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谈柳州工业遗产的保护龢利用



  (李子军,柳州博物馆,馆员。)

  【中文摘要】柳州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龢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如何更好地从传承历史文化的立场、实施保护利用双赢的方略,从而维护城市的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的价值品位,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柳州 工业遗产 保护利用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iuzhou’s 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 were at the beginning. To study how to be a better posi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maintain the win-win methods to preserve the city’s individual character. It will improve the value of city, which is a very special taste.

  Key words: Liuzhou 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柳州是一座山水秀丽、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柳州的工业肇始于清末晚期,民国初期现代工业形式兴起,形成了柳州工业独特的产业基础。解放以后,上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扶持帮助下,柳州人民艰苦创业,完成了国家为柳州确定的以冶金、机械、化工三大工业体系为主的十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为今后柳州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柳州致力于工业的发展与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柳州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步伐却相对滞后。

  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江苏无锡召开工业遗产保护主题论坛,发布了旨在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发出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柳州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在2006年9月召开的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市委提出要“充分利用柳州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积极保护、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积极保护、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作为新一届市委对柳州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第一次正式写进市党代会的报告中,对于全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9年6月,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后,柳州结合当地的实际,在2009年9月将旨在“保护龢利用工业遗产”的柳州工业博物馆建设列为市“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项目由郑俊康市长亲自抓。2010年初,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开展“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年”等七个年活动,对建设柳州工业博物馆等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再次提出了明确要求,设立了柳州工业博物馆筹建工作机构,落实责任,推进该项工程建设。

  为更有力地推进柳州业遗产的保护龢利用,本文尝试作粗浅的探讨。

  一、柳州工业文化资源状况

  从古代原始手工业的兴起,到近、现代工业的出现,柳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解放前夕,柳州工业的规模仍很小。解放后,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扶持下,柳州人民艰苦创业,以工业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点产业,逐渐使工业在地方国民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柳州崛起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全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1942),柳州有工厂65家。1966年柳州有工业企业257个,其中全民企业99个,集体企业158个。1985年,柳州676个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31.04亿元,跃居全国主要工业城市的行列。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全国324个城市统计,柳州市工业总产值在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47个城市中居第1位,全国居42位。1995年,柳州工业企业1271个(市区852个)完成现总产值202.88亿元(市区182.38亿元),全市111个大中型企业的总产值占全市65.83%。根据《柳州市志工业专志》资料统计至1995年全市有126家工业企业録入该志。

  二、柳州工业遗产的现状

  保护龢利用工业遗产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发现和鉴定工业遗产。柳州围遶2006年国务院部署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设立了“工业遗产”普查专题,广泛搜集柳州工业发展的历史文献资料,征集工业遗产遗物,截至2009年12月,工业普查组调查了130处工矿企业,包括柳州市柳北区的21处,城中区4处,柳南区24处,鱼峰区38处,对市区87家(个)工业遗产旧址及附属建筑、设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普查、登记,采集照片资料800多幅。

  据不完全统计,普查的厂矿企业已经改制、拆迁、半停产状况、废止它用的有床单厂等48处;仍在生产、使用的有长虹机械厂等32处。

  普查资料表明,柳州工业遗产大致有三种现状:

  1.基本可确定文物遗址类型的。早期柳州市工业前店后厂的骑楼街院遗存,如城中区的联华印刷厂、柳州电灯公司旧址、位于东门城楼内的邮电大楼旧址。鱼峰区的乐群社柳州老汽车总站旧址、建于四、五十年代的蟠龙山工业供水设施旧址、马鞍山居民供水设施旧址等。柳州铁路桥、柳江大桥,这类遗址占工业遗产不可移动遗存的10%左右,这类遗址有的已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行业自行保护。文化内涵丰富,文物价值高,但点较散,工业特征不强。

  2.企业已改制、拆迁、半停产状况、废址它用的。柳州工业门类齐全,不可移动的工业遗产也是各种多样的,其中三柳化工厂内的广西第一立式石灰窑、东化化工工业车间、管道建筑群、市政水泥立式窑(已拆)、木材厂大礼堂、新圩贮木场部建筑群、烟厂仓库建筑群、造漆厂现存车间厂房等。这些工业遗存,大多建筑坚固,现代工业生产特征浓厚,所保存的时代气息强烈作为工业遗产保护龢利用的价值高。

  3.现在仍在生产的工业建筑、工业厂房设备类。其中著名的有柳机专家宿舍、招待所等附属建筑为五十年代所建,为红砖和青砖砌成,基本保存完好。有柳钢五十年代的二号高炉。有柳化化工生产楼、罐、塔等生产设备。有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五、六十年代的办公大楼。有仍在使用的湘桂柳江铁路大桥。有柳州水泥厂的灌浆洗浆设备、大型焙烧高炉设备,该厂还存留有两台蒸气火车头。这些宿舍、厂房、设备现在仍在各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工业遗存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柳州工业遗产保护龢利用面临的困难

  1.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不利于工业遗产的监管

  目前,工业遗产的保护龢利用没有专门的立法,目前的工业遗产是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来保护龢利用,但是它和传统的文物保护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实际操作上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很多工业遗产属于企业资产,文物部门调查登记后对这些工业遗址的约束比较有限,有一些厂房设施文物部门调查后就被破坏了,市政府也不能强制干预企业处理自有资产的权利。协调好工业遗产保护和企业、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遇到的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2.工业遗产流失的速度很快,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工业遗产的流失,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企业发展存在冲突。企业要发展,要扩建,要更新技术,就需要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做出选择,如果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相应的利益补偿,势必会造成一些工业遗产的损失。随着柳州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这种冲突更加明显,也会面临更多这样的问题,保护的任务也更艰巨。

  3.保护龢利用经费严重不足

  工业遗产的保护龢利用涉及到许多重大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工业遗存一般体量都比较庞大,且许多已失散在民间,征集费用很高。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建设预算超过两亿,虽然确定了资金筹措的方向,但是距离落实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希望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能够建立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一些工业遗产保护重大项目包括对柳州工业博物馆建设予以财政资助,解决工业遗产保护的经费问题。

  四、保护龢利用柳州工业遗产的初步构想

  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出现瞭如下7种典型摸式:

  1.主题博物馆模式。重点展示某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企业的历史感与真实感。如建于1854年的德国亨利钢铁厂改建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导游人员由原厂工人志愿者担当。埃森(Essen)市、多特蒙德市“关税同盟”等煤矿现为开放式博物馆。占地<10km>2的英国铁桥峡谷,现已成为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工业遗址公园模式。如德国鲁尔蒂森(Thyssen)煤—铁景观公园,杜伊斯堡、盖尔森基兴(Gelsenkichen)的“北极星公园”,以及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都是成功例子。

  3.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即在工业旧址上兴办休闲娱乐场所。实例有起重架用于攀崖训练场,冷却池用作潜水训练基地,废瓦斯槽变“太空馆”。

  4.购物旅游中心模式。如德国奥伯豪森(Oberhausen)市新的旅游中心购物区(Centro),将壮观的工业设备改建成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房、服装城及儿童娱乐场所。

  5.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欧、美、日等国,此举获得长足发展,即开办特色工业博览会,开展招商、商务交流等旅游活动。

  6.出租转让定性使用模式。让某些文化艺人进驻集群经营文化艺术产业,并形成特色新社区—— 艺术家群落。如英国曼彻斯特、香港等工业区全走进SOHO时代。

  7.区域一体化治理模式。如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Landscape Park Duisburg)乃区域综合治理(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简称IBA)计划的产物,产生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为了提升柳州工业城市的“软实力”,增强柳州工业城市的文化魅力,着力打造“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建议柳州对各工业遗址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模式,重视和扎实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龢利用工作。为此,笔者提出如下构想:

  1.建造工业博物馆。多渠道筹资尽快筹建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市委市政府将第三棉纺织厂作为柳州工业博物馆的选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厂区内现有十多栋建筑,总体建筑面积约六万五千平方米,其中两栋主要建筑呈锯齿造型,纺织工业特色鲜明。但相对于国内一些著名的工业类博物馆利用历史悠久的年代久远(逾百年)的古旧建筑作为博物馆展馆,展现“历史第一”、“工业起点”的特点来说,建于1986年的第三棉纺厂的历史对于反映柳州百年工业的深厚积淀略显单薄。因此要把柳州工业博物馆与周边的窑古镇景区、市民广场、阳光100等建筑相协调、互补,使不同的历史元素、文化信息层次递进、连贯交融,增加整体感、纵深感,形成相互呼应的格局,把工业博物馆建成柳州历史文化的新名片、新亮点,成为柳州新的会客厅,成为市领导接待重要客人、外宾或是企业洽谈的首选场所。

  2.创建工业遗址公园。工业遗产的保护只有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蟠龙山工业供水设施旧址设施保存基本完整,特别是所属冶炼厂蓄水池及泵房是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柳州所建的,也是柳州为数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工业遗迹。解放后仍然使用。对柳州工业发展史有较大的贡献,该遗址现在蟠龙上公园中,极具保护的条件和价值,建议在原旧址中安装上旧的抽水泵等设施,恢复到过去的原貌,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原有的地理优势、原有建筑、机器设备等工业遗迹建造工业遗址公园。

  3.全面建设购物旅游中心。柳二空目前已经被新时代商业港利用为物流基地,但由于没有从保护龢利用的出发,使用出现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其实柳二空现存车间厂房仍在生产,该厂历史悠久,车间内存有1910年德国造冲剪机1台,上世纪70年代企业自造龙门刨1台、专用机床2台。这些设备是柳州工业遗产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如果能充分利用壮观的工业设备改建成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房、服装城及儿童娱乐场所,柳二空的保护与利用将得到深层的发掘。

  当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已搭上时代列车,其它省市也先于起步,柳州作为广西的工业重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尚未形成规模。笔者恳切希望柳州工业文物能全面完整地得到抢救、保护龢利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利用空间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于工业遗产定义》 2006.8.16  http/www.enorth.com.cn。

  2.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3.王建国:《关于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中国(广州)城市景观设计展览会,2004年。

  4.柳州地志办编着:《柳州市志(第二卷)》,2003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