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谈广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小议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袁俊杰,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中文摘要】数字博物馆是信息化社会博物馆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将极大提升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广度和深度。广西师范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创建将有助于整合现有馆藏资源,实现信息传播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关键词】博物馆 信息化社会 传播 资源

  Abstract:Digital museum is a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ve society. I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The creation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Digital Museum will help integrate the existing collective resources, to reach the best dissemination and maximizing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 museum informative sotiety communication resource

  

  中国的博物馆发展从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算起,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程。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博物馆更是国家文化产业中一个新兴的增长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全民终生教育的最佳课堂。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分阶段实现文化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目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的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8.2亿人次〔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博物馆在当下国民教育、审美、艺术鉴赏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对于这些博物馆的“红红火火”,众多的大学博物馆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其实高校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2009年10月全国高校博物馆第十次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总数已达108家,与全国2400多家博物馆相比,数量上已不容小视〔2〕。中国博物馆学会还专门下属了“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早在1914年当时的华西协和大学就开始筹建自己的博物馆(即今天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3〕,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至今也有九十多年历史了。在西方,大学博物馆同大学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西方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建立有自己的博物馆,像著名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学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就创建于1683年,号称世界上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美国高校的大学博物馆更是不胜枚举〔4〕。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西师大)作为区内最早成立博物馆的高校之一,在文物征集、收藏和保护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5〕,但因历史原因和机制问题,广西师大在博物馆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想就广西师大博物馆发展以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酌请诸位方家斧正。

  一、广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纪念馆概况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现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其中王城校区地处桂林市中心,素有桂林文脉之称,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2006年,王城校区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广西师大已建成有靖江王府博物馆一座,生物多样性标本馆一座以及越南学校纪念馆一座,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

  (一)广西师范大学靖江王府博物馆

  靖江王府博物馆位于广西师大王城校区,挂靠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总占地面积约200 平方米。该馆最早为1954年历史系下属的文物藏品室,由我校钟文典教授亲自筹建。1988年,更名为广西师大民俗博物馆,1996年之后改为现称。

  藏品以考古文物龢民族文物为特色,总数约2000件(套)。陈列设计以时代为序,既有历史系师生历年来调查试掘获得的广西区内的百色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磨光石器等史前遗物,也有从博物馆和文物商店购藏的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化石模型、商周青铜器、甲骨文、汉唐明清古陶瓷器和历代古钱币等文物。此外,还有广西区内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饰16套(件)和广西古代铜鼓8面,组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物收藏。

  这些藏品基本上涵盖了考古学上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可以满足基本的科研和教学需要,同时也为王城景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因历史原因目前暂停开放。

  (二)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标本馆

  生物多样性标本馆位于广西师大育才校区,挂靠在生命科学学院,总占地面积约600 平方米。该馆最初为1959年建立的广西师大生物系标本室,历经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近半个世纪的搜集整理,现在收藏了各类动植物标本及模式标本近万件。2005年,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迁入理科第二综合楼的新馆,正式更名为生物多样性标本馆。

  生物多样性标本馆的动物标本涵盖了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植物标本则包括了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其中包含有国际性濒危物种及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数百种,不乏东北虎、非洲狮、金丝猴、中华鲟、珙桐、水杉、桫椤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以及白头叶猴、瑶山鳄蜥、黑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金花茶、银杉等广西特有濒危物种。

  生物多样性标本馆是目前华南及西南地区设施最先进、保存种类最多、展示面积最大的动植物标本馆之一,常规展出动植物标本2000多种,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该馆被定为桂林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目前,该馆需要预约纔可进行参观。

  (三)广西师范大学越南学校纪念馆

  广西师范大学是国内拥有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广西师大与越南教育界的交往源远流长。上世纪50至70年代,越南人民正在进行艰苦的抗法、抗美和解放南方的战争。在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亲切关怀下,越南的一批学校陆续迁到南宁和桂林办学。这其中包括有:1951-1958年,先后在南宁、桂林办学的越南中央学舍区学校和越南少年儿童学校,时称育才学校;1953年10月至1956年2月,在桂林办学越南陆军学校,对外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科学校;1967-1975年,在桂林办学的越南阮文追少年军校、越南阮文贝学校、武氏六学校和中央民族学校,时称“九二”学校。上述学校为越南共培养了14000多名优秀人才,为越南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6〕。目前,育才校区保存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越南“九二”学校建筑六栋,大多为平房或二层小楼,仅有一栋为三层,这些建筑通体为黄色,十分醒目。

  2010年是中越建交六十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在育才校区原“九二”学校旧址上建立了越南学校纪念馆。该馆总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陈列了昔日育才学校、特科学校和“九二”学校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旨在展示当代越南留学生在广西师范大学的峥嵘岁月,铭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越南学校纪念馆设四个陈列室,分别展出“胡志明主席在广西”、“育才学校”、“‘九二’学校”和“越南留学生教育”等四个专题。目前,该馆尚未正式对外开放。

  二、广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的新构想

  综上所述,广西师范大学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博物馆和纪念馆体系,里面展陈的藏品可以满足基本的教学、科研和科普需要,但这些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未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且在实际运作上还存在部门分割,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如果能够在以上博物馆、纪念馆的基础上,筹建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如暂定名广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学和科研,将有利于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笔者想从以下几点谈谈广西师大博物馆发展的一些新思路。

  (一)明确广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的职能定位

  大学博物馆与公共博物馆一样,都有着相似的职能:教育的职能和研究的职能。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重新修订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7〕。大学博物馆观众的构成一般为本校的师生、特邀的嘉宾以及部分的社会团体。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博物馆的广西师大博物馆首先应突出强调教育和研究的职能,笔者称之为“对内的职能”;同时要勇于承担面向社会的科普责任,笔者称之为“对外的职能”。将广西师大博物馆打造为一个科学教育的文化殿堂,一个为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一个满足普通民众科普需要的精神家园。

  (二)整合现有资源突出馆藏特色

  广西师大靖江王府博物馆的馆藏主要以历史文物为主,生物多样性标本馆的馆藏主要为现生动植物标本。两者藏品总数将超万件,相比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一万多件的藏品,这个数字在当下国内高校中将处于领先地位。最为重要的是,将这两大块藏品整合作为一个综合博物馆收藏,将会突显广西师大在华南动植物标本龢民族文物收藏中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的很多博物馆都是以“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来命名)。如馆藏的“白头叶猴”是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野生动物,广西是国内仅有的栖息地,目前馆藏的“白头叶猴”标本为国内唯一。

  (三)高瞻远瞩建设一流的博物馆建筑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等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相继建成了新馆,一跃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这些博物馆多数都是国家重点投资的重大文化基础工程,具有一流的设施。相对于这些一流大馆,高校的博物馆建设是不能复制这种“气魄”的!但一流的博物馆建筑不一定要花最多的建设经费,只要能与自身的陈列设计相吻合就是一流的设施。以往的博物馆多数是建筑建成之后才进行陈列布展设计,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很多建筑空间的浪费,当下国内主流的博物馆建筑界就呼吁在博物馆建设之初就要拿到陈列设计大纲,以便能够“量体裁衣”,少走弯路〔8〕。

  广西师大现有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王城校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只能立足于现有设施的改造;而雁山校区作为一个新校区留有足够的建设用地,可以作为博物馆今后发展之用。一旦在今后几年广西师大要建立新馆,就要求师大博物馆人苦练内功,拿出一份出色的陈列设计方案,为师大博物馆发展贡献才智。

  三、广西师范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展望

  数字博物馆(Digital Museum)的出现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历史悠久,它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而生的一种新型的博物馆类型。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博物馆有别于实体博物馆之处是没有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它是藉助数字化技术和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自然或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信息服务系统〔9〕。换一种说法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10〕。数字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公众可以藉助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博物馆的参观学习,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可走进博物馆。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已经初步建成了“大学数字博物馆”体系,为当下国家文物局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做了良好的铺垫和探索。

  (一)国内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缘起和概况

  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源于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第六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此后,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的子项目,意在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收集、保护和展示大学中各种重要的文物和标本,建设数字典藏系统,进而开展和推进现代化教学、科研和现代远程教育。该项目由教育部科技司主持,国内18所不同门类的高等院校承担。2001年11月正式启动,2003年7月一期工程验收,初步建成了人文艺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科学技术等四大类大学数字博物馆〔11〕。

  整个大学数字博物馆依托于教育科研网进行系统间的互联,并保持各地的子数字博物馆(即各高校的数字博物馆,详见表一)资源自主管理,以方便资源的更新与维护。同时,在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设南北两个数据中心,用于整个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导航服务和资源的集成服务。两个地区中心的域名为digitalmuseum.nju.edu.cn(南京),digitalmuseum.edu.cn(北京)。两个中心保持互为镜像的状态,通过大学数字博物馆门户系统提供终端用户的虚拟访问〔12〕。

  普通用户可以登録南京或北京任一中心站点实现对大学数字博物馆群的访问,亦可依据各自的网站登録各高校的数字博物馆。但实际情况是,目前仅有南京站点(www.digitalmuseum.nju.edu.cn)可以正常登録,已经开通的18家高校数字博物馆仅有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数字博物馆和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等少数几家可以正常访问。

  (二)广西师范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构想

  1. 制度保障和制定发展规划

  广西师大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首先要从制度层面上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打破部门分割,成立一个“数字博物馆建设委员会”,负责博物馆建设和运作的全部事务。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一个负责的系统工程,包含了硬件的建设和软件平台的搭建,以及后期的网络维护等诸多内容。所以,要在建设之初就制定好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像著名的台北故宫,从2002年就推出了“数字典藏计划”,其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严格依照计划而来,建成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3〕。

  2. 实体博物馆的建设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要建构于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之上,否则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广西师大博物馆的建设要充分整合各学院间现有的资源,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这样在藏品种类上既有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又有动植物标本等自然遗存,将极大提升博物馆的实力和藏品数量,实现博物馆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3.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数字博物馆建设一般包括藏品的数字化,数字化藏品的録入、管理、存储和展现等阶段,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便捷的检索操作,为公众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的平台〔14〕。广西师大是一所文理均衡发展的区内重点高校,与地方博物馆相比,拥有多学科交叉的环境和相关的人才技术优势,加之先前在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建设数字博物馆具有先天的优势。

  (三)广西师范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首先,广西师大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打开一扇宣传师大文化建设的窗口,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传播师大的文化。其次,藉助于数字博物馆系统,可以配合学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料,进行网络远程教育,方便知识的传播。最后,数字博物馆可以藉助网络留言板、专家信箱等形式加强与观众的互动,缩短沟通上的时空距离。

  四、结 语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区内最早建立博物馆的高校之一,拥有较为丰富的藏品,通过资源的整合将会实现博物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其在区内高校博物馆建设中的示范效应。广西师范大学也是区内唯一一所拥有考古学及物馆学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在区内高校中最早开设博物馆学相关课程,这些有利条件将会为广西师大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会是今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广西师范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创建将打开一扇传播展示师大文化的新窗口。

  

  附记: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钟文典教授和蒋若舟主任的大力协助,以及廖国一教授和陈洪波博士的指导;生命科学学院黄中豪先生提供了生物多样性标本馆的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蔡武:《扎实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光明日报》2010年2月28日。

  〔2〕崔波:《博物馆:高校风景里被忽视的沃土》,《中国文物报》2009年11月4日。

  〔3〕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页8。

  〔4〕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页91-98。

  〔5〕钟文典:《桂林王城得炮记》,《广西文史》2007年第2期。

  〔6〕资料来源自广西师范大学越南学校纪念馆碑记。

  〔7〕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0日。

  〔8〕李文昌:《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的合作是博物馆成功的关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访谈》,《中国文物报》2009年1月14日。

  〔9〕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主编:《数字博物馆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页14。

  〔10〕张曼西:《数字博物馆的相关思考》,《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10日。

  〔11〕摘録于大学数字博物馆官网http://digitalmuseum.nju.edu.cn/

  〔12〕同注〔9〕,页98-99。

  〔13〕Muh-Chyun Tang. Representational practices in digital museums: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Digital Museum Project of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5,(37):51-60. 

  〔14〕同注〔9〕,页78-85。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