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唐楼的演变和设计(1841-1941)



  (吴伟鸿,香港考古学会。)

  【中文摘要】香港唐楼的祖型是广府民居的“竹简屋”。1841年后,香港的唐楼受西洋建筑的影响,开始有“骑楼”的设计。1841-1941年间,香港的唐楼经历了开始、发展、成熟和没落四个阶段。

  【关键词】香港 唐楼 设计 阶段

  Abstract:Before the World War ll ,the shophouses (or tenement house)in Hong Kong are two to four storey Chines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Shophouses were built in row along streets with a uniform facade and a continuous. They were constructed of load-bearing brick or concrete walls with timber floors and timber roof structures. The layout and facade of Hong Kong shophouses wa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antonese’s “bamboo House”, but shophouse didn’t provided sanitary facilities such as toilet and also no courtyards for lighting and ventilation.

  During th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Westen traders’ architectures with verandahs built in Canton and Macau, such design had influenced on Hong Kong shophouses. The design of balcony was then found in front facade of Hong Kong shophouses. In the 1870s, shophouses with pillared walkway were constructed in Hong Kong.

  After the 1894 bubonic plagu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d decided to improve sanitary facilities of shophouse. All shophouses in Hong Kong were required to provide balconies and ventilation doors or windows, a kitchen and a small courtyard also provided in the black of the shophouse. Since the middle 1920s, pillared walkway became a standard facade design of the shophouses. Similar design was applied not only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but also Fujian, Taiwan and China towns at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hophouse was ended with WWll.

  Key words: Hongkong shophouse design stage

  

  一、研究方法、材料和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历史绘画、历史照片、建筑实测图的对比和研究,加上实地勘察香港现存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的唐楼和洋楼,研究香港唐楼起源及其在1841年至1941年设计的变化。

  “唐楼”在香港广府话是指具有传统广府民居建筑特色的,但没有卫浴设施的居住和商业建筑。广州称这一类广府建筑为“唐楼”。“唐”是广府人封本族群的称谓,所以广府人自称为“唐人”。相对于“唐”就是“洋”,凡是西式建筑称为“洋楼”。因此,本文的“唐楼”是指相对于洋楼而言的两至四层高的广府建筑,既是民居,又是商铺。英文称之为shophouse。

  二、广州唐楼和洋楼的设计

  广府建筑有一种狭窄而最的单开间民居建筑,因其最而窄,且内有天井,平面一如竹筒,故称为“竹筒屋”。长12~30米不等,宽4~5米。有一至三个天井,有利于通风和采光,是为适应广东夏天潮湿又闷热的气候而设计的。竹筒屋正立面是不设有露台的。1573年葡萄牙占领澳门后,广东最早的洋楼应在这时期在澳门出现。澳门一座十六世纪末的砖石建成的葡人民居平面图。屋后有花园,是欧洲南部民居的一般布局方法。这建筑平面布局类似广府民居,正立面也不设露台。虽然澳门十六世纪的洋楼不设露台,但有后花园。同类建筑有今天澳门民政总署办公大楼(即议事亭)

  广州在1757-1842年是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当时外商在广州城外的十三行建成一批洋楼,这些洋楼一般都设有露台或者回廊(游廊)。有露台或者回廊的洋楼是印度和东南亚一带西式建筑的特式,露台和回廊既可通风又可遮挡阳光。

  十七、八世纪,广州城内有很多竹筒屋。竹筒屋因为狭长,所以设有一个或两个天井,作为采光和通风之用。广州城内地少人多,竹筒屋一般是二层高的。文德路有两层高的竹筒屋,不算是典型竹筒屋,因为它不设天井;但有天台,而且正立面有落地窗。这一类的二层高竹筒屋如果设有露台,就成为香港唐楼的祖型。为适应广东夏天湿热的气侯,而吸收了十三行洋楼先进设计,1839年广州同文街的唐楼已设有露台。

  三、第一代香港唐楼

  第一代香港唐楼大约有三十年,即1840年代至1860年代。第一代香港唐楼明显是广府竹筒屋的平立面设计,由于进深不足,一般内部不设天井。从历史绘画来看,当时有些唐楼正立面是设有露台的。

  1841年1月英军占据香港岛,随后几年在香港中环、金钟和湾仔(下环)一带修建了洋楼,有政府办公楼和英军营房等。与此同时一大批唐楼也在上环、西环等地修建。建于1844年的英军司令官邸 (即今茶具博物馆),其侧有回廊,正立面有露台。建于1844年的英军营房美利楼,是花岗石三层西洋建筑,二、三楼有回廊。这些回廊应是以后的“骑楼”建筑的范本。

  香港岛第一代唐楼集中在上环和西环,已经全部拆除。从历史绘画来看,建于1844年的香港岛皇后大道中的一座三层高的唐楼设有露台,没有天井,厨房在后面。其平面布局成为以后差不多一百年香港唐楼设计的范本。类似这一座唐楼有1839年广州同文街的广府商住建筑。这时期香港唐楼的露台设计有可能受广州和澳门洋楼的影响。不过,当时香港唐楼并不是全部都开始“西化”,有一部分仍然保留竹筒屋立面不设露台的设计。

  澳门福隆新街的前铺后居的广府竹筒屋,是建于1860年代的,属于典型的广府商住建筑,其正立面没有露台,但有一面很大的窗。同期香港岛西营盘唐楼的立面设计与此相同,两者都是两层的竹筒屋,正立面都不设露台。从历史照片看来,第一代唐楼平面和剖面布局都保存广府两层竹筒屋的格式,例如1860年代香港岛上环普仁街的唐楼,特点是没有天井和厨房在后面。

  四、第二代香港唐楼

  第二代唐楼大约有三十年,即1870年代至1890年代。第二代香港唐楼除承袭广府竹筒屋平面布局和立面设计外,明显加入洋楼的露台设计。当沿街唐楼幷排建成,一楼的人行道就被“骑”在二楼露台下,成为“骑楼”。近年有研究认为广州骑楼出现在20世纪初,但没有探讨骑楼的起源(汤国华:《领南历史建筑测绘图选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探讨骑楼起源是需要研究和对比历史照片和绘画的。香港中环西洋建筑Zetland Hall,建于1853年;从1860年代历史照片来看Zetland Hall正立面是有露台的,露台下的门廊应该是骑楼的起源。这种门廊也见于1844年的英军司令官邸。1880年港英政府的一份卫生报告的附图,展示当时市区唐楼阔15英尺(4.5米),进深45英尺(13.6米)至60英尺(18.18米),两层高,二楼是住宅,一楼是店铺。厨房在后面,没有天井和厕所,但有浴室。

  1874年的公共建筑——香港岛上环港务官办公楼,是有回廊的三层高洋楼。在办公楼旁的唐楼明显受洋楼影响;其正立面设有露台、广府式瓦面,二楼有西式窗。香港湾仔(下环)皇后大道中的临街唐楼,是两层竹筒屋,外加露台而跨在人行道之上,成为骑楼;历史照片证明骑楼在1870年代已经在香港出现了。这皇后大道东唐楼的骑楼设计,成为1920年代中期香港唐楼正立面设计的标准格式。广州骑楼的出现应与此有关。从1920年代历史照片所见,湾仔皇后大道东洪圣宫旁的唐楼是骑楼建筑,按建筑风格,照片的唐楼应在为1900年代至1910年代落成。

  五、第三代香港唐楼

  第三代唐楼大约有二十年,即1900年代至1910年代。第三代香港唐楼不再简单钞袭广府竹筒屋的设计,加入改善室内环境的设计。由于香港第一、二代唐楼进深不足,所以不设天井,通风和采光因之出现大问题。人口拥挤,室内环境卫生恶劣。因此,1894年五月香港西环出现鼠疫,死者2500多人。其后港英政府立例规定,新建唐楼必需有露台、对流门窗:厨房和小通天安排在后面。目的是为了加强室内空气对流,改善室内潮湿和闷热的小环境。1900年代至1910年代初的新建唐楼二、三、四楼部有露台,但一楼人行道没有支持二楼露台的柱子,不算是骑楼。

  
不过,同期洋楼已有“骑楼”设计。例如1905年落成的香港岛英军医院,一楼是有骑楼的,二、三楼有回廊的:由此可见骑楼是回廊在一楼的应用。如前所述,其实早在1870年代,香港湾仔已骑楼建筑,而且中环临海西洋办公楼,也是骑楼建筑。可以肯定骑楼建筑的出现与香港洋楼有一定关系。岭南城镇骑楼建筑的出现,可能受香港影响而出现。

  建于1905年的一座唐楼,特点是:

  1.二、三楼有阳台;

  2.一楼没有骑楼;

  3.对流门窗;

  4.厨房在后面,但没有厕所、浴室和供水系统;

  5.屋面不铺瓦,改为水泥顶(香港大学建筑系:《测绘图集:上册:香港历史中式建筑》,北京:中国计画出版社,1999年。)

  六、第四代唐楼

  第四代唐楼的时间不长,约有二十年,即1930年代至1941年。第四代唐楼已经发展为固定的样式,一楼有骑楼、二至四楼有露台、厨房在后面、墙身、楼层和屋面已全面用水泥钢根修建、后面还有小院子,因为当时大粪是可以卖钱的,用作肥料,所以不设冲水厕所。

  骑楼建筑从1920年代起,在两广、福建和台湾各城镇相继出现,成为当时建筑的统一式样。其时东南亚城市,如新加坡、马六甲、吉隆坡和槟城等地市普遍有同类建筑3Chen, Voon Fee 1998 The Encydopedia of Malaysia Vol.5:Architecture, Kuala Lumpur, Archipelago Press.。1930年代建成的公共建筑——香港湾仔警署正立面一如唐楼,内设有沐浴设施和厨房,屋面为水泥结构。

  二战之后,香港市区收集大粪作肥料已日渐减少,冲水厕所是商住建筑的必需原素。1946年起香港唐楼完全放弃骑楼的设计,并引进厕所和浴室设备。二战后之后,香港唐楼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七、结语

  香港唐楼(中式商住建筑)的祖型是广府民居的“竹筒屋”。由于广州在1757年至1842年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经商城市,一批有露台和回廊的洋楼在广州十三行建成,影响所及,十三行附近的同文街广府民居开始出现露台。

  1841年英国占据香港岛以后,一批有露台和回廊的洋楼相继在香港落成。同期香港落成的唐楼,也开始引进西式露台设计。及后至1870年代,香港唐楼已经有“骑楼”的设计:骑楼是二楼回廊在一楼人行道的应用。1894年香港鼠疫之后,香港唐楼改善通风和防潮设计,正立面加设露台、前后立面加流门窗、另加后院小通天,但仍保留广府民居不设厕所的旧设计。

  综台对比和研究历史照片、绘画、实测图和实勘察现存香港唐楼和洋楼,总结香港唐楼发展有四个阶段:

  1.开始阶段:1840年代至1860年代,基本保存竹筒屋的平、立面布局。厨房在后面、不设卫结浴设施,也没有天井。屋面用瓦。

  2. 发展阶段:1870年代至1890年,立面设有阳台,厨房在后面、不设卫浴,没有天井。部分唐楼的一楼已出现骑楼。屋面用瓦。

  3. 成熟阶段:1990年代至1920年代,立面设有阳台,厨房在后面,不设卫浴,没有天井。设有小后院(通天)和对流门窗。屋面用瓦,或用水泥。

  4. 没落阶段:1930年代,立面设有阳台,厨房在后面,不设卫浴设施,也没有天井。设有小后院和对流门窗。一楼全部设有“骑楼”。屋面改为水泥结构。1946年以后,香港新建楼房不再使用唐楼设计,骑楼亦不复存在。

  

  参考书目:

  1.  Chen,Voo Fee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Malaysia vol.5: Architecture, Kuala Lumpur, Archipelago Press.

  2.  Wong, Shiu Kwan 1970 Macao Architecture: An Integrote of Chinese and Portuguese Influences, Macao , Imprensa Nacional.

  3.  陆奇:《中国民居建筑证书: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4.  香港大学建筑系:《测绘图集:上册:香港历史中式建筑》,北京:中国计画出版社,1999年。

  5.  汤国华:《领南历史建筑测绘选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郑宝鸿:《香港岛街道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0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