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与观众——兼谈柳州博物馆新馆陈列展览的设计理念



  (陶泉杏、韦倩,柳州博物馆。)

  【中文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传播信息和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特殊精神产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博物馆陈列展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

  【关键词】陈列展览 教育  

  Abstract:Exhibition can supply the social education, spread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lso provide special museum spirit for society. With the rapid and pluralis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nomy and cultural, the museum exhibi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modulating its service means and service concept.

  Key words: exhibition education

  

  博物馆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形象、立体的教科书,是老少咸宜的社会课堂,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教育是藉助实物展品的科学、艺术陈列,进行形象、直观、生动的感性教育。“观众,同藏品、陈列一样,是构成博物馆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主要就是为观众服务。博物馆的藏品资料、陈列、讲座、学术报告、讲解工作和各种服务设施,都是为观众设置或举办的。观众,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又是它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需在为观众服务的效果中体现。”〔1〕(《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博物馆的科学定义,不仅科学地分析了博物馆的性质,而且还指明瞭博物馆主要服务方向,即博物馆的一切工作,必须是为观众服务。

  当今,我国正处在深入改革开放,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博物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的消费群体,如何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以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健康审美情趣,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是陈列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陈列观念,适应社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展览,基本上是以展品、图片配以说明牌为主,在陈列中过多地考虑文物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研究的关系,并采用单一的展柜摆放文物。这种形式简单,格式拘泥呆板的展览,较少顾及到大众的观赏品味和感受,逐渐脱离了大众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展览的发展形势,从而使博物馆陷入观众稀少,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造成了文物资源的严重浪费。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对博物馆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发展。一批造型美观、设计先进的馆舍的建成,使博物馆的陈列艺术有了实施的空间,而文物研究成果的运用和艺术设计观念的引进,则使陈列设计艺术的实践成为可能。在陈列的思想观念上,打破传统的陈设理念,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使用功能,以及展览形式、陈设内容,都在进行历史性的颠覆设计。在展览的定位上,摆脱博物馆“曲高和寡”的所谓高雅殿堂,以适应广大普通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变化,把博物馆建成一个休闲文化场所,让广大观众从听觉上到视觉上,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接触和体验。在服务上,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博物馆陈列展览为社会公众的服务精神。如,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不仅在各个楼层均设有洗手间、饮水处、商店,而且还在展厅中也设置了舒适的座椅,专供观众休息,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柳州博物馆的新馆建成后,为了充分发挥它的文化旅游亮点、城市名片以及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我们着重在陈列展览上做文章。在陈列展览的设计中,我们吸收了新的展览理念,遵循陈列展览发展的新规律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努力把它打造成为一个集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柳州市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殿堂。

  首先,在设计展览之前,对观众和展览主题进行准确定位,使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更加明确。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求对社会有所瞭解,对观众的观赏行为、观赏心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握好观众的观赏需求,这对展览的定位很重要,是展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陈列设计中,主题的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展品,运用哪些材料,采取怎样的展示方式等等,也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主题的确定,既与我们对博物馆性质、任务、认识有关,也与我们对社会,对观众的服务态度相关。当然,对展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容,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和主题范围。鲜明的主题能准确地引导观众,它既能反映本馆藏品的真实信息,又具有时代特征,做到陈列与环境,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的和谐统一。为了达到设计目标和展示效果,柳州博物馆的陈列,重点突出了柳州本地的特色文化,以柳州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内容,充分反映柳州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面貌,展示柳州的城市文化和历史特色,让人们从柳州博物馆转一圈出来,就能大概认识柳州市。

  首先,选题独辟蹊径,跳出常规思维模式。如“柳州历史文化”陈列,用“鹅之山兮柳之水”来概括柳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通过陈列展览为观众传递古代文明信息。陈列内容做到全面、系统,文字说明简洁易懂,以“石器时代”、“先秦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四个部分贯穿历史线索;形式上以史带景,以景带物,以丰富的文物古迹、人文史料,勾勒出柳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灿烂的社会文明。展览的陈列设计透过科学的主题内容、运用生动的陈列形式向观众传达文物所藴含的信息,使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如身临其境、对文物和历史有直接感受,感受到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立体历史教材。在参观的同时,使观众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诱发观众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加深他们对博物馆的印象,使博物馆真正做到宣传教育和传播知识的目的。

  其次,陈列的文字说明要简明扼要。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时间是很短的,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使观众快速吸收博物馆的展览信息,是陈列展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举办陈列展览的目的,也就是要让普通观众能够顺利地看懂陈列展览,并通过观展有所收获。尽管人的知识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影响人对展品的认识程度。人们总是习惯采用自己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沟通、交流信息,这就需要为陈列的文物撰写简明生动的说明文字。也就是说,以每件展品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艺术特色、主题思想、趣味性等为素材,采用通俗、简短的文字和表达方式来写说明词,使每件展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使每件展品都传递着更多的知识信息。例如:“汉代虎钮錞于”,如果仅仅写成这样,观众就不一定能学到什么知识,如果加上“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来说明其功能,这样会令观众的印象更加深刻。又如“清钧红釉胆瓶”,加上“因形状似胆,故称胆瓶”来表示展品的名称来历,观众看了以后,将会感到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这种写法非常适合那些今天不常用的、不常见的展品,如“钺”、“簋”、“卣”、“爵”等等。说明牌在展览中有着重要作用,据调查,观众最喜欢的展览说明牌以形式色彩对比强烈、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洁明瞭为主。例如:2001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肯尼迪夫人服装展,由于许多观众对很多展品的说明牌都认真阅读,导致观众队伍行进缓慢,蜿蜒伸展到了博物馆外。这种情况持续几天后,博物馆不得不取掉了很多说明牌以加快观众行进的速度〔2〕。 一些博物馆的展品说明牌还采用“互动”方式,围遶展品内容向观众提出问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观众的参与热情,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因此,文字说明不要太专业化,尽可能通俗易懂;同时,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用准确、适宜的文字说明,增加陈列展览的效果。

  再次,采用文物组合、图表、文献、字画、照片、拓片、雕塑、模型等等,来帮助观众瞭解展览的主题,缩小观众和展览的距离感。如观众看了几件陶瓷器后,会产生许多问题:“陶器”的起源,“瓷器”的发明和发展,“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等。陈列展览以通俗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版,介绍中国陶瓷的历史、鉴定和欣赏的基本知识,以及 “陶器”和“瓷器”的发展演化历程。有了这些认识,观众才能对陶瓷器有所理解。这种理解实际是对当时社会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对古代政治、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的理解,观众从理解中也可以获得精湛的艺术享受。

  二、考虑不同观众的要求,设置陈列展览内容。

  在展览活动中,观众是一个处于被动教育的角色,他们往往在踏足博物馆之前,只知道展览的大概内容,只有进入博物馆后才能接受到具体的信息。比如一件青铜器、一幅字画等等,也许他们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想再寻求其它感兴趣的东西,若没有,就会很失望,由兴趣盎然,变为兴趣索然。因此,要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根据不同观众的要求,及时更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使之保持新鲜感和感染力,打开观众的兴趣点,有效地吸引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注意。当今的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化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希望获得知识和信息,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陈列的内容、细节及手法上不断创新,尽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观众容易接受的语言,使展览做到形象生动、简洁明瞭,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能反映时代精神,有情趣感,适应当前观众追求新、奇、乐的审美心理。

  世界上许多博物馆在固定内容的常设陈列之外,往往花很多心思和经费去做专题陈列,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同其他博物馆一样,柳州博物馆也在朝这方面努力。原来的旧馆只设一个《柳州文物精品展》,在此基础上,新馆围遶柳州历史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本馆藏品特色,增设了几个主题陈列。主要有:反映柳州独特历史沿革的《柳州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充分展示柳州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多姿多彩风情文化的《柳州少数民族风情陈列》;造型优美、铭文典雅、铸造精巧的《古代青铜陈列》;品位高雅,历史文化底藴厚重,为国内首家固定陈列的《古代扇面陈列》;一部解读和介绍地球生命演化史的《侏罗纪古生物化石陈列》;以及适应当前社会休闲文化需求的《茶文化艺术陈列》等等。这些陈列兼顾了艺术爱好者、收藏家、青少年、游客等各层面观众的需求。

  在这里人们可以为追忆过去的生活而来,也可以为欣赏到十分高雅的艺术品而来。这种高雅与通俗相结合的展览,一点也无损于博物馆作为艺术殿堂的形象,反而使博物馆更具亲和力,缩短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另外柳州博物馆在搞好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还将经常举办一些专题展览。短期的专题展览有很多优越性,一是一个好的专题展览,不仅可以吸引大量观众,还能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二是办好专题展览,观众增多,经济效益相应得到提高;三是展品的选择较为自由,内容结构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可以从多方面开拓陈列主题,扩大博物馆信息的传播量。

  过去博物馆的陈列着重于精美物品的陈列,而对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和历史文化细节的日常生活物品重视不够。“精品意识”,不仅包括展览物品的精美,而且还应体现精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精美物品陈列的传统观念,更多地加强博物馆藏品内在关系的研究,把一些能够直接反映人类活动以及社会发展的日常物品也加入到展览中,使陈列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上海博物馆将陶瓷、青铜器、竹刻等逐一划分并详实记载了各自的发展历史,并不断推出新的展览内容。如在陶瓷馆内,不仅陈列了各年代精美的实物,还特意将耀州窑等国内主要窑的原形逐一复制陈列,使参观者不但看到了制陶工艺的制作过程,还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我们在组织陈列展览时,在对博物馆藏品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精心选题,推出符合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精品展览”,靠展览本身的魅力来吸引观众。

  三、讲解员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博物馆之所以能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因为其以讲解为手段,以陈列展览为渠道,向观众进行知识信息传播。因此,讲解工作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具有重要作用。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讲解是讲述解释的意思,它可以用于很多场合,例如老师对学生的授课。博物馆的讲解是为了弥补文字说明的不足,通过讲解员富有感染力的解释说明,让观众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瞭解。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文物本身不会讲话,无法表达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讲解员就是文物的代言人,即使有文字说明、语音导览也代替不了讲解员有针对性的解说。

  讲解工作还具有桥梁的作用。不同的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兴趣、要求会不一样。对观众的类型和需求,需要及时调查瞭解,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改进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一个高质量的陈列展览就象一个名牌产品一样,将产品卖给顾客以后,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售后服务也要跟上。讲解工作既是博物馆与观众近距离的第一线工作岗位,同时也是博物馆的售后服务部门,它是陈列展览联接观众的“桥梁”,帮助观众瞭解展览内容,同时,又可以反馈观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信息反馈,总结经验,促进陈列展览的创新,不断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从而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博物馆讲解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已有很多人进行过探讨。王海萍在《浅谈如何提高讲解工作》中认为,由于文字说明的局限性,讲解员可以弥补讲解工作的不足,讲解员既是陈列内容的宣传者,又是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者。而宋向光在《博物馆藏品的阐释》进一步把讲解员提高到观众获知准确藏品信息的权威来源。李林在《正确处理博物馆宣教部同三方面的关系》也探讨了讲解员与观众之间隐含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刘卫华在《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初探》则认为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者是中介,具有桥梁性和服务性的特点〔3〕。

  讲解员的重要作用表明,博物馆要重视讲解工作,重视讲解员队伍建设,要加强对讲解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四、藉助传媒力量,扩大宣传效果,树立博物馆的品牌形象

  酒好也怕巷子深,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有了好的主题,新的展览形式,也未必能完全达到预计的社会效果。博物馆在做好展览本身的文章外,还应注重与外界的相互沟通,加强舆论宣传的运作,藉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炒作”展览信息,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对博物馆展览作系列报导,树立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加强博物馆的影响力。如柳州博物馆可以在本地的《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南国今报》等地方报刊上开辟博物馆专版,形成连续的、长期的宣传攻势,扩大柳州博物馆的社会影响,以便把自身更多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推向社会,获得观众的认可。

  另外,博物馆还应主动走出去,配合陈列展览和社会活动,编写宣传和教育材料,组织人员直接深入到周围的学校、社区等进行广泛联系、宣传和交流,把博物馆最新的陈列展览信息和文化动态向社会进行传播,让社会各界群众熟悉、认识和瞭解博物馆。使博物馆的阵地优势和教育宣传活动延伸到社区,以平民化的形式服务市民,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直接享受到博物馆的贴心服务。

  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收藏、研究的机构,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服务于各个阶层的观众,博物馆也应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柳州博物馆为了加强在互联网上的宣传效果,开通了本馆的网页,通过博物馆网页这一传播广泛的宣传窗口,让更多的人瞭解柳州博物馆。为了扩大在互联网上的宣传效果,柳州博物馆还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如“柳州博物馆馆徽及博物馆VI识别系统”参赛征集活动、“柳州博物馆宣传口号”的征集活动,“我爱博物馆”有奬征文活动,“走进柳州博物馆”知识竞赛活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博物馆形象大使”,柳州公交车视频播放系统,“走进博物馆”文化活动周等等,这些策划方案将按计划逐步实施,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达到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树立了博物馆形象的目的。

  五、小 结

  在21世纪以后,未来的博物馆陈列展示将会产生剧烈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推动下,博物馆陈列展示使用新型传播媒体,向电子化、艺术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博物馆陈列展示有更新内容和形式,因而也更加具有魅力。〔4〕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它的发展道路又是艰难的。没有一招管用的展览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展览模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中心就是一切展览为了观众。

  

  注释:

  〔1〕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页297。

  〔2〕段勇着:《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页91。

  〔3〕史吉祥、郭富纯主编:《2002年博物馆公众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322。

  〔4〕陈君科:《当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文物报》2002年12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