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丝,敲开中国近代史的大门

  记者/刘莎莎 

  《深圳特区报》2010年7月6日

  一叠桑叶,几条蚕虫,万缕银丝。中华丝绸文明,就这样,在纤纤素手和札札机杼之间,慢慢流淌,直至今日。丝,是东方文明的精粹。它和茶叶、瓷器一样,千百年来,一直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角。而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省,一直是我国对外输送丝绸的重要通路。它与河西走廊并驾齐驱,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在为广东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本地丝业——“广丝”的高速发展。清末,缫丝厂在广东遍地开花。古老的生丝,萌发出资本主义新芽,并就此敲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丝文化”才高调入选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中国珠江文化史》25处“珠江文化星座”之一。

  新兴地标:延续“广丝文化”精神内核

  此番,珠江文化研究会认定的“广丝文化”地标有两处,一处是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另一处,就是深圳的南岭中丝园。为何选择这两地?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告诉记者,广东丝绸纺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以丝绸纺织服装生产经营为主业的产业集团。它继承了广东丝绸业的优良传统,堪称当今中国丝绸业“第一把交椅”。而地处深圳南岭村的中丝园,则完成了中国丝绸行业协会想做却没能做到的壮举——建成了一个以丝绸文化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为理念,聚集设计制作、科研创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景购物、青少年素质教育、互动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时尚创意园区。

  在黄伟宗看来,广东丝绸集团和南岭中丝园都是“广丝文化”的生动注脚。前者延续了广丝文化中的“重商主义”精髓。在市场上,广丝集团大开门户,开拓进取。在工艺上积极探索,与时俱进。至于后者,则更加难能可贵。在以繁华着称的深圳市南岭村,有一群古檏、传统的建筑群:灰白色调、木制楼牌,竹栏亭台穿插其间,这就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以丝绸制品交易与丝绸文化展示为一体的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

  中丝园由中国同源有限公司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携手打造。在这里,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最优质的丝绸产品,还能领略到中国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黄伟宗表示,在中丝园里可以看到当代广东人对传统丝绸文化的坚守。从蚕宝宝诞生开始,吐丝、结茧、抽丝、缫丝再到纺丝、织布以及后整理工序等一系列流程全部一一呈现。此外,还可以参与广东本地丝绸——香云纱的互动制作。香云纱又名薯莨纱,是一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蚕丝织物。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如今,香云纱已走出历史,走进生活。深圳本土品牌“天意”、“ 香云莎”在延续古老工艺的同时,还根据现代人审美,对其进行了深度开发。

  前世今生:广东丝绸的先锋语言表达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而在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发明瞭指南针,他的夫人则发明瞭丝绸。到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

  具体到广东,黄伟宗告诉记者,西汉时期在广州、德庆、海南已有“采桑养蚕”和“桑蚕织绩”的生产活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表示,宋代广东的桑园围,更是当地人防洪种桑的有力佐证。桑园围至今仍在使用。“在顺德、南海一带,桑园围每年都还在加固。”谭元亨说。而到了明代,在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已出现手工缫丝作坊,顺德的手工缫丝产品已开始商品化。清干隆年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通商口岸,生丝出口大增,珠江三角洲掀起“弃田筑塘,废稻载桑”热潮,手车缫丝发展为家庭工业。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旅越华侨陈启元兄弟在家乡南海县西樵简村,创办了继昌隆燕汽缫丝厂,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家缫丝厂,也是广东第一家机器缫丝厂,随后又创造“足踏缫丝车”,这是缫丝机器生产的开始,标志着丝绸生产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20世纪70年代,广东缫丝业率先推广使用D101型自动缫丝机,随后又成功革新“真空渗透”煮茧工艺,研制出D211型圆盘煮茧机和适应长把丝生产的D113型复摇机,以及煮熟茧的“电子控制自动输送线”等,使丝绸生产大增。这些生产工艺更新,意味着广东的丝绸生产正在率先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

  一口通商:丝绸贸易敲开近代史大门

  清干隆时期,在广东的丝绸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广州“一口通商”的国策,促进了广丝的大发展大繁荣。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对这一时期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名闻天下的中国丝绸,更是西方的抢手货,是十三行中仅次于茶叶的行俏商品。在十三行贸易中,尤其是干隆初年,丝绸始终是官方控制海贸的一大筹码。海禁开,广州立刻便如南方的树木,一有飘风细雨,便立即破土、拔节劲抽,迅速生长为茂盛的大树。

  大学者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七首之一“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充分反映了这一盛况。“那时,在广州,织造工场的工人有17000余名,织机虽然简陋,但产量可观,产品也相当精美。”谭元亨说:“连英国印度公司的商人也夸赞说,十三行的丝织品太好了,中国人花费了不少心血,按照欧洲的式样织造丝绸。”无与伦比的品质、高精的技艺,令中国丝绸在欧洲大行其道。

  谭元亨认为,十三行的各种贸易是对封建社会絶对禁海的一个冲击,也就成了紧闭国门的一道缝隙,而在这道缝隙中,吹进来的,当然是一个正在进步的世界的新鲜气息!他进一步指出,也正是主营茶、丝贸易的十三行把明代的广、闽海商聚集到一起,积极、主动、直接地参与了当时世界上正在掀起的大航海时代,进行巨额的海上贸易活动,从而具有了相对的自由商人的性质,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极大地拓展了他们商贸活动的范围。与此同时,启蒙思想、人文主义、平等观念等具有近代意识的无形财富,也就这么渗入中国。在谭教授看来,这笔敲开中国近代史的精神财富,才是广东的茶丝贸易的最大意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