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会血吸虫防治站旧址初探



  (梁灶群,四会市博物馆。)

  【中文摘要】四会血吸虫防治站旧址是四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中的医疗卫生设施,它具有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历史价值及典型意义。

  【关键词】四会 血吸虫 防治站 

  Abstract:Schistosomiasis control station site is a unmovable relic which was discovered following the third national census. It belongs to important modern historic buildings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which has the specific period and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of historical value and typ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ihui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station

  

  四会血吸虫防治站旧址(简称血防站旧址),是四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中的医疗卫生设施。作为一种地方病的防疫医疗机构,它具有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历史价值及典型意义。本文试从血防站旧址的发现及其现状,探讨相关的历史,并对其意义作粗浅的探讨。

  一、血防站旧址的现状

  血防站旧址位于四会市东城街道(原黄岗圩内)。建于1957年,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由病房、办公楼、宿舍楼,锅炉房、水池、水塔、公厕等建筑物组成。病房是四排砖瓦结构平房,占地面积679平方米。宿舍楼是两幢两层和一幢三层的砖瓦结构楼房,占地面积843平方米。办公楼是两层的砖木结构的砖瓦结构楼房,占地面积260平方米。锅炉房占地面积83平方米,水池、水塔、公厕等占地面积65平方米。

  据实地考察,旧址四周建有围墙,正门左边是一片空地,一排高大的桉树下面是两张破损得只剩下柱子的石桌,落叶和垃圾铺满地,其中靠正门的两排病房、水池、锅炉房、水池、水塔、公厕等建筑物已被拆,改建成电子工厂。办公楼和和宿舍楼用来租赁给电子厂的工人住。楼房外墙斑驳,中间是一大片空地,种着十来棵高大的芒果树、白兰花树和桉树,下面堆积着厚厚的枯叶,显得萧条冷落。剩下的两排平房已破旧。下面的一排的是医务室,保存较好。其墙脚用青砖砌筑,墙身用红砖砌筑。杉木窗框和门框,其上红漆已经剥落。金字形梁架依然结实牢固。红色瓦面还保持原样。五十多年的风雨没有侵蚀房子的肌体。上面的一排是病房,结构与前述一样,只是一半的瓦顶被拆掉,窗玻璃支离破碎。露天的瓦面和没有玻璃的窗框,岌岌可危,房子地下满是瓦碎片和玻璃碎片。

  二、血防站建立的历史背景

  血吸虫病流行于四会县已有90多年历史。这是一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极为严重的寄生虫病。1949年以前,在四会县的大旺、径口草塘流行至为广泛,两个疫区有八成以上的村民被感染,病害十分严重。这种扁形小虫在水中孵出“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发育增殖成许多母胞蚴,由母胞蚴产生出许多尾蚴后,逸出螺体,遇到入水的人、畜,即由皮肤侵入体内,寄生在门静脉系统的小血管内,导致患者肝、脾增大,胃底及腹壁等处静脉浴血曲张,可幷发呕血,晚期有腹水,腹部膨大,俗称“大肚子病”。血吸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数年,长者可达20多年,人一旦染有血吸虫病,若不及时医治就会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不关心人民疾苦、水利失修,不少村民染上疾病以后,失去劳动能力,贫病交加,离乡背井,疫区民不聊生,人烟断絶,村庄荒凉,那情景就如毛泽东诗中所云:“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新中国成立前的50年间,重疫区大沙、径口的10条村庄遭毁灭,成为无人村。314户的3779人被血吸虫病夺走了生命。当时疫区流行一首民謡:“男人青壮驮大肚,女人肚大无生养;万亩草塘尽荒芜,残墙断壁无路往”。这是疫区人民悲惨情景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身体健康,积极开展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1951年省卫生厅派出了由岭南大学医学院陈心陶教授、徐秉焜讲师率领的冬季乡村卫生调查队和省防疫大队,到大旺、径口草塘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了病人,寻找到病源,从而证实了血吸虫病在四会的流行情况。1953至1954年,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队在黄岗、径口设立医疗点,收治病人,并调查部分村民及钉螺的感染情况,证实四会为血吸虫病的重疫区。

  经过多年来的调查,反复查螺,确定疫区范围主要是大旺草塘(原名为六泊草塘)和径口草塘及其附近乡村。两个草塘原有面积约13万多亩,其中大旺草塘9万多亩,钉螺分布面积共12,366,847平方米。因为大旺、径口两个草塘是北江河流冲积而成的沉积土,由于地势低洼,每年春夏间,北、绥两江洪水上涨,流入草塘。4至8月草塘被洪水淹没,一片汪洋,至秋季逐渐水退;冬季除沟、圳、河和塘  有积水外,其余均乾涸,因而无法耕种。杂草遍地丛生,由于这样的自然条件,草塘盛产鱼虾、茅草,有所谓“小金山”之称。附近不少村民常年到草塘捕鱼、刈草、放牧。而病人、病牛的野粪则造成钉螺的感染,人群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而染上血吸虫病。这就构成了血吸虫病的流行和对人民的威胁。经过综合调查,当时全县共查出病人15721人,病牛974头,其中晚期病人1180人。

  自四会发现血吸虫病以后,省内外一些地区也先后发现了这种病害。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省卫生厅于1951年4月正式成立“广东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195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号召。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加强对血防工作的领导。 1956年中央颁布“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国务院作出指示: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要求在7-12年内在一切有血吸虫病发生的地方消灭血吸虫病。1956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相继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各乡人民委员会成立了领导小组,把血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6年建立了四会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站址初设在大沙公社三界市村,由于地方逼仄,1957年扩大规模,在大沙公社黄岗圩新建了血吸虫病防治站。1985年,消灭血吸虫后,血防站作为一般的医疗机构,改为黄岗医院。血防站合并县疾控中心。九十年代初,黄岗医院搬迁,政府收回血防站产权。

  三、血防工作的开展

  血防站建站后,配合全省的血防工作,全面大规模地开展防治工作。1957年,省血防班结业,派来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血防站的力量,专业技术人员最多时达到138人,设立病床230张。从1956年8月起,四会县开展查病治病工作,进行第一次抗原皮试调查,省派出150多医护人员支援四会县的血防工作,共调查12个乡镇53145人。

  1956年10月,四会县委、县府召开有各区、乡长参加的第一次县血防工作会议,部署了全县群众性查螺工作。血防站组织粪检组奔赴大旺、径口两个草塘,开展钉螺调查。1956年起,国家对血吸虫病实行免费治疗。

  1958年4月,四会县委、县府在黄岗召开第二次血防工作会议。会后通过广大群众与血防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查出我县的径口、前锋、光辉、沙头、安二一村;大旺古塘、兴隆、罗湖、八村、大良岗、七村、正隆、沙坜、正岗、文德岗、将军岗等地方既有病人又有钉螺,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共查出有螺面积66756亩。1958年广东省委作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兴建水利、开发六泊、径口两草塘兴办国营农场的决定,血防专业部门与农垦、水电等部门密切配合,成立了工作组。工作组深入现场、调查勘察,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于1958年7月,成立大旺、径口草塘水利总指挥部,指挥部设在三水县西南镇,下面分设三水芦苞长岸、孖岗、四会大旺、径口和清远东圳五个指挥分部,并配备一定的技术力量。

  1959年兴建水利、机耕垦种,期间,县血防站全体员工、医疗与防治人员也全力以赴到工地第一线与民工同食、同住、同劳动,教给他们预防血吸虫病的知识,同时当好草塘建设的参谋,提供计划、措施,并在长期的实践中认真总结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水(利)、垦(围垦)、种(植)、灭(螺)、治(病)、管(粪、水)等6条综合措施,为大旺、径口两个草塘兴修水利、机耕垦种、灭螺治病起了重大作用。

  1974年,为了进一步查清和彻底医治病人,再次组织有关公社的医务人员、厂场开展第二次普查普治工作,为围垦灭螺做好准备。同年3月,开发两个草塘,打响了垦种灭螺的第一炮。

  1970年开始,先后组织3次血防水利会战,动员万名民工参加。对病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血防站留医,累计治疗1.57万人。

  四、血防工作的成果

  经过二十多年艰苦的防治工作,至1978年,全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1981年县血防站荣获省血防管理建设工作第一名。1982年被评为省、地、县卫生先进集体。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血防工作会议上,四会县介绍消灭血吸虫病的经验;在四会县血防站召开的全省血防业务会议,四会介绍了血防站业务建设经验。1985年7月,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教授、血防专业人员共30多人,对四会县消灭血吸虫病工作进行考核验收,结果合格,宣布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转入巩固监测阶段。1989年,省、市、县三级再次组织专业人员全面复查可疑钉螺孳生地段,结果无钉螺复生。同时,对有病史的3000多患者和疫区1540头水牛进行检查,也未发现感染病例。1991年以后,主要是加强血防监测工作,每年进行春秋季两次查螺。1993年,发动1988人参加查螺,均未发现钉螺。先后四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评为“全国血防先进个人”。

  血防工作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1980年疫区人口达8348人,比1956年的5492人增长了52%;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疫区的经济发展,厂房林立,车水马龙,交通方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情景。五个疫区大队的耕地面积从11695亩增加到16122亩,年年获得好收成,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79年粮食总产相当于1957年的两倍多(1957年5个疫区大队粮食总产554.5万斤,1980年总产1150.6万斤)。普及小学教育,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不少农户盖了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

  原来的疫区大旺草塘成了现在是肇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是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现有常住人口13万多人;2004年7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2008年8月成功竞得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肇庆高新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是省内生态环保最好的工业园之一;通过国际招投标聘请多家国际级专业机构高起点编制规划,形成了中心服务区、金属新材料产业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区、汽车机车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物流及综合保税区、产学研配套区等“一中心六区域”的空间布局;投入50多亿元,大力推进以交通、电力、水利、环保、通信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工业城。目前,区内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码头等基础设施齐备,五星级酒店、大型商场、休闲公园、医院、学校等社会配套日臻完善。

  消灭血吸虫病是四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改造自然、战胜疾病、发展生产力的伟大战争。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战斗,是打不赢这场仗的。

  党中央、国务院、省、地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血防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国家拨下给县的血防专用款(不包括血防机构正常经费)428.4万元,以及其他大批药品和物资,为消灭血吸虫病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广东省委专门发文通知,从中山、番禺、新会及珠江农场等地拖拉机站派出拖拉机支援草塘垦荒灭螺,许多领导干部都深入疫区,具体指导。1958年10月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国家血防领导小组副组长徐运北同志亲临四会县视察,提出了“发动群众、建筑堤围、垦荒耕种”的指示。1960年,广东省省长陈郁同志又深入草塘水利工程工地检查视察。省委常委寇庆延、罗天同志,中央血防办公室主任郑岗和鲁光,肇庆地委书记许士杰,军分区司令员董自立同志以及省卫生厅厅长何俊才和张勤同志等领导都曾经多次深入疫区调查研究,检查指导,解决困难,支持四会县血防工作的开展。《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曾先后4次刊登四会县疫区变化的报导。

  四会县消灭血吸虫病的胜利,引起了许多外国友人的关注,美国亚利逊马大学医院教授安布德夫妇、也门民主共和国交通部长考察团、波兰、东德医学专家、香港记者组等外宾到四会参观访问,他们有的在香港各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四会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成绩,赞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称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

  五、对血防站旧址的思考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得知,一个企业老板曾看中血防站旧址,打算在那里办工厂,后来因为要办的工厂污染大,不符合环保标准,因此政府没批准。不然,血防站旧址就被拆掉了。对此,我们有点庆幸又有点担忧,庆幸的是,血防站没有被卖掉和拆毁,趁现在普查的机会,还可以拍些照片,留个纪念,用实物向后人述说那一段曾经感人、曾经辉煌的历史。担忧的是,它有朝一日会被拆毁,只留下人们的遗憾和叹息,留下历史的追忆和怀念。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无限的丰富的想象力,缅怀历史,而有了实物做引子,会更加直观、更加细腻、更加感人。

  在卫生局防疫疾控中心的展览室,我们参观了血吸虫防治的专题展览,见到一张张珍贵的照片:1956年毛主席亲切接见我省从事血防研究工作的陈心陶教授,周恩来关心血防工作、草塘旧貌和新颜,领导亲临查螺现场,……那张《四会血防站旧址——黄岗血防站》黑白照片,引起我们对那个年代、那些人物、那些事情的无尽追忆和遐思。

  如今,血吸虫病害已成了历史,那些沉甸甸的数字也成了历史,血防站已成了历史。但它依然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轨迹和进程,见证了各级政府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的举措和情怀,见证了医务工作者不怕艰难、团结一致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作为普查新发现的一个现代医疗卫生设施的典型代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四会县志》,1996年。

  2.《四会文史》,第二辑《四会血防大事记》(四会县血防站);十二辑《四会消灭血吸虫病的回顾》(黎国荣);十六辑《送走瘟神,为民除害》(黄本坤);十九辑《治水,是根治血吸虫病的重要途径》(黄本坤)。

  3.《四会卫生志》(1995年)《地方病防治》。

  4.《肇庆高新区简介》(肇庆高新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