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后 记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南海县调回佛山市城区工作,宿舍就在新文街,左边不远是祖庙,右边是人民路,和田心里的吴氏大树堂旧址遥遥相对。我的书不少,足有一卡车,但单位只分配给我一间房,十平方米。于是我给这立锥之地起了一个雅号:十方堂。既实指十平方,又有思维视野指向十面十方,当然也是广州话谐音:“甚(为)荒唐”之意。

  这时候有两件事促使我改变研究社会的方向。一是1983年我在杭州买到了一本谭正璧、谭寻父女所着的《木鱼歌潮州歌叙録》,遂把我以后数十年的业余兴趣的一半留在木鱼书之中;二是1981年,在北京路广州新华书店工作的朋友唐均衡给我拿来了两本魏绍昌着的书:《李伯元研究资料》和《吴趼人研究资料》。我暗地吃了一惊:吴趼人不是佛山吴氏大树堂最出色的后人,后来跑到上海去办小报,写小说;而李伯元不是和吴趼人齐名的报人和小说家吗?做学问需要敲门砖,上述三本书就是我研究学问的“敲门砖”。

  不久,中大黄天骥先生写了一封私人信件,介绍我认识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吴趼人的卢叔度老师。他见面看完信件,第一句话是:“哈哈,你与你祖父太像了。”“唔、唔,十分像任医生。”我也笑起来,大家相视而笑。

  此后我的吴氏研究生涯有了第一位导师。由于他的观点和性格与我甚为相投,于是卢教授又多了一位古代师徒相授式的弟子和一位彼此无话不说的忘年交。一年后,师徒投契之极,真有“执子(弟)之手,与子神游”之感。后来,我个人业余研讨吴趼人的圈子多了一位高龄的李育中先生。有趣的事情越来越多,两个老人曾为吴趼人儿时究竟多少岁离开北京回佛山,一岁、二岁或三岁,争拗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

  卢老师提议我到北京文学研究所走一趟,开眼界,见世面,有“转益多师是吾师”之意。我受到了年长的王俊年和年轻的林岗的热情款待,特别是得到刚离休不久的许觉民(洁泯)先生的教诲。许氏虽为副部级干部,原所长、书记,并不因我是南方水乡而来的布衣而冷拒,待人甚为随和可亲。许氏之前所写的现当代文学评论,我大半用心看过,因此,不但有共同话题,而且讨论甚为“入港”。老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风范犹存,令人敬佩,其音容笑貌,至今深刻铭记。回禅之后,更觉得在研究吴趼人和晚清整个社会时代的道路上,愈加坚定和倍增信心。

  每天晚上,我继续坐在十方堂的窗口,遥望着吴氏大树堂的旧址,思吴氏大宅院古之幽情——想像着二百多年前吴大树堂在道光年间吴荣光时代的全盛日子……

  回忆终于完成《我佛山人评传》这个宏愿,感慨我所走过的崎岖道路和所遇见的人和事,是永远写不尽道不完的。记忆之门稍开,思绪纷至沓来,上面所写只不过是其中一滴水而已。

  此书能成功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夫人冼丽联。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她操持一切家务,付出了无数精力,使我写作无后顾之忧。其次是友人曾国城夫妇,二十年来,打字、校订、整理文稿,不计其利,不计其数。三是佛山文化广电新闻局公孙宁等领导多方关怀,经济上广电新闻局给予大力支持。四是佛山博物馆副馆长刘建乐先生、华女、黄虹等众位同仁,对我多方支持,照顾备至。若没有上述京、佛、广三地各方有识人士之帮助,此书稿断无成册出版之日。

  

     佛山任百强   

       2008年6月1日于佛山兰台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