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封开黄岩洞遗址特征和内涵的一点思考



  (陈楚源,封开县文联专职副主席。)

  【中文摘要】黄岩洞遗址位于广东省封开县东北部,地处西江中游。遗址属岩厦型史前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本文对黄岩洞遗址文化遗存的特征和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其属于中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存。

  【关键词】黄岩洞遗址 中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

  Abstract:Huang yandong cave site, is located in northeast of Fengkai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Site rock-sand type of prehistoric sites, cultural remains wo are is very rich.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s sites caves and connotation, this article thinks it belongs to the typical remains of Mesolithic age.

  Key words: Huang yandong cave site mesolithic age cultural remains

  

  黄岩洞遗址位于封开县城东北部的河儿口镇狮子岩西南山麓,属麒麟山脉支系,是一座屹立于岩溶谷地之中的三叠纪石灰岩孤峰。位于东经111°47'42〞、北纬23°30′57.6〞。洞口前面为一开阔地带,前后的山岳横亘峰林起伏。黄岩洞是一处岩厦型洞穴,洞口向西南。北回归线也正好从这里附近穿过。洞口相对高程15米。高6米,宽5米。洞内分上下两层,洞厅的西、南面各有支洞。

  一、洞内的主要堆积

  据历次发掘表明〔1〕,洞内主要有四个类型堆积

  1. 棕黄色亚粘土堆积,位于上层廊道右侧岩壁局部地方和下层洞厅、西支洞。堆积中含有大量石化程度较深动物化石,动物种类主要有东方剑齿牙象、亚洲象、中国犀、华南区貘、大熊猫洞穴亚种等,地质年代当属更新世晚期。

  2. 黄褐色沙土堆积,位于洞厅。这些堆积之中有灰屑、炭屑,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和少量穿孔石器,磨刀石器。共存的还有猪、麂、鹿等现生种类的动物牙齿、骨骼以及螺蚌等贝殻。

  3. 灰褐色砂粘土堆积。位于洞口的右侧、叠压于黄色堆积之上。含炭屑、灰烬、烧土、烧骨、动物骨骼及大量螺、蚌殻,出土两件人类颅骨。

  4. 浅灰色砂粘土堆积。位于上层廊道右侧。堆积面积较少,含螺蚌殻及炭屑,发现一件石英石片石器。

  在以上的四类堆积物中,除了第一类无人类文化遗物之外,其余的三类均属文化堆积,其地层关系晚于第一类堆积物。

  二、遗迹及人类化石

  位于洞口灰褐色堆积中发现颅骨二件。分属两个个体。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令红测定,颅骨与晚期智人的形态基本相同,年代距今11930土200年,属蒙古南亚人种〔2〕。与南海鱿鱼岗,佛山河宕遗址中的人骨相接近。

  洞内早期文化遗存出土遗物石器、动物遗骸,晚期文化遗存 出土遗物有陶器。

  据历次发掘资料统计〔3〕,共发现近千件石器标本,其中砍砸器156件,刮削器67件,石锤24件,石钻2件,似尖状器3件,砺石3件,磨制石器3件,穿孔器3件,残次品328件,其中砍砸器分为单直刃砍砸器23件,多刃砍砸器14件,双直刃砍砸器7件,端刃砍砸器34件,圆刃砍砸器25件,弧刃砍砸器20件,手斧形砍砸器20件,盘状砍砸器5件,端直刃砍砸器8件。刮削器分为凹刃刮削器2件,单直刃刮削器18件,弧削器14件,端刮削器12件,双边刃刮削器2件,手斧形刮削器10件。

  这些石料絶大部分来自附近河滩的砾石,岩性多为砂岩,其次为石英沙岩,个别为石英岩,花岗岩和板岩。石器絶大部分是用锤击单面单向直接加工而成,少数用锤击法或加工时未见修理台面。刃面陡直,刃角多在75°以上。刃部加工时留下的石片疤呈复瓦状排列。磨制石器只是在局部加磨,且主要是在刃部。黄岩洞的石器与罗沙岩上层,阳春独石仔下层,广西柳江思多洞,柳州白莲洞,武鸣苍桥A洞,苍勋B洞,腾翔C洞,桂林市D洞,江西万年仙人洞以及广东英德青塘朱屋岩等遗址的石器相比较,有着较多的共同点,如石器为砾石,制作工艺和加工手法,器物的种类都基本相同,尤与独石仔下层文化更为接近,这些说明黄岩洞遗址的石器文化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在分布空间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时间刻度上同属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代表着中石器时代石器。黄岩洞出土的大批打制石器与少量穿孔石器、刃部磨光石器共存,其伴生动物均为现生种类,构成了这一时期华南地区洞穴文化遗存的鲜明特征。所以,著名的史前文化研究专家张镇洪教授认为﹕“黄岩洞是中石器时代典型遗存。”〔4〕

  陶器有釜3件,鼎足1件,豆2件,罐1件(全己残破),除了罐为泥质陶之外,其余均为夹沙陶。夹沙陶有灰褐和褐陶,泥质陶为褐陶。火候一般较高。手制为主,部分口沿经慢轮修整。纹饰为釜饰绳纹或粗方格纹;鼎、豆类素面;罐类饰斜蓝纹痕迹〔5〕。

  从这些形制和纹饰分析,这些陶器与早期遗存所出土石器明显不属同一个时代,即不与石器时代共存,应晚于上述各类堆积,当属晚期文化遗存。

  我们知道,从旧石器时代经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化和过渡,其实是一个经过相当漫长和极其复杂的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从封开黄岩洞及其周边的﹙约550平方公里范围内﹚垌中岩、罗沙岩、螺髻岩、乞儿岩、水石岩、白石岩、勒竹口台地遗址等遗存的考古资料〔6〕显示,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渔猎﹚经过形态和分散、流动的居住点。而一般新石器的典型标志则是﹕种植农业的经济形态,定居的聚落,磨光石器和陶器的应用。旧、新石器之间不仅有演变,而且更有跨度。这个跨度大体上有四个方面﹙当然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所引致的问题﹚。一是工具的跨度,旧石器时代古人是直接使用打制石器,一般认为磨制石器是间接使用的﹙即通常所说是有柄的﹚。二是社会结构的跳跃,即由流动到分散居住,到基本稳定的定居聚落,社会组织从简到繁。三是经济形态的转变,由采集—渔猎经济过渡到种植农业经济。四是陶器的发明和使用。

  假设,旧石器时代如果不具备着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因素,那么新石器时代就不是由它脱胎换骨而成的,新石器时代的诸因素是萌芽与发展于中石器时代了。

  讨论:上述四大特征,应该具备多少才算为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呢?新、旧石器时代之间的间距会有多远呢?

  三、 黄岩洞遗址应属中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存

  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直接过渡的,中间并没有经过所谓“中石器时代”〔7〕。 笔者颇不同意这个观点。

  其实,关于珠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中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文化研究,裴文中教授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这个观点了。

  我们在论证中石器时代文化的过程中,很清楚它们所处的时代,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潮、并孕育着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的时期。其地质时代属于全新世。新、旧石器时代之间的那一段间隔,即始于旧石器时代结束,止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由于中石器时代在很多地方延续时间不长,所以难以辨认,并缺乏统一的和可以对比的类型学断代标准,故在其定义上会有诸多争论。然而,这个时期涉及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和农业起源的关键问题,对于认识人类经济形态,生产技术以及社会演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各个因素之中似乎是最有意义的,同时,以此作为该时代的标志也是十分重要的。从黄岩洞及其周边几个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类的定居环境成了由小型分散到非定居生活再到集中定居生活的转变,农业才能脱离其萌芽而进入到其起源和发展的时期〔8〕。同时,由于半定居和定居的生活,才能使陶器的使用需求日益增加。也只有这种生活的进化,才使工具改进的历史进程加快,磨光石器就会应运而生。这里也就是为什么在非种植型的农业经济新石器时代文化,如黄岩洞以及其周边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清晰可见定居的聚落陶器和磨光石器幷存的地层资料〔9〕。

  四、结语

  在华南地区,除了细石器传统之外,在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洞穴遗址当中,打制石器仍然保留着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性,同这个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以为,可以在它们之间划出一个中石器时代的阶段的。随着对黄岩洞遗存的深入研究,对于确定珠江流域中石器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是笔者对黄岩洞遗址及其周遭遗存的一点思考,还不够成熟,恳请教于师长和同仁。


  注释:

  〔1〕封开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封开县博物馆编(邓增魁主编):《封开县文物志》,1991年。

  〔2〕宋方义、邱立诚、张镇洪等:《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综述》,《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30周年论文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3〕 宋方义、邱立诚、张镇洪等:《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综述》,《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30周年论文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4〕宋方义、邱立诚、张镇洪等:《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综述》,《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30周年论文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5〕杨式挺: 《广东新石器时代相关问题探讨》,《中山大学建校60周年人类学术论文》,1984年。

  〔6〕杨式挺:《略论封开先秦历史文化在岭南的地位》, 陈楚源主编《广信文化论文集》,2007年;又见冯孟钦 :《广东封开勒竹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笫7期。

  〔7〕 贾兰坡:《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30周年论文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8〕 向安强等:《广东封开杏花广信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9〕 邓增魁主编:《封开县文物志》,1995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