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观察——珠江文化的“源”与“根”

  评论员/王培楠

  《南方日报》2010年6月25日

  研究文化,贵在溯源寻根。也许,是由于有水才有緑色,有緑色才有生命,因此,大江大河往往被誉为“人类的母亲河”,大河文明也就成为人们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课题。在世界悠长的岁月里,有著名的印度恒河文化、埃及的尼罗河文化等等;在我国,有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等。这些大河文化都以自己深厚的历史底藴,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历史时刻,广东以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10年来,这批学者不畏山高路远,探访秦汉古道,追溯珠江源流,在穷村僻寨与海岛古港,都留下这批学者艰辛的足迹。近日,集结了该研究会十年研究成果的巨著《珠江文化史》开始出版发行,有专家认为,该项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国江河文化的空白,意义十分重大。这部专著的出版,也是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献礼。

  研究与弘扬珠江文化,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其中一项重大课题。黄伟宗教授等一批研究珠江文化的学者认为,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盖整个华南和南海诸多港湾与海岛,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代文化上有着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珠江文化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似乎与珠江是多条江河自西、北、东之流而交汇的水态有关,也与多种文化在此相互结合交融有关;其次是海洋性和开放性。众多出海口、海港码头与珠江水系密切连接,大量移民由此散布海外,海外文化也最早由此涌入;还有就是它的前瞻性和变通性。由于受中原文化控制偏少,同时也由于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及本土文化碰撞的缘故,变通性较强等等。

  为何在“岭南文化”之外还要提“珠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活跃的争议正是学术得以深入提高的必然阶梯。认真阅读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的相关论文,笔者似乎发觉:这批研究“珠江文化”的学者,力图突破“岭南文化”以“山”为地标,以中原文化为参照的局限,将视野引向以“水”为源流,以长江、黄河文化为参照,在探讨正宗文脉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他们将触角更深地插入“土著”文化的源流演变之中,把“江”与“海”联系起来考察,使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贯通起来,因而思路大开,眼界也显得更为高远。当然,由于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有些观点与结论,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但笔者以为,学术研究的无穷魅力,正在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山坡上,奋力向高峰攀登。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历史细节的重新考证,每一种文化现象的新鲜发现,都显得特别珍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重在历史,还是着眼于当代,透过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而剖析该地区文化的沉沦与觉醒、包袱与创新,对活在当下的人们,都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尤其是在广东构建文化强省的大潮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珠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因为只有千百万人民的积极参与,其文化的底藴与张力,才能转化成为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