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黄伟宗:开拓珠江水运文化刻不容缓

  记者/寒炎

  《珠江水运》2010年7月刊

  编者按: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最近在广州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纲要明确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定位,有业界人士认为:“抓文化就是抓发展”,为此,就珠江水运文化这话题,我们访问了珠江文化研究会黄伟宗会长。

  有经济学家这样形容当今世界的联系:在东半球,一只蝴蝶轻轻地挥动了翅膀,在遥远的西半球,便刮起了飓风。而在中国,航运界人士张开求知探索的文化之翼,正开启中国江海文化的新纪元!时值2010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这盛大文化节日, 我们采访了珠江文化研究会黄伟宗会长,就珠江文化特别是珠江水运文化如何开展,与黄伟宗会长进行了交流。

  文化厚度:300万字为珠江“文化沙漠”正名

  珠江水运:有人认为广东是“文化沙漠”,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经济发展快,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文化成就的光芒;其次广东全国性的文化遗产偏少。事情真如其所说吗?

  黄伟宗:广东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文化沙漠”、“南蛮之地”。珠江文化同黄河、长江文化一样,都是历史悠久、同步发展,并自有历史的。我们珠江文化研究会历经十年,所研究与所发掘的珠江文化正在逐渐丰富,就光说我们其中的一大成果——珠江文化星座,现在拿出25个也是敲得响的,在珠江的文化体系银河系里面也是在其中有体现的。

  珠江水运:珠江文化与长江、黄河文化同样的源远流长,为什么还会有人产生广东是“文化沙漠”的误解?

  黄伟宗: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文化沙漠”这种认知是部分人基于不了解珠江文化才说的;二、广东珠江水系宣传不够。不仅在宣传上显得不够且本身发现也不够,我们现在编出300万字的《中国珠江文化史》就是一种宣传,就是回答广东不是“文化沙漠”,就是为珠江文化正名。

  再说,珠江文化在全国性的文化遗产偏少,这应该是管世界文化遗产评选的权威们对广东的注意力还不够,当然也不能完全责怪他们。我也曾是非物质遗产的一个评委,每年有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规定。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两个,比如中国报两个,韩国也报两个,这就是第二个硬性指标的问题。

  珠江水运:就是说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所需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非常多,但指标不够,往往需要排队等候,所以才导致珠江文化在的世界遗产偏少。

  黄伟宗:指标申报,要排队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之所以(珠江文化)世界文化遗产少的另一个原因,并不是因为其文化遗产本身少,而是在于评选标准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有些评选标准不应以时代久远来评。因此这一个就是是标准的限制。过去都是以黄河文化为中心,都是以黄河文化作为一个标准。对珠江还没有太多人注意,好多观念与黄河文化不一样。珠江文化是江海一体的文化,从前是游离在黄河文化标准之外的。举个很好的例子:开平碉楼现在承认是世界文化遗产,之前按时间标准排被否定了两三次,后来终于排上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着重强调:开平碉楼是广东与海洋文化结合的一种很好的文化遗产。现在来讲他是最年轻的文化遗产,和秦、汉代的文化遗产相比,资格不够老,但是有代表意义。

  文化纵深:水运文化是人与社会进步的缩影

  珠江水运:开始说到珠江文化是江海一体的文化,那么珠江文化与水运之间能有什么具体关联,水运在珠江的文化领域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黄伟宗:这就得从水运文化本身说起了,中国是一个江河文化的国家,过去主要是靠江河运输来沟通。现在增加现代化工具,飞机、铁路、公路三个,比水上交通运输先进了,但不能完全取代江河交通的作用。这说明一个是实际功能需求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文化本身必须重视传统江河文化底藴的挖掘。中国文学很多都是从江河里面来的,江河水运所起到的作用都可在文学著作中找到。

  珠江水运:水运在珠江的文化领域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体现?

  黄伟宗:这里我谈五点。

  一、首先是人与人的沟通在江河文化里有体现。上次珠江片区的航海日庆祝活动里面引用了一句诗: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每日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说明即使不见您都好,都是通过江水来沟通的,同饮一江水长大,就是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与人沟通体现得就比较普遍。

  二、再说人与社会的缩影在江河文化里面也有体现。余秋雨文化苦旅里面讲到《夜航船》,这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专门写的,其反映的便是一种生活现象,以及对封建社会脱离民众和实际的“夜航船文化”的批判。这里说来,那样一艘船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三、民俗风情在江河文化有体现。珠江口以前一带有花尾渡这样的船。为什么会说是花尾渡?花尾渡就是前面小船托大船像后面托着大尾巴,是很漂亮的船,这是珠江才有的特有的航行工具,这也是一种民俗。也是在江河中体现的。

  四、江河讲感情,特别是在动乱之中的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中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李白的送别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写江河感情,因此,人与人的感情在江河文化中可以体现出来。

  五、经济、商业、也在江河文化中体现出来。以前因为交通不顺畅,做生意当时必须靠船。清远县城原叫中宿,从韶关到广州必须在清远那里休息一晚,地理决定到那里就到晚上了,船不能再走了。由于文人墨客都是在清远的飞霞寺过渡,所以那里就形成了商渡,商渡也是一种商业经济。

  其它的在军事上体现的,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光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词里便将江河文化雄浑,热血的一面体验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出江河文化的透明度、多元性、共识性、包容性的文化属性。

  文化建设:珠江水运文化需行政参与全民共建

  珠江水运:从珠江文化到水运文化,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文化,也明瞭它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一步,珠江文化研究会准备如何推进,发展我们的文化?

  黄伟宗:在前面我说过,部分人对珠江文化有误解。是因为旁人缺乏瞭解和我们宣传不够。因此,我们目前正在组织珠江文化的一些活动,权威不了解,我们就搞研讨会,多出作品,多出成果。让他们有瞭解。我们研究会目前的两大成果,一是《中国珠江文化史》。获得了汪洋书记的高度评价。并在来函中明确指出:这项事业需要全省人民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第二大成果——珠江文化星座的推出,很快便受到各地市的积极回应。目前星座评定的工作正在进行中,报评的城市十分踊跃。

  那么成果出来了,我们需要的是将我们研究的成果转换成注意力,这就需要在宣传上加大力度,同时也需要在珠江文化的相关领域中继续深挖。如开拓珠江水运文化领域,这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下一步的推广活动都将和这个领域紧密相关。

  珠江水运:在宣传与开拓珠江文化的进程中,你是如何看待水系行政管理单位及水上行政执法单位在其中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

  黄伟宗:行政机关特别是珠江水系的行政机关和执法单位,应该起到领导、组织、推动的作用。事实上珠江水运文化的丰富,文化的保护等等,他们在其中的推进作用和贡献是不可磨灭和无可取代的。

  最后在这里,我希望相关水运部门更进一步的参与、支持,积极开拓珠江水运文化,而且还要将珠江文化的推广与宣传上升一个台阶。同时,也呼吁民众以及民间文化力量积极参与,来发现、来推广,共同建设我们“珠江文化”这一伟大的事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