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首批“珠江文化星座”简介

  1、“封开人”与“广信文化”——封开县

  考古学者在封开黄岩洞发现两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科学判定距今有14万8千年历史,比曲江“马坝人”还早,即意味着“封开人”将岭南文化史推前了2万8千年。故称“封开人”。

  史料称,封开及其相邻的广西梧州,古时同是广信县址,缘自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时,在此设管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后易名交州郡)首府,在汉武帝圣旨“初开粤故,宜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命名,并有“广信首府”之称(此亦“广府”一词的由来)。自西汉至三国末年,广信首府曾先后短期迁至番禺和越南,但大多时间驻于广信县,前后达四百年之久。在这漫长期间,中原处于战乱之中,岭南相对稳定,大量移民南迁,促使汉族与土著越族融合,逐步形成了地域性的“广信文化”形态,包括产生粤语(又称广府语)及其语系区域,形成了遍布粤西和珠江三角洲,以及桂东、桂南的广府民系。自宋始,以广信县为界标,之东称广南东路,之西为广南西路,后分别简称为广东、广西。所以,这是在珠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星座。

  2、“三古”(古人、古道、古禅)之都——韶关市

  古人,是指曲江马坝原始人头盖骨化石及其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存,距今有12万年历史。相邻的石峡遗址,则是新石器时代遗存,有重要文物价值。此外,在南雄有距今6500万年前晚白垩纪古恐龙的骨、蛋化石,在仁化有丹霞红石岩和古生物遗存。

  古道,是指历史悠久、至今犹存的、贯穿南北交通的山道、水道,尤其是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在韶关市特别多而重要,如南雄的梅关珠玑巷古道和乌径古道,乳源的西京古道,乐昌的九泷十八滩水道等。

  古禅,是指佛教、尤其是禅宗圣地,如曲江南华禅寺,乳源云门寺,仁化丹霞别传寺,翁源东华寺,乐昌锦石岩等。

  3、“南学祖地”与“古番禺文化”——广州市番禺区

  番禺,是秦始皇发兵岭南五路大军的进军所向之一,平定后又是在南海郡首设的县治。历史上,曾是南越、南汉、南明的小朝庭之都,三朝十主,凡148年。由隋至宋,两度并入南海,共约110年。自明代至民国前期,番禺与南海分东西两半管治广州,1921年正式设立广州市(由孙中山之子孙科首任市长),才将番禺、南海分别作为广州邻郊县治。但由于自秦朝至明代,历代番禺管辖广州地域(主要府城部分),多作为广州之别称,所以,两者往往等同或混同,尤其多是称广州的古文化为番禺文化,或者将古番禺文化统视为广州的古文化。由此,不应因番禺与广州分治或缩小为一个县或区,而摒弃“古番禺文化”这个千年文化品牌,而应当由区市共同将其打造、擦亮。

  古番禺文化最突出的有两大亮点:

  一是宗祠、乡祠所代表或体现的移民姓氏族群文化现象。岭南自古是百越族生息,秦始皇平南越后,中原大量汉族移民南迁,从秦、汉、晋、南北朝,至唐、宋、明、清,每个朝代都有中原汉人移居粤地,逐步与越族土著融合,形成了广府、客家、潮汕、雷琼等民系;有的移民在定居一段时间或若干代后,又移居外省或外国,成为外籍居民或华人、华侨。土著越人本无姓氏,与汉人结合后才有姓氏族群;或者说,姓氏族群是南下汉族的群体移民而形成或产生。因为这些姓氏族群,为保持宗亲或族群凝聚力和保护力,便以宗祠制度或兴建祠堂、载体,维护和承传本有的姓氏文化传统和思想;而移民外省或外国的乡亲族群,则以乡情为纽带、以兴建乡祠或会馆为载体,承传并扩展这种传统和思想。所以,宗祠和乡祠,实则是移居姓氏部族文化现象。现番禺尚存宗祠357间,遍布每条村巷,可见这现象在番禺的普遍性。

  二是书院、寺庙、园林、学人所体现的“南学祖地”特色。古番禺是岭南古文化的中心地,书院多而集中。除广州外,在今番禺区仍存书院或学堂遗址17间,有社学、书室、书塾、家塾,种类齐全,分布面广。值得注意的是在几个著名文化遗存,均具有集“南学祖地”的文化特色,如余荫山房是集宗祠、园林、学人于一体的南学圣地,海云寺是清初诞生海云诗派、书派和学派的佛门名刹,屈氏大宗祠是著名南学学者屈大均及其代表作《广东新语》的诞生圣地。所以,这也是古番禺文化一道亮丽风景。

  4、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县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甫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约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皆入海市明珠、碧琉璃,奇石异拘,赍黄金杂缯而往。”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从这记载发现,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国后,即派黄门译长从徐闻、合浦出发,沿海路至日南(越南)等国。这是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字记载。由此,组织专家团于2000年6月至2001年11月,先后四次赴徐闻考察,据史料和现场历史遗存证实,徐闻海安的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一带,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迄今尚有汉代的瓦当、烽火台、枯水井遗存。2001年11月,在湛江举行了全国性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确认了这一发现成果。这意味着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推前了1300年。

  5、“西关文化”与“十三行文化”——广州市荔湾区

  古广州(番禺)城的西部地带,通称“西关”,以其在古城西部关口(即今西门口)之外而得名,地城范围主要是今荔湾区。其文化特质或特色,主要体现在下列有标志性的文化实体之中:1、以“荔枝湾”为标志而体现的百越文化、水乡文化;2、以“西来初地”为标志而体现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珠江文化、海洋文化;3、以“十三行”为标志而体现的商贸文化、亚太交流文化、海外华人华侨文化;4、以华林寺、光孝寺为代表而体现的禅宗文化、六祖文化和宗教文化;5、以陈家祠为标志而体现的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广府文化、岭南文化;6、以锦纶会馆、器皿行为标志而体现的丝绸文化、衣饰文化、金玉文化、银铜文化;7、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并体现的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8、以西关大屋、骑楼、古巷为标志而体现的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海洋性气候善居文化;9、以花市、花地、粤剧、“西关小姐”为标志而体现的风俗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和时尚文化;10、以沙面、六二三路、“刑场上的婚礼”为标志而体现的现代民主文化、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

  其中,“十三行文化”是“西关文化”的突出代表,又有其独特意义。明清二朝,广州出现了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十三行。负责与外商打交道的十三行行商(又称洋商),是得到明清官方特许的,未有一定资产是不可以进入的,自明代嘉靖年间始至清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终结,十三行历三百年之久,当中经禁海、开海到限关——即“一口通商”的多次反复。在国际大航海时代,十三行行商顺应历史大潮,敢于融入国际贸易之中,也给国内带进世界先进的启蒙主义思想。他们亦商亦儒,大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文化产业上也颇有建树。他们甚至投资美国太平洋铁路等国际项目,成为跨国的商业集团、金融集团。十三行的主打商品为茶叶、丝绸与陶瓷,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与艺术,都产生重大影响。十三行八大家,在民谚中称之为“潘卢伍叶,谭左徐杨,龙凤虎豹,江淮河汉”,凸显当年商人的名望及广泛影响。在鸦片战争中,他们更制造水雷,购置军舰,以抗击侵略者。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十三行终毁于战火之中。

  6、“世界过山瑶之乡”与“古道文化”——乳源瑶族自治县

  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福建等省区。瑶族主要在山区生活,迁徙移居较多,往往“耕作一山又移一山”,故有“过山瑶”之称。据考证,今旅居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部分瑶族人,是明代由广东的乳源、连山、乐昌西山(今,乳源必背镇)陆续迁出东南亚国家,又由于这些国家动乱而再次转迁所至的。这些移外瑶族后裔,迄今多来乳源寻根认祖,往来频繁,所以,乳源被称之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乳源境内仍存汉代开辟的、经湖南通向古都长安的“西京古道”遗址,是迄今有史记载最早、保留较完整的古道;此外,尚有以过山瑶之乡为代表的“山道”,以红豆衫树林为代表的“林道”,以大峡谷为代表的“地道”,以云门寺为代表的“佛道”,以温泉瀑布为代表的“水道”,都是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而有深厚文化底藴的古道。

  7、南华禅宗文化——韶关曲江南华禅寺

  韶关市曲江南华禅寺,创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是印度高僧智药三藏倡议乡民所建,并预言百年之后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化,学道者如林,故称宝林寺。

  果如百年之后,即唐朝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禅宗六祖惠能南归,经曹溪宝林寺,留下“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之言,即赴四会、怀集避难,直至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始自南海法性寺移居于此,作为弘法道场,“开堂说法,力倡顿悟法门,座下闻法者常数千众,继承法脉者有数十人。其中行思、怀让禅师列为上首,法海禅师、神会禅师等各有建树,弘化一方。法海禅师将六祖惠能禅师法语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流传于世。”(引自《新编曹溪通志》248一249页)宋太祖后改称南华禅寺至今。千百年来,南华禅寺与六祖惠能及其《坛经》,已构成密不可分的文化整体,在佛门和海内外都很有影响。2002年11月,南华禅寺举办建寺1500周年庆典时,世界有20多个国家的“分庭”代表前来拜认“祖庭”;六祖惠能被毛泽东称为将佛教“平民化、中国化”的中国禅宗“真正创始人”,被西方媒体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并与孔子、老子齐名为“东方三圣人”。《六祖坛经》被尊为中国人写的唯一佛经,并是“老百姓的佛经”(毛泽东语),又是高等学府选用的哲学教科书。

  8、梅关珠玑巷——南雄市及珠玑巷后裔联谊会

  位于粤赣交界的大庾岭上的梅岭,有秦汉时设的梅关及其古道,唐代张九龄凿大加宽,成为可通马车的南北通道,并与珠玑古巷密切相连,成为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之一。自唐代后,尤其是宋代,先后大批中原移民因战乱南迁,大都在越过梅关后,经此古道到珠玑古巷小住,然后才南下开发珠江三角洲或迁移岭南各地,并转迁至海外各国。史料称,经珠玑古巷南迁者达156个姓氏之多,故被许多粤人称之为“吾家故乡”。20世纪90年代初,珠江文化研究会学者发现其重大文化价值后,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香港巨子霍英东联袂牵头,成立了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受到分布世界各地的移民后裔热烈欢迎,为促进海内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9、“后珠玑巷文化”——江门市蓬江区良溪村

  2006年10月,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到江门市考察,在蓬江区良溪村发现有座康熙年间所建的罗氏宗祠堂,是该村罗姓村民为纪念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人南迁首领罗贵而建的。祠中有副长联,记述了罗贵南迁至此发祥的历史。联曰:“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家,历险济艰尝独任;开基塱底,分居广、肇、惠、韶、朝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这副对联,与史书记载南宋时罗贵率领从中原进南雄珠玑巷多姓民众南下开发的历史相契合,宋代,由于战乱,大批的中原移民,沉积在粤北地区。为了生存,更为了文化的延续,以罗贵为首的36姓97家,开始了从珠玑巷出发的远征。他们历尽艰险,荔枝山散筏、连江口遭遇洪水,尤其是九江大洋湾破排,九死一生,方来到新会塱底落籍,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又进一步扩展至广州、肇庆、惠州、韶州、潮州等地开发,这才有了今日五邑全国著名侨乡,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农桑业,尤其是海外贸易的长足发展,十三行中,有五邑人名列前茅,而从陈白沙到梁启超,更对近古及现代的中国文化的进步,功高至伟。

  据统计,先后追随罗贵南下的珠玑巷人,其后裔至今已达千万人以上,成为广府人的主体。

  该村至今仍存首领罗贵的墓,墓碑记是清干隆年间重修。由此,专家们破解了这一千年传说的谜底,把神话还原为历史现实,并判定:这是南宋时期以罗贵为代表的中原人南迁南雄珠玑巷后,又进而迁移珠江三角洲、乃至海外的中转站。所以,为其取名和定位为“后珠玑巷”,后又举办全国性的学术论坛进行研讨,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此后海外后裔前来寻根认祖者络绎不絶,影响极大,连接起广府人的亲缘,族缘与法缘。

  10、端砚文化——肇庆市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冠。其砚石及其工艺,产于和盛于古端州(今肇庆市),故称端砚;又因所用石矿产自端溪,故又称端溪砚。其主要产石地是东部的烂河山和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以老坑、麻子坑、宋坑为最佳。宋朝时端砚已列为贡品。一方端砚问世,要经过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工序,名贵在于用石和工艺两方面皆上乘。唐代诗人李贺称:“端州石匠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由于现代书写工具飞速发展,石砚的工具价值逐渐退化,工艺、欣赏、收藏价值则日益提升,文化内藴也随之深化,既是一种传统的高精尖文化,又是一种普及性大众性文化。近年肇庆市打出“中国砚都”旗号,进行了“砚坑”、“砚岛”、“砚村”、“砚园”的系列建设,影响甚大,使“端砚文化”跻身“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候选行列。

  11、端州文化——肇庆巿端州区

  肇庆市古名端州,源于隋唐时代为端州府。宋代是宋徽宗封地,故被称“端王”。徽宗登皇位后,赐端州改称肇庆府。元代为肇庆路,明代为肇庆府并设两广总督府,清代设道台,民国后设行署,解放后先后称行署、地区、地级市。其实,不论名称或辖区如何变化,其中心地域始终是现在端州区范围。所以,应当称这地域的文化,定位并称之为端州文化。

  端州文化,是既有外在奇特景观,又有独特内在气质的“五气”奇观文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以西江与七星岩的水秀,鼎湖山及其自然保护区的山秀而融汇一体的“秀气”;二是以梅庵、庆云寺、白云寺、龙母庙龢利玛窦传教遗址等,所标志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景观中的“灵气”;三是以包公祠、砚洲和传统端砚特产所体现的包公文化、端砚文化所内涵的“正气”;四是以阅江楼古书院、七星岩鼎湖山石刻,尤其是历代文化名人留下的诗词题咏一脉贯通的“雅气”;五是端州的城、楼、塔(如宋城、披云楼、丽楼谯、崇禧塔)等建筑的雄姿及其历史文化所体现的“刚气”。这“五气”虽突出体现于标志性的景观,但在每一景观中也都是有不同程度体现的,而且在总体上是融汇一体,呈现出钟灵毓秀、气象万千的神奇景象的。端州文化是一种既有悠久历史,又有优美自然地理的神奇地域文化。

  12、“地下森林之都”——四会市

  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都发现有地下埋藏古树,特殊的条件,使被埋藏的古树保存基本完好,既未石化、又未碳化、也未腐烂,出土时散发着新鲜树木的芳香,年轮清晰。在埋藏古树分布密集和丰富的地方,可称之为“地下森林”。

  2006年,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和四会市地下森林研究会在广东省境内调查得知,在广州、花都、三水、四会、高要、新兴、恩平、阳江、阳春等近30个市(县)都有成片的“地下森林”分布。根据其埋藏条件可划分为洼地埋藏型和河床埋藏型两大类型。

  南方埋藏古树藴藏量大,树种丰富,类型多样,时代跨度长,气候、环境信息丰富,将各个时期的埋藏树木连贯起来,通过多手段分析,可获得系统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中共四会市委、四会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四会地下森林在科学、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四会地下森林保护、科研、教育基地”的建设。

  通过对四会地区的详细调查,发现在四会市燕岭耕地易地开发示范区内的地下水松埋藏丰富,分布集中,连续性好,树根、树干保存较为完整,适合建设地下森林保护、科研、教育基地。

  2007年5月,四会市地下森林研究会和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动联系了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热带亚热带环境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两岸四地第四纪环境与古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东莞举行开幕式,四会举行闭幕式。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沈阳、西安、广州、佛山、河源、东莞、四会、台北、香港、澳门等地80余名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关于四会地下森林的论文有5篇。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先德、欧亚科学院院士钟功甫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在参观四会地下森林发掘现场时,代表们无不被这一宏伟的场面所震撼。刘嘉麒院士回京后,有感而发,专门为此写了题词。所以,四会市可谓“地下森林之都”。

  13、“广东大西关”文化——云浮市

  2008年夏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云浮市视察,提出将该市建设成为“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的目标。其实,这号召是要求云浮市以“文化引领”精神,挖掘幷发挥云浮本身特色文化,促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意思。“广东大西关”文化即云浮巿特色文化。其内涵主要有:六祖文化、南江文化、云石文化。因云浮市属的新兴县,是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和园寂地,是他创立的国恩寺所在地,是《六祖坛经》的完成地;云浮市大部地区属南江流域(罗定、云安、郁南),都属南江文化带;云浮盛产石材,特工石艺,历史悠久,生产发达,全国驰名,畅销海外,有中国以至世界“石都”之称。

  14、“燕都文化”——怀集县

  怀集县桥头镇风景区燕岩,是中国内陆地区唯一聚居金丝燕的岩洞。每年春分后,数十万只金丝燕云集怀集筑巢繁衍,怀集成为金丝燕的故乡,被誉为“中国燕都”。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当地俗称的“耍岩节”,现改称为“燕子节”。

  怀集之所以能永久性地成为金丝燕的故乡,除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也是一个很能重要的因素。怀集人早就认识到保护燕岩和金丝燕生态价值和意义。长久以来,不但民间形成了爱燕、敬燕、护燕的优秀传统,早在明代,当时的县政府已颁布禁止捕燕、摘巢的文告,并将燕岩划为“怀阳八景”加以保护;1999年3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燕岩燕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并确立“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的原则。

  专家认为,金丝燕是怀集自然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必须把保护金丝燕和保护怀集整个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去考虑;把金丝燕这种特有的自然资源变成区域独特文化的品牌,既要保持金丝燕生境的自然性,又要适合现代社会人的需求性。这实际上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保护、创立出来的独特文化。

  专家还认为,怀集有这百万金丝燕存在,正是昭示怀集生态的良性循环,怀集自然景观的清纯、素檏与隽永——这正是生态文化最高的启示。

  15、“禅祖文化”——新兴县

  禅宗发源于广东。首先在于禅宗六祖惠能出生于广东新兴。

  唐代的岭南,生产发展较为落后,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遗风。百粤民族宗教信仰芜杂。惠能以“獦獠也有佛性”的禅宗替代了原始的宗教信仰,这对改进珠江三角洲落后状态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六祖的故乡,新兴县有西江水系四通八达,緑水青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檏。惠能青少年时代,新州的百姓很穷,人大都远走他乡外出经商。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惠能大师生于新兴下卢村。大师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年纪小小就得上山打柴,靠卖柴养母。惠能负薪到城中金台寺(今县人民医院)前,听得人诵《金刚经》。即萌生求学之念。母亲不忍,舅父说若能拜开村口那块大石,便允他去。惠能向佛心坚,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真把大石拜开,于是就在这里拜别母亲。惠能求法到了黄梅,一句“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对簿五祖弘忍。惠能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舂米中顿悟。始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千古一偈。

  新兴国恩寺是六祖承法嗣后,武则天宣其入京,托词不赴,归乡,则天帝即勅建此寺。惠能为报母恩遂于国恩寺内建报恩塔。惠能尽管不识字,无碍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连毛泽东也推崇他。因为惠能将西方的佛教与当时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国禅宗。如今,国恩寺里,惠能手植荔枝犹在,处处圣迹如故,报恩塔高耸,镌铭自释氏佛祖至惠能凡三十三祖佛号刻像。惠能是禅宗六祖,却是第三十三世佛祖;达摩为禅宗始祖,却是第二十七世佛祖。南宗自六祖惠能以次,称为禅宗的正统。南顿北渐的禅宗风气,普遍宏开,奠定中国佛教的特色而照耀古今中外。禅宗其实是融会了老庄思想的道家佛学。禅宗与佛学很多名辞语句借用于老庄与儒家的术语,而禅宗本身的精神正因为借用老庄的名言,就更具中国特色。当时,禅宗势力已经深入岭南民间。才使得新兴山村的砍柴郎惠能有了寻拜五祖为师的机缘。正是珠江文化对外来文化最易消融,并超越之。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佛学经典《六祖坛经》在岭南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珠江文化所具的优越性,才得以形成一位圣人创新的思想体系。禅宗祖庭的韶州,地理环境优美,三面环山绕水,谷口向南,多为道、佛宝地。曲江更扼岭南通达中原要冲,河流驿道网络贯通,是始兴郡、韶州府的行署。“曹源一滴水”,禅宗弘法固然在曲江南华寺。但惠能降生新兴,涅盘也在新兴。晚年驻锡国恩寺,完成《六祖坛经》,故新兴当为禅宗祖地,亦谓“禅祖文化”之地。

  16、“南江文化”——郁南县

  南江发源于广东信宜县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于南江口镇汇于西江。自古史书或地图时见南江之名,不知是何缘故,解放后将其易名为罗定江,遂将其名和它所代表的地理文化带也淹没了。2003年7月,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到罗定、云浮、郁南考察,从史料及现场实际发现并证实南江及其文化带的存在。清代学者范端昂在《粤中见闻録》指出:珠江由东江、西江、北江、南江构成,“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之水又次之,南江独短”。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水语》中说:“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可见不可否认南江的存在,应为南江正名。2004年8月,专家组又再次到云浮、阳江、湛江、茂名等市考察,取得四市领导及专家共识。2008年2月,举办了“郁南——南江文化”论坛,来自北京、上海、武汉、香港和我省专家,均认同并肯定了这一重大发现的成果及其意义,对郁南、以至云浮巿的经济文化建设有直接促进作用。

  17、“客都文化”——梅州市

  客都,是历史形成的。梅州,处于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腹地,上接客家摇蓝的赣州,东联客家祖地的闽西。在宋明之际,大批客家人涌入粤东,带来了厚重的中原文明以及江南文化,涌现出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从而令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梅州,到了清代,更出现了宋湘、黄遵宪、丘逢甲等大诗人、大外交家、爱国志士。人文蔚起,名人迭出。加上又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海外客侨大都以梅州为郡望。尤其到了近现代,更出现了以叶剑英元帅为代表的一大批将军,以林风眠为代表的国际美术大师、中国象征派诗人李金发,还有数以十计的院士数以百计的大学校长,凸显出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本色。一个地方,不在于有什么名山大川,而在于有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凭此,梅州最后成为世界客都,当是实至名归。一部《梅州·世界客都论》充分展示了梅州由腹地、文化中心的历史演进、雄辩地确立了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地位。

  18、“客侨文化”——东莞凤岗镇

  客家人,历中原到岭海,又从“耕山”到“耕海”。在广东,先期聚居在粤东梅州、河源,及至清代,迁海复界,亦大规模地迁徙到了滨海地区,其中,东莞凤岗镇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处。

  但到了滨海,客家人并未停止住自己的迁徙,又向四大洲、五大洋漂泊而处。仅一个凤岗镇的客家人,就散居在全世界36个国家,以至马里兰等若干个国家的总统,来中国访问,亦专程上凤岗拜望,对自凤岗迁向该国的侨民先祖致意。

  改革开放后,大批北方来的“打工一族”到珠江三角洲就业或定居,香港、台湾也有许多商人前来投资办厂,在凤岗也特多,这些移民也可谓“新客家”。

  正是客家的迁徙文化与华侨的侨居文化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客侨文化,凤岗,也就成为客侨文化的代表,当今,该镇正在全力打造客侨文化创意工程,以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

  19、“海上敦煌”文化——阳江市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3年9月,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到阳江市考察,根据南海1号南宋沉船历史遗存,在海上沉船文物中具有“五个最”(即船体最大、历史最久、保持最完整、文物数量最多、最有价值)的实际,确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中,有似敦煌在陆上丝绸之路的星座地位那样显赫,故为其定位并取名为“海上敦煌”,并为其作出“海上敦煌在阳江”的题辞。媒体披露后,在海外产生强烈反响。2004年元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闻讯,专程前往考察南海1号文物;同年5月,世界著名海洋学家吴京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研究院院士、原教育部长)也专程来考察,均高度评价南海1号文物价值,并认同“海上敦煌”定位。随即南海1号打捞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计划,被列入文化大省建设重点项目,获得省和国家专项拨款。

  20、“广竹文化”——广宁县

  广宁自古有“竹乡”之称,前些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广宁的竹生产和竹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有本地独特的竹种,尤其是皮竹,是广宁特有品种,产量大,面积广,占全县竹林面积近百分之九十,是全省、全国最大皮竹之乡。而且广宁皮竹质量特好,用途广,畅销海外,有“正江竹蔑”名牌;二是有独特适宜种竹的自然条件:三是竹类繁多,有主有次,呈众星拱月、多元一体态势;四是竹业生产管理开始现代化、科学化、园林化;五是业纸、竹业和竹业产品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六是竹业与竹业产品走向世界,与国际对接。这些特点,构成了自成一格的“广竹文化”。

  21、“广丝文化”——广东丝绸集团及深圳南岭中丝园

  自宋代大兴水利,珠江三角出现了以桑园围为代表的商品性的桑蚕养殖基地,明清更有“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回”的美誉,使中国的丝绸在欧美享有崇高的名望,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打产品。

  广东丝绸集团借历史底气,开拓进取,成为百强企业。中丝园出现在当年珠江三角洲,出现在深圳特区,更成为中国文博会的分会场,其不仅展示广泛的丝绸的名牌产品,还融汇有湘绣、苏绸、蜀绵等中国的四大名牌。以丰富的展示,精心的布局,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客商,也延续了珠江三角洲丝绸生产的优秀传统,再现了“五丝八丝广缎好,银洋堆满十三行”的辉煌历史。

  与此同时,中丝园也展现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是融丝绸历史博览与丝绸当代制作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

  22、“监狱文化”——广东省佛山监狱

  监狱文化是广东省佛山监狱提出的名称和概念。该狱2005年12月出版的《监狱理论调研论文集》中,发表了该狱狱长黎赵雄写的《打造文化监狱的思考》一文。同年同月出版的《南粤监狱》杂志(广东省监狱学会主办),也发表了长文《文化监狱》,亦可谓同地同音。佛山监狱既是监狱文化理念的倡导者,又是这理念的率先实践者,是文化监狱的率先建设者。该狱领导率先研究监狱文化理论,探索中国监狱文化的传统和知识,认真学习外国监狱文化的实践经验,编出刊物,写出文章,进行理论建设。另方面又在日常监狱工作中进行系统的实践,着意于理念文化化、制度文化化、行为文化化、警察文化化。这些理论和实践受到省和国务院司法部门的重视,2009年12月,举办了全国性的文化与监狱研讨会,受到了与会的同行专家和单位的认同和推广。

  23、“现代商居文化”——东莞市厚街镇

  东莞市厚街镇,原名后街、竹溪,始建于北宋,有近千年历史。因位于珠江出海口的盐淡水交界地带,自古以生产鱼虾、草席、稻谷著名,是仅有不到一里长小街的农村。

  厚街是文化转型的突出代表,由此赋予商居文化特有的丰富的内涵:

  一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转型中的文化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近十年来,因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跻身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崛起的热潮中,跃变为现代工商业城市。迄今城市建设面积68平方公里,曾先后荣获珠三角重点卫星镇、全国乡镇企业百强镇、全国出口创汇十强镇、广东省家具专业镇、全国会展名镇等称号。

  二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内外企业经济转型中的文化转型。由“三来一补”的借鸡下蛋方式办企业,到外资和内资的民办企业都发展为高层次的经济转型,并同时进行了文化转型。

  三是从专业生产到专业文化的转型。厚街的家具、鞋业、机电等三大龙头企业,都是从个体性的专业生产,发展为大规模系列性集团生产的,这又是一种经济上的转型,其中也并行着文化转型。

  四是从专业型到综合型的经济转型而并行的文化转型。上述厚街家具经济转型,不仅是从专业生产到专业文化的转型,如家具业实行了集生产、销售、会展、信息、交流、研究、设计、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转型。

  五是服务酒店业的繁荣标志商居经济的结合与文化转型。厚街这个小镇,竟然有4家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一般较高级的酒店、旅馆也有130多家,客房总数达一万多间,年接待旅客超200万人次。

  六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文化转型。厚街的家具、制鞋、机电等三大龙头企业,都是从制造的模式开始而发展起来的,现在都已发展为专业性、综合性的大型企业了。如厚街的整个家居行业,均以大抓自创设计而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为目标。这些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正带头从制造到创造的文化转型努力,显然达此目标是可以预期的。这一文化转型,更是现代商居文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

  厚街这些在经济转型中并行文化转型特点,可简称为厚街经验,标志着厚衔已跻身于发达地区行列,已跃升为国际性的现代商居城市。

  24、“现代海岛生态文化”——湛江市霞山特呈岛

  特呈岛是湛江市霞山区的一个海岛,是湛江港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海岸线蜿蜒曲折,海蚀地貌发育,海岸由泥滩、沙滩、红树林沼泽滩涂等地貌构成,附近海域记録有中华白海豚、布氏鲸鱼、玳瑁等海洋珍稀保护种类出现。其中,中华白海豚种群属中国第五大种群区海域。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特呈岛视察,并指示为特呈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卖鱼难和船避风难等“四难”问题。

  2004年3月,胡总书记又提出“把特呈岛建成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由此,现代海岛生态文化建设被提到霞山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决心认真落实胡总书记的指示,积极规划建设文明生态旅游的特呈岛。结合胡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一五”规划要求,拟将特呈岛建成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生态的、富含海岛生态文化的休闲旅游度假圣地,兴建特呈渔岛度假村,主要项目为生态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渔业)、海上渔村(5000㎡)、海上渔船风光区及观景台、浮式旅游码头一座、海滨浴场、海上温泉休闲吧、岛上温泉池、渔家风情别墅(古檏渔村)等,生态旅游业逐渐兴旺起来。

  2009年8月监测表明其红树林面积为29.5公顷。其所处的雷州半岛红树林区于1997年定为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2001年成为国际湿地之一,是中国海岸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多的地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在由当地政府专题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特呈岛及其附近海域选划为“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并计划通过申报建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其选划海域的良好的自然生态与景观,推进特呈岛创建国际生态人居示范区。 

  25、“科技文化”——广东省科技协会

  2008年3月,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到广东省科协及其下属单位(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科学馆、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发现该会在开展全省科技工作中,很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和增强文化软实力,多有创新,效果显着。于是根据其实践经验,在邓小平早年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启发下,写出了“科技也是第一文化软实力”的调研报告,受到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随后即成立了珠江文化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文化活动,连续组织了多场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对话的系列“科学与艺术”沙龙活动,以及多项科技文化论坛与评奬活动,广东科技报还创办了《科技文化周刊》,受到全国科协的重视,称之为全国科技文化之先导,推荐在全国年会上介绍推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