山有关。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山成为大革命的摇篮,举世闻名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省港罢工指挥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广东区委等都设在东山,北伐誓师的大会场,也设在东山的东较场。一代伟人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都曾在东山这块热土从事革命活动,给东山留下了一幕幕永恒的历史画卷,为东山增添了历史风采。

  东山又素以文化强区和教育强区着称,古代广东贡院、广府学宫、番禺学宫、万木草堂,近代的农讲所、旧中大都在东山。今天教育已经成为东山的“名片”。省实验中学、执信中学、培正中学、七中、文德路小学等均享有盛名,东山注定与教育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广州两大图书馆也在原东山区。同时东山也是广州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区。现代的东山,又是党政军首脑机关集中,写字楼林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和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05年,东山区的谢幕,让人们凭添了许多伤感和怀念。东山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光荣的历史,令老广州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今天,有人建议将“东湖街”改为“东山街”,笔者认为,改不改名是次要的,但东山的历史文脉,要发扬光大,载入史册。

  东山的美名与贪官韦眷无关。东山区消失了,但东山还在。但愿东山不死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同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