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的构建

  “南海Ⅰ号”的出水和展出非同凡响,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贸易商船,被考古界誉为“海上敦煌”实不为过,这至少也给我们一个启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不能只探讨雷州半岛始发地的重要性、或广州作为中心大港的独特性,“南海Ⅰ号”的存在即证明瞭阳江沿岸在丝路史上亦扮演过重要角色。阳江市政府也想以此为突破口,将其打造成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旅游“名片”,从旅游的角度考察,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一个“南海Ⅰ号”还不足以形成品牌,需要与其他资源或周边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整合,才符合旅游者最大效益性心理规律。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的建议。

  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应包括鉴江、漠阳江两河流域和雷州半岛地区,含湛江、茂名、阳江三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1.28′—21.35′,东经111.16′—110.55′,总面积21743.4平方公里。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毗邻,东至广东省江门市的恩平市界,南部的雷州半岛则三面临海〔2〕,构建该旅游区是指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对所辖区域旅游产品进行统筹规划、优化整合,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实现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一般的理解是区域旅游合作,更高的目标则是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

  一、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构建的意义

  1.顺应 21 世纪旅游发展的需要

  (1)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21世纪的旅游者更追求高层次和高质量的旅游

  旅游质量的高低 ,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旅游者是否满意;二是旅游经营者是否实现了综合效益。

  对旅游者来说 ,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是其永远的追求。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正符合21世纪旅游者从普通观光型旅游者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者转变的趋势。丝路旅游能让人们实现对历史文化之美的发现、享受和审美愉悦,并陶冶情操。作为旅游者,往往希望一次出游,可看可去的景点多且不雷同,不是花上两小时看一处“南海Ⅰ号”就能感受古代悠远的海洋商贸文化,也不是到湛江花半天游一处大汉三墩就能体验和怀想古丝路遗港昔日的辉煌,而是要将其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围遶主题,形成系列旅游产品,方能满足旅游者的要求。

  (2)从旅游经营者角度而言,它是旅游业创名牌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文化旅游具有知识密集性、形式多样性、启迪创新性、可持续性等〔3〕特点 , 因此 ,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旅游需要。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文化性、传承性等特点 ,为粤西特有,难以模仿和复制 ,因此 ,在竞争中减少了可比性 ,具有垄断的地位 ,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也易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构建该旅游区还可检验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优劣和旅游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从世界旅游发展前景而言,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模式将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态势

  在一体化模式的要求下,产生了构建无障碍旅游区的现实需要。因为理想无障碍旅游区的基本要求与管理模式,从政策、区域旅游发展管理机构、旅游行为链条、旅游交通等角度着手,最终达到产品、营销、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目前无障碍旅游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深度及范围等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要求有很大距离,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沪宁杭城市群间的旅游合作较有起色,粤西地区的旅游合作尚为空白,有待构建。欲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唯有区域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2.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从我国旅游业近年的发展来看“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已成为旅游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国内各城市旅游外汇收入排行榜上 ,排在前几位的都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或经济发达、文化项目开发较好的区域。实践表明 ,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和地区 ,莫不以文化旅游取胜。旅游的经济影响和文化本质特征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文化旅游。广东是我国一号旅游大省,但拥有独特资源且紧靠全国最大客源市场珠三角的粤西却未能成为热点地区,这不能不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缺失。

  3.传承和保护区域文化的需要

  (1)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能使人进一步认识粤西区域文化

  区域旅游业若缺少了文化底藴 ,便会失去特色 ,不能反映出该区域居民独有的精神内涵 ,也就失去其强大的吸引力。区域文化欲被人认识、理解、接受和欣赏 ,必须找到一个能承袭、积累、表达它的客体 ,旅游产品可为之。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宋代沉船、渔港风情等就应是粤西区域文化的精华所在,因为它力证了该区域乃至整个中国久远的海洋文明以及为世界航海和贸易所做的贡献,以此为品牌,推出旅游产品,既具有全球意义,还可更明晰地勾勒出以海洋文化为主体的粤西区域文化,让更多的人瞭解粤西、热爱粤西这片藴含古老文明的热土。

  (2)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能优化粤西区域文化环境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使文化景观变为产品,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一部分作为当地居民和政府的福利和税收无可非议 ,但决不能是全部 ,还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文化遗产的建设和恢复、文化环境的维护以及有关人员的培训上。因此 , 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构建过程中,如沉船中文物的挖掘和展出,古港遗址遗迹的修复等应坚持以旅游活动保护文化环境的观点 ,重视培训和教育的作用 ,使该区域通过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获得较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二、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构建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

  (1)地缘相接,自然环境相近

  粤西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缘低山绵延,构成屏障,北部和东部为丘陵地带,南部则属滨海台地,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明显〔6〕,有极富开发潜力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拥有广阔的陆域和海域,海岸线长,岛屿、港湾众多,所以分布着一系列大、中、小港口,其中湛江港、水东港、海陵山港尤具战略地位,具有发展海上运输和临海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我国大陆通往海南省的大通道,具有海域和陆域经济腹地的优点,处于粤、琼、桂沿海的中心区域〔3〕。

  (2)特定的历史沿革

  这一区域古时被称为南越地区、南蛮之地。先秦时已有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14年派军队攻打珠江流域越族,统一岭南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阳江和茂名属于南海郡,今湛江属于象郡。汉武帝派兵打败匈奴后,于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设了合浦郡高凉县,高凉县包括今阳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电白、化州、吴川和罗定的部分地方。高凉县是粤西地区最古的县。后设徐闻县辖整个雷州半岛,并为合浦郡治。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名始于此。阳江县、阳春县是在公元606年隋朝得名的,茂名县也是隋朝设立,湛江市在日本投降后被辟为省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阳春属江门粤中专区;1953年改属粤西行署;1956年改属湛江专区;1958年冬,合阳江县、阳春县为两阳县;1961年复分为阳江县、阳春县。1983年9月为江门市属县。1988年2月10日,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新建为阳江市,属地级市建制。下辖现在的阳春市、阳西县、阳东县和江城区。茂名市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属广东省南路行署,后属高雷专区。1953年属粤西行署。1957年后属湛江专区(地区)。1958年划出原茂名县南部火箭和卫星二公社筹建茂名市,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广东省辖市)。原茂名县改为高州县,化县改为化州县,与信宜县、电白县同属湛江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茂名市辖信宜、高州、电白、化州四县。1984年市区改置茂南区(县级)。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茂名市(含郊区)电白县、化州县先后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享受中央和省规定的优惠政策。可见,该旅游区所在的三市,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渊源悠长。

  (3)深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汉武帝时, 曾组织大规模的船队, 由黄门率领, 带着大量的丝绸与黄金, 从徐闻港起航,前往东南亚、西亚各国, 揭开了我国海上活动的序幕, 成为我国百越文化、中原文化的融合交汇点之一, 对雷州半岛乃至我国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7〕。“南海Ⅰ号”的发现,进一步彰显了粤西沿海辉煌灿烂的海洋商业文明。以此为主题,构建旅游区,具有国际意义,起点高,易形成品牌。

  该区域其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四大特色:一是热带、亚热带滨海风光秀丽。二是火山地貌、喀斯特地形地质奇特。三是生态资源极具特色。四是其它人文资源不相逊色,除了丝路遗迹外,粤西古时有很多名人被贬至此,留下不少史迹翰墨,弥足珍贵。

  (4)良好的经济和旅游发展环境

  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广东的重化工业基地、农业商品基地、南海西部海洋开发基地。阳江享有国家赋予的沿海开放区、工业卫星镇、山区和对台小额贸易等优惠政策,茂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水果生产基地和北运菜生产基地,也是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湛江市内联三南,外通五洲,地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交汇处,背靠华南、西南,经济腹地广阔,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重要口岸,在北部湾、东南亚和太平洋经济圈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上这些均为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提供良好的旅游经济环境和坚实的后盾。

  近些年,三市政府均重视旅游业发展,在滨海旅游、地质地貌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均有相应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初具规模,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态势良好。

  2.制约因素

  (1)同质旅游资源突出,产品单一且替代性明显。

  (2)开发滞后。

  (3)旅游开发面广而分散,但未形成规模效应。

  三、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构建途径

  1.优化和整合旅游产品

  (1)对已开发的景区(点)进行优化组合和配置,无论是点、线、面,还是其他方式的组合,这种低成本的景观资源优化组合可以产生新的旅游热线和旅游景区,并创造新的符合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的旅游系列产品。

  (2)对已经粗放经营的景观资源进行深度和精细开发。旅游活动是物质和精神消费与享受对立统一的过程。要充分调动游客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观赏和参与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应将开发“南海Ⅰ号”海上丝路文化、冼夫人文化和雷州石狗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2.政府与旅游企业积极协作

  仅靠企业的积极性是难以实现区域间协作的,各市政府应当成为区域旅游协作的策划者和协调者;企业可先行成立行业协作联谊会作为其协调机构;鼓励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联合等合作方式实现跨区域旅游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实现旅游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3.营造综合环境,培育旅游吸引物系统

  首先,应全面的市场营销协作。其次,实现区域内交通对接,湛江机场的迁址和扩建、广东沿海高铁项目均是重大举措。此外,还应重视科技、人才协作。充分利用三市高校的科技优势建设专题研究、旅游规划和旅游决策谘询基地。

  四、小结

  2009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湛江召开的粤西地区工作会议提出:广东省“开拓发展西部”,就是要让粤西这块“宝地”焕发活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加快粤西振兴发展,打造全省经济新增长极,是一种理性的把握,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更是一项关系粤西1500多万人民福祉、关系全省改革发展大局的事业,粤西工作会议,吹响了广东省发展“西进”的号角,也为粤西地区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2010年3月,广东省政府粤西旅游工作现场会在湛江举行,会议提出了粤西旅游协调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因此三市政府应当抓住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这一机遇,实现跨区域旅游合作。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质的旅游区,其包含的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欲使其经济、文化、环境的正效应得到显现,就应进行系统规划、构建,使其成为省内乃至全国旅游的新视点。

  注释:

  〔1〕 阮应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15-16.
  〔2〕〔6〕粤西农恳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36
  〔3〕刘玉, 杨达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J\]1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 ,12(1):65 - 71.
  〔4〕玉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1北京日报,1997- 06 - 26 (5) .
  〔5〕 游天. 新兴产业奏鸣曲\[J\]. 北京财贸学院学报,1994 ,(5) :34 - 35.
  〔7〕陈代光. 实施海洋战略, 发挥港口优势建设现代化的湛江 A .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 岭峤春秋 C.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421
  〔8〕〔9〕金苹、辛力等.广东之旅\[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34—153

  李巧玲(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