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桂林宋静江府城墙的潜在价值及其保护



  (郭璐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中文摘要】桂林从六朝开始就是广西重镇,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广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南宋绍兴三年(1133),桂林又升为静江府。本文综述了桂林宋”静江府城墙的基本状况,阐述其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以及文化教育价值,并就其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桂林 静江府 城墙 价值 保护

  Abstract:Guilin as a key position in Guangxi started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 the period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y, it was known as “The Prefecture In Southwest”, because it developed into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Guangxi. In 1133 AD. Guilin promoted as Jingjiang Prefectur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became a chief city in the Lingnan region. This paper outlines its basic conditions and makes a detailed exposition about its potential value and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Guilin Jing Jiang Prefecture city wall value protection

  

  前 言

  城墙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是中国古代城市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章生道先生在《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中这样描述城墙的作用:“对中国人的城市观念来说,城墙一直极为重要,以致城市和城墙的传统用词是合一的,‘城’这个汉字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1〕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大部分的城墙仅余断壁残垣,目前我国古代城墙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市可谓屈指可数。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主要是明朝所建,比如南京明城墙,西安明城墙等,宋朝所建城墙遗迹较少,而桂林现存的宋静江府城墙是全国范围内尚存为数不多的宋代古城墙之一。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显着标志,专家学者们从不同侧面,不同的程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探究,但主要是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研究:比如由罗哲文等人主编的《中国城墙》(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可以说是目前较全面、翔实地反映中国现存城墙状况的文集;《中国古城墙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保护司、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文物出版社 2001年版)对中国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城墙现状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光明日报》 2004年第2期)是从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墙的关系展开论述的;而马正林《论中国城墙的起源》(《人文地理》 1983年第3期)则全面论述了中国城墙是如何兴起与发展的。以上这些文章在对中国古代城墙的宏观把握上做的较好,但是每个城市的城墙发展各具特点,在对各个城市城墙的研究就显得不够详细,在微观上把握不够。当然,目前学术界对于某个特定城市的城墙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主要集中于南京、西安等城市,其中对南京明代城墙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就有杨国庆《南京明代城墙》( 南京出版社 2002年版),杨新华《南京明城墙》(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杨国庆《南京城墙志》(凤凰出版社 2008年版),吕春华《南京明城墙保护龢利用的思考》(《中国文物报》 2004年第8期)等,对西安古城墙、平遥古城墙等的研究也散见于各大学刊学报上。而目前还缺乏关于桂林市古城墙这方面的研究。同时,学术界对古城墙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明清时期,再加上全国范围内的宋代古城墙遗存寥若晨星、少之又少,故关于宋代城墙的研究尚属薄弱地带。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桂林宋代静江府城墙的基本状况、潜在价值以及保护对策等进行探究。

  一、宋静江府城墙的修建

  唐代以前,桂林城墙建筑的情况如何,史书记载不详。据现有史料记载,唐代,桂林已筑有城垣。唐武德初年,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在安定西南后,回师桂林。为了加强桂州城防、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便着手营建桂州城。他选择漓江西岸独秀峰的东南作为修建城垣的中心。据唐人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描写独秀峰的地理位置“居子城正北百余步”,〔2〕今大概可以推测出当时子城的大体方位。《临桂县志》中记载李靖修筑的这座城“长三百里,高一丈二尺,呈正方形,筑有四门。南门曰滕仙,东门曰东江,西门曰顺庆……”,〔3〕还有一座城门的名称文献没有记载。由于官府衙署多在子城内,所以又将其称为“衙城”。同时,他还在榕豀边修哨望一所,据明代《一统志》记载:“榕树门即古南门,相传唐时筑门植榕树一株,岁久根跨门外,盘错地”。由此,后人多认为李靖所修哨望所即为今古南门。唐代后期的桂州城逐渐繁荣起来,加上广西境内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桂州在军事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安南经略使蔡袭增筑“外城”一座,它东至漓江,西延至今中山中路,南到杉湖,北至独秀峰附近。唐光启年间(885-887),都督陈环又在子城背面修筑夹城一座,周长约六、七里,夹城的范围大致在独秀峰北至叠彩山接伏波山一带。唐代桂州城经过这三次的修筑和扩建后,其范围大扺从现在的宝积山西麓,沿中山北路过十字街南到杉湖北,东转漓江西岸,经伏波山至叠彩山南麓。宋代桂州城在唐代的基础上经过北宋仁宗年间一次大规模修筑以及南宋干道年间至淳佑年间四次大规模修筑,日渐成为广西的一座军事重镇。

  (一)北宋仁宗年间余靖的修筑

  宋代桂州北连湖广中原,西通云贵大理,南达雷琼交广。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桂林“奠五岭之南,联两粤之交,屏蔽荆衡,镇慑交海,枕山带江,控制数千里,诚两省之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也。”〔4〕由此可见,当时的桂州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既是岭南西路帅府的所在地,也是经济交通的中心。北宋仁宗年间,侬智高乘北宋政府对岭南州县不作重兵防守的机会发动了一场反宋战争,并迅速占领了许多城池。宋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加强军事守备,有必要对桂州城池进行大规模修筑。宋仁宗平定侬智高起义后,便由安抚使余靖主持修筑桂林城墙。这次修城主要是修外城,方六里,“盖城东一面逼漓江,其自南折而北者,合子城之东南隅”。〔5〕由此看来,余靖修筑的外城是从城的东南与东北方向将原来唐代的桂州外城扩宽加固,使桂州城区面积在南北向扩大许多,向南已经到达今榕湖附近。外城共有六个门“南曰宁远,俗呼阳桥;北曰迎恩;西二门,一曰平狄,俗呼铁炉,一曰利正,俗呼沙塘;其东二门,一曰行春,俗呼上东门,一曰子城之东江门也”。〔6〕

  (二)南宋宝佑六年至咸淳八年李曾伯等人的修筑

  余靖后,从宋干道年间到宋淳佑年间,桂州城又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修筑,即干道年间经略使李浩、宝佑年间至咸淳年间广南制置使李曾伯、淳熙年间经略使詹仪之以及绍熙年间经略使朱希颜对城墙的修筑。其中,史书对第二次大规模修筑即李曾伯等人的修筑记载较为完备,而对另外三次的修筑记载不详。现桂林市内鹦鹉山南麓有一幅《静江府城池图》及题记,对南宋末年李曾伯等人的筑城有较完整的记録。

  据《宋史全文》卷三十三《宋理宗三》记载,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蒙古军队南下,对南宋采取了大包围的攻势,西路的蒙古军连续攻下四川、云南等地。1258年广南制置使李曾伯修城时,蒙古军队已经从云南攻打到了广西境内,幷且一度紧逼桂林。可见,这次大规模的修城是为了防御蒙古军队。李曾伯的修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前后共花了十四年的时间。据《静江府城池图》图记记载,南宋宝佑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1272),广南制置使李曾伯、广西经略安抚使朱祀孙、赵汝霖、胡颖曾先后对桂林城池进行了修建和扩建。此图就是在胡颖于修筑城墙竣工后刻于鹦鹉山上的。该图对李曾伯等四人的修城经过作了详细的记载。

  依山靠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遵循的建城原则。静江府拥有良好的天然屏障,城内山川林立、河流纵横,是重要的城防设施。桂林城西北连着陆地,城北又是无水的干壕,山就成了天然的屏障。所以北城鹦鹉山及铁封山的城墙多建在山间或山顶,由此能够纵观城内外。另外,宝积山上还修建了烽火台,便于加强防御。东城和南城充分利用了“水”这道天然屏障,它东有漓江,南有阳江(今杉湖),河流湍急,水深难攻,成为保护城墙的护城河,既是阻碍敌人进攻的一种有效的军事防御措施,又是古代的一种消防措施,城门一旦失火,人们就地取水以控制火势蔓延。而且这些江河上并没有固定的桥梁,只有一些临时性桥梁,如果有敌军进犯,守方就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视情况或架或拆。这是此次修城的整体思路。据《静江府城池图》题记可知,李曾伯整修了旧城,加宽加深了护城河。他所修筑的新城“自雪观(今伏波山附近)起,至马王山(今叠彩山木龙洞一带),转过桂岭,至宝积山下北城堂脚止,共长七百二十丈;旧城六百六十丈。修浚新旧濠河一千八百八十九丈。修起新旧楼橹五十四座”,〔7〕并将南阳江沿着城西至鹦鹉山脚的濠塘挖宽挖深,“自南阳江十字城起,至平秩门、尊义门,至西北古旧城团楼,过宝积山花园,转至镇岭门,接碧霞岩脚,通长八百六十九丈。又自东江门下訾家州至阳江口,转至西钥匙头,接望夫山至宝积山背止,通长一千余丈,并系新开及展阔之数。”〔8〕这段城墙即是从现在的榕湖小学所在地起,向西至现榕湖桂林图书馆再向北至现桂林医学院北端与旧城相接,总长五百六十丈。

  朱经略上任后,新筑一道城墙,即从现在的榕湖北岸转而修至今翊武路,这座新城墙与旧城连接,通长五百六十六丈,面宽四丈,脚宽八丈,高三丈,比其他城墙厚且高。此外,他还修筑楼橹十六座,万人敌一座,城门两座,开了濠塘五百多丈。后来,赵汝霖修筑了今阳桥沿漓江至叠彩山一带的城墙,全长七百多丈,高一丈五尺,在城上修砌护险墙四尺余,虎蹲门五座以及敌楼大小共三十座。到了胡颖任后,主要修筑新城四处,共长四百多丈,并开凿城北新濠河八百多丈。他把城墙和护城河向北拓展,并利用鹦鹉山与铁封山之间的狭窄通道作北门,修了一座城门关,关里有一座不大的瓮城,它长六十余丈,城身高二丈,面宽二丈余,脚宽近五丈;还在鹦鹉山上修了一座三面亭(今尚在)。此关所处的山势险要,通道狭窄,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守住城门关,大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经过这几次修筑,宋代桂州城比唐代桂州城扩展了约一倍,它东濒漓江,西至翊武路,南达榕湖、杉湖,北延至鹦鹉山、铁封山。由于城防设置合理、兵力部署得当,城池峻工5年后,元兵进攻桂林城,相持三个多月,经历百余战,才占领这座城池,充分显示了它强大的防御能力。 

  二、宋静江府城墙的现状

  现存的桂林宋城墙主要分布于桂林市秀峰区、叠彩区的宝积山、鹦鹉山及铁封山一带。中国传统的城墙由墙体、城门、城壕以及敌楼、马面、瓮城、水关、涵闸等设施和附着物组成。但是现桂林市遗存的宋城墙大都只剩下城墙墙体,墙体以砖为主。元代时“凡城内外,自顶至踵,皆甃以大石……”〔9〕,即用大石块将其墙体加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宋城墙墙体大都是石质材料。截至20世纪80年代,尚存11段宋静江府城垣,主要分布在桂林古城的城北、城西两面,另有两座城门(即东镇门和古南门)以及两座砖木结构城楼、三个马面、两个藏兵洞(一个位于宝积山上,另一个位于铁封山上),总长约1145.98米,最宽19.70、最窄0.75米,城墙的高度为0.50~6.20米。

  现有许多段已不复存在,下面主要介绍现存城墙段:

  古南门位于桂林市榕湖北岸,又名榕树门,最早现于宋《静江府城池图》的记载。据图可知,这座城门是南宋广西经略安抚使朱祀孙所建新城两座城门之一,图上标识为威德门。据此可知,古南门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至咸淳元年(1265)之间。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古南门上建有木楼三楹为关羽祠。明洪武八年(1375)修城时,新的城垣绕过今榕湖西岸,沿着阳江北岸向南延展。新城建成后,唐宋时南段城垣就逐渐被废弃了,榕湖、杉湖一带的旧城墙皆被拆毁,而古南门独被保存,其上方的木楼也改称为应奎楼或仰高楼,明末开始称为榕树楼。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城门南面“甃石为台,东西为列”,城门向南延伸,幷且建筑石阶。民国年间为了修建汽车道,拆除了东侧的台阶。古南门坐北朝南,用长方形料石围砌,外施灰浆,内充填土。现城楼高5.30、残宽39.40、厚19.40米;其中城门洞高3.50、宽2.90、深19.70米;门洞为券拱式结构,北宋时的城门仍为过梁式,券拱式结构在南宋末才兴起,至明清而大盛。门洞内分宋明两段,北段墙垣为石砌,券顶则用宋代宽薄形青砖砌筑;南段全为长方条石结构,为明代扩建。城门是进入城池的关键,在战争中是攻城的重点,也是城防的薄弱环节,因而,修建城门都以其坚固、牢靠为标准。古南门也是如此,其城门为木质材料,外由铁皮包裹,其上布满铁钉,每扇门上有63个铁钉(横有7个、竖有9个),从而增强门扇的刚度。榕树楼在日军入侵桂林时被毁,现在的榕树楼是1947年以后重建的。城门楼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朱柱格窗,面积约130平方米。楼周筑有石栏杆和栏板。据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文物保护工程及防治检测卷”资料可知,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从1964年到1999年的30年间对古南门修复达10次之多。

  东镇门及其城墙为静江府城东垣北端一段,位于桂林市铁封山东南麓漓江边,是静江府城城门之一,建于南宋咸淳五年至八年(1269-1272)间。它坐北朝东,门洞为石壁券拱式结构,以长方条石砌筑,略施灰浆,内夯实填土,高6.80 、深16.32米,东端宽2.95、西端宽2.30米。现门拱及券洞仍保存完好。东镇门南北城墙连接叠彩山与铁封山,南段城墙接叠彩山东端,在城门南侧内墙边有登上城墙的青条石台阶。北段城墙接铁封山东头,设有武台一处,约100平方米,已经获得了修复。城垣上的女墙则用砖构筑。根据《静江府城池图》记载,从铁封山至叠彩山,沿漓江修筑城墙共计476.36米,平均高度5.80米,城墙面宽8.30米,建有砖垛墙,高1.80米,拱门及城楼南北各一座,硬楼一处,武台一处,城外江边建有“漓水坛”。1955年,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对此段城墙进行调查,发现仅存北段东镇门和部分城墙。1996至1999年,桂林市政府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复城墙214.70米,其中东镇门北段修复城墙49.00米,南段修复165.70米。紧靠城墙脚东侧修复了长278.60、宽2.20米的青石板路面。

  翊武路段的城墙基本被拆毁,现仅存宝贤湖边的宋静江府城墙,这段城墙由桂林市园林部门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重新修复,总高约6、长157米,游客可通过城墙北侧的阶梯登上墙顶。同时,桂林市园林部门还运用植物造景美化了城墙周边环境,建设了游园緑地970平方米。

  宝积山位于桂林城的西北,东西走向,北陡南缓,相对高度58米,在南山腰布局呈“T”字形墙,均为长方石围砌,部分涂有灰浆。南延至翊武路,山腰城垣高度3.90米,残长约150、厚16米左右。宝积山是防卫重地,西北有一便门,西端有一藏兵洞,山顶有瞭望台和炮台。

  鹦鹉山在叠彩山西北、中山北路西侧,与铁封山隔路相峙,海拔269.30米,相对高度117米。它的高度仅次于老人山,比叠彩山、铁封山均高出几十米,山势略向西倾斜,依山而筑的城墙,向西延伸,异常险要。但鹦鹉山段的城墙已基本被拆除建房,仅存铁封山南段城墙(东镇路水厂后)高4.50、长约18.00、厚约5.00米;北段城墙高5.00、长 10.00、厚 6.00米。

  铁封山又名镇南峰,山东南麓有东镇门,故又名东镇门山,海拔248.6米,相对高度90米。雄踞城北入口,与鹦鹉山东西相峙,形成由北面进入桂林城的要道。铁封山有两座峰,西峰高于东峰,呈马鞍形。两峰间在絶壁处筑有城墙,现存西段城墙高4.40、宽4.00、长近16.00米,东段城墙较高,达7.50、长30余米,宽度不详。其东段城墙直通东镇门,与木龙洞相接,有“铁封鹦鹉锁北关”之说。

  三、宋静江府城墙的潜在价值

  2000年11月20至24日,国家文物局在南京举行了“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我国古城墙的保护、城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古城墙维修过程中的科技保护以及古城墙的历史文物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10〕会上,南京市文物局的张柏副局长在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古城墙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后人不应该忘记这一点”,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古城墙》的演讲,他指出“古城墙是考古学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古城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就一个城市而言,古城墙是一个城市发展所留下的重要印记,更是我国现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中心。1982年2月,桂林市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10月,国务院更明确指出:“桂林市是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建设都要与这一城市性质相适应。”〔11〕由此可知,中央和各级领导部门不但明确把旅游业作为桂林的支柱产业,还认识到桂林这座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正确认识桂林宋静江府城墙具有的潜在历史文化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

  笔者认为,桂林宋静江府城墙在城市发展中具有多元的潜在价值。

  (一)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桂林城池建设的重要实物资料。

  桂林宋静江府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桂林城池建设的重要实物资料。尤为重要的是,桂林现存的宋静江府城墙是全国范围内尚存为数不多的宋代古城墙之一,通过对这些残留城墙的考察与研究,能让我们进一步瞭解桂林宋代的城市建设。这些古城墙既是宋代城市防御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宋代桂林的城市发展规模、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物见证。

  (二)它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能为城市的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宋代开始,桂人就利用桂林“环城皆山,环城皆水”的地形特点将其营建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旅游事业一千多年来与日俱兴。桂林市被定义为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因此它的旅游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自然资源,一为人文资源。对于桂林自然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的营建,国家和市政府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人文资源的开发,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桂林宋静江府城墙虽然已不具备过去的防御功能,但是它真实记载了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城市的演变,是一种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古城墙的遗存,为这个城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这足以向世人展示它悠久的文明印记。一些考古专家认为,桂林的宋城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如果完好保存,将是与桂林山水争辉的历史文化和旅游瑰宝。因此,如果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定能够成为桂林市一个旅游文化产品,为其带来较好的文化经济效益。

  桂林与其他城市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因此对宋静江府城墙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东镇门南北段城墙濒临漓江,且位于木龙湖与漓江交汇处(两江四湖景区游览线的起点之一)。对这段城墙的利用可直接纳入两江四湖景区,在古城墙上插上战旗,并在城墙上放置一些战车模型以及古代兵器模型,船游开始时,可模仿古代打响战鼓,解说人员可向游客们介绍宋静江府城墙的历史,让游客仿如回到古代,体会到桂林这座城市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南门位于榕湖北岸,本已经是榕湖景区的一座特色建筑,但是游客只能从表面去欣赏它,不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历史内涵。如果能把古南门建成桂林宋静江府城墙博物馆,它的作用将会得到最大体现。“实践证明,建立城墙遗址博物馆和古城墙博物馆是充分瞭解城墙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历史教育和乡土教育的一个好去处。”〔12〕利用古南门独有的文化特质,传递文化信息、塑造场所精神,符合当今历史性建筑保护的思想。比如,南京市利用解放门城楼建成的明城垣史博物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博物馆具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建筑形象要注意具有文化气质。古南门已有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朱柱格窗,造型古檏,选择在古南门上修筑宋静江府城墙博物馆,既符合博物馆的建筑形象,又能够登上城楼亲身体验古城楼的雄姿。博物馆内可放置相关的铭文城砖及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大量的图片展示及文字说明等,这些都能向游客全面展示桂林宋静江府城墙的魅力和特色。

  (三)它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价值,能使其成为历史教育的第二课堂。

  把历史文物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其它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更有感染力,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可信的特点,更容易使人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易于为人们接受和理解,因而更有助于加强人们的记忆,促进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代替的。因此,桂林周边的大、中、小学生都可到此参观,比如,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从保护古城墙说起”一节,桂林市当地的小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时,桂林宋静江府城墙就可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教育场地,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保护文物古迹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为我国的名胜古迹感到自豪。

  四、桂林宋静江府城墙的保护对策

  宋城墙经过兵灾战火的磨练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拆墙运动,现仅遗存宝积山、铁封山、鹦鹉山段城墙以及古南门、东镇门。那么,对这些遗存的城墙,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保护?应该说,就桂林宋城墙的保护问题市政府给予瞭高度关注。1986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3%用作专项文物维修经费。为执行此决议,市文物管理工作队对桂林市内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其中包括对东镇门、宝积山宋代城墙以及古南门的维修。这三处地方都由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有石碑,上刻有简介,幷且规定城垣本身为保护范围,不得拆毁,墙周12米(宝积山规定为20米)内为建设控制地带,墙上不得建房、搭棚,不能建两层或三层以上的房屋和影响观瞻的设施。据调查,桂林市许多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认为各层面对宋静江府城墙的重视及保护仍不够,今后可从如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

  目前,桂林市已设立了多个文物保护机构,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1977年正式成立)、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1978年正式成立)、尧山陵墓文物管理所(1984年成立)等,这些专门的管理机构在文物调查、文物维修、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但是,桂林市并没有设立专门保护古城墙的文物机构,对这些古城墙的考古挖掘以及数据统计由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完成。虽然从1964年开始到2004年,文物管理委员会或文物工作队一直对这些古城墙进行过维修和一些数据统计,但是对于古城墙的整体规划、保护方案以及宣传活动等做的工作较少,因此建立宋静江府城墙管理机构,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城墙,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比如南京市成立了南京明城墙管理处,扬州、苏州等地也建立了专门的古城墙管理机构,这些都能够使城墙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制定专门的法规管理。

  自1961年,风景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桂林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就编印了《文物政策法令简编》的小册子,并先后公布了《桂林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1981)》、《桂林市贯彻<文物保护法>的实施办法(1988)》,但是并没有制定专门保护宋静江府城墙的法规,对它们的保护管理就只能搭“文物保护法”的车。虽然在2000年的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上,专门制定了《中国古城墙保护准则》,但是每个城市所遗存的城墙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我认为,应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文物法规,如《桂林市古城墙保护管理法规》等。这项工作应广泛听取有关专家、负责城墙保护和管理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制定出一部具有广泛代表社会各界意愿的文件,这才能使古城墙遗存得到更有效保护。

  (三)加大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各部门应该广泛宣传保护古城墙对桂林市发展的意义,让广大市民瞭解城墙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并自觉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实物遗存和见证,保护历史文物是全体人民的责任和义务。许多人都没有这种保护文物的意识,在对此次宋城墙的实地走访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地段的宋城墙在修复后仍有被破坏的痕迹,比如宝贤湖边的城墙上搭建了许多铁丝网,鹦鹉山北段城墙被生活垃圾包围等。因此,应该加大对桂林宋静江府城墙的宣传,使居民自觉保护这些古城墙,并自觉树立保护所有历史文物的意识。我们在做好城墙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应将城墙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传递给公众,幷且将城墙遗址融入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才是古城墙价值的最终体现。可以通过发宣传单、举办图片展、知识竞赛等宣传活动使公众获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享受。

  结 语

  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加快,城墙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似乎成了社会发展的障碍。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保护城市的历史氛围和历史传统,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被无情地破坏。宋静江府城墙是桂林市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面对城墙残状,我们要正确认识它具有的潜在价值,有效地保护好现存遗迹,恢复修建保存较好的墙体及相关建筑,合理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在对宋静江府城墙的保护和维修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使原有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较好的结合;如何对现存城墙进行更好的保护与修复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总之,保护宋静江府城墙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展好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工作,使宋静江府城墙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注释:

  〔1〕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峰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唐\]莫休符着:《桂林风土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清\]蔡呈韶等修、胡虔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古迹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4〕\[清\]顾祖禹辑着:《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广西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5〕\[明\]陈琏着:《桂林郡志·城池》,转引自钟文典:《桂林通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6〕同注〔4〕。

  〔7〕宋·《修筑桂州城图》,见于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上)》,内部资料,1977年。

  〔8〕同上。

  〔9〕元·《杨子春修城碑阴记》,见于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上)》,内部资料,1977年。

  〔10〕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文物局:《“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综述》,《文物》2001年第7期。

  〔11〕陈青光主编:《桂林市志·文物志》,内部资料,1995年。

  〔12〕曹新向等:《开封古城墙旅游开发的设想》,《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5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