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群贤毕至,论道羊城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是我国将地理学归入理科教学和管理的第一个地理教育机构。这一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自此,开拓了我国高等地理教育新模式的先河。2009年是地理系创建80周年。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纪念献身地理事业的先辈,展望和规划地理学发展前景,从2008年底开始,学院即着手策划建院(系)80年庆典活动。2009年6月起开始实施,半年内持续举行了以庆典为中心的17次各类大型学术活动。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地理界同仁、研究生、校友、以及相关领道、特邀嘉宾等共约2350人参加了相关活动。更有大量信件、电函、邮包等雪片飞来,对这一盛举表示热诚问候和衷心祝贺。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可谓前所未有,在全国地理界中也罕有其匹,非常值得认真总结和相互交流。同时也借此机会感谢那些远道而来、在百忙中拨冗参加活动的各界人士、校友和学院师生员工。唯有他们的参与,这些活动才表现得有声有色、步步推向高潮,在2010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前落下帷幕。

  2009年6月开始,我院与中国地理学会联手,共同举办“全国高校地理学专业本科生野外社会调查征文比赛”。旨在瞭解和促进地理专业本科学生从事野外工作和社会调查的能力、知识、技巧和效果,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地理学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当今科技昌明、GIS和互联网技术发达,部分人忽视野外工作,仅靠电脑获取资料的倾向而发。大赛收到全国近30所高校60多份作品,出自107位参与调查学生之手,其中中山大学组织30多人、分12个分队远赴贵州、省内河源、珠海、广州等地考察。经严格筛选,评出一等奬3篇、二等奬6篇、三等奬9篇,占总参赛论文的30%。论文显示,其内容皆为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所得,基本上为第一手资料,既有理论引领,更有实际个案支持,写得有骨有肉,丰满服人,不是书斋式学生所为。这说明,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作为地理学研究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仍在有效地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不因为GIS和网络技术发达而过时和被取代。GIS和网络毕竟是一种先进工具,只能减轻野外工作量,但不能代替它。当代地理学生坚持这种理念和技能,对以后走上地理岗位、走向大自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次大赛为有这样的结果而获得圆满成功,达到既定目标。

  10月17日,我院举行第四届地理文化presentation大赛,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地理文化竞赛活动,从文化也是人类适应环境一种方式的概念出发来解读文化现象,更贴近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献身地理事业精神。共有12支队伍48名学生参赛,结果评出一二等奬各一名,三等奬8名。一二等奬获得者代表中山大学参加第二届华南高校同类比赛。

  11月7日,我院组织“第二届华南高校地理专业学生就业工作论坛”开场。基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状况,除本学院以外,来自广东商学院、华南师大、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学院、嘉应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地理院系部分领道和教师70余人参加这次活动,就地理专业学生近年就业和学生工作概况、困难和问题等作了交流。从总体上看,就业比例都很高,尤以产业部门、中等学校为多,说明地理学所具有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在当代背景下更加凸现其学科优势,并为社会所认同,人才市场看好,因而容易找到适合毕业生发展的岗位。而对日趋激烈的专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会者多持乐观态度。他们坚信,随着改革开放扩大和深入,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问题将日益凸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迁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举凡这类问题都少不了地理学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阐明和解决,故对地理人才的需要不会减少,而应相反。例如今年初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州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涉及地理学相关问题就很多,只要按照这个纲要的要求去做,华南地理专业毕业生就大有用武之地。问题在于毕业生素质、知识和技能是否适应纲要的需求。从这个意义出发,与会者呼吁,地理专业学生,无论应届还是在读的,都应正视就业现实,应对各种变数,只要在学业上、心理上、体格上成为一个强者,就可以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找到施展专业才能的工作岗位。

  同一天,我院举行“第二届华南地区高校地理文化presentation大赛决赛”,主题为“地理野外调查”,华南地区(两广和海南)10所院校地理系11支队伍44名学生参加比赛。经由9名教授组成评委会评选,结果评出一等奬1名、二等奬3名、三等奬7名,以及“最具有创新主题奬”、“最具有学术主题奬”、“男女最佳presenter”各一名,共15个团体和个人获奬。这次大赛显示地理院系师生对野外调查热情更高、兴趣更大,效果也更为显着。GIS和网络技术并未冲淡野外工作热潮,反而加强了野外工作在地理教育和研究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华南地区,长夏无冬,终年可以接近、走进大自然,从事各种野外工作,这较之北方只能在夏天出野外实胜一筹,也是在华南学习地理学的一个最大优势。

  11月8日,学院(原地理系)80年庆典在学校梁銶琚堂隆重举行,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山大学地理学80年纪念丛书》一套10种,即《中山大学地理学新跨越》、《中山大学地理学八十年回忆文集》、《中山大学地理人物传》、《中山大学地理学三十年论文选集》(自然地理学卷、人文地理学卷上中下三册、水文水资源卷、测绘遥感与GIS卷)、《沈灿燊教授论文选集》和校友通讯録等也同时出版发行,赠送给来宾校友。这套丛书和校友通讯録为建系以来最大一项出版工程,编纂历时一年多,涵盖中山大学地理学历史和现状各个层面,凡400万言,颇受业界欢迎,今已告罄。来自国内外地理系历届校友、地理界同仁以及其他嘉宾约1000多人出席盛会。这包括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中大校长助理、地理学院院长保继刚、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Prof.Dietrch.Soyez、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原广东省高教厅长许学强、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香港大学原地理系主任林初升、广东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陈华一、南航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谭万庚、中山市天英公司总经理方敏女士等。黄达人校长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地理系80年的贡献,为地理系培养出林超、黄秉维、周廷儒、周立三、曾昭璇、郑度等著名学者,以及一大批地理学精英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地理系师生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而由衷高兴,并指出中山大学地理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博采包容、兼收并蓄和长于野外工作的学术风格,应继续发扬光大,世代相传,并结合中山大学建设国内一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目标,勉励学院师生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山大学地理学新的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校友代表多人也结合自己离校后工作和生活作了发言,他们对母校至诚热爱和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赢得阵阵掌声。会后各专业校友举行座谈会,就专业地位、作用和社会反响等广泛发表意见。从反馈情况汇总,地理系办学道路、模式、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相应管理机制、方式方法等都是成功的,应发扬已有的经验和吸取历史教训,特别是如何应对市场经济背景下地理学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有关领道部门仍需作出科学决策,并为此倾注更大的努力。

  庆典期间,我院收到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地理学会等单位和个人发来贺电,以及各界校友赠送的纪念品等。11月21日晚,学院在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院庆80周年晚会,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高校地理学院20多位院长、系主任等以及本校师生300余人参加晚会。演员都由我院师生组成,以80年历史为核心,演出项目的深刻主题和魅人艺术为与会者送上一顿丰盛的夜宴,使我院庆典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庆典之后,我院学术交流活动又波澜迭起、蔚为大观,直令同行目不暇接。这其中有11月19-20日,学院举行“Alumni Seminar Geography(留德中国地理学者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原院长曾刚教授、Dr.Werner Breitung和4位外籍教授等中德地理学者40余人共同讨论德国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以及中德间在地理教学与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11月19-21日,作为院庆系列活动之一,全国高校地理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如期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美国等院校25位地理学院院长、系主任齐聚一起,探讨中国高校地理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保继刚院长首先发言,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之后他从中国地理的百年历程与中大地理系的八十年开始,探讨中国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希望本次会议能对中国地理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此后,会议以Pannel discussion的形式展开,分别就共同关注的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地位、协调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面对的就业压力、地理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地理学改制、地理与教学改革、地理学教育培养方向、地学教育理念、通才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来自香港大学的原系主任林初升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系主任陈永勤对香港地区的地理学教育专业设置与发展给予了介绍,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地理系主任柳林教授对美国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南京师范大学的林振山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地理学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动力,当代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为与会专家学者所一致认同。

  11月21-22日,“第二届中德高等地理教育、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中大举行,这是1989年首届“中德地理教育国际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德国美茵茨大学、科隆大学、弗莱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卡塞尔大学、汉堡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师大、天津师大、华南师大,以及中山大学等27位地理学者在会上发言,就中德地理学发展、旅游地理、地理教育机制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中德地理教育合作、以及中国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城市管治、城市外来群体、可持续土地利用、住房和河流水文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会议期间还专门举行了德国国家基金优先项目“巨型城市-巨型挑战:全球变化的非正规动力”研讨会,会议就珠江三角洲的城市非正规现象开展深入的讨论,并考察了广州城市中典型的非正规空间和景观。会后代表还实地考察广州沙面、北京路、珠江新城、大学城等城市景观和地域文化,印象深刻,对广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深表赞赏。中山大学地理系与德国地理界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长期友好往来,本次研讨会对两国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和合作,以及人员交流等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1月25-26日,为期两天“中德水资源论坛——巨型城市中水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中大举行,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水利学科李万红教授、广东省水利厅林旭钿副厅长、水资源系主任陈晓宏教授等50余名中德地理学知名学者参加会议。

  12月7-9日“全国地理学博士生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负责具体承办,中国地理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协办。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31个科研院所,以及日本等共105篇参会稿件。经过论文评审专家组筛选评审,最终选定了66份稿件的作者参会,并分为三个分论坛进行口头发表。其中GIS方向14篇,自然地理方向13篇,人文地理方向39篇。另外还设置了展板发表,共展出了展板论文11篇。

  论坛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兰州大学潘保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以及《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学报》、《地球信息科学》等地理学主要期刊编辑部的8位编辑出席了本次论坛。这些专家就博士生培养的相关问题包括学术规范、学科前沿、论文写作、学术取向等进行了主题演讲,和博士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主题对话,部分专家参与了各专业论坛的研讨。而博士生论坛则就地理信息系统与国土安全、资源环境与自然地理学进展、人文地理与城乡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变化、旅游研究与旅游地理、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共六个论坛议题,由博士生发表演讲,聘请相关专业教授作为评议人评议博士生的发表成果。

  会议期间还进行学术考察,包括游览大学城、参观黄埔军校、参加珠江夜游。这些形式的活动,促进博士生们加深对广州的瞭解,并就各自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相互介绍和沟通。

  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国各地及地理学各领域学术交流,论坛后期开展了博士生学术沙龙。由中山大学博士生学生会组织博士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交流。论坛还进行了论文征集,要求论文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由有关专家组进行评审,评选出论坛发表论文和展板发表论文一等奬6名,二等奬13名,三等奬24名,优秀奬20名。

  2009年12月9-12日,第四届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日本、韩国的156位地理学工作者出席本次盛会,其中国内学者88位。

  中日韩地理学家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在中国北京、2007年在日本熊本、2008年在韩国清州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会及韩国地理学会协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东亚地理:挑战与展望”,讨论主题涉及 “环境变化与緑化”、“城市及区域发展”、“东亚社会转型”、“文化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本届会议受到中日韩三国地理学会的高度重视,参会人员包括日本地理学会会长谷内达教授(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地理学会会长全容佑教授(韩国诚信女子大学)、韩国地理学会副会长郑还泳教授(韩国公州国立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保继刚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青工委主任曹广忠博士(北京大学)、青工委原主任柴彦威教授(北京大学)、日本地理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松本淳教授(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大学院)、韩国地理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南基范教授(韩国首尔大学)。部分国内外知名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有李康元教授(韩国全北国立大学)、荒木一视教授(日本山口大学)、刘卫东教授(中科院地理所)、周尚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南颖教授(延边大学)。本次会议会务组秘书长为李志刚博士(中山大学)。

  12月10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隆重举行。开幕式由曹广忠副教授主持。保继刚教授、张国友教授、蔡运龙教授、日本地理学会会长谷内达教授、韩国地理学会会长权容佑教授致开幕辞。开幕式后,大会首先由谷内达教授做了“认识自然:东西方的差异”的主题发言。之后,周尚意教授就“文化再现:北京老商业街的景观变迁”、权容佑教授就“低碳时代的緑色增长城市”、刘云刚博士(中山大学)就“实用主义与科学主义:谁是研究的主道?”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本次会议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设立了三个分会场,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旅游与地理、尺度与地理、景观研究、空间与格局、GIS及可视化、可比较的地理学等多个专场报告会。国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研究报告,他们分别来自东京大学、首尔大学、东北大学、全南国立大学、建国大学、广岛大学、全北国立大学、釜山国立大学、南首尔大学、韩国国立教育大学、诚信女子大学、庆北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及延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太原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地理单位。

  在青工委组织下,本次会议还于12月11日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举行了“研究生学术辩论赛”。13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乾旱所、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中山大学的研究生辩论队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就“经济发展可否避免自然环境恶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会愈来愈小还是愈来愈大?”、“计量方法是否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流动人口增加是否有利于城市发展?”等展开激烈辩论,由多方专家组成的评委老师团队打分评选名次。华南师范大学代表队(人文地理)和南京大学代表队(自然地理)分别获得辩论赛冠军,多位青年学者论文获“优秀论文”奬。

  会后,与会学者参观了广州沙面、北京路(高第街)、珠江新城(猎德村)、广州大学城(岭南印象园)等地。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巩固了三国地理界的学术交流机制,为海内外地理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展示其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互动机会与展示平台。

  12月10日,“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代表处”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张国友秘书长、学院张元勋书记、刘祖发副院长、曹小曙教授及其他师生共20余人参加仪式。自此,我院成为中国地理学会在华南的代表机构,履行学会的相关职能,也标志学院在全国同行中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和加强。与此同时,第二届中国科协会员日——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会员日在中山大学开始举行,为期3天。为了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会员日期间中国地理学会工作人员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派发全国会员名録和接收新会员。

   12月9—12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道分委员会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规范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主要是承担地理学三个本科专业规范编制单位的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代表,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应邀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主要内容包括:(1)三个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2)地理科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3)知识体系英文代码的规范和编制;(4)三个本科专业课程实践体系的定位和附録C的编制。经过与会代表的认真讨论,取得了对上述议题比较一致的意见:2010年春节前完成“规范”的初稿,2010年6月底前提交“规范”的最终报告,上报教育部高教司理工科处。

   此次会议开得富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指道分委员会主任蔡运龙教授多次表示非常满意,秘书长秦其明教授回北京后发来感谢信,感谢学院精心周密的安排和热情的招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