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清代广州牙雕



  黄燕红,广州市文物总店,馆员。

  【中文摘要】清代,广州牙雕在中国牙雕艺坛上独领风骚。广州牙雕地位的确立、行业组织的成立、中外贸易的发展、工艺的特点以及其典型的艺术特色等诸因素成就了清代广州牙雕的辉煌,清代广州牙雕的艺术成就令世人瞩目。

  【关键词】清代 广州牙雕 行业组织 工艺 特色

  Abstract:Ivory carving of Canton took the lead in Qi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chamber and trading at home and abroad, Canton ivory carving also reached to its splendid time.

  Key words: Qing dynasty Guangzhou ivory carving  industry Organization  Arts and crafts Characteristic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至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苏州、广州、北京为代表,各自形成了地方牙雕的色彩。苏州牙雕典雅醇厚,文化气息浓厚;北京牙雕古檏典雅,带官宦气质;而广州牙雕精细工整,玲珑剔透,富有装饰性。

  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广州就有象牙雕工艺了。在《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说:“秦始皇统一岭南,其目的之一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1983年广州发现的西汉南越王赵昧墓西耳室,就出土了5支原支象牙,但已全朽裂,同时出土了其它牙雕器物,如象牙厄、象牙泡钉、象牙算筹,残牙雕器等,这是广州最早的汉代象牙雕刻品的历史实物。晋代,广州出现了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王隐《晋书》记载:“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细簟。”足证当时广州工匠已掌握了牙雕塑技艺。南越王宫遗址唐代地层里出土了象牙圆雕人头像及一些象牙加工碎料,说明广州的牙雕工艺一直在持续发展。但是清初前广州牙雕并未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苏州样,广东匠”说明广州牙雕尽管工艺水平高,但还处于对苏州牙雕模仿的状态而已。到了清代,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繁荣的对外贸易,促使广州牙雕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牙雕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派牙雕。

  一、广州牙雕地位的确立

  1644年,清世祖统一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待重整旗鼓,百业待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实施“海禁”政策,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广州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广州文化,经济得以繁荣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汇,带动了广州牙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广州牙雕在这个大前提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广州象牙雕刻和牙丝编制的工艺精细巧美,深得宫廷显贵喜爱。

  广州象牙大多来自东南亚,广州象牙雕刻与牙丝编制工艺凭藉进口象牙的方便条件得到发展。精美的象牙制品被清代广东官员作为土贡进贡朝廷。据《宫中·进单》所记可以窥见一斑:雍正九年五月初一日广东巡抚鄂弥进象牙面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广东总督郝玉麟进象牙扇4把;雍正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广东巡抚鄂弥达进牙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广东总督郝玉麟进牙扇4把;雍正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广东巡抚杨永斌进象牙葵扇50柄、鹤顶牙扇5柄;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广东总督鄂弥达进牙扇5柄,牙牌掌扇50柄,牙香囊100枚;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广东巡抚杨永斌进牙扇5柄、牙席2幅、牙枕4个、牙座褥4幅;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广东海关监督毛克明进象牙席2床;雍正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广东巡抚杨永斌进象牙扇5柄;同年闰四月十九日广东巡抚杨永斌又进象牙扇5柄。上述雍正时期广东官员贡进内廷有象牙雕刻和牙丝编缀两种。牙丝编缀在清代广州象牙工艺中堪称一絶。它首先将硕大而坚硬的象牙劈成篾子,再编缀成席、枕、座褥等凉爽宜人的夏季用品,以及编缀大小龟背纹或线纹等牙丝工艺品。由于用料贵、耗料大、工程复杂、劳民伤财,激起民愤。雍正二十年降旨严禁广州编制牙席,干隆朝继之,牙席编制遂絶;然而,牙丝编缀工艺仍代代相习,根据宫廷装饰陈设需要,设计制作用料较少的工艺品,如牙丝编织扇、牙丝编织灯笼、花篮、香熏等,象牙工匠师精心构思、精工细做,将编织与浮雕巧妙结合,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新型装饰风格。广东官员向内廷进贡牙丝宫扇即为明证。干隆五十九年四月十八日两广总督长麟仍进牙丝宫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广东巡抚郭世勋也进牙丝宫扇5把。据《宫中进单》所记,从雍正至干隆年间,每年岁贡中,广东官员均以牙丝编织执扇五把或十把按数向朝廷交纳。这些进贡用来陈设用的象编织扇,有的交到圆明园,有的直接交到宫内敬事房,也有的被送往热河等行宫。可见,广州牙丝编缀因其工艺精巧细密、雍容华贵,迎合了宫廷显贵的需求,并深得其喜爱。

  2.广州牙匠当差宫廷造办处,影响了整个内廷的象牙雕刻艺术。

  广州象牙工艺精湛,作品美仑美奂,得到雍正干隆等历朝皇帝的欣赏。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记载,自雍正至咸丰年间(1723-1861),留有名字的广州牙雕艺人就有十五名之多,他们为宫廷牙雕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雍正七年(1729),由广东巡抚祖秉圭荐举,陈祖章入清宫造办处牙作当差。当时,施天章等人在造办处牙作已效力多年。施天章,嘉定人,封锡禄入室弟子,善工竹雕,雍正时期在造办处极为活跃,担任“序班”。陈祖章进入牙作之后,施展技艺,在苏州南匠控制的牙作内显露锋芒。因失势,施天章辞职回乡。干隆五年由陈祖章领着一班广东牙匠顾彭年、萧汉振、陈观泉(祖章之子)以及常存,按画院处员外郎陈枚的画稿用了一百多天时间完成象牙雕极品“月漫清游”册12页,此册页刻画宫中仕女从正月到十二月的节令生活,均以象牙雕刻为主,分嵌各种彩石、青白碧玉、红蓝宝石及玛瑙、玳瑁等,布置成各种景物。它是一种风俗性的牙雕杰作,“月漫清游”册运用广州牙雕特有的“镶嵌”技法,集中了能工巧匠于一堂,反映了十八世纪牙雕工艺和镶嵌技术的发展水平。它标志广东牙匠开始垄断宫廷牙雕的创作,地位越来越显赫。干隆时期被召进宫廷造办处当差的广州牙匠有李裔唐、萧汉振、黄振效、杨维占、司徒胜、黄兆、李爵禄等人。他们都是出类拔萃、技艺高超的牙雕艺匠。其中,黄兆从干隆十四年进内行走至干隆六十二年,在造办处牙作效力达48年之久。可以说,干隆时代造办处牙作是以广东牙匠为主体的,内廷的象牙雕刻艺术基本上由广东牙雕艺术变化而来。

  在《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和广东地方志等都记载了广州牙匠在宫廷造办处当差的相关活动资料。

  陈祖章,   清代著名广州象牙雕刻家。在清宫造办处当差共14年的,为清宫制作了许多象牙雕刻品,以“月漫清游”册最为突出,最后以“年迈眼迟,不能行走”为由,“恳祈回籍”。

  萧振汉,   清代著名广州象牙雕刻家。干隆三年(1738)入清宫造办处当差,干隆六年(1741)参与牙雕“月漫清游”册页的创作生产活动。

  黄振效,   清代著名广州象牙雕刻家,是擅长高浮雕的高手。因雕刻象牙“渔家乐笔筒”进献清宫而受到干隆赏识,于干隆三年(1738)奉召入清宫造处牙作供职。他制作的象牙雕刻品有笔筒、臂搁、火镰套和花囊等。因技艺高超,故有些作品被干隆帝恩准刻上其名款。干隆九年因患重病而回乡。

  黄兆,   清代广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他从干隆十四年(1749)进入清宫造办处,至干隆六十二年(1797)为止,在清宫当差效力达48年之久,曾雕刻过“五百罗汉朝圣”等作品。

  李爵禄,   清代广州著名象牙雕刻家。干隆二十年(1755)进入清宫造办处牙作,至干隆四十年(1775)为止,他在造办处二十余年,专做象牙活计,以“仙工”出名。制作了“象牙雕玲珑套盒”、“象牙仙二塔”、“象牙佛”、“象牙观音”、“象牙花篮”等作品。

  杨有庆,   清代广州著名象牙雕艺人。干隆三十八年(1773)由广东海关监督德魁荐入清宫造办处牙作当差,接替当时患病已欲告退的象牙雕艺人李爵禄之职。杨有庆入值造办处牙作提交的第一件“试做”成果是一件精巧的小象牙盒和一份他设计的图样,干隆帝过目后,对其手艺表示满意,遂获准正式进造办处牙作供职,专做象牙小盒活计。

  清代雍正至干隆年间,入值清宫造办处当差的广州著名象牙雕艺人还有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等人,他们在清宫创作了许多艺术精品。

  从《清档》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干隆时期广州牙雕在造办处南匠中的地位渐高,而作用与日俱增。由雍正时期附庸于苏匠的地位,经过干隆初年与苏匠的反复较量,终于取得优势。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为地方特色的广州牙雕正影响宫廷牙雕。

  二、行业组织的成立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州象牙雕刻品作为西方人的旅游纪念礼品和外销品出口到西方。干隆年间(1736~1795年),在今天广州的解放中路和惠福路交界附近出现了专营象牙制品的店铺。清嘉道年间,广州牙雕业迅速发展,居全国前列。清道光年间(1821~1850),出现了牙雕业行会,以规范行业运作。清末,又成立了大牙行,且在广州小新街设有象牙会馆。这标志着广州象牙雕刻行业有序持续发展。

  1.象牙会馆

  咸丰三年(1853),中国民间的牙雕艺人在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象牙手工业行会组织——象牙会馆。象牙会馆下设两个堂口:“慎玉堂”和“怀仁堂”。“慎玉堂”又称贡行,是以经营艺术性较高的商品,幷兼做牙雕贡品为主,如:人物(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象牙球、象牙塔、梳妆用品等精致高档的象牙雕刻。经营方式是由商号承包,产品制成后,先由地方官员或粤海关有关的官员过目认可,贡给朝廷珍藏,其余由商号自行处理,或零售或出口外销。当时贡行行址在今广州海珠路三府前41-43号。著名的贡行商号有联盛号、同盛号、同兴号、顺记、伍晋记等。贡行的所有商店负责人,均是学徒出身的手工业作坊业,他们实行“师傅带学徒”的方式传承,严禁妇女从事象开雕刻工作。贡行的产品独精,均由闻名的工艺牙匠设计制作,工艺品的风格化和多样化是贡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点,是区别洋行的主要特点。

  “怀远堂”又称洋行,是以制作光身的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大多是内销。产品有筷子、烟嘴、图章等。虽有制作出口人物象牙球类,但艺术价值较低,主要以统一规格,批量出售。从业人员不少。

  2.大牙行

  清末民初出现了大牙行,由于严格的行规,使一些不属于贡行或洋行出身的自学成材的象牙手工业作坊主不得自立门户,成立大牙行。他们以别具风格的作品示众,得到欢迎。大牙行比贡行的陈规陋习简便,以带徒为主;在组织原料的进口上,对贡行有所威胁,于是贡行商号开始转向大牙行,大牙行成为民国初年贡行的替身。

  三、广州牙雕三大工艺特点

  第一是精雕细刻,玲珑剔透。

  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是广州牙雕的工艺特点,也是广东雕刻工艺的特点。广州乐雕吸收了木雕,竹雕的技巧,并有所创新。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故刀工技法多种多样,尤善于综合起突、隐起、阴刻、镂雕、钻雕于器物一身。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能实现。至清晚期,这一特点更加发展并走上极端。如最具代表性的“镂雕多层象牙球”、为祝贺慈禧太后40寿辰而制作的贡品“象牙船”,就是明显例子。与镂雕相近的技艺有通雕,把镂雕、通雕结合运用是广州牙雕的一大特点,其代表作如“画舫”。

  象牙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材料,雕刻成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一般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多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广州市文物总店藏有一件清代“大国大封相”的人物象牙座件,它运用了镂雕,通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完成,人物形态各异,雕工精细,充分体现牙雕工匠鬼曲神工的超群技艺。

  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现立体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感和半立体效果,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象牙浮雕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广州象牙雕刻往往根据器物形状巧妙地进行各种浮雕,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立体感很强的层次效果。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象牙雕花卉圆粉盒,此盒作于19世纪中叶,是广州象牙作坊牙匠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特意为清宫的嫔妃精心设计制作的。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在立体圆形的象牙粉盒盖顶端,围盖钮刻着两条戏珠行龙,行龙威猛且盘遶。盒壁通体深刻牡丹、菊花、月季、葫芦等果实花卉图案,寓意“富贵平安、福寿绵长”。盒盖内壁嵌有一面小圆镜,灵巧方便,配上规矩工细、构图考究的盒壁,使作品显得雍容华贵,充分体现出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风格。

  第二个特点是讲究牙料漂白,善用“茜色”,富有装饰性。

  广州牙雕讲究牙料漂白。广州牙雕在雕刻之前,首先对材料进行特殊的漂白处理,使牙雕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保持象牙质白莹润的效果。这是广州牙雕与苏州牙雕最明显的区别。苏州牙雕一般不做漂白处理,接触空气和尘土后,牙雕表面泛黄,时间愈长,黄色愈重。

  广州牙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镶嵌”和“茜色”的特殊工艺,突出象牙雕刻制品在视觉上的华美和新奇。牙雕中的“镶嵌”,是指象牙雕件与其他多种材料(如柴檀木、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组合镶嵌于同一件器物上,使图案的层次鲜明,立体感强,同时这种镶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块牙料雕镂不能做大作品的局限。“茜色”为清代广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茜色”即染色,是用茜草等各种植物的色料,涂染在象牙雕作品的表面。广州牙雕的茜色,色彩斑烂,更富装饰性。清代“牙雕广东十三行图插屏”,工艺精湛,茜色淡雅,是广州牙雕巧妙运用茜色的代表作。

  广州牙雕的镶嵌、茜色,强调的是工艺作品的整体装饰性和立体感,与苏州牙雕中维持或突现象牙质地的美感,透出典雅厚重的文化内容是截然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毋庸置疑,广州牙雕的这种追求,与它的进出口贸易地位和所受的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个特点是题材丰富,造型百态。

  清代广州以其天时地利的特殊条件——唯一贸易港口,促进了其牙雕工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牙雕作品除了进贡朝廷和内销外,还成为主要的外销工艺品。广州牙雕在充分发挥雕刻、镶嵌、编绘的技巧上,注意品种创新,并以其丰富的题材,千姿百态的造型,赢得人们的喜爱,如:显示其镂雕技艺的象牙球、香熏、宫灯、花篮,火镰套,方盒、镜奁和瓶类;显示其编织技巧的象牙席、开扇、灯罩;显示其“茜色”和“镶嵌”工艺的立屏、挂屏、笔筒、鸟笼等。

  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牙雕作品上的装饰除了传统的题材,还吸引了外国一些图案。如:大卷叶西蕃莲纹、写实花卉等,整体布局繁而密,不见留空。同时吸收了西方美术中的明暗对比法,使作品更有层次,更富有立体感。

  四、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

  象牙扇、象牙球、象牙灯、象牙龙船为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典型代表。它们集中反映了广州牙雕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纷繁奇丽、装饰性强的特点。

  1.象牙扇。牙扇是用象牙劈丝、磨光、编织等技法制成的。清代广州象牙扇奇丽精巧、雅逸华贵,充分展现了牙雕匠师高超的审美情趣和编织技艺,创造了工艺品的典型。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清代象牙镂空嵌画折扇,制作于十八世纪,做工奇丽精巧。该扇由二十八档象牙片组成,两条边上是粗档,中间的牙片厚薄均匀,上下一致。每档扇骨以极细密的镂空金线纹为地,扇骨的上部顶端,修刻成半圆状,镂空雕出菊花瓣纹,扇中央有三个开光区,左右分别雕饰镂空斜方格网状纹和菊花瓣纹。中央的开光区嵌绘一幅小的山水人物画,画中描绘一对男女在园林中漫步的情景,此画设色艳丽清雅,线条明暗分明,显露画工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法。

  2.象牙球。象牙球在明代又称“鬼功球”,是最富特色的广州象牙雕品种。其独到之处是用一块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球体,球体精巧剔透,各层镂空雕花,转动灵活。清代嘉庆年间,广州牙雕艺人翁玉章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能够镂雕多层可以转动的牙球,成为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象牙球制作要经过选料、裁料、铣车成球、钻孔眼、镂脱分层、球面浮雕,内层戳花,打磨成品等多道工艺。其中镂脱分层技术性强、难度大,制作者无法看到刀具在球内的游刃,全凭感觉和技艺控刀,堪称鬼斧神工。

  3.象牙灯。象牙灯早期多为顶立式,和瓷器中的薄胎皮灯造型相似,比较简单,后来,牙雕艺人注意品种的改良创新,通过把人物故事与雕刻技艺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刻“宝莲灯”。宝莲灯是一盏玲珑通透,子母结合的大型走马灯。它外面刻有几组莲花形状的浮雕图案,内层的转桶雕有“初会”和“劈山救母”两幅代表故事的图画。一只展翅飞翔的云鹤衔吊着走马灯,在它的下边是一群载歌载舞的仙女和底座上三圣母与刘彦昌成亲的欢乐喜庆的情景相映。整体华丽堂皇,观赏性强。

  4.象牙龙船。象牙龙船为广州牙雕出类拔萃的又一代表作品。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设计并雕刻船身造型,再从船身自下而上逐层进行立体设计,雕刻每层所需的构件,然后把雕好的各个构件以多种拼接方法镶嵌成多层的大型牙船。这些牙船如微缩的古代豪华游船,船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门窗开合自如,人物众多,神态各异,配上精致的灯饰,飘扬的彩旗,气势雄伟壮观。广州博物馆藏有清代象牙雕龙船,此船长93、宽175、最高53厘米,是当时为慈禧太后40岁诞辰而制作的贡品。船体用多块象牙拼装而成,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船舱分三层,船底层有28人,其中船首5人,舱内6人,左右船舷浆手各8人,船尾舵手1人,中层13人,顶层刻2鸟,各层布局合理,构思巧妙。船体保持象牙质地天然白色,人物、花艹、旌旗等多施彩绘,相映之下更色彩鲜明,另外在人物的刻划布置上则寄寓万寿吉祥之意。该象牙龙船采用通雕工艺,使作品整体玲珑剔透,精巧富丽。它充分反映了清末广州牙雕工艺的高超水平。此船于1963年由故宫博物院移交广州博物馆收藏。

  清代广州牙雕是岭南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在全国牙雕艺坛上独占鳌头一百多年。它显现了东方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多样性,并以其技艺精湛、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等多方面艺术成就令世人叹为观止。它给后人留下繁花似锦、争妍斗丽的艺术财富是不可言喻的。

  

  参考文献:

  1. 王子今:《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编《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页131-139。

  2. 赫崇政、成昭平、蔡国声:《竹木牙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3. 林明体:《广东民间工艺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219-221。

  4. 朱家潽、曹者祉主编:《中国古代工艺珍品》,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

  5. 李穗梅:《中外贸易孔道上的广州牙雕》,《广州文博》。

  6. 杨伯达:《从清宫旧藏十八世纪广东贡品管窥广东工艺的特点与地位》,《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7. 杨伯达:《元明清工艺美术总叙》,《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8. 广州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编:《广州市文物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页325。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