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考古所见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



   (刘志华、郑庭义、向安强,华南农业大学;陈友订,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

  【中文摘要】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有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岭头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等;这些珍贵的古栽培稻品种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品牌命名和旅游开发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两大主题。

  【关键词】古栽培稻  品名 商业价值 广东 考古

  Abstract: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Niulandong rice phytolith in Yingde, Shixia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Qujiang, Jiuwuhoushan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Fengkai, Pinglingtou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Longchuan, Guye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Gaoming and Yagongshan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Gaozhou are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remains in Guangdong; These precious cultivar of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have their commercial values, brand nam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worth noting.

  Key word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name of cultivar commercial value  Guangdong archaeology

  一、前言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广东地区的粤北、粤西、粤东、珠三角四大板块都发现了古栽培稻遗存;时间跨度从距今一万多年至一千多年,时代延续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历史时期的晋唐。粤北是广东地区发现古栽培稻遗存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属于石峡文化的一系列考古遗址以及英德牛栏洞遗址都出土了古栽培稻遗存。粤西地区出土了若干古栽培稻遗存,特别是封开杏花河沿岸。粤东地区所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并不多,只有龙川坪岭头遗址和揭阳龙车溪遗址两处。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十分丰富,但古栽培稻遗存却极少发现,仅高明古椰遗址一例。

  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主要有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岭头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等;〔1〕这些珍贵的古栽培稻品种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其品名的商业利用值得探讨。

  二、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

  关于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遗存,我们已有专文研究;〔1〕为了讨论的方便,这里有必要做简单介绍。

  1. 英德牛栏洞水稻硅酸体

  牛栏洞遗址在1996—1998年间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并在第二、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两种形态的水稻硅酸体,分别为水稻双峰硅酸体和水稻扇型硅酸体,首次将广东地区稻谷遗存的年代推至距今一万年之前〔1〕。经研究,英德牛栏洞水稻硅酸体属于非籼非粳的类型,在水稻演化序列上处于一种原始状态〔2〕。

  2. 曲江石峡古栽培稻

  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古栽培稻遗存是广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稻谷遗存之一。除了发现掺杂在红烧硬土和涂抹在墓底中的稻殻和稻秆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米,籽粒完整,连米胚也可辨认,距今约3500—5000年。这些出土的古栽培稻遗存既有充当建筑材料的,也有疑似粮食被保存在窖穴之内。从1973年至今,石峡遗址共历两次发掘,均发现了古栽培稻遗存。经多方探索和研究,认为石峡古栽培稻已经进一步地脱离野生稻的性状,正处于籼粳杂合的状态〔3-5〕。

  3. 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

  2003年,封开杏花河的一小段河堤因大雨塌方,位于其河畔的旧屋后山遗址也由此发现了两粒保存完整的稻殻古栽培稻遗存。从外表观察,应属当时食用谷物,体形略长,头部很尖〔6〕;此外,还发现了炭化稻米和一片红色烧土硬块,内含大量的古栽培稻遗存,距今约4000年。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的品种属性仍然模糊不清,籼粳未明,但已经显示出一种长而大的粒型特征〔7〕。

  4. 龙川坪岭头古栽培稻

  坪岭头古栽培稻的发现弥补了粤东地区史前栽培稻考古的空白,其炭化的米粒完整且坚实,距今4000年左右。经初步研究,坪岭头古栽培稻已经较大程度地脱离野生稻的性状特征,与粳稻最为相似,籼稻次之〔8〕。

  5.  古椰古栽培稻

  古椰遗址的水田区文化层中发现了20粒完好如新的稻谷,距今约4000年。遗址出土的稻谷长期浸泡在水中,犹如处于天然隔氧的环境之下,没有发生炭化,形态完整。据外表观察,古椰古栽培稻已经远离野生稻的性状特征,可初步判定为栽培稻〔9〕。

  6. 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

  2007年,亚公山遗址因修建铁路而被发掘,根据外观形态初步判断,亚公山遗址应是1500多年前俚人部落的小型城寨。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柱栋和袋状坑,其中一个袋状坑坑底堆积了厚达30厘米的炭化稻米,距今约1500年〔10〕。 经初步研究,亚公山古栽培稻是处于水稻演化序列较为晚期的稻种类型,已经远离野生稻,进入人工栽培的阶段,且大粒型粳稻的特性非常明显〔11〕。

  三、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

  古栽培稻品种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品牌命名和旅游开发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两大主题。但学术界和商界关于古栽培稻品名商业利用的研究并不多,尚处于摸索起步的阶段。而在广东地区,相关的讨论很少,几近空白。我们认为,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特别是品牌命名和旅游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值得开拓。

  1. 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价值

  传统的品名利用注重音节、声调、语义等方面的特点,但对其内含的历史文化意象及联想延伸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古栽培稻品名则无疑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广东原产、传统悠远等属性描述也将一并传达到消费者的身上。

  首先,古栽培稻品名能增加产品的历史内涵。如石峡古栽培稻属于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典型文化类型石峡文化,旧屋后山古栽培稻属于古杏花河(又名广信河)畔著名的“广信河文化”。两者出土的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且独具特色。尤其是前者,展示了住在由木骨泥墙建构而成的长屋,使用富有地域色彩的磨光石器和印文陶器,拥有氏族公共墓地的古代人类聚居的生活图景。以古栽培稻的品名为名,能给相关产品增添时光萃酿的历史厚重感

  其次,古栽培稻品名能增加产品的文化意境。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南稻北粟,构成我国最为宏观的粮食供应格局,仅凭古籍记载就可上溯到大禹时代。如《诗经·鲁颂· 宫》中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其农耕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习惯、民间信仰、岁时节气、民俗游艺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沾染着稻作农耕文化的色彩。如亚公山古栽培稻就不禁让人联想到已经消失了1500多年的俚族文明〔11〕。这个失落的民族昔日居于山顶城寨,葬于船形奇墓,储稻米于洞坑,击铜鼓而歌舞,铸铁剑以自保。现今俚人早已无影,徒留空城,但千年古稻仍在,让人不胜追忆。

  再次,古栽培稻品名能提高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如英德牛栏洞遗址在距今10000年前后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硅酸体,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水稻遗存之一,受到了相关领域极大的关注。还有古椰古栽培稻是珠三角史前遗址中首次发现的稻谷,形态如新,色泽如鲜,一出土就备受瞩目。而古椰贝丘遗址本身,也入选了2006年的十大考古发现,在社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以此为名,不仅能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还能增加产品的权威性,传达更为正面的品牌形象。

  2. 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品牌命名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品牌的树立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之一。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和知名度,还将带来消费者更高的忠诚度和情感认同,从而打开更为广阔的营销市场。建立一个正面、独特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品牌建设的第一步,而品牌命名则是品牌形象建立的首个环节。

  品牌命名是利用语言进行商业传播的一种语言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结合〔2〕。它涉及到品牌学、营销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一般而言,品牌命名都必须遵循简易独特、启发联想、提升形象等原则。一方面能使消费者从品牌名称上快速获取产品使用、属性等情况的提示;另一方面品牌名称也需要有一定的寓意,开启消费者的想象能力,从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冲击或认同〔12〕。

  (1) 品牌命名的方法

  现代品牌命名的雏形出现在欧洲中世纪,手艺工匠为了方便顾客查询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在其上打上自己的姓氏标记。但在更早时期,中国就萌发了品牌命名的思想,贡酒贡米即属此类。进入技术社会后,人们开始用一个专门的名称来识别产品。在现代,品牌命名的方法非常多,常用的有:地域法,使企业产品的品牌名与地名联系起来,使消费者对地域的信任转移到对产品的信任;时空法,将与产品相关的历史渊源作为产品品牌命名的要素,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正宗的认同感;功效法,以产品的功效为品牌命名,加深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认同;形象法,就是运用动物、植物和自然观景来为品牌命名,提升消费者的认知速度。此外,还有数字法、中外法、价值法、典故法等 〔13〕。

  一般来说,显示区别、体现属性、获取认同、提升市场价值等都是现代品牌命名所必须考虑的要素,它们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们反复强调。但这些要素都主要集中在满足企业产品的营销诉求上,而对产品本身所要传达的历史文化意象则关注不大。近年来,品牌命名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特质及其延伸的相关联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品牌命名中注入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引起消费者更为广阔的联想和关注的做法,倍受青睐。广东地区古栽培稻品名中藴含了悠远的历史气息、明确的地域信息、独特的品质属性,既有直观的形象,又有内涵的延伸,可做品牌命名之用。其品牌命名的方法属于“时空法”。 

  (2)米业的品牌命名

  若以古栽培稻品名作品牌命名之用,米类产品实属首选。如江西省万年县自古是稻粮产区,其生产的“万年贡米”素有美名。南北朝时魏文帝曾称赞该稻米“上风吹之,五里闻香”,明时朱元璋更是将其钦定为“代代耕食,岁岁纳贡”的贡品。所谓“万年贡米”,谷粒长占三分,余下七分皆为芒长,是珍贵稀罕的水稻品种。但该稻米产量较低,传统的品牌声誉也缺乏有效的宣传,经济效益一直不高。直到20世纪末,位于万年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超过万年的古栽培稻遗存,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携手合作,以“万年稻米”为噱头,重新整合当地稻米的生产线和销售渠道,并统一给品牌注入“万年古稻”的历史文化内涵,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14〕。江西“万年稻米”以考古发现的古栽培稻为楔机,发掘历史文化,整合地方资源,统筹生产,系列销售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广东米业借鉴学习。

  以古栽培稻遗存为依托,广东的稻米生产可分区为名,形成系列,从而促进当地稻米企业的发展。粤北地区,在石峡文化所及范围内生产的稻米都可冠以曲江“马坝古稻”之名,统称为“马坝稻米”。值得注意的是,曲江石峡遗址北面有马坝河,马坝河两岸低平的农田是有数百年历史的“马坝油粘”稻的重要产地。马坝油粘米色泽晶莹、米粒细小、油脂量高,在唐代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可将其作为“马坝古稻”的拳头产品,重点推荐。在粤西地区,古栽培稻遗存主要分布在古杏花河两岸,可将该区域内生产的稻米冠以“杏花古稻”之名, 统称为“杏花稻米”,意藴清幽。此外,当地名产“杏花鸡”型小肉多,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两者可结成“杏花系列”,共同开拓更为广阔的农产品市场。而粤东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生产的稻米则可分别冠以“龙川古稻”和“古椰古米”之名, 称为“龙川稻米”和“古椰稻米”,古意横生,稻香余饶。

  (3)酒业的品牌命名

  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究竟何时而成,何人而造,至今未解。但在大部分关于酒的起源的传说里,都有稻米的踪影。如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都模糊地提到,酒从远古而来,由稻米酿成。酒产生之后,在祭祀祖先、佳节游乐、文人相交、战士壮行等场合都有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大众的生活都离不开酒,久而久之,形成酒文化,并最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当中。

  借用历史人物和考古发现,增加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酒的品牌命名中并不鲜见。如有酒名“杜康”,就借用了杜康造酒的典故;如凌川酒厂在搬迁老厂的时候,发现了窖藏于地下152年(清道光乙巳年)的四个木酒海,后将其相关产品取名为“道光二廿五”,成功树立了陈年祖酿的形象;又如中原地区著名的“仰韶酒”则借用了考古发现的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广东古栽培稻历史悠久,其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探讨。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栽培稻的演化都有粳型化的倾向,这可能是受环境和气候变迁的影响,但也有可能是酒文化熏陶下的人工选择。或许在远古之时,籼粳属性尚未分化,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意识地挑选较为适合的古栽培稻作为酿酒之用,上敬苍天,祈求衣食丰足。后为人饮,更添风雅。如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都是酒之美谈。将古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酒文化联系起来,能使洒类产品本身也充满浓郁的文化韵味。若以广东古栽培稻的品名为米酒的品名,则粤北产之酒为“马坝米酒”,粤西为“杏花米酒”,粤东为“龙川古酿”,珠三角为“古椰米酒”。以米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值得再三品味。

  3. 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旅游开发

  我国的旅游业主要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物和现代城市建筑为开发主体。其中,历史文化遗物的旅游开发指对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及其活动中遗留的文化痕迹进行再包装,推向市场。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居住遗址、作坊遗址、寺庙遗址、祭祀遗址、古城遗址、战场遗址等,具有历史真实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应保护利用、合理开发。广东地区的城市旅游开发相对较早,现已渐成体系,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声名在外,美誉有加。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物这两方面的旅游开发则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

  其实,广东地区并不缺乏可供旅游开发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广东境内重峦叠嶂,水网交叉,岛屿众多,风光宜人;广府、潮州、客家三大民系具有各异的风俗习惯和浓厚的岭南文化色彩,皆是可活用的旅游资源。但与生机勃勃的城市旅游相比,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物的旅游还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本文认为,以广东地区古栽培稻的品名为招牌,由点及面,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特别是稻作文化连接起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以古栽培稻品名为突破口,大打生态、文化旅游牌的例子并不多,江西道县为其中先例。从2004年始,稻作文化旅游节成为江西道县的旅游亮点,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区。活动期间,当地举办“稻乡万年”大型文艺晚会、世界稻米产品博览会、世界米食工艺和米食文化展览、稻作文化赏灯游艺、中国万年稻米精品大赛、经贸洽谈暨项目推介会、米食制品烹饪大赛等,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与栽培稻和稻作农业起源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大力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14〕其积极挖掘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藴,巧打古栽培稻品名的文化牌,营造旅游的亮点的做法,值得广东借鉴。

  粤北地区可将石峡古栽培稻与石峡文化联合起来,粤西地区可将旧屋后山古栽培稻与古广信河相结合,粤东地区可将坪岭头古栽培稻与当地的恐龙考古发现相合作,而古椰古栽培稻则可作为窥探珠三角地区古代农耕文化的引子,远离华厦,远离喧嚣,展现出今日繁华都市数千年前的农业智慧,共同开拓广东的古文化魅力。

  四、结语

  岁月悠悠,古稻余香,广东地区古栽培稻品名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可用于现代米业、酒业的品牌命名,亦可用于旅游开发。在品牌命名方面,既可给企业产品注入特定的历史文化气息,还可引起消费者更为广阔深远的形象联想,值得重视。在旅游开发方面,可以古栽培稻的品名为招牌,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积极展开项目策划,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单元。

  

  注释:

  〔1〕英德市博物馆等编:《英德史前考古报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1—10。

  〔2〕顾海滨、张镇洪、邱立诚:《牛栏洞遗址水稻硅酸体的研究》,《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382—389。

  〔3〕杨式挺:《谈谈石峡发现的栽培稻遗迹》,《文物》1978年第7期。

  〔4〕张文绪、向安强、邱立诚等:《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殻印痕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张文绪、向安强、邱立诚等:《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古稻研究》,《作物学报》2006年第11期。

  〔6〕李维宁、黄兆存、陈炳文:《广东封开:一场大雨惊现4000年前旱稻颗粒》,《羊城晚报》2003年3月10日 A2版。

  〔7〕向安强、姚锦鸿:《广东封开杏花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8〕向安强、刘桂娥:《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述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9〕崔勇:《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古椰贝丘遗址》,《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12 日第2版。

  〔10〕许黎娜:《铁路线上千年前俚人土著曾生息繁衍》,《南方都市报》2007年9月2日。

  〔11〕张文绪、向安强、冯孟钦等:《广东高州亚公山遗址H5古稻研究》,待刊稿。

  〔12〕王元勇、王增明编:《如何打造品牌:强势品牌创建与发展》,北京:工商出版社,2002年,页41-45。

  〔13〕刘朔:《品牌命名的十种方法》,《中国中小企业》2006年第4期。

  〔14〕徐声高、李芳芳:《万年贡米整合在即》,《江西日报》2007年5月1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