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谈博物馆的陈列语言与素质教育



  朱建彰,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中文摘要】博物馆离不开展览,陈列语言是布展的必要手段。一个好的展览,应当用陈列语言去吸引观众,用视觉美感染观众、从而让观众在不知不觉、无拘无束、自然而然中接受教育,使自身的爱国主义和人格精神得到升华。

  【关键词】博物馆 展览 陈列语言 素质教育

  Abstract:Museums always take on exhibitions. How to display the exhibits became very necessary. What a good exhibition could attr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audience. Then the audience could accept a good education easily.

  Key words: Museum Exhibition Language of displaying Quality education

  

  展览是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无法逃避的一项基本工作,而陈列语言又是博物馆进行展览必需的手段。笔者就有关博物馆展览、陈列语言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博物馆陈列语言(Displayed in the museum Languages)的来历

  陈列语言一词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出现的类似术语演化而来的。1956年翻译出版的《苏联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中出现了“实物语言”这一提法;文化部文物局于1962年8月发布的《博物馆与文物工作的几点意见》(草案)中提出了“博物馆的陈列要以它的特有语言向观众说话”的命题;此外还出现了“博物馆的语言”、“博物馆的艺术语言”等等提法。1986年,费钦生发表了《论陈列的特有语言》一文,认为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门艺术,它同其他任何一门艺术一样,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思想内容的艺术语言手段。陈列语言所要探讨的是陈列内容的主题结构反映在陈列形式上的组合技巧,解决展品在陈列展出中的形象化问题,使陈列具有可读性。文中还运用丰富的国内外博物馆中成功运用陈列语言的实例,分析了陈列语言的独特作用和构成要素,为进一步研究陈列语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严建强发表了《关于陈列语言的探讨》一文,认为陈列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图像语言,它是一种依靠三维物品排置的序列、情态及与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配合而构成的视觉形象为媒介的传播手段和交流方式。其中复原是陈列语言的中心概念和主要结构方式,无论是全复原组合陈列,还是半复原组合陈列、象征性复原陈列都能达到陈列语言的效果。并指出陈列语言的意义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特点,而且在沟通展览与观众、丰富展览的手段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为在以后几年里,就这个课题,有许多专家发表看法。在199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ICOFOM)瑞士年会的中心议题就是“陈列的语言”,在这次会议上,将其定义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也就是说陈列语言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的桥梁。博物馆对观众的研究就是这个桥梁的基础,观众喜欢什么?喜欢什么方式?倘若我们对此没有研究,没有一个很好的陈列语言定位,没有一个很好的陈列语言的表达能力,没有一个很好的陈列语言感染力,我们是无法很好地与观众交流和互动的。纵使你有再大的学问,想展现再多的研究成果,想告诉观众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而陈列语言或条理不清,或故弄玄虚,或词不达意……怎么传达给观众而使之感兴趣?因此,陈列的语言要考虑观众的感受。陈列语言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语言,以艺术形式作为媒介,以吸引最多眼球为目标的一种陈列手段。在陈列设计中,陈列语言既是陈列形式设计的重点,也是陈列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交汇点。如果陈列设计时能够树立起陈列语言的意识和观念,我们就会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构筑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这座桥梁一边连着观众,一边连着展品,观众就是通过陈列语言这座桥梁去理解展览、去理解博物馆。观众在参观展览时,在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图标指引和讲解的情况下,仅仅藉助有机组合的展品本身,能理解展览的主题、理解展品内容和意义,这个参观过程就是通过陈列语言完成的。

  二、陈列语言在布展中作用

  博物馆陈列语言在陈列中的作用巨大。我们看到在一些展览中,信息的载体(实物)和信息本身是分离的,实物展品主要依赖其他诸如文字和讲解等解释手段才得以表达,离开了这些手段,展品就难以被认识、被理解。如果情形真是这样,表明展览没有充分体现博物馆教育和传播的特点。

  教育和传播是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一般把博物馆的教育与传播的特征归结于利用真实的三维物品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人们通过展览设计,将实物组合在一定的空间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形象体系。如果这一形象体系无需依赖文字的或言语的解释手段就能被观众所理解,那就意味着它本身具有表达能力。在这种场合下我们说,展览运用了陈列语言。在陈列语言中,上述信息载体与信息本身相分离的现象被克服了,信息载体本身就具备了传播信息的能力。所以,陈列语言是博物馆教育与传播的最理想、最典型的形式,最集中地反映了博物馆教育与传播的特点。运用陈列语言不仅体现了博物馆教育与传播的特点,而且在沟通展览与观众,丰富展览的表现手段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首先,由于陈列语言的自行表达能力,使那些教育程度不高、阅读说明文字还有困难的观众,或尚没有足够阅读能力的儿童,以及母语上差别明显的外国观众能避开语词性符号方面的障碍,直接从实物组合和展示形象中理解相关的内容。其次,陈列语言有助于展览表达某种用文字语言难以表达的学术问题、艺术感受等。例如人类学博物馆就展出石器时,选用了细石器和陡刃砾石。它们各自代表着北方的工具和南方的工具(北方和南方还有其他工具,但以这两种工具为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生存环境有何关系,跟人类食物来源又有何关系,这种差异在文化上又会引起什么变化等问题如何艺术向观众解析,作了一些尝试。按传统做法,在二个展柜各摆放细石器和陡刃砾石,在各自下面用一段比较长文字加以说明,才能让观众看懂这个带有学术问题的展览。这次我馆采用另一种陈列方法,用模拟一个北方自然环境和南方自然环境,从而回答了因环境不同,而造就了工具不同、食品来源的不同、农业起源的不同、家禽饲养起源的不同等等。经过这样处理,使这个展览更凸现陈列语言魅力,增强陈列的可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提高陈列的教育与传播效果。还达到一个更高的目标:运用陈列语言赋予展品本身一种自行表达能力。

  其次,陈列语言在布展中体现对展品的摆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对展品的认识前提下,对展品进行科学、艺术的陈列。例如人类学博物馆在一次展览中,特意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钱币按时代顺序排列,尽管我们不作任何解释,观众依然可以瞭解到钱币发展史大致脉络。这就是通过陈列语言在展览中的作用,也是常用的陈列手段。这样陈列方法对本科教育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在课堂里老师已经全面论述钱币的发展史,但在博物馆里明显感受到在陈列语言的牵引下重温钱币演变史。也正是这个陈列语言,把学生与博物馆联系起来。学生在博物馆看到钱币(实物)的变化图,再和讲义结合起来,就更容易记住。同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对钱币认识的前提下,应用陈列语言,把自己对钱币理解表达出来。学生在参观后重温知识,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博物馆则能显现出社会效益并带动经济效益。出现互动、双赢的局面。

  再次,陈列语言在布展中体现对光、色的运用。对于博物馆来说,它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展示馆中的展品,为了能够吸引人们,愉快的视觉环境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将照明设计视为陈列语言中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光不仅能展示展品,还能将展品的魅力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陈列室光环境的布置好坏直接关系着博物馆的使用效果试想在昏闇的博物馆里,看展览是个什么结局。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令观众眯着眼睛看展览,又是什么结局。只有经过精心调试的灯光,明亮适中,又能凸显主体,人们漫步在和谐环境里,参观展览,这才是美的享受。对博物馆采光来说,最关键的要求是光谱分布。在这方面,自然光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其颜色特性极为理想,但天然光具有瞬时性和周期波动性,很难控制光束的强度、形状、尺度以及其方向性,所以我们在使用天然光的同时,还必须辅助以适当的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在陈列语言中是一个亮点。它最大特点,人工完全可以控制灯光的强度、形状、方向性并能基本满足设计者的要求。例如笔者在南京有幸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充分利用光、色所造成的特殊色彩,营造出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悲惨画面,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当观众进入展厅,随着一段下沉式阶梯,光线渐暗,一面古城残恒、一座水泥碉堡强烈吸引你的眼球,逼真枪声震耳欲聋(观众在光线十分昏闇的情况下经过一小段走廊,这是设计者有意留出一些空间,让观众发挥各自联想功能。可谓是用心良苦)。在天花板正中“遇难者300000的字样,透过白色的强光凸现出来;天花板对应地面布满一颗颗闪亮的星,寓意九泉下30万遇难者的英灵。在这个展览前部分有关日军暴行部分的陈列全部采用人工采光,后半部分采用人工光源与自然光源相结合,提高光亮度,产生一种前半段的压抑感,后部分昂扬向上的视觉心理感应。

  三、博物馆用陈列语言进行布展,用展览方式去吸引观众,

  引导观众、从而达到提高观众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目的

  博物馆通过陈列语言进行布展,用展览方式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及提高对美鉴赏能力,这就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说明博物馆陈列艺术与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有着重要的启迪性,搞好博物馆的展览,对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积极作用,是博物馆工作的最终目标。博物馆工作就是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将美的展品传播给广大观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其中,精美的藏品是基础,陈列语言是桥梁,思想教育是目标,他们是互相作用的,这三者的互相关系,揭示了陈列语言的美学特征和工作规律,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博物馆本质和特征。

  陈列语言是一门独特的综合性的展示手段,审美鉴赏是靠大量陈列手段和艺术手段来实现的。要求所展示的物品本身要有真实性、艺术性、稀有性,陈列实物越丰富多彩、越珍贵稀有,陈列文化底藴就越深厚。否则,陈列美就会成为无源之本。一件好的展品,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们要调动一切陈列手段,充分展示器物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不可再生价值,揭示其历史、社会科学、艺术价值。根据陈列艺术的科学规律,注重观众对陈列展示的心理认可度,掌握和运用展品自身的艺术元素,按展品年代时序、地域特征、门类序列,来进行陈列的艺术设计。

  陈列语言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塑造陈列对象所表现出的美感。首先设计师要熟悉陈列的内容,理解陈列主题,然后根据特定的环境来设计形式、结构,创造陈列的艺术特色,确定陈列的艺术主调。其次是创造完美的艺术形式,营造感人的艺术效果。陈列形式美是艺术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设计应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组织严谨的艺术结构,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创造宜人的艺术环境,实现陈列艺术形式与陈列内容的完美结合。在形式设计中往往运用空间结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色彩结构等艺术元素,对陈列内容、实物展品进行艺术组合,运用文学、绘画、雕塑、影视、舞美、音乐等艺术手段,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塑造出多姿多彩的陈列形象,使陈列体现出韵律感、节奏感、造型美、色彩美、环境美,产生独特的艺术神韵和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无法推卸责任。人们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既能获得理智的满足,又能得到心灵的净化。一个展览的展品越典型,内容越丰富多彩,陈列形象就越丰满,越有特色,就越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如黄花岗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有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与妻收》,蓝飞鹤烈士的狱中诗,红色小歌手张锦辉的就义歌等,这些列士遗物和诗文,充分揭示了革命先列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极富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一书中说过:“图画、声音和形象能感染每一个人,不管他处在某种进化的阶段上。”这表明我们在美的创造与欣赏思维过程中,形象与感情有着不可分离的必然关系,当设计师的理智思考和情感都无痕迹地融入陈列形态中时,观众才会被展览打动。审美思维和其他形式的思维活动一样,必须以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要认识美、产生美感,离开具体审美对象,就不可能产生美感。美感就是在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心理活动。它将人的感知、想象和情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广东省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门前的折断烟枪大型雕塑前,观众就会浮想联翩,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清政府腐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通过心里联想,激发观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笔者在留言簿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落后就会捱打,让我们以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为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而努力奋斗。”

  以上例证都是通过心理思维来激发观众的爱国意识,有效地完成了传播过程,因此产生的效应已超越了展品的本身。我们在陈列中通过美的文物(标本)来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作用,调动人去主动欣赏美的积极性,使人在不知不觉、无拘无束、自然而然中接受教育,使自身的人格精神得到升华。一个人置身于陈列、艺术的环境中,他必然接受艺术环境形成的美育价值的概念,能引起注意力,能打动他感情的,能激起心灵振荡。无论是“美的”创造还是“美的”欣赏,如果没有人的情感活动的参与,那是难以进行的。博物馆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陈列展览中,设计者总是用典型文物(标本)来阐述陈列主题,从而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陶冶,达到育人的目的。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曾举办《血染的风采——东江支队革命文物展》,设计者利用各种有关文物及图片,通过陈列语言,向观众展示东江支队革命者为瞭解放全中国,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达到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人”与“物”的共鸣产生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心理情感。这种审美的感情色彩,使其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其中,陈列艺术直接对人的感情发生作用。在审美活动中,如果忽略了观众的情感活动,陈列手段再高也难以实现它的特殊功能,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无法完成审美活动。从这个环境的观点看,如果观众对美和丑、崇高和卑下、悲和喜的感知体验,符合审美属性的话,那他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审美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陈列语言的价值,就是博物馆与观众得到全面、多层次交流。陈列语言作为桥梁联系着博物馆和大家。在认识陈列语言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不断总结陈列语言的美学法则,推动陈列艺术的改进和提高;就是通过文物展品的形象教育,来传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科技美,从而启迪人们的思想,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性情,使人们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美,达到美化人类、美化世界的目的。

  

  附记:本文受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吴农:《论陈列艺术的美育价值》。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金艳:《博物馆陈列中的联想效应》,《中国博物馆》,1996年第1期。

  4.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编:《博物馆建设思考答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5.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6.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岭南考古研究》。

  7.项隆元:《博物馆陈列语言》。

  8.柳州市博物馆文集编委员会编:《柳州博物馆文集》。

  9.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10.庄英章:《人类学家和他博物馆》。

  11.张镇洪:《南蛮不蛮——论珠江流域史前文化》,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