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曲江芦溪古冶炼遗址年代考究



  (禤细贤,韶关市曲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中文摘要】2009年,韶关市曲江区发现一处古冶炼遗址。经调查,初步确认该冶炼遗址始开采于明成化年间,盛行于清康熙年。主要用于炼铁。

  【关键词】 冶炼 遗址 调查

  Abstract:In 2009, a smelting site was found in Qujiang district, Shaoguan. Through investigating, we affirmed that the site was founded in Chenghua time of Ming dynasty, and was in vogue during in Kangxi time of Qing dynasty.It was mainly used to smelt iron. 

  Key words: smelting site investigation

  

  2009年10月15日曲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接到区民宗局赵明辉报料称,在樟市镇芦溪瑶族村委会一个叫藏银坑的旅游山庄施工时发现有摩崖石刻我们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芦溪开展对藏银坑调查。

  一、 芦溪古冶炼遗址地理位置

  芦溪古冶炼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芦溪村委会芦溪角藏银坑。集思宝E718PIUS·GPS坐标N24°28′03.2″,E113°26′09.7″,海拨:428.8米。遗址四周山峦起伏,群山环抱,西北是曲江境内第二高峰梅花顶,海拨高度1384米,抬头往上望,雄浑壮观的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块状若锟鹏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亚鹩大王”;再往上走便是著名的芦溪“三井”,最近又被许多友称为“芦溪天池”。山脚是当地村民开发的旅游山庄和芦溪角二级电站。

  二、 遗址状况

  当地村民在此修建旅游山庄,在平整土地时在一块大石上发现有

  摩崖石刻,经仔细观察,只有较大的“康熙”两个字较为清晰,其余的字迹已风化严重,难以辨认。在不远处还挖出一个陶罐和青花瓷碗,其中一个碗底落有“大明成化元年制”字样。同时在方圆4公里,山脚散落数以万方的冶炼废碴,废碴表面棱角比较圆滑,呈饼状。据当地村民讲,这些废碴是何年,冶炼什么金属产品无人知道,只知道芦溪角山上有数百条古矿井,矿井大细不一。从遗留的废碴散落的面积来看,此地是一处颇有规模古代冶炼场。我们查阅地方志和各种版本《曲江县志》均无在芦溪开矿,冶炼的记载。

  三、 历史信息和佐证

      1.从现场出土的青花瓷碗来看,其中有一个青花瓷碗落有“大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少在明朝成化年间,芦溪角就有人类活动。

  2.在藏银坑不远处,当地收山陡坪的地方,有多处石刻,其中有一处石刻较为清楚,刻有“康熙三十年在此开山我大功劳贤工王尔瑞辛勤莫贪…”等字样。

  3.《宋史》把韶州列为“银之冶”、“铁之冶”、“铜之冶”、“铅之冶”,时为曲江县均为重产地。尤其是曲江境内的岑水铜场时为全国三大铜场之一。据清光绪《韶州府志》、《曲江县志》载:“胆矾水,城南70里,宋初置场采铜,日岑水铜场,谓场水能浸生铁成铜。又出生、熟胆矾,其取矾极艰,役夫死者十尝五六。岁贡生矾20斤、熟矾10斤。明成化元年都御史姑苏韩雍奏革“。由此史料来看曲江岑水铜场是全国重要铜场,盛于宋初,至明成化元年(1465年)岑水铜场废置。铜场被官府废置后,矿工为了生计,有可能矿工向西南移置30里的芦溪角采矿,冶炼。

  4.从地理位置来看,芦溪角与罗坑一山之隔(梅花顶)。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1982年)在罗坑发现一宋代古冶炼遗址。

  5.我们分别在电站旁,三仙庙背,村路边三处取样送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质量检验室,进行金属元素检测,检测结果是电站(样品)含铅0.17,铜0.71,铁32.70,硅30.11,钙9.93,硫0.41,砷0.33。三仙庙背(样品)含铅0.19,铜0.40,铁31.79,硅31.72,钙8.83,硫0.56,砷0.34。村路边(样品)含铅0.15,锌0.24,铜0.80,铁29.63,硅29.99,钙10.69,硫0.45,砷0.36。

  四、小结

  综合上述史料佐证,我们初步推测,芦溪古冶炼遗址。

  1.开采年代为明成化年间,鼎盛于清康熙年。

  2.根据检测金属元素来看,残留的铁元素较高,因此,我们推测是冶炼铁器。

  3.芦溪古冶炼遗址为研究古冶炼提供较大价值的实物资料。

  

  附记:此次调查在芦溪村委会协助下,村干部邵艺明亲自带路上山,区委宣传部吴祥业作宣传报导。在此深表感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