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写作进程之感受(7)

  【编者按】《海洋社会学》从酝酿到成书的3年间,除多次调研会、碰头会的发言,以及平时的电话、短信、邮件和书稿1—4稿各章诸多的批改建议等与作者的频繁交流外,范英会长还直接给作者们写了近百封长短不一的信函,若把这些资讯收集起来略加整理,也许是本近10万字的小论集。这里仅取其中四个带有阶段性的节録作为留记,也可供读者们进一步瞭解《海洋社会学》写作进程中的一些“内幕”情况和主编者对相关课题的一些看法。


  致《海洋社会学》各作者有关信件(节録)一

  新近我想讲几个问题:

  一、对各类进度的不同要求:

  (一)凡交了提纲并经我们改动或建议改动的,请认真按要求写好初稿。

  (二)凡交了提纲及初稿并经我们改动或建议改动的,务要按要求改写或加工。

  二、各章必须注意的共性问题:

  (一)重申必须严格按“写作必知”要求进行。一些作者没有严格、认真地看“写作必知”,在交来的提纲或初稿中,或大都不合体例;或各层标题长短不一,没有规律性;或本章主题不明确,辟生就熟,写不到位,甚至重重复复,各节之间不是递进式的层层深入,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或思路不够开阔,讲来讲去很老套;或与一些章抢内容、抢观点,不讲究从本章主题要求的角度去挖掘新意;或本章出现的新概念没有精确的界定就使用,使用中出现不少理不顺的问题;或没有对全书已大致规定的用语试作普遍的运用,甚至与之相反;或引注很不严肃,无法让人查考,甚至引错原文;或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最基本的标点符号都未能注意……这些问题,均请大力改进。

  (二)关于本书的立场、方位问题。第一个问题,本书要用“大社会学”的立场来写。这与“小社会学”有不同的要求。不是否定后者,而是后者不适应本书的需要。因为这一立场讲起来较复杂,暂不多讲,来稿中我们会理顺好。第二个问题,本书是站在世界的方位上来写作的,是映写海洋社会学,而不是中国海洋社会学或广东海洋社会学,等等。凡中国的、什么国的、什么地区的,只能是个案,只能说明、证明海洋社会学,而不是代替海洋社会学。因此,要减少以偏概全的问题。写各章的主题,更不能忘记从这个方位来审视。当然,站在海洋社会学的世界方位写本书、写各章,并不排斥各章相关方面可以突出一下“中国”,但不是“我国”或“我们国家”等。现有多章初稿都有这个毛病,看来是共性的问题了。

  (三)关于“功用”的问题。从第八至第十八章都以“功用”为第三节,原是要求从该章主题出发来写它的“功用”的,即各章个性的“功用”。但从几章初稿看,因没有“入戏”,没有从该章的个性出发去写“功用”,都几乎大同小异地照搬一般化的“功用”,甚至与陆地社会各行当差不多的“功用”,这就不妥了。当然,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有很多共性要注意到,在“功用”方面也同样会有共性的东西,但不是本书或本章所要重点突出的东西,而是要重点突出海洋社会中该领域有什么特别的个性的“功用”。所以,既不能用陆地社会及陆地社会专项领域的“功用”去代替海洋社会及海洋社会专项领域的“功用”,也不能用海洋社会学这一般性的“功用”去代替海洋社会中具体领域的“功用”。虽然海洋社会这一般性的“功用”与海洋社会的各专项领域的“功用”有关,但后者具体的“功用”是各有具体的表现的,絶对不会雷同的。因此希望搞清上述关系,很好地抽象出各章具体要求的个性化的“功用”。这个问题解决得较好,各章的“功用”才有看头。

  (四)关于章、节、目、子目四者的关系问题。本书所设的章、节、目及子目,是“一、三、四、四”制,即一章分三节,每节分四目,每目分四个子目。其中章的开头语三几百字,主要点明本章所要写的是什么,各节是用什么观点来表明主题的;节及目的开头语类推。当然不宜那么生硬地去讲,但不能让人抓不着北。章开头语中详细的东西,可以放进节里,节里开头语中详细的东西可以放进各目中,各目中的具体东西,可以放进相应的各个子目里,“纲举目张”,容易让读者看得分明,特别是教科书式的著作,更要有这个要求。不然,人家(学员)会骂写书的人“心中无数乱涂鸦”,看了老半天,也不知所云,也找不到比较完整的思路所在,比较生猛的段落所在。再者,节是表现章的。各章的第一节,往往要对本章所需使用的某些主要概念进行界定,这是最基本的功夫。有现成的概念当然好引用,但此书所需的这些基本概念又往往要自创。自创必须有依据、有新意,又合乎一般的规则,同时要把它贯穿在整章各节之中,而不是自创出来不起作用、在各节中讲不通、甚至相互矛盾的。各章的第二节,都是以第一节为基础的深入展开。第三节则是在第二节的展开中再作挖掘与提升,并回应本章的主题。总之,各节之间不是互不关联的东西,而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各节内的各目及各目内的各子目也同此道理。从来稿中,有些无章、节、目的开头语;有了并不一定都写得到位,各节之间也少注意内在的逻辑关联。也有三个目一节、一个目只有三个子目的,等等,都要纠正之。个人的论文、著作怎么写,有各人的不同风格,但这一集体的著述一定要严从统一的体例规范才行。

  三、各章完成的统一时间等:

  必须在2010年11月20日前到齐各稿。此前的来稿及来提纲,我都一一作了修改建议,甚至各页上写了很详细的意见,有多章还给他们重写了四级提纲;现在又写了看稿后的综合意见给大家,就不开会了,只待这个限期以后再碰头。  (2010·10·28)

  致《海洋社会学》各作者有关信件(节録)二

  因本书是全新学科的尝试,又加上有学术著作与教科书的双重要求,还有全书体例的严格控制,以及写作人员分处各地,时间的安排和课题难度有不同,等等,致使写作进度打乱了,但不要紧,只要写得扎实,写出水准,慢一点也没有关系。事实上,有不少作者到目前为止,写了三稿,还在写第四稿;一部分同志已写了二稿;几位才写了一稿。总的看,絶大部分作者相当认真、负责,凸现了良好的文风、学风及信用。

  在这些作者中,值得表扬的有两位,其作品好就好在严格地遵从本书体例要求,扣紧了本章的主旨,章、节、目的开头语开门见山,目及子目标题准确工整,各节各目各子目观点、行文环环相扣,在该出新的地方都能有自圆其说的探讨,用词造句简明少毛病,注释出处讲究较真。在他们两位中,一位是第一稿就基本达到了要求,亦作为大家借鉴之作。有些第一稿不行,第二稿就较好,甚至作者原来不同意的观点,也作了妥善的融合,把本书要讲的观点请清楚了,这很不易。

  还有不少作者,每稿都有大进,不仅关心己章,也关心全局。

  另有几位青年作者,也是第二稿就基本过关的,有的从未参加过我们主编书稿的“新”同志,其实是“老”学者了,其写作此书的态度很感人。其他各位来了稿子的,都各有长处值得学习。

  因为集中一次不易,只好代表其他几位主编写此文字与各位交流。一些具体修改意见,我也在各文各当页写了,并有专信给相关同志,其中湛江的作者,我请张院长转达了上述意见,广州的则直接寄出去了。

  看来,存在的共性问题,还是我本信开头一段中肯定的反面几项。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好在各位都是有功底的学者,希望能较快地、尽量地理顺那些问题。

  总之,搞好搞实为上,才能代表广东水准、学会水准、大家的水准。体系是我们广东的,有请各位充分发辉才智,写好自己一章。不怕改,越改会越完善。匆匆忙忙出版了,会留下许多笑话呵,是与共勉。为此,如有何需要面对面讨论的难点,随时来电联之。拜托了!   (2011·3·3)

  致《海洋社会学》各作者有关信件(节録)三

  《海洋社会学》一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告初成。此前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一连三届全国社会学年会召开时,本书的宗旨、目録或代表性章节均提请海洋社会学论坛的同行批正,说明我们的写作是公开化的,有利于吸纳各家之言,也促进了相关单位对海洋社会学和海洋理论的深入思考与研究。这叫做“己欲达则达人”。这两个目的基本达到了,都是各位的无私奉献呵。

  为使各位作者进一步瞭解全书基本状况,同时也让广东两会同仁和省内外有兴趣的学者初知我们的总体构思,《文明与社会》于2011年8月25日和9月5日一连编发了《论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全书三级目録。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入思考各自的论题以及相关的论述,为本书出版后的连续探讨作出更加到位的努力。

  总之,初步形成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性的构建,还需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深化。正如上世纪80年代末创立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不是至今还在加油吗?另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解放思想,敢于和善于开拓创新,不要迷信什么“权威”,许多创新成果,都是无名小卒搞出来的。我们应当有这个自信。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赞成不赞成,能否成为什么“主流”,能否进入全国或省级规划,能否获得经费支持,能否评上什么奬,都无须去考虑。甘坐冷板凳,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学人之骨气才是正道。愿与写作组老中青年学者共勉。  (2011·8·25)

  致《海洋社会学》各作者有关信件(节録)四

   经过多年努力,新著可在2012年1月中旬左右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也拟在1月中旬取书时请各位到省里来(具体地点另通知),举办一个“海洋强国论”研讨会。与会者为本书所有作者与编务人员,加上部分编委等。不用另准备稿子,会上作者交流学术书稿写作体会、布署下段写作(自愿)事务。也是大家辛苦后,见见面,增强友谊的春节前团拜活动。

   当然,把此会统称为“海洋强国论”研讨会,也不只是上述实际意义。因两会前月已召开过“文化强国论”研讨会,正准备写作六大论50章的大书(总的目録及各章提要已草成,正愁没有经费,可能办不成),还有一系列学术活动,这些新通讯上已言明瞭。同时,以我们的新书为抓手,正在筹备2012年3月下旬在深圳市举办“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是一连3天的大型论坛。本书作者们理应与会,有兴趣也可写些评论,会后出文集。这样,两个“论”齐全了,对论坛的召开可作为舆论了。后一个“论”,不仅仅是海洋社会学的,内容宽阔多了,也可以出一系列的学术题目呵。

   经过写作新著的交往,应有机会来总结一下写作的经验体会,才能互相促进,有所收获。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书写完了就散架,这很不好。要通过写书来培育人才,培养队伍,活跃当地的学术文化。尤其是新兴学科的试创,是最能够吸引当地俊才的投入的,也是最能激发中青年人才的潜在智力与创新力的。近30年来,广东在原创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上的尝试已证明这一点,近几年初创海洋社会学的尝试也应证明这一点。广东当代学术文化较之京沪等地后进,我们各位均有义务来担当些责任,这就需要扎实的态度。目今,能获什么奬的,能拿到不少经费的,不一定都是好东西。我们这么做絶对不是把得到什么奬、什么经费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这个态度,我曾反复讲过的。我认为,学术自主、自觉、自信比什么都重要。现在“创新”满天飞,但能搞点真正创新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海洋社会学确实是有创新的东西的,这是各位的奉献,历史与时间的考问,是会逐步证明的。各位能有这次合作的机会,能有这次交流的机会,并留下了合作的创新成果,无疑是值得怀念的人生快事。

  不过,书出版后,还得仔细地多想各自的不足之处。这有我们主编、副主编自身的不足,也有作者们的具体问题,希望都能正视之,这很重要,不能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不思变化与进取。说实话,要逐步完善这门新的学科,许多课题还未破门,许多理论还未触及,这有待各位特别是中青年学者们的努力,希望也寄托在他们身上。  (2011·12·22)

  (范  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