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畲瑶关系新证——暹罗《徭人文书》的《游梅山书》与宋代之开梅山

  日本国白鸟芳郎教授在泰国清迈发现的汉文《徭人文书》,其中有《游梅山书》一本,末记“抄书人董胜利,在广西来太吐地坊(方)”,时间记着是“民国六十三年癸丑岁十一月抄成”。虽然年代甚晚,但该文书分明是从广西传入泰国北部的。

  《游梅山书》内记载梅山三十六洞及梅山十殿。其十殿之一殿为太广冥王殿,三殿为宋帝冥王殿。很明显它是受到《十三经》一类经典的影响。这一文书是以梅山为主题。    

  另外在其他的文书中谈及梅山亦不少,例女口弯《超度书》中有“开山法”和“关山法”,录之如下:

  “谨请祖师……征变东方征梅山岭,南方征梅山岭,西方征梅山岭,北方征梅山岭,中央征梅山岭……”(开山法)

  “谨请祖师……东方青帝征梅山岭,南方赤帝征梅山岭,西方白帝征梅山岭,北方黑帝征梅山岭,中央黄帝征梅山岭,五方五面山河江水关来押下梅山岭却下倒藏速变速化准我王奉太上老君急急令敕。”(关山法)

  这里言及梅山岭的五方五面。又在“女人唱歌”中的“盘古歌”说道:

  “初世声:郎在湖南,妹在京州,郎在湖南松柏院,妹在桂州来听声。京(景)定元年四月八,逢作圣王改换天。改换山源向水口,淹死凡间天底人。重有伏仪(羲)两姊妹,结为妻对合双双。先直徭人直百姓,百姓徭人自结双……立有梅山学堂院,读书执笔写文章……立有连州行平庙,立有香竹圣王前。交过红(洪)武年间专,败了凡间无一人。改换君王在圣殿,徭人退下圣王前,流落广东海南岸……十二姓徭人无记内,飘飘过海向东京……盘古圣王开金口……船行到岸马行乡,流落广东朝(潮)州府,乐昌安札直田塘……”

  这一首“盘古歌”和所谓“高皇歌”很相似,描写明以后徭人尝从湖南播迁到了广东朝(潮)州,从下旬“乐昌安札”,“朝州”可能是“韶州”的音讹。歌中的“京定”,必是“景定”。泰国《徭人文书》最宝贵的文献是《评皇券牒》,上面题署《正忠景定元[异](祀)十二月二十一日给》,即当南宋理宗时(西元1260年)。这一重要文书是从泰国北部的徭村村长盘思文氏取得的。

  徭人从湖南到广西,再向西走出国境,可入越南及泰国,以前在河内,法国人远东学院马伯乐采集的徭人文书,有“世代源流刀耕火种,评皇券牒”(见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七册,山本达郎文),这与泰国北部所出的《评皇券牒》相同,评皇即指盘皇(盘瓠),徭人当是畲民,可无疑问。

  关于梅山,白鸟教授没有考证。考宋神宗熙宁五年有开梅山之举,是北宋对付徭蛮的一桩大事,《宋史》卷一五“神宗纪”云:

  五年……十一月癸丑……章悖开梅山,置安化县。

  又卷四九四云:

  “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嘉佑末,知益阳县张颉收捕其桀黠符三等,遂经营开拓……熙宁五年,乃诏之潭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烨、判官乔执中同经制章悖招纳之……于是遂檄谕开梅山,蛮徭争辟道路……籍其民,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诏以山地置新化县……”(页一四一九七)  

  又卷四七一云:

  辰州布衣张翘亦言,南、北江群蛮归化朝廷,遂以事属惇……悖竟以三路兵平懿、洽、鼎州。以蛮方据潭之梅山,遂乘势而南……(页一三七一○)

  《宋会要辑稿》云:

  五年……十月,章悖发檄喻告开梅山道,而蛮徭争辟道路,以候得其地。(蕃夷五,卷四二三○,页七八○九)

  章悖同时人魏泰在《东轩笔录》有两处记及开梅山的佚闻,特别是僧愿成入辰州峒被捕之事。晁补之的《鸡肋集》卷九有《开梅山》一长诗云:

  开梅山,梅山开自熙宁之五年,其初连峰上参天,峦崖盘嵌阂群蛮,南北之帝凿混元,此山不圮藏云烟,跻攀鸟道出荟蔚,下视蛇脊相夤缘。相夤缘,穷南山。南山石室大如屋,黄闵之记盘瓠行迹今依然。高辛氏时北有犬戎寇国中,下令购头首,妻以少女金盈斗,遍国无人有畜狗。厥初得之病耳妇,以盘覆瓠化而走。堪嗟吴将军,屈死[折折]口。帝皇下令万国同,事成违通道不容,竟以女妻之,盘瓠乃负走逃山中。山崖幽绝不复人迹通。帝虽悲思深,往求辄遇雨与风。更为独力之衣短后裾,六男六女相婚烟。木皮草实五色文,武溪赤髀皆子孙。侏离其声异言语,情黠貌痴喜安土。自以吾父有功母帝女,凌夷夏商间,稍稍病侵侮。周宣昔中兴,方叔几振旅。春秋绝笔逮战国,一负一胜安可数。迩来梅山恃险阻,黄茅竹箭霪雾雨。南人颠踣毙溪弩,据关守隘类穴鼠。一夫当其厄,万众莫能武。欲知梅山开,谁施神禹斧。大使身服儒,宾客盈幕府。檄传徭初疑,叩马卒欢舞。坦然无障塞,土石填溪渚。伊川被发祭,一变卒为虏。今虽关梁通,失制后谁御。开梅山,开山易,防僚难,不如昔人闭玉关。

  梅山是湖南五溪蛮徭的主要根据地,开梅山的原委,在《宋史·蛮夷传》之一,记载最详。大抵辰州地区自昔为五溪蛮所据。《元和郡县志》卷三○“辰州”条云:

  开元九年改为辰州,取辰溪为名。(吉甫)谨按:辰州蛮戎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

  观晁氏此诗,可见梅山一带民人都是盘瓠的后裔。宋时其民多内附,有入仕朝廷者,北江之彭氏,南江之舒氏,梅山之苏氏,诚州之杨氏,均纳土创立城砦,与向氏田氏等,皆为巨姓,向氏有名曰“通汉”的,仕宋官富州刺史,曾上《五溪地理图》,即当时内附的重要人物。《暹罗文书》“盘古歌”云:“立有梅山学堂院”。据《铁围山丛谈》卷二云:“大观、政和之间,……广州、泉南请建番学”。大观中,赵企所填词有“徭人北面朝天子”之句。梅山开放之后,设有番学,亦右可能。

  畲民的来源,至今学者有出自“南蛮”和越族后裔的两种说法,《畲族简史》认为“除了盘瓠传说外,史书中找不到畲族是武陵的一支或从湖南迁来的其他线索。”但从各处徭人文书看来,徭人南迁路线可以从湖南向各地迁播,本文引用的泰国《徭人文书》,分明记载由梅山(湖南)到连州(广东)、潮州。另外,在潮州地区的畲族文书,如惠东县陈湖村《黎氏族谱》所记该族人的迁移路线是:河(湖)南潭州永康县鹅塘都——连州(六祖)(宋淳熙二年)。又一支从鹅塘东(乡)——广东高腰(要)——罗浮,以后到博罗、归善(海丰)(嘉熙元年)[1]。正是由潭州向东迁入广东,这可舆暹罗《傜人文书》互相印证。《黎氏族谱》中所称六姓人丁为盆家、蓝家、盘家、雷家、栏家、黎家。六姓之中有黎,而通称之曰“徭人”,称其远祖为平皇,亦即该文书“评皇”,故知徭与畲自是一家。“畲民”一名出现较晚,说者以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漳州谕畲》所见“畲字为族名之最早记录”。按“刀耕火耘”为畲,然畲田之咏,唐刘禹锡有《畲田行》,北宋王禹偶有《畲田词》五首(《小畜集》卷八,第一三——一四页),刘禹锡在连州有《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及《莫徭歌》二首,《蛮子歌》内云“时节祠盘瓠”,皆有关畲俗之重要文献。

  南朝至隋,湖南的徭人称曰“莫徭”,一般学人无不以《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长沙郡又杂有夷蜑,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一段视为最初记载。杜甫五十七岁于大历三年冬至湖南岳阳长沙,作《岁晏行》,有“莫徭射雁呜霜弓”诗句。这两条资料人所习知。其实在《梁书·张缵传》卷三四中云:

  (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

  据此“莫徭”一名,在梁时已出现了。

  《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六记身盘瓠事云:“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太平御览》卷七八五“南蛮”引用诸书,大都称武陵长沙郡夷为盘瓠之后(干宝《晋纪》)。“巴东蛮帅与田、李、向、邓各分盘瓠一礼(体)”(《唐书》)。固知向氏正为盘瓠之后。

  南齐黄闵《武陵记》云:“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遥见一石……蛮俗相传,云是盘瓠像也。”(《太平御览》卷七八五引),本文在上面引晁诗所说“黄闵之记盘瓠行迹今依然”一句,即指此事。

  《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六记,帝以女配盘瓠,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樊绰《蛮书》卷一○引王通明《广异记》则言“盘瓠啮得戎寇吴将军头,帝妻以公主,封盘瓠为定边侯,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田、雷、再(冉)、向、蒙、文、叔孙氏也……盘瓠皮骨今见在黔中,田雷等家时祀之。”这一条最有趣味,知唐时一般认为巴东七姓亦是出于盘瓠之后,此向氏必与上述宋代辰州之向氏为一系。

  兹将有关盘瓠早期记载,表之如下:

  1.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见《后汉书》李贤注及《太平御览》卷七八五引。 

  2.鱼豢:《魏略》,《太平御览》卷七八五,四夷部六“盘瓠”条。

  3.干宝:《晋纪》,《太平御览》同上引。又《文献通考》“四裔考”引。

  《搜神记》,《太平御览》卷七五八,器物部三“盘”,又同书卷九○五“狗”下。

  4.郭璞:《玄中记》,《太平御览》卷九○“狗”下记“狗氏国”,列于干宝前。《崇文总目》称郭景纯着。

  5.范晔:《后汉书·南蛮传》,亦见《蛮书》引。

  6.郦道元:《水经·沅水注》,道元乙太和中从孝文北巡,见《漾水注》。太和元年为宋顺帝升明元年,三年入南齐。故《水经注》成书,必后于范晔。

  7.沈约:《宋书》卷九七“夷貊考”:“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

  8.黄闵:《武陵记》(一作《沅陵记》),《太平御览》卷七八五,四夷部六引。

  9.王通明:《广异记》,唐樊绰《蛮书》引。

  沈约撰《宋书》卷九七,已承认“荆、雍州蛮,是盘瓠之后也”,所以他们的祖先神话都要追溯到盘瓠。鱼豢《魏略》卷二一云:“高辛氏有老妇人居王室,得奇疾,医为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瓠中覆之以盘,俄顷化为大瓠,其文五色,因名盘瓠”。豢为三国时魏侍中,这是相当早的大耳婆传说所自出。后来畲民祖图中的始祖盘瓠传说故事,即由此而来。始祖盘瓠图卷在浙、闽、粤各地流传非常普遍。至今尚未有一完整的统计,但已被画家看成艺术作品而加以记录。在晁氏《开梅山》诗末云:“开山易,防僚难。”宋时也通称徭人曰僚,僚音转作老。在潮州地方,元代方志中出现“不老”一名,殊属罕见。《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引《元三阳志》卷三“风俗形胜”云:

  郡以东,其地曰白瓷窑、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或日韩公出刺之时,以正音为郡人诲,一失其真,遂不复变。市井间六七十载以前,犹有操是音者,今不闻矣。惟白瓷窑、水南之人相习犹故。

  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髻,与中州异,或以为椎结之遗风。嘉定间,曾侯噩下令谕之,旧俗为之一变,今无复有蛮妆者矣。

  按畲民有平鬃、崎鬃之分,所谓高髻,实是畲俗。至于“不老”一名,老自是僚、佬。黎人自称,常加唇音读,如b’li、b’loi、b’lay、b1oy等。(刘咸所记1938年文)梁钊韬谓贵州仲家至今称雷为巴来[2],畲民每被以黎之称,凤凰山之山黎(犁)村为畲民村落,山黎犹言山畲,黎人自称b’loi,b’li,b’lay。疑《三阳志》之“不老”,即b’1ay,乃畲民自称之号。畲语今与潮语、客语大体相类,只有若干词汇微有小异,久已同化[3],在南宋时潮中土著必使用畲语为主要语言,故与中原之正音大相径庭。

  《开梅山》是宋代武陵“徭”、“蛮”汉化的大事。梅山居潭、邵、辰、鼎、澧诸州的中间,其地即“五溪蛮”所聚居,其民皆盘瓠的后裔。唐及北宋尚无“畲民”之名,这些徭蛮应该即是该地“畲民”之先代。故开梅山一事宜补入畲民史。暹罗《徭人文书》中所言的梅山,当然即指这个梅山,可无问题。

  曩岁在法国巴黎,曾读明嘉靖十四年序刊之戴璟《广东通志稿》共四十卷,字大如钱,此书在广东未易见到。其卷一八“风俗”潮州、饶平下云:

  山居顽犷,恒革斗以倡乱,名曰斗老。

  革斗当是“格斗”的借音,所谓“斗老”,应解作斗老,昔时潮俗人喜械斗,犹有余风。

  同书卷三八徭僮章记各府县徭山之数,如清远徭山凡一百有六,阳春县徭山凡九十四,都是民族学的珍贵资料。其论徭云:

  徭本盘瓠之种,产于湖广溪峒间,即古长沙、黔中五溪之蛮,其后生息蕃衍,南接二广,右引巴蜀,绵亘若(数)千里。

  戴璟书是广东的第一部省志,他认为徭即盘瓠之种,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从暹罗《徭人文书》中提到其民人曾流落到广东的朝(潮)州,这正说明广东北江东江的畲民和湖南梅山的“徭”、“蛮”存在着某种关系。向来对于畲族是否为“武陵蛮”的支裔及其迁徙路线诸疑难问题,现在从暹罗的《徭人文书》似乎可以找到一点答案。

  关于瑶与畲在历史上的关系问题,有两桩事应该进行探讨:一是全国南方各地现存“始祖盘瓠图卷”的调查统计。二是对川、湘、闽、粤各瑶、畲大姓的谱牒作广泛的调查,再和历史上记载结合作比较研究。本文即是第二项工作的一种尝试。

  本文的初步看法不知是否有当,希望研究畲族史的专家给予批评及指正。

   

  注释:

  [1]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广东省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第63—66页,1983年。

  [2]《百越民族史论集》第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潮安畲话概述》,载《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1、2期合刊。

  (原载《畲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饶宗颐)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