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文化强国之关联

  【内容提要】《海洋社会学》的出版,是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生动体现,和文化强国战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的互动性;是海洋社会学学科创立的标志,体现了文化强国内藴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文化强国要求的创新本质,践行了文化强国提出的方法要求。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仅仅数月之隔,2012年元月,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海洋社会学》一书正式面世,可谓风云际会,适时应运。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海洋社会学学科初步创立的《海洋社会学》一书的付梓出版,是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生动体现,和文化强国战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的互动性。

  一、海洋社会学的创立体现文化强国内藴的文化自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念是什么?《决定》明确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依靠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概念,原意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文化自觉,突破了费老的既有界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在规定性: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二是对文化强国责任的自觉担当。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创立,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原有含义以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

  《海洋社会学》一书建构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尤其洋溢着浓郁的“中式”气息,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高度的文化自觉源于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则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决定》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文化强国是文化传承中强国,是文化元素纵向积累的强国。土厚才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没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强国之路,必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保证生命力和持久力。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海洋社会学》摒弃目前学界普遍“洋化”的做法,从学科体系设计到学科方法规设,从整体行文逻辑到具体遣词造句,都贯穿着“中式”的学理风格。特别是在学科体系构建的理念层面,该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以人为本不动摇’作为整个海洋社会学体系构架的最终追求”,〔2 〕无疑站在了中国的时代前沿。此外,每章前分别配予的联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该章的主要内容,使全书充盈着独特的中国元素。

  与此同时,《海洋社会学》一书构建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还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强国责任的自觉担当。文化强国不是停留在“文字”或“口号”层面的政治宣言,而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中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文化强国涉及文化发展领域的方方面面,既需要文化事业“强”,也需要文化产业“强”;既需要文化体制机制“强”,也需要文化人才队伍“强”;既需要文化改革动力“强”,也需要文化产品创作“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决定》要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理应在自己“耕耘”的那“一亩三分地”中有所作为,在文化强国行动中有所担当。继1990年推出《精神文明学论纲》〔3 〕、建构起中国精神文明学的学科体系并进行系统研究20余年之后,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骨干在范英会长的领军下,历经3年的潜心研着,贯彻并融入文化强国的精神内涵,于2012年正式出版《海洋社会学》一书,在海洋社会学领域率先建构起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架构,无疑是自觉担当文化强国责任的生动体现。

  二、海洋社会学的创立彰显文化强国要求的创新本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动力是什么?《决定》把文化改革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中明确强调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文化改革和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两大动力来源。从《决定》的要求来看,文化改革主要是针对文化体制机制发展而言的;对于承担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重要功能的哲学社会科学,更强调的是文化创新。可以说,文化的生命力体现为文化的创造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特征。对于作为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决定》已经明确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复制是没有出路的,创新才是常态;不创新,只会死水一潭、毫无生气。这决定了它不能固步自封地循旧路、吃老本,而要源源不断地出新意、产新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命。而主体行为的主动性和科研成果的超越性,是文化强国战略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要求和殷切期待。海洋社会学的初步创立,彰显了文化强国要求的创新本质。

  广东初步创立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是积极主动的学术行为。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无论是技术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还是学术理论创新,都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创新对于行为主体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创新的意识,还要拥有创新的能力。长期以来,广东社会学界和精神文明学界等坚持学术创新为导向,致力于对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成就颇丰,并以创新的形象活跃于当代。除前文所述创立精神文明学学科之外,在人文精神、文化产业、殡葬改革、医患关系、医院文化、志愿行动和社会建设等方面亦甚有作为,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主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可以说,紧跟理论前沿、洞察社会热点、推动学术创新已经成为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海洋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敏鋭地意识到,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十分必要和迫切。2009年3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随后范英会长写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初步设想给该专委会负责人参考,并递交全国社会学会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年会相关分论坛征求意见。在收集各方意见对学科体系架构进行完善之后,正式启动《海洋社会学》一书的写作,并历经数易其稿终于付梓。回顾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结构的艰难创立历程,若非创新意识的导引,若非创新实战的基础,若非矢志不渝的坚持,很难有这部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著作之面世。简言之,广东社会学界等率先创立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行为,是符合文化强国战略的创新举动。

  广东初步创立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初步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无疑是重大的理论超越。但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已有文化基础上的新进步。这意味着学科体系创新需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创造,并能推动学科发展往前一步。《海洋社会学》建构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沿循了学科体系创新的这一基本逻辑。一方面,综合借鉴并继承了已有的海洋社会研究成果。该书用专门的篇幅,综述了海洋社会学探索的前期准备以及学科结构研究的前期思考。正如该书所述:“近10多年来中国开展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研究成员与研究组织的发育,为海洋社会学这一社会学应用研究更系统、更深入和更科学的探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于本书关于海洋社会学之体系架构和基本内容的形成和完善等,均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4 〕足见该著作对已有相关成果的尊重程度。另一方面,真正意义上建构起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虽然学界关于海洋社会问题的研究已有多年,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幷发表了若干著作和论文。但作为一部建构学科体系的著作,应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和架构性,对学科历史与学科未来应有基本的谋划,对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应有规范的界定,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应有完整的设计。但从此前的成果来看,尚不具备这些条件。《海洋社会学》一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体系性和架构性,力求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撰写,恰恰是弥补这一缺憾的著作。该书鸿篇22章、洋洒66万字,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既规范了海洋社会学在各个层面的基本界定,又开创了海洋社会问题研究的领域与空间,堪为海洋社会学学科创立发展的纲领之作。

  三、海洋社会学的创立践行文化强国提出的方法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法是什么?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宣言书”和“规划书”,《决定》不仅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方法论要求。从宏观层面看,《决定》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工具。从微观层面看,《决定》对文化强国重点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也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决定》明确强调“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其中藴含着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即“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深入贯彻《决定》精神,围遶国家大政方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多出质量高、影响大的成果。

  海洋社会学的创立,坚持了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人们对于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欲望。它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思维来源。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研究者着眼问题、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推动学术创新。学术研究的新进步,几乎都是由“问题”推动的。没有“问题意识”,很难会有学术创新。海洋社会学的创立,就是基于对“海洋问题”日渐凸显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来源,海洋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拥有接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不断被蚕食和掠夺,海洋权益受到严重挑战,主权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为此,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海洋主权维护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力度,并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将海洋问题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广东社会学学者等从社会学的角度主动地介入海洋问题研究,是践行文化强国战略藴含的方法论要求的当然之举。

  海洋社会学的创立,坚持了学术研究的“实践导向”。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学术研究不能就理论创新而谈理论,脱离实践的理论创新只可谓“空中楼阁”。特别是对于社会学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言,更不能离开社会实践而空谈所谓的理论创新。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所有的社会学理论都因解释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的研究团队,深谙社会学发展的规律和要义,长期以来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践,深入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创造了一系列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学术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新著《海洋社会学》无疑是延续这一学术风格的实证。该书虽说是一部因海洋社会学学科发展而诞生的学科著作,但絶非一部纯理论著作。该书重点阐述的海洋社会众多主体要素,譬如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海洋社区,以及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海洋建设等,都是海洋社会实践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大课题。在对这些重大课题的专章阐述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现实场景,反映出丰厚的实践背景,充满着历史与现实的厚重感,感觉不出一般学科著作所具有的枯燥感。

  总之,《海洋社会学》的出版和文化强国战略是高度关联的。表面上来看,它作为浩瀚如海的文化作品中的一员,在为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取得“身份证”的同时,也为文化强国“大厦”添了砖加了瓦。进一步而言,它作为符合文化强国战略在文化自觉、创新本质和方法要求等方面精神特质的一种学术举动,体现着文化强国战略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文化责任。

  (刘小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注释: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2〕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1日。

  〔3〕 《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被广东省社科联评为50年来10项“优秀理论著作奬”之一。以该著作出版为标志而创立的学科精神文明学,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成为广东省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之一。

  〔4〕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28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