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有人问我,目前不少省市都在号召要建设文化大省,甚至连县区也一样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这到底有没有意义?我的回答是,这很好,说明了不少领导知道,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是进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时,并非只往“钱”看。其实经济越发展,越需要文化,高科技就是文化,历史经验和现代的行政管理方法也是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想水平与动向,有哪一种不和文化有关系?所以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甚至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
但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能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也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同时还有人类社会性和大自然变迁性。这些变化不管如何,但总有一个原因,一个底藴,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而宗就是指其根源和基础。尤其是涉及一个地区和国家。
所以当有人问到我,你们为什么把封开这一地区称为文化古都?
其实在20多年前,当人们探讨广信文化时,以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为首的与广东省参事室和文史馆一批专家学者都曾经论证过。最近的十年来,我又进一步作了更广泛的研究,发现广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条件和基础的。不是顺口开河随便说说的。
二、文化产生的条件和基础
早在史前时期,特别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整个西江流域都是人类起源辐射的桥梁地带,特别是到了晚期智人阶段,即距今15万年前左右,古人类将要完成了体质形态的进化,变成了现代人的时候,西江流域的两广地区,出现了密集的文化聚落,尤其是封开贺江支流渔涝河中、下游地区。于1978年秋和1989年冬在封开河儿口镇的渔涝河畔峒中岩中先后发现了两颗人牙化石和大批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根据铀系法的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4.8±1.3万年。比曲江马坝人化石还早2万年。另外,1992年在封开庙边村罗沙岩洞穴遗址中发现了人牙化石,人工打制石器和大批古生物化石。这个遗址有三个文化层,代表了三个不同年代的文化,最早一层其年代为7.9±1.5万年,中间一层为4.8±0.5万年,最晚一层为距今2.24±0.16万年。这个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广东距今2万年至10万年这段时期史前文化的空白。还有,在距峒中岩河对岸不到2公里的黄岩洞遗址,经三年多次的发掘,共发现了1000多件砾石石器,年代为距今2万多年,在其上胶结层中还出土了两个较为完整的人头化石,年代为距今1.93±0.2万年。在黄岩洞附近还有罗髻岩遗址也属此列。同是西江河畔在封开斜对面不远的云浮蟠龙洞遗址,也发现了两颗年代和峒中岩人年代差不多的人牙化石。再沿南江河南下,到了罗定的金鸡苹塘下山儿洞遗址,其年代都属于这一时期的。不仅如此,到了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更加发达,如封开黄岩洞上层,罗沙岩上层,阳春独石仔下层等等。特别突出的是封开杏花乌骚岭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现,在仅有150m2范围内密集地排列着111座墓葬,这是全国罕见的,这是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生产高度发展的有力证据。由此,考古界将这些重大发现,称之为“封开人”。
造成这种局面并非偶然的,这和该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封开地区(包括梧州)地处西江中游北岸,位于贺江和西江的交汇处,又是夹于桂江(漓江)和贺江之间,这两江往北通过贺州和道州盘地,经谢沐关不用爬山越岭就可以进入湖南境内连接上湘江和潇水,后又开凿灵渠,构成了湘江——灵渠——漓江(桂江)和潇水——贺江两条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通道。
不仅如此,在封开对面西江南岸不远的地方,有北流江和南流江,两江之间有短短的鬼门关陆地连接就可以到达海边城市徐闻和合浦,而下游不远在郁南的南江口,往南经罗定江到信宜通过鸡笼山连接鉴江即可到海边城市湛江。封开沿西江往东经肇庆,番禺可直出珠江口,这样东西南北都可沟通的地区是罕见的,正如汉武帝把此地区说成是“域枕三江水,山连百越青”(图1)。特别是史前时期很自然地成为人类聚落集中,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后来一个政治、军事统治中心。正因为如此,所以前面所述的考古发现就成了一个有力的佐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趋势。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封开是岭南地区一个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个古都,是史前时期的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就是根据以上的事实而定的。
图1(图片略)
从种族起源来说,由于这一带有着非常优越的自然环境,最近十年来,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及李辉博士,他们利用最新的分子人类学材料——Y染色体(DNA)技术对民族系统进行精细分析,发现百越系统与中国的其他民族系流差异较大,而与南岛语系民族(马来系统)特别是台湾语族群体相当接近。同时也已经研究出百越族群显示出遗传发生关系和语言文化类型的差距,这点十分重要,因为这与百越的整体认同和地域分化有关。根据数据的主要成分分析,可得到百越民族系统遗传结构的三个特点:(1)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可能大约于三、四万年前起源于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图2);(2)百越二分为以浙江为中心的东越和以版纳为中心的西越;(3)百越民族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由广东向东北(东江及东海走廊——作者按)、西北(北江、贺江及其支流——作者按)、西南(西江流域各支流——作者按)三个方向辐射出去。在此过程中百越接触过的许多族群也涵入部分越族的遗传类型。百越由广东经江西、浙江的扩散可能发生于很早以前,福建与浙江的越族群体是沿不同路线迁走的,所以在台湾原住居民的遗传结构中同样表现出这种二元性。西部傣族类群是很晚才从广东迁出的。百越民族所谓一无二分性就是指起源于广东一带,然后分化为东越和西越的二分。
因此,遗传研究的百越范围至少还应包括侗傣语系的僮傣语族、侗水语族,仡央语族、黎语族,以及东部地区的越裔群体,也包括台湾几支原居民。
图2(图片略)
根据上述的情况可清楚地看到,在整个珠江流域内,由此向外扩展,成为当今生活在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的众多民族的发源地,同时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因此引起众多的古人类学家的关注,认为珠江流域的古人类(古百越族)在中国现代人起源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依上所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封开地区(古广信地区)都是中心中的中心,这是历史条件,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不具备这个条件,就算在此大范围内也不能形成中心,例如肇庆至三水这一段地域,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地点,遗址发现都很少,直到战国时期才有较丰富的文物出土,什么原因会这样,可能和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这是区域文化发展的特点。有些地域离起源地或文化发展中心虽然很近,但由于条件不具备,它就不能形成中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会产生变化的,宋代以后,肇庆变成一个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自唐张九龄开通大瘐岭山道以后,五岭南北交通重心转到大瘐岭山道,五岭其他交通线,其中包括原来最早的萧贺古道、兴安灵渠所在的越城岭道都相继衰落,封开作为西江交通枢纽地位也日渐显得不重要,加上沿海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整个广东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西江文化赖以存在,发展的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变得萧条而陷于一个停滞局面。相反,肇庆地区作为端王赵佶封地,又盛产端砚,闻名全国,作为两广总督驻地长达183年之久,离广州又近,明末西洋传教士利玛窦从澳门入粤首经肇庆,在此传播西方文化,这样一来肇庆就成为西方文化传入内地的第一站。所以自宋以后随着区域开发向东移,而促成了肇庆成为近代史时期的文化中心。但这个中心与封开地区这个文化古都和广信文化起源地不是一码事,正如前面我所讲的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能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还有人类社会性和大自然变迁性。这些变化不管如何,但总有一个原因,一个底藴,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而宗就是指其根源和基础。因此,封开地区所显示的文化底藴是整个珠江文化的底藴,也是整个岭南地区文化的基础。珠江流城各种文化从古到今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小结
最后,我觉得为了建设文化强省,或文化大市,而去挖掘和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是必要的,但要实事求是地和尊重历史地去作,只有这样作才能把文化最美好和光辉的一面表现出来,一个真正的文化强省、或一个文化大市才能建立起来。
张镇洪(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