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海洋社会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及其特质,是人类共同拥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价值与精神的折射与再现。作者致力于《海洋社会学》研究,在学术上体现出辩证思维的研究方法、开放创新的学术精神、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海洋社会学》践行于社会,折射出作者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追求幸福和谐的美好愿景;以上这些特质,也最终使该书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由范英等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3部《海洋社会学》新近出版,该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从五个部分、四个层次和四个维度重点论析了与海洋社会有关的18个互动关系与规律,作为一部关于海洋社会学的创新教材与创新著作,它力求成为具有世界普适意义的、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为我们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研究海洋社会的生成机制及发展规律等提供了较新成果和辩证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该书对海洋社会发展的研究,有着明确的现实关照和实践意藴,它结合中国所面临的特殊生存境遇和现代化建设背景,努力探寻21世纪海洋世纪中国崛起的现实道路;尤其是该书还对海洋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和海洋社会各构成要素的现状及互动进行了系统梳理,这既是当代海洋社会研究的主要难题和关键所在,也为中国对海洋乃至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纵观整部《海洋社会学》,该书体现了诸多人类共举之价值,无论是从学理的角度还是从践行的角度,该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及其特质,是人类共同拥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价值与精神的折射与再现。作者致力于《海洋社会学》研究所体现出的辩证思维方法、开放创新精神、实事求是品格,《海洋社会学》践行于社会所追求的责任意识、人文精神、美好愿景,其间所体现的人类共有之价值,也最终使该书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一、学术价值
(一)辩证思维的研究方式。
《海洋社会学》在总体架构与具体阐述中,运用了正确的理性思维方法。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始终以辩证思维的方式,通过揭示海洋社会中的一些主要矛盾的辩证运动,来研究海洋社会生成发展的机制和互动发展的规律。首先《海洋社会学》从历史维度聚焦海洋社会的发展轨迹,对海洋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地梳理,详细分析当今海洋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为当代海洋社会发展寻求潜在资源和现实路径。其次《海洋社会学》从重心维度与主体维度分析了海洋社会生成发展中的内在基本矛盾,从而建立关于当代海洋社会生成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为寻找海洋社会发展规律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视域。最后,《海洋社会学》从实用维度结合当代海洋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专述海洋建设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并强调“在海洋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不动摇”,因而为当代海洋建设与整个人类发展的目标和前景进行了展望。因此,该书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为我们比较清晰地阐明瞭海洋社会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源、根本动力及基本规律。此外,《海洋社会学》的整个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遵循了实践——认识——实践、具体——抽象——具体、个别——一般——个别等辩证认识规律,从而整体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使之成为了一部有较高价值的学术理论。
(二)开放创新的学术精神。
《海洋社会学》是在延续了近30年的精神文明学的基础上提出和进行的,它明确而清晰地把相关研究从陆地推及今天的海洋社会,是精神文明学在当今时代具有突破性理论学术创新的尝试。因此,海洋社会学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该书秉承“双百”方针和学术自主精神,提出了新问题,开拓了新领域,提出了新观点,构建了新理论,发掘了新材料,作出了新论证,自始至终体现了理论的开放性、创新性。该书不仅把海洋社会学界定义为研究海洋社会自身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且在书中对一些概念如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视野、海洋理论等进行了明确定义,同时提出了一批新的基本用语;该书是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海洋社会奥妙的体系性专著,不仅研究视角与方法创新,而且理论架构独特,分别从四个维度、四个层次进行分别阐述;该书在一些内容阐述上纠正了人们以往的一些不实观点,如书中指出陆地社会的内在变迁及其人类属性是不能代替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与人类属性的,从而还原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构成和海洋社会相对独立的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表现。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海洋社会学》所体现的开放创新精神,其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将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海洋社会的实践发展。
(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海洋社会学》书中提到,本书既是一部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性著作,又是一部海洋社会学的实验性教材;海洋社会学的初步构建,在学科理论上必然存在许多缺陷,需要今后不断深化、完善,需要中外热心学者的长期共同奋斗。该书定位在实验性教材就是想说明,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与科学性尚需要在现实中检验和发展完善,这是一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理论作风。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 〕马克思这一著名的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还表现在《海洋社会学》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以经过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理论与策略的前提,例如,该书在第二十二章中曾明确提到:“应当看到,人类在海洋社会建设的许多方面尚未充分为人,存在不能尽如人意的问题”,接着在分析其种种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相关对策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因此,全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与科学理论品质。
二、践行价值
(一)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
海洋社会学研究者,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强化海洋研究“看成是自觉迎接海洋世纪的重大责任”。21世纪的人们包括中国在内,面临着陆地社会的密植与挤压,无疑需要向辽阔的海洋进军以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21世纪的社会,以往的海洋权益多为个别霸主所控,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国家的觉醒与抗争,并急起改变现有的痼疾;现实社会的发展与海洋发展中的问题呼唤新兴学科的出现;而海洋社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无现成的学科理论的指导”的问题。广东社科界部分学者具有敏鋭的社会洞察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试图构建人类一般的海洋社会学中也试图为中国的强文、强海做出一份参考”,36位作者与编务人员历近3年的时间完成了该著作。“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2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人类追求的共有价值,而此对知识分子来说,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立场。
《海洋社会学》反复强调:“以人为本是海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不动摇,一方面体现在海洋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本,人是海洋社会建设的主体,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从各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海洋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因此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体现终极关怀,是海洋社会建设中不可动摇的立场。围遶着这两个基本方面与原则,《海洋社会学》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社会建设的历史、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等,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海洋社会体系建设,也比较详细阐述了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和谐性原则。该书还从要素与主体的层面,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社会内在要素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而其中人则是矛盾统一体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重中之重,海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其建设,必然要以人的终极关怀为根本;海洋的个体、群体、组织、社区都是由个人构成,人创造、影响、造就了海洋社会,也最终成为海洋社会建设的受益者。
(三)幸福和谐的愿景诉求。
人类解放、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追求幸福和谐也成为了人类共有的价值与理想,《海洋社会学》始终围遶着这一愿景诉求展开了其对海洋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共创和谐”明确地成为了该书研究的最终意义和根本目标。和谐社会必然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海洋社会学就是要“树立人海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观,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构建海洋社会生态保护的运行机制,实现海陆生态的科学协调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然,和谐海洋社会的核心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维护与实现海洋社会公平正义,以共享互惠、共同发展为前提,妥善处理好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陆地社会与海洋社会的关系,这都成为了《海洋社会学》的重要论点与核心理念。该书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指出,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加强海洋社会六个文明建设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而每个成员也应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个人与社会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和谐的社会、幸福的状态。
三、综合价值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与根本要求。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愈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部构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专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典范,它很好地体现了知行统一这一人类共有的价值理念。
《海洋社会学》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实践促进了《海洋社会学》的产生。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遶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对社会的认识更是如此。《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出版正是回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是迎接海洋世纪到来的需要。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大,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视作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斗争等的重要舞台。实践的需要呼唤理论的产生,《海洋社会学》应运而生,正如书中指出的:强化海洋社会学研究是制定正确海洋战略的需要;是海洋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海洋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内海洋和谐的需要。然而,人们对于海洋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尤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海洋奥妙的体系性专著,国内外至今仍为空白,这更凸显了该项理论研究的迫切性。
同样,社会实践推动了《海洋社会学》的发展。首先,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海洋社会学》的出版发行是中国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同仁既汲取着中华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敢于天下先的乳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投入实践当中,前后历经3年之久,终于完成了这部新著。其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在21世纪海洋社会由于海权博弈和大国政治的影响而充满变数,海洋社会问题多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领域,其藴含的能量和危机都是空前的,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变迁令人刮目相看;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海洋社会的发生、发展的社会变迁史,也是一部海洋意识海洋观念发展的思想史,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使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在今天显得更为迫切也更有可能。再次,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手段和方法,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海洋社会学》是广东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末原创意识社会学的应用及演化而成为当下初创的一门学科体系,书中广泛吸纳众学科研究的有用方法,幷兼收并蓄地吸纳了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反映了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这些借鉴的原理与方法是《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工具与桥梁,推动了海洋社会学的研究。
《海洋社会学》理论有效指导社会实践。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及其成果,能有效指导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能为制定正确的国家海洋战略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建设良性运行的海洋社会。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他所强调的正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出版,有利于充实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视野;在海洋社会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有利于深入探索、发现、把握和建设海洋社会。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出版是认识世界的成果,更是指导改造世界的武器,是指导人们对海洋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必然走向自由的重要成果。
(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通观整个《海洋社会学》,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科学性与实效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
《海洋社会学》把握了真理尺度。全书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海洋世界,力求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揭示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本质和规律;全书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研究方式,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对海洋社会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架构与阐释;该书体现的开放创新精神,保证了海洋社会学理论能与时俱进,这是该理论保持蓬勃生命力与科学性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做出回答和加以解决,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海洋社会学的理论创新,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论能遵循真理尺度的必然结果。《海洋社会学》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海洋社会学》体现了价值尺度。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没有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海洋社会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海洋世纪到来的需要这一价值追求引导着一批有志之士去探索相关真理,《海洋社会学》可以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学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此外,该书自始至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共创和谐”的美好追求,最好的诠释了《海洋社会学》的价值尺度。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海洋社会学》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强调其“在注重学科构建以人为本的实用性方面,是不可随意削弱、不可随意丢弃的终极关怀”、“共创和谐凸现了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意义”,全书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的第四大层次和主轴的第四大维度——实用维度,“都是前面三大层次和三大维度的落脚点和归宿”,都是以实用性为宗旨与焦点的。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价值追求越自觉 、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这既是真理与价值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表现,这也正是《海洋社会学》的意义所在。
(三)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海洋社会学》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 〕在《海洋社会学》中,人类社会历史与海洋社会的变迁始终是作者写作的逻辑基础,海洋社会学正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尤其是书中专门辟有一章从历史的维度论述了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及其互动关系等,既阐明瞭海洋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在当代的状况,也说明瞭海洋与陆地的共存共荣的相互关系,从而纠正了许多人眼中的“人类属性似乎只是陆地社会的专利与特权的”偏颇思想。无论是从历史维度这一章的内部结构来看,还是从这一章在全书中的逻辑结构来看,都体现了作者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具体与历史是理论思考的起点,抽象与逻辑是理论产生、学理发展的体现,再具体与回到历史是理论的目标与归宿。因此,《海洋社会学》中逻辑的进程与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海洋社会学》强调了历史与逻辑统一中的差异与对立一面,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回到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逥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需要抓住必然性、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样逻辑即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尽管如此,理论研究并不是要完全抛弃对具体与个别的探索,相反还必须注重其中的具体性特殊性个别性的历史现象的把握。因此,《海洋社会学》在谋篇布局时明确指出,既要力求寻找海洋世界的普遍规律,寻找世界发展的普世取向,但更希望理论着力点落实到中国的具体实际,力求探讨海洋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中国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等发展战略的影响及促进民族复兴与大国崛起中的意义。从个别到一般再回到个别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具体表现,更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具体要求。
(左伟清: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窦畅宇:研究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