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研究会10周年巡礼:十载前行 领潮争先——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

  记者/冯海波 刘宇雄  

  《广东科技报》2010年6月25日

  2000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举起了“珠江文化”的理论旗帜,发起成立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 幷亲任会长。10年来,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一批多学科专家、学者、教授,革新观念,大胆拓展研究领域,奔走于珠江水系的各地区,进行文化考察、发现和论证,把“珠江文化”这一全新文化体系研究搞得风生水起,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学术界一个特别活跃的研究领域,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广东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策略和支撑。在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黄伟宗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珠江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

  珠江文化的最大特色是“领潮争先”

  记者:当时您是怎么想到提出“珠江文化”这一概念的?

  黄伟宗: 22年前,有一部电视专题片曾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它的主要观点是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明,是开放的流动的;中国文明是黄色的内陆文明,是封闭的凝固的……但我认为,该片忽略了中华文化还有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等水文化的存在,其以黄河文化立论为中华文化的发祥是黄土文化,没有海洋文化,欠缺蓝色文明,并以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偏见证实中国注定是落后的观点让我很不能认同,从而萌发了学术冲动。

  1992年,我担任了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参事,任文化组组长。在担任这一职务后,我常常考虑,广东的文化特色是什么?由此联合各个学科的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发现和挖掘。我们研究发现,珠江是八口入海、江海一体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同时,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但只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水系流域文化还应该包括“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等。由此,我们提出了“珠江文化”概念,用“珠江文化”与世界和中国对接。

  记者:在中国三大水系流域文化当中,“黄河文化”代表的是农耕文明,“长江文化”代表的是工业文明。那么,“珠江文化”有些什么特色呢?

  黄伟宗:“珠江文化”以珠江水系为辐射,包含了泛珠三角区域(除四川外)。当然,我们的研究是以广东为重心的。“珠江文化”的概念,从世界来看,它跟海洋文化对接;从国内来看,则对接了中国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大江大河文化,因而珠江文化的涵盖较岭南文化的概念更宽广。它的文化特色,从地域上来说,是江海一体。珠江水系有8个出海口,有些沿海河流更是直接入海,所以其“海味”特别浓。海洋性的特点就是宽容、气派大,因而造就了具有冒险性、敢于开拓的民风,因此广东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同时,珠江是四方汇合入海,造就了既是多元性又具包容性的特点,同时还有它的开放性。另外,海洋性也带来了商贸性,广州的商贸文化如此发达,与其海洋性是分不开的。第四点是共时性,因其海洋性而与世界息息相通,得风气之先,也领时代潮流之先。这些因素或特质,都体现了珠江文化“领潮争先”这一最大特色。建国60周年大庆时,广东以名为“领潮争先”的彩车参加天安门游行,受到热烈称赞,我想就在于以艺术形象体现了其最大特色。

  率先推动科技文化融合

  记者: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0年来,进行了哪些研究和探索?产生了什么影响?

  黄伟宗:我们的研究最早从珠玑巷开始,发现韶关南雄珠玑巷是中原南下移民的中转地,随后又在江门蓬江地区发现“后珠玑巷”,并提出在这两地建立海外后裔联谊会。接着我们发现封开是广东和广西的交界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此发现岭南最早的人类牙齿,将岭南历史推前了28000年。后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我们团队对珠江流域文化遗迹、文化遗产、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文化风情等的考察和发掘,相继提出了南江文化、六祖文化、西关文化、“广东大西关”文化、端州及端砚文化等。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对广东的文化源流发现越来越多,在为政府提供文化谘询和文化建设建议的同时,我们也为自古被称作“文化沙漠”、“南蛮之地”的广东正了名。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我们的发现证明瞭中国是有海洋文化的,有蓝色文明的。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也表明,珠江文化渊源流长,足可以和长江、黄河文化相提并论。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珠江文化的理论体系。

  记者: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实现了很多创新,如率先提出“科技文化”等。请问科技文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黄伟宗:在目前的文化大格局中,科技文化还是一个空白。我们通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同时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在突出“科技力”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文化力”,二力协调,才能真正促进人类和谐、均衡、持续向前发展,才能正确把握科技、文化两大科学融合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一方面,我们提出“科技文化化”,用文化塑造科技,以文化引领科技繁荣;另一方面,也推动“文化科技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由此,珠江文化研究会设立了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为广东科技界与文化界搭建一个新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这既是科技工作和科普工作的创新,也是文化研究领域的创新,又是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创新工作。

  确立珠江文化系统和理论体系

  记者:由珠江文化研究会主编的《中国珠江文化史》即将举行首发式。作为珠江文化研究会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的出版有什么积极意义?

  黄伟宗:《中国珠江文化史》由10多位作家、学者执笔,历时3年完成,分上下卷共300万字,是珠江文化研究会多年来研究的总结。我们据此不仅确立了珠江文化系统和理论体系,也记録了我们的文化发现。目前,我们正计划将书中的25处文化发现,包括前后“珠玑巷文化”、“海上丝路文化”、“禅祖文化”、“端砚文化”、“南江文化”、“十三行文化”等在珠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或开拓创新意义文化板块的主要地域或主要载体,评为“珠江文化星座”。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学术定格,也是对其进行新开发奠下学术基石,对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还将继续挖掘整理,直接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思路和建议。

  记者:那下一步珠江文化研究会有些什么计划?

  黄伟宗:一方面,我们想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霸权文化的郑和下西洋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理论;二是拍摄系列的学术性珠江文化电视专题片;三是继续发现和挖掘珠江文化;四是探索文化跟经济结合的道路,打出珠江文化的品牌。

  珠江文化研究的六个创新点

  ■运用新方式 采用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方式,让文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以其所长学科为视角、途径和方位,去对同一课题进行研究,对于学术论著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写作和编辑方式。 

  ■连续新发现 在不间断的考察和研究中,学者们几乎每次都有新发现。较突出的有1994年南雄珠玑巷的研究和文化定位;2000年,在雷州半岛徐闻发现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推前1300多年等。 

  ■开拓新领域 珠江文化研究的领域是新的文化领域,也是新的学术领域。例如2002年专家们再次考察粤北南雄珠玑巷时,更深入发现此处是古代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之一,成为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点或通道的最早发现者和提出者。此外,还能运用多学科的途径和交叉结合的方式去深入探求古旧遗存的文化底藴,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力。 

  ■提出新理论 珠江文化本身就是全新的理论,此外,“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江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具有海洋性的标志之一”等,都是全新的或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 

  ■初创新体系 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编着的《珠江文化丛书》,从2000年开始出版,初步构建起新的学术体系。 

  ■打出新品牌 珠江文化的概念和理论本身就是新的品牌。同时,提出以珠江文化扩大岭南文化的内涵和优势,为广东各县市或古文化遗存打出新的文化品牌,如为阳江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为韶关珠玑巷、南华寺的定位等,都是打出新品牌的突出事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