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西史前遗址水生动物营养学分析



  (闫少朋,柳州博物馆,馆员。)

  【中文摘要】广西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包含有螺、蚌等水生动物遗骸,这些动物遗骸是该地区史前人类取食后留下的生活遗迹,表明捕捞水生动物已成为当时人们的重要谋生方式,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这些水生动物所包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对史前人类的生长、发育及智力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广西 史前遗址 人类体质

  Abstract:Many Neolithic sites in Guangxi contained screw, clams, etc. these animals remains of aquatic animals are the prehistoric peoples’ remains after feeding of life remains in this area. It shows that fishing aquatic anima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economic life, and reached to high a status in peoples’economic life.  While these aquatic animals contain a variety of nutrition composition which can improve the prehistoric humans in growth, development and mental aspects .

  Key words: Guangxi prehistoric site human physique

  

  广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东面为南海,南部为北部湾。境内河流、湖泊分布较广,气候类型上属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每年春夏两季,热带或亚热带季风从南太平洋上带来大量水汽,使该地区雨量比较充沛。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广布的水域有利于多种多样的谈水和海洋生物在此生长、繁殖。至全新世早期,随着第四冰期的结束,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史前人类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在河边、湖岸及海滨等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生活遗迹。在这些遗迹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大量水生动物遗骸,比如螺类、蚌类、鱼类等。这一遗迹现象说明,生活在该区域的人类将捕捞水生动物作为他们获取食物的一种方式。根据现代营养学研究,水生动物不仅含有陆生动物所藴含的蛋白质、脂肪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含有陆生动物所不具有或含量较低的营养物质〔1〕。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在生长、发育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史前人类的繁育、智力发育。本文从营养学的角度拟就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水生动物在对人类体质方面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生动物简述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过广西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发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遗址的类型而言,包括河岸、湖边台地遗址、洞穴岩厦遗址和海滨贝丘遗址。其中在河岸、湖边台地遗址、洞穴岩厦遗址中发现较多的淡水生动物遗骸,种类有田螺、蚌、鱼类、虾、龟鳖等;沿海贝丘遗址中发现较多的海洋动物遗骸,比如牡蛎、文蛤、魁蛤等。这些水生动物遗骸不仅在数量上占整个遗址堆积的相当一部分,而且种类也比较多。现将广西史前遗址出土的水生动物概况简述如下:

  桂林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象山区独山西南麓。1973年6-9月,桂林文管会对其进行试掘。通过发掘发现该遗址内涵丰富,不仅出土大量石器、骨器和18具人类骨骼,还发现大量水生动物遗骸。经过专家鉴定,种类有鱼、龟、河蚌、田螺等〔2〕。200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广西、桂林市文物部门对甑皮岩遗址进行再次发掘,在本次发掘中同样发现大量水生动物遗骸,其中第一期发现的动物遗骸有: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短褶矛蚌、背瘤丽蚌、珍珠蚌、种属不明蚌、蚬;第二期发现的水生动物种类有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短褶矛蚌、背瘤丽蚌、珍珠蚌、蚬;第三期发现的水生动物种类有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短褶矛蚌、背瘤丽蚌、珍珠蚌、蚬、田螺科、凸圆矛蚌;第四期发现的水生动物有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短褶矛蚌、背瘤丽蚌、珍珠蚌、蚬、田螺科、膨凸鋭棱蚌;第五期发现的水生动物有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短褶矛蚌、背瘤丽蚌、珍珠蚌、蚬、田螺科〔3〕。

  庙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雁山李家塘村0.5公里处的孤峰南麓。1988年7至8月,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出土水生动物遗骸有包括瓣鳃类和腹足类,其中蚌科8种:杜氏珠蚌、近矛形楔蚌、卵形丽蚌、甑皮岩楔蚌、短褶矛蚌、弯边假齿蚌、付氏矛蚌、精细丽蚌(中华丽蚌);篮蚬科2种:斜截篮蚬、曲凸篮蚬;田螺科:中华圆田螺河亚种、中华圆田螺高旋亚种、方形环棱螺、桶田螺〔4〕。

  柳州白莲洞遗址。位于广西柳州市东南郊都乐村的白面山南麓,1956年,由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发现。1973-1982年,柳州市博物馆陆续对该洞进行不同规模的发掘清理,出土大量石、陶、骨器及人类牙齿等文化遗物。其中在该洞东北部残存有分布比较密集的螺殻堆积,同时在遗址东2层为含螺殻钙华板、东3层为灰黄色亚粘土,含大量螺殻、动物化石及磨制石器等,东4、5层含少量螺殻,东6层顶部富集螺殻并有一定胶结;西1、2层含少量螺殻,西3层则含较多螺殻及动物化石。遗址堆积中富集螺殻,越晚越多,经鉴定软体动物的有:双棱田螺、李氏环棱螺、乌螺、道氏珠蚌;鱼类有鲤鱼、青鱼等〔5〕。

  柳州大龙潭鲤鱼嘴遗址。位于柳州市鱼峰区大龙潭公园东北的龙山南部,名为鲤鱼嘴的岩厦处。1980年,在柳州市郊调查摩崖石刻时发现的,同年10-11月,由柳州市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发掘。遗址第一层含少量螺殻;第二层为灰褐色粘土混合贝殻堆积,含大量螺蛳殻,个体较小;第三层为黄褐色土混合贝殻堆积,含量大螺蛳殻,个体将上层略大。其中出土的水生动物经鉴定,上文化层(第二层)有。龟鳖类、螺类、蚌类、螃蟹等;下文化层(第三层)有:鱼类、龟鳖类、蚌类、螃蟹等〔6〕。

  广西桂平牛骨坑贝丘遗址。位于桂平县大湾乡北面牛骨坑和郁江交汇处的台地上,高出河面约10米。由于长期洪水冲刷,遗址残存堆积长约8米,宽约0.5米,厚约1米。遗址第一层为灰色沙土层,第二层为文化堆积层,包含大量螺殻,少量蚌殻、炭屑、石器、陶片等文化遗物〔7〕。

  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位于广西象州县象州镇沙兰行政村南沙湾自然村柳江左岸的一级台地上。1999年8-9月和2000年10-11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先后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出土的水生动物遗骸经鉴定,种类有鱼类、软体动物等,其中鱼类有鲤鱼、黄颡鱼;腹足类有中国圆田螺、短沟蜷,双殻纲有精细丽蚌(中华丽蚌)、多瘤丽蚌、楔蚌、蛏蚌、珍珠丽蚌等〔8〕。

  南宁豹子头遗址:位于南宁市东郊柳沙园艺场那贝村西南约2公里的邕江北岸河流拐弯处的一级台地上,遗址以螺殻为主要堆积。1973年和1997年11-12月由广西文物工作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宁市博物馆联合进行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均出土数量较多的陆生和水生动物的骨骼,鱼、鳖、龟、双棱田螺、三角帆蚌、环带丽蚌、多瘤丽蚌、背瘤丽蚌等〔9〕。

  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位于广西横县平朗乡秋江村西约250米处。2002年10月及2004年5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先后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一批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经鉴定,水生动物种类有鱼类:鲤鱼、青鱼、鲇鱼、黄颡鱼;爬行类有中华鳖,软体动物有蟹、背瘤丽蚌、丽蚌、短褶矛蚌、淡水蛏、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方形环棱螺、螺蛳、皱疤坚螺等〔10〕。

  广西横县江口遗址。位于广西横县百合镇江口村西南约2公里处。1995、1996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先后两次对其进行发掘,发现较多的软体动物介殻,陶、石器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等。其中的水生动物遗骸种类鱼类:鲤鱼、青鱼、黄颡鱼;爬行类:龟科、中华鳖;瓣鳃类:丽蚌、舌状丽蚌、多瘤丽蚌;腹足类:拟黑螺、田螺等〔11〕。

  广西东兴亚菩山、马兰嘴、杯较山遗址。均位于东兴市临海地带的山岗上,为斧足类和腹足类软体动物的硬殻堆积而成的贝丘遗址。1959年,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干部训练班在东兴调查时发现。经贾兰坡教授和方瑞濂先生鉴定,其中发现的水生动物种类有:鱼类、乌龟、文蛤、魁蛤、牡蛎、田螺、乌蛳等,其中还出土名为“蚝蛎啄”(采集蚝蛎用的工具)〔12〕。

  二、水生动物包含的营养及医学价值分析

  通过上述可知,广西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水生动物遗骸,而且种类较多,有鱼类、介殻类、软体类等。这些动物遗骸不仅是这些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史前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现代营养学及医学研究表明,水生动物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不仅使它们包含陆生动物所具有的诸多营养成分,还藴含大量陆生动物比较缺乏或含量较少的营养元素,而这些物质又与人类健康、成长发育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我国中医学也曾对水生动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医学作用进行较多的阐述。

  螃蟹,又称河蟹,是洄游性甲殻类水生动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它陆生及水生动物,维生素B2是陆生动物肉类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维生素B1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10倍。祖国医学还认为螃蟹性寒味咸,蟹肉有清热、散血结、续断伤、理经脉和滋阴等功用;其殻可清热解毒、破淤清积止痛〔13〕。

  河蚌,又名河歪、河蛤蜊等,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河蚌味甘咸、性寒,入肝、肾经;中医认为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可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等症〔14〕。

  鲤鱼又名龙门鱼,其蛋白质不但含量高,而且质量也佳,人体消化吸收率可达96%,能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还含有一种只有水生动物才含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鲤鱼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15〕。

  田螺又名螺蛳,螺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A。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据记载,田螺肉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明目、利尿、通淋等功效〔16〕。《本草纲目》记 “田螺利湿清热,止渴醒酒,利大小便;治脚气、黄疸。”〔17〕

  牡蛎,俗称蚝,贝类动物,瓣鳃纲,牡蛎科。可食部分包含蛋白质、脂肪、钾、钠、钙、镁、锌 、铁、铜、磷、硒、维生素A、烟酸等,含碘量远远高出牛奶和蛋黄,含锌量之高,可为食物之冠。牡蛎中还含有海洋生物特有的多种活性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食疗效果〔18〕。《本草纲目》记:“多食之,能细洁皮肤,补肾壮阳,并能治虚,解丹毒”〔19〕。同时,牡蛎肉还具有降血压和滋阴养血等功能〔20〕。

  文蛤,又名花蛤、黄蛤、海蛤等,属软体动物门、双殻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文蛤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10%、脂肪1.2%、碳水化合物2.5%,文蛤同时具有较高的食疗药用价值,如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21〕。《本草纲目》记载,它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等病〔22〕。

  乌龟,又称草龟,香龟、泥龟等,属淡水龟科乌龟属。乌龟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外,还富含维生素A、B1、B2、脂肪酸、肌醇、钾、钠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龟蛋白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可增强免疫功能,对促进健康和防止癌症有着重要作用。龟肉具有养血生血、滋阴益肾之功效,性味甘酸温,补益力强,营养价值较高〔23〕。

  鳖又叫甲鱼,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A、B1、B2等。吃适量甲鱼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及提高母乳质量,甲鱼中含铁质、叶酸等,能旺盛造血功能,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24〕。据《本草纲目》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效〔25〕。现代科学认为,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的作用〔26〕。

  鲇鱼,又称作胡子鲢,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鲇鱼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养血、补中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必选食物〔27〕。

  虾,属节肢动物甲殻类,主要分淡水虾和海水虾。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等),海虾还富含碘质,虾中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虾的通乳作用较强,幷且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28〕。

  三、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环境与水生动物利用

  更新世晚期最后阶段,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全球进入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从敦德冰芯与若干地点的孢粉记録上,10Ka BP的温度已达到现代水平,9.0Ka BP温度已稍高于现代〔29〕。在对甑皮岩第三期的孢粉分析中,在距今10000年至9000年间,甑皮岩遗址的环境为阔叶乔木如栎属和亚热带常见的枫香属,蕨类和藻类逐渐增加,说明当时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量增加〔30〕。在7.2—6.0Ka BP之间,基本是大暖期中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Megathermal maximum),各地气候均较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全国〔31〕。在对珠江三角洲23个钻孔剖面、200个岩心样品所取得的孢粉分析,中全新世早期的前时段(7.5—6.5 ka BP)较热,属南亚热季风气候,与现今相近,为热湿气候;后段(6.5—5.5ka BP)稍凉,为略热略湿气候〔32〕。同时,该期还发生大面积的海侵现象,例如:6.5—4.0 ka BP为高海面时期和6.5ka BP左右主要是海侵现象〔33〕。

  温暖湿润的气候促使该区域动植物等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喜凉、冷等温暖带的动植物资源逐渐北移,或退至山区等适宜的环境地带。在平原、河湖沿岸及沿海等地方内逐渐为喜热,潮湿的动植物所取代,同时该区域的河流、湖泊及沿海的浅海区内的淡水和海洋水生动物也大量繁殖、发育。

  冰后期生态环境变化对更新世末人口与资源平衡关系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一些资源的灭絶、消失和迁徙会迫使人类利用以前不曾利用的资源。在个别资源(如鱼,贝类)丰富的地区,经济呈专门化,其特点是水生资源利用比重增大〔34〕。两广地区更新世末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促使生活在该地区的史前人类在获取食物资源的方式上有所改变,生产方式也由先前的狩猎、采集型逐渐向转捕捞、采集型〔35〕。采集水生动物成为该地区史前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在内陆平原、河流、湖泊的人类主要采集鱼类、田螺、虾、蚌类等淡水生动物,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类则采集浅海水生动物,比如牡蛎、文蛤、海蛏、海螺、蚬等。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开拓水生动物资源的现象,在国外比如日本、英国、葡萄牙等均有发现;同时,在我国的东北嫩江流域、胶东半岛的史前遗址中也出土大量淡水和海洋水生动物遗骸。

  史前人类将采集水生动物资源作为取食的一种方式,从主观上讲是为了个体和族群生存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水生动物不仅提供人们一定的食物量,同时还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对史前人类在体质方面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和大暖期的到来引起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直接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特别是低纬度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在这些区域的的史前人类面对生态环境改变的所带来的食物资源改变的生存压力,原有的生产方式由狩猎、采集型逐渐向捕捞、采集型转变。在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将面临食物资源的匮乏,特别是肉食资源的贫乏。这些因素即使对史前人类的生存不构成威胁,但势必会对其体质的成长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现代营养学和医学研究表明:人体需要七类营养性物质,其中宏量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类及水,微量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糖类物质(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提供物质,发挥多方面功能;脂类物质:保护及润滑作用,提供能量,提供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类:提供物质,发挥多方面重要功能,提供能量。维生素:协助酶发挥催化作用,参与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矿物质:协助酶发挥催化作用,发挥调节,控制,信号传导等作用。水:体内循环的主要介质,体内平衡的关键成分,参与一些生化过程。膳食纤维:改变肠道菌群分布,激活有益菌,改善排泄,清理肠道〔36〕。

  而肉食资源不仅包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还包含较多的微量的营养成分,同时还能够提供人体大量的热量,是史前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大量通过狩猎可提供肉食的喜凉、冷的动物逐渐北迁至中、高纬度地区。两广地区可供捕食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史前人类面临获取肉食资源减少的生存压力。而这一时期全球气候的回升,促使该地区水生动物比如,淡水水域的螺类、贝类、鱼类及沿海浅海地区的牡蛎、海蛏、蚬等逐步繁盛起来。

  为满足生存的需要,生活在该区域的史前人类不得不改变原有以狩猎为主来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逐步向捕捞淡水或海洋水生动物以满足肉食资源的需求。水生动物资源在主观上不仅满足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的食物需求,同时对满足人体成长、发育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小 结

  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水生动物遗骸,是该区域史前遗址堆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史前人类捕捞、食用水生动物的主要依据。该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广布的水域为水生动物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条件。进而为生活在该区域的史前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尤其是水生动物(淡水、海洋两种类型)。水生动物成为新石器时代人类取食的类型之一,与全新世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促使该地区史前人类改变原有的狩猎、采集型生产方式向捕捞、采集型转变。通过捕捞水生动物弥补食物资源中肉食的不足,成为此时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并逐渐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营养学和医学研究表明,水生动物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影响,不仅包含陆生动物所具有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还藴含许多陆生动物不包含或含量较少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虽然占人体所需营养成分很小一部分,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繁育,乃至智力发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能力比较低下,获取食物的手段相对较少,尤其是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在食物资源不足或失衡的条件下,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存形成威胁,还不利于其体质的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育。而捕捞水生动物,比如螺类、贝类、蚬、牡蛎等不仅手段相对简单,幷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捕捞水生动物主观上不仅能满足史前人类对肉食资源的需要,客观上还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补充,促进史前人类在体质上的成长发育。

  

  注释:

  〔1〕林洪主编:《水产品的营养与安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试掘》,《考古》1986第10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4〕张镇洪,谌世龙等:《桂林庙岩遗址动物群的研究》,《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

  〔5〕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1987年第1辑。

  〔6〕柳州市博物馆等:《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2年第9期。

  〔7〕何乃汉、陈小波:《广西桂平县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7年第11期。

  〔8〕广西文物工作队:《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

  〔10〕广西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广西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期。

  〔1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东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62年第12期。

  〔13〕钱仓水:《说蟹》,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4〕〔15〕〔16〕〔18〕〔21〕彭波:《水产品的美容、保健、药用》,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7〕〔19〕〔22〕〔2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年。

  〔20〕〔26〕王科大编:《食物给你最好的营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23〕〔24〕〔27〕〔28〕王焕华编:《中华食物养生大全》,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

  〔29〕〔31〕〔32〕施雅风、孔昭宸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30〕同〔3〕。

  〔33〕李平日、方国祥、黄光倾:《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34〕陈淳:《中石器时代与农业起源》,《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35〕闫少朋:《柳州鲤鱼嘴遗址经济形态研究》,《史前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英)特里克·霍尔福德:《人体营养手册》,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