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凤岗“客侨文化”星光熠熠

  记者/古伟平 通讯员/徐伟 凤宣 

  《深圳特区报》2010年7月9日

  东莞凤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先富起来的珠江三角洲乡镇,是深圳的北大门和后花园,国土面积仅为8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超过40万,外来商客云集使得凤岗经济发展速度远超文化建设。因客家人迁徙驻居形成且已传承了逾千年的“客侨文化”,无论是历史或是现实的文化资源,都甚有特色而深厚丰富。

  记者于日前专程来到凤岗黄洞村观合碉楼前,伫立良久,仰望着经历百年沧桑依然矗立风中的客家碉楼,感慨万千。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座碉楼看上去已显得灰闇破旧,楼内的木梯有些部分也许已经倒塌。但它历经百年沧桑,却依旧傲然矗立。他介绍说,因为当地多数是客家人,所以这些碉楼具有客家的建筑特色。碉楼的功能也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了安全防御。他说,这是祖宗为我们留下一笔无价的文化遗产。

  人口迁徙奠定“客侨”基韵

  凤岗侨报朋友与记者谈起凤岗的客侨文化这一话题,特别兴奋,他说,凤岗素有“客家第一珠玑巷”之称。因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发,百姓不堪战乱之苦南下迁徙避难,而珠玑巷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了其与南下移民的不解之缘。粤北南雄珠玑巷位于古代粤赣交通要道——梅岭古道要冲,自古为中原南下移民的必经地和中转地,故“珠玑巷”已成中原南下移民源的代名词。历史记载经珠玑巷南下移民后裔,多数属广府民系,而客家民系则多数是从福建、江西经韩江、东江或海岸南迁岭南。

  记者翻开《凤岗历史博物馆》一书中史料记録:从古到今,凤岗镇居民主要是从北方中原地带的南下移民。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从河南南阳迁江西吉水,再经南雄珠玑巷迁入凤岗雁田村的邓氏先祖,是最早迁徙入驻凤岗的客家先人。此后,从宋朝起始一直到清朝,包括中间经历的各朝各代,均有诸多不同姓氏的客家人迁入该地各村定居,迄今全镇共有206个姓氏之多,比经南雄珠玑巷南迁的156个姓氏还多50个。

  侨报朋友告诉记者,客家人口的迁徙及文化融合形成了“客侨文化”基本框架,迁徙的民众在繁衍生息若干代之后,人口数量壮大及趋于追求谋生,有部分后裔漂洋过海去到海外谋生。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凤岗人陆续出洋谋生,清朝咸丰年间,作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迁出海外更多,遍布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共计31610人,是该镇现有常住人口的两倍,而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絶大部分为客家民系的后裔,“客侨”在世界的分布地之广、繁衍数量庞大,不仅使得“客家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而且侨乡将异地文化元素融入“客侨文化”,使这一文化体系更加饱满。

  日暮西关忆碉楼

  据一位在深圳工作已退休的凤岗籍老干部介绍,记载和见证客家民族大迁移的除了躺在博物馆的文史资料,剩下的只有经历百年沧桑依然矗立风中的客家碉楼。在凤岗8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迄今尚存的清末民初时代的炮楼达120多座,这些炮楼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功能类似,但建筑风格传承了客家“围龙屋”的结构特色又融合西洋特色,其突出特点就是外观开阔、内在连通。

  他说,在一千多年前,本想逃避战乱迁徙南下的客家人,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土匪盗贼时常入侵,打家劫舍十分猖獗,客家人为求自保,依照“围龙屋”的防御特性共建有防卫功能的堡垒式碉楼,既可避敌又兼设炮眼可攻击盗匪,碉楼也称为炮楼。凤岗现存碉楼外形多为方形,层数普遍在3至9层,存世年代最久远的是位于天堂围村的忠义堂楼。忠义堂楼已在风雨中矗立了111年,四方形的楼体看上去依然坚不可摧。

  分布在凤岗各村落间的碉楼,年代久远的为类似忠义堂楼一样具有防御功能的炮楼,还有一部分则是衣锦还乡的华侨修建的“别墅”。华侨归建的碉楼与炮楼最直接的区别在于命名不同,客家人后裔移民海外谋生,赚到钱的则会回乡修建碉楼以光耀门楣,凤岗现存的碉楼中的红星楼则是华侨碉楼的典型代表。与红星楼同龄的还有汉彰楼。另一位当地人也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在80多年前,汉彰楼是凤岗数一数二的豪华别墅。因建楼人叫黄汉彰,所以碉楼取名为汉彰楼,而以楼主人直接命名的碉楼在凤岗很普遍,这类碉楼的主人大都是分布在加拿大、荷兰及法国等地区的客家人后裔。华侨归建的碉楼与客家人建的炮楼在建筑风格上的对比与融合,体现了客家民系的移民进化进程,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广府海外侨风。

  传承中融入更多“新客家”

  据瞭解,凤岗原为常住人口2万余人的小乡村,自从改革开放后涌入外来人口达40万之多。凤岗的客家祖先自古有重教兴学传统,很早即兴建作为尊孔尚儒的“文庙”,历史上曾创办多家书院、文社、书室、学校。清代嘉庆年间,被皇帝亲笔赐题“广东第一才子”的客属大书法家宋湘,成名前曾应邀在凤岗创办幷亲笔题写校名:“纂香书室”,执教多年,迄今墨迹尚存。他在凤岗任教期间带头兴文办教,也带来一代诗风,使凤岗自嘉庆年间起,兴建“兴贤文社”,作为文化雅集场所,文人学士常在此舞文弄墨,吟诗作对,由此凤岗自古有诗文风尚,迄今不絶,每年均有各种文艺比赛,笔会不停。

  侨报朋友是位“新客家”人,他向记者介绍,凤岗新增人口絶大部分是来自南北东西各省区的“打工一族”,还有部分是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的投资客商。新时代涌入的民工人群堪称“新客家”,意味着“新客家”既在承传本地客家先祖的传统文化,又将他们原籍省区的文化传入,为凤岗文化增添新的血液与活力。所以,“客侨文化之乡”的“客”,也包括“新客家”及其文化,有助于整合古今客侨文化。

  打造“客侨文化”品牌

  凤岗还是著名象棋大师杨官璘的出生地,自幼在此长大,成名后多次返回故乡,也因此而使凤岗人特爱象棋,造就了凤岗特有的象棋文化氛围,希望此风长盛不衰,延年连代,作为凤岗的一块永恒文化品牌。其实凤岗仅是“客侨文化”的一个缩影,东莞市还有些乡镇也属这种文化区域。

  现今,凤岗著名客侨文化景点有:油甘埔江屋、纂香书室、黄洞观合楼、回龙庵碑文、凤岗历史博物馆和杨官璘象棋广场。

  日前,凤岗镇委书记朱国和表示,凤岗镇客侨文化、象棋等文化资源丰富,今后将充分藉助客侨文化,吸引各类资本进入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加大投入,对镇内“回龙庵”、“纂香书室”、“兴贤文社”、“洪全福故居”及“杨官璘故居”、保存完好的“排屋楼”等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打造客侨文化旅游品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