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坝人生活居住区之谜

  【中文摘要1958年马坝人类化石发现后,50多年来,中外学者都前来遗址考察研究,对马坝人生活居住点提出了不同看法。笔者对遗址做了深入调查研究,认为马坝人至少在狮子岩生活过一段时间。

  【关键词马坝人人类化石遗址狮子岩居址

  Abstract: The Maba Man fossil was discovered in 1958, and the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 have come to study it in the past 50 years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views of residence of the Maba Man. The author has made a deep investigation of this archaeological site and think that the Maba Man at least had live in Shi Zi Yan for a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  Maba ManHuman fossilSiteShi Zi YanResidence

  1958年8月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当地农民为扩大丰收,在狮子岩石灰岩洞穴堆积作肥料时偶然发现马坝人类化石。由于化石不是科学发掘出土,所出土的人类头骨在发现时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修复后,并成一个较为完整头盖骨。50多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中外学者都前来马坝人遗址考察,有关马坝人生活居住点一直是一个迷。有的专家根据头盖骨化石残留有被动物咬过的痕迹,推测是马坝人头盖骨是被动物叼进洞内的,还有的专家根据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点的地层有大水冲刷的痕迹,推测是马坝人头盖骨是被洪水搬运进洞里的说法。为此,笔者在遗址工作近30年,对此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对有关马坝人生活居住地作一个大胆推测,供大家参考。

  一、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经过

  1958年5月曲江马坝乡政府为解决农业生产肥料,组织当地农民在狮子岩洞穴开采堆积作土磷肥,在开采土磷肥地层中夹带有许多化石,被当时党委副书记吴思浪收集起来。7月26日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和随行人员一起,从白土乘船前来马坝视察农业生产工作,当听完乡政府汇报后,陶铸同志过问南华寺的情况,说南华寺是佛门圣地,在东南亚很有名气,受外国和海外华侨的尊重,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不要把宝贝的遗产都丢了。当吴思浪听到宝贝,想起收集存放在家里狮子岩出土的20多箩筐化石,是不是同样的宝贝。于是向陶铸同志详细汇报马坝狮子岩发现化石的经过。随之观赏奇形怪状的化石,陶铸作出指示“这些化石非常重要,要好好保管”。随后,8月21日广东省文化局派出省博物馆杨岳章2位同志对化石进行鉴定,在众多化石中发现一个形似乌龟殻的化石,箩筐翻出一张条子,上面写着“二号、8、14”字样。表明化石出土点是狮子岩第二层容洞,时间是8月14日。杨岳章把疑似人类化石标本带回广州,经中山大学梁钊韬教授初步认定为古人类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确定。

  二、马坝人头盖骨化石点的环境

  狮子岩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15公里,由两个山峰组成,北面的当地称为“狮头”,南面的称为“狮尾”。山峰皆由石炭纪的石灰岩经溶蚀后而形成。岩层倾向西南,倾角20°~30°,节理丰富,计有下列4组:1.走向为S80°W的垂直节理;2.水平节理;3.倾向NW,倾角约30°的节理;4.倾向NE,倾角约20°的节理。这些节理往往形成溶蚀的弱点,对于喀斯特溶洞及其沉积的生成有不少影响。

  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地点在“狮头”的溶洞里。“狮头”山高出东面的洼地湖面74米,是一座岩石裸露的石山,山势陡峭,东北部是悬崖峭壁,峭壁下有崩坠巨大岩块,南面为重力堆积及坡积裙。岩石表面有石芽石沟发育,其较低凹处有红土堆积。

  溶洞可分为四层(由低至高)第一层与洞外湖面高度相当的发育于山麓基部的溶洞。这层溶洞大小不,小者纵深只有几米,大者可达百余米,贯通整座“狮头”底部。其洞顶部较为平坦,偶见石锺乳随下。洞内堆积有绛红色粘土与石灰华互层,偶见少量轻度石化的兽骨和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磨制石镞和打磨制石器等文化遗物。堆积物中往往掺有灰褐色的富含钙质小结核的成份,但都显得松散。

  第二层溶洞洞顶的相对高度约10米。洞顶也十分平坦,洞内堆积可见厚度平均可达4米,为粘土和石灰华互层。层面水平,层理清楚。据观察,可分为三大层;上层较薄,堆积物含粘土较多,褐红色,内含少量结核,胶结程度不高;中层较厚,堆积物含砂量较多,色偏浅褐黄色,颗粒较粗,分选不匀,胶结程度较高;下层堆积甚厚,含粘土量多。化石多见于堆积的上部。

  本层溶洞北边,有一条呈东西80°走向的长40~50米、宽06~15米、高4~10米的大裂隙,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就是在裂隙堆积物距顶部约1米深的层位中出土的。

  裂隙北面4米处,有一当地人称“银岩”的岩洞,洞南北长38米、东西宽6-9米、高度9米的宽敞溶洞,洞口宽4米向西北面。洞顶也十分平坦,据说是上世纪被人用火烧过,石锺乳脱落的原故。没有堆积(估计建房时把堆积层清理搬运了),残留有房屋基础。据当地村民讲,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广东省财政厅金库设在此地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省考古队培训班曾在洞口试掘,出土有广东省农民银行凭证,但没有发现有文化层。

  第三层溶洞顶部相对高度约为20~23米左右,这层溶洞形成较早,与落水洞相通。此层洞顶基本平坦,但表面保留有大量的石锺乳,洞内也有少量堆积。大量堆积已由落水洞被地下水溶蚀带走。洞内堆积比较乾燥,粘性较差。偶见少量动物化石,其种属与第二层溶洞的化石种类相同。

  第四层溶洞洞顶相对高度约为50米,当地称桂花岩。从结构上来看,这些溶洞的发肓似乎受层理面控制,洞口向东倾斜,洞内堆积物甚少。上世纪七十年代省考古队培训班在此试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锛、石镞、陶纺轮等遗物。

  三、马坝人类化石的研究

  马坝人头盖骨发现时已遭到人为破坏,部分残缺,计有部分顶骨及枕骨,额骨及鼻骨一块,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修复成一个大致完整的头盖骨。

  1.经吴汝康和吴新智院士等专家研究,马坝人头骨属于中年的性个体,其头骨眉脊粗壮而明显突出,几乎形成一连续的横条,但向上与额骨鳞部相连续,其间仅有浅沟相隔。眉脊在内侧端最厚,也与猿人不同。从顶面观察,马坝人头骨眉脊前缘的轮廊不同于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的约成一直线,两外侧端也稍向后弯,但又比一般的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为直,介于猿人与尼人之间,与爪哇发现的梭罗人较为相近。眉脊之后的额骨部分,明显收缩,类似猿人。

  2.马坝人的眼眶约呈圆弧形,与一般的尼人相似,而与猿人的平直眶缘不同。在眶上缘的内侧缘没有额切迹,这点也不同于猿人而与尼人相似。

  3.马坝人的鼻骨,也和猿人及尼人相似,远比现代人为宽阔。鼻额缝则与中国猿人、梭罗人、罗迪西亚人等相似,约位于同一水平,而欧洲发现的典型尼人的鼻额缝则多上凸而成拱形。

  4.顶骨在前囟点处的厚度为70毫米,小于中国猿人和梭罗人,而与尼人相似。前囟点的位置也远较现代人为后。

  5.额窦远较中国猿人和梭罗人为大,不仅限于眉脊的眉间部,且更向外侧延展到眉脊的眶上部。

  6.马坝人额骨和顶骨的弦弧指数都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

  7.根据复原头骨所作的正矢状切面外廊图上所得的颅盖高指数,前囟位指数,前囟角与额角多在尼安德特人的范围之内。

  8.马坝人的地质时代,由共生的动物群判断,可能是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

  9.马坝人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第一次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过去我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大多在华北地区,如中国猿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都在华北,解放后才在华南地区发现一些人类化石,如湖北的长阳人化石、四川的资阳人化石,广西来宾的麒麟山人化石和柳江人化石等,但其年代远不如马坝人类化石古老,它是我国除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以外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个发现显示远在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不仅在我国华北有人类居住,在华南也已有原始人类在生活着,扩大了我们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分布范围。更重要的是马坝人化石是早期的古人化石,这在我国古人类学上至今还是一个空白点,因而马坝人化石是我们瞭解从猿人演变到古人的重要环节。

  四、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洞穴新发现的人类化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曲江县政府为发展旅游需要,加强文化古遗址的保护,决定合理开发利用马坝人遗址,把马坝人遗址开发为旅游景区。1984年在建设旅游景区过程中,着重对“狮头”山的四层溶洞进行清污排险以及安装照明工作,在飞鼠岩、大口岩、银岩和水洞分别出土7颗人类牙齿化石。所有人类牙齿化石出土的地层堆积。

  1.1964年在1958年从马坝人头盖骨那条裂隙中搬到飞鼠岩洞口堆积物发现一块保存左侧第一、二下臼齿交接处以后的下颌体和下颌支全部,齿槽中只有一颗M3保存。下颌支除下颌角是完整的之外,喙状突和髁状突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M1、M2间下颌体的高268、厚165毫米,下颌枝高560、宽420毫米。经张镇洪教授等人研究,齿冠咬合面磨耗属Ⅰ级,牙齿属主的年龄约为20岁左右女性。

  2.1984年清理大口岩出土一颗左M1牙齿化石。保存三个齿根,但根尖皆断。近中颊根有被啮齿类动物啃咬过的痕迹,但仍可看出其粗壮之态,舌根直而与两颊根分叉明显。咬合面磨耗程度属Ⅰ级。牙齿属主年龄约为22-23岁左右,可能属女性。

  3.1984年清理银岩底层出土两颗牙齿化石,均为上臼齿。但石化程度有异,可能所处同一层位中的上、下部的源故。牙齿较为粗壮,根据齿冠咬合面磨耗程度属Ⅰ级,牙齿主属的年龄为20岁左右。一颗可能属男性,另一颗可能属女性。

  4.1984年清理水洞出土三颗牙齿。齿根均被啮齿类动物咬断,但根柱尚存,三根的牙髓管孔仍可见,可清楚辨明舌根及两颊根的位置,齿冠咬合面呈斜四方形(图一)。

  图一狮子岩(狮头)洞穴堆积综合部面及人类化石出土层位示意图

  1.银岩的人牙化石2.带M3的人左下颌骨化石3.水洞的人牙化石

  五、马坝人遗址发现的打制石器

  图二狮子岩打制石器

  1.KP840012.KP84002

  1984年清理筛选1958年农民从第二层溶洞搬至洞口的堆积物,发现两件打制石器,同时筛选出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两件石器是由砾石制成,岩性均属石英砂岩。KP84001号标本是用长条形砾石打制成的砍砸器,残长1582厘米、横轴最宽864厘米,尖端231厘米,横断面最大厚度490厘米。打制时沿砾石的一个侧面,采用单面打击法。KP84002号标本,直径941厘米,最大厚度473厘米,仅此在砾石一侧打出小部分缘口(图二)。

  1991年对马坝人博物馆库房进行清理,在库房里发现一批在马坝人遗址采集的打制石器,这批石器有些来自地表,有些来自洞穴,只不过是在库房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一直在库房沉睡了十多年,现将这批打制石器简单介绍如下:

  石核。1件(编号曲104)呈正方形,残长76厘米、宽73厘米,横断面厚40厘米,一端残留有打击痕迹,另一端可能是在打击时断折或使用时折断(图三)。

  图三石核曲104

  石片。2件(编号曲106、110),标本曲106呈不规则形,石片较簿,最大长74厘米,最大宽64厘米。石片上留有修理痕迹。标本曲110呈长方形,最大长170厘米,最大宽65厘米,采用天然台面单面打击法(图四)。

  图四石片1.曲1062.曲110

  砍砸器。4件(编号曲101、102、107、112),标本曲101呈圆形,最大长101厘米,最大宽91厘米。标本曲102呈半圆形,最大长152厘米,最大宽110厘米。标本曲107呈长方形,最大长124厘米,最大宽92厘米。标本曲112呈不规则形,最大长110厘米,最大宽80厘米。标本曲101、102、107都是采用沿砾石两边采用单面单向打击法。标本曲112与上打制有所不同,采用两面两向打击法(图五)。

  图五砍砸器1.曲1012.曲1023.曲1074.曲112

  尖状器。2件(编号曲099、103),标本曲099呈圆形,最大长105厘米,最大宽92厘米。标本曲103呈长方形,最大长101厘米,最大宽77厘米,采用的也是沿砾石两边用单面单向打击法。标本曲103可能在使用中折断,石器上还残留有打击痕迹(图六)。

  图六尖状器1.曲0992.曲103

  砍斫器。4件(编号曲105、108、109、111),标本曲105呈椭圆形,最大长112厘米,最大宽91厘米。标本曲108呈长方形,最大长125厘米,最大宽89厘米。标本曲109呈圆形,最大长101厘米,最大宽96厘米。标本曲111呈长方形,最大长165厘米,最大宽109厘米,以上都是采用两面两向打击法(图七)。

  图七砍斫器1.曲1052.曲10833.曲1094.曲111

  六、马坝人生活居住区推测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层位是溶洞的第二层,第二层的溶洞平面均由南支洞、东南走向的裂隙和银岩组成。

  1.南支洞阴闇湖湿,而且不通风,地层有大水冲刷的痕迹,不适合人类居住。

  2.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点,是一条东南走向的裂隙,长41米,平均宽度不到15米,而且裂隙往下走,不通风,地层堆积含有砂砾石,次乎有落水洞与第一层相通,不适合人类居住。

  3.银岩地处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点北面仅4米,而且银岩宽敞,南北长38、东西宽6~9、高9米。洞口宽4米,朝西北,通风凉爽,在北面有一条宽3米的裂隙与第一层(现在的洞中湖)相通,取水方便,适合人类居住。按照人平居住6平方计算,银岩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可居住50人。因此,我们推断银岩是马坝人主要的生活居住区(图八)。 

  图八银岩洞穴堆积综合剖面示意图

  七、小结

  1.由银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建为广东省财政厅的金库,洞内的堆积物被清除。从1985年发现人类七颗牙齿来分析,有近半出土在银岩底层。

  2.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点的裂隙来分析,含有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应该是古人类生活区附近的生活垃圾堆。

  3.从发现和在马坝人遗址洞内外采集的10多件打制石器来分析,马坝人至少在狮子岩生活过一段时间。

  随着马坝人材料不断丰富,科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将来,马坝人居住生活区之迷将迎刃而解。

  禤细贤(韶关市曲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参考文献:

  1.梁钊韬、李见贤:《马坝人发现地点的调查及人类头骨化石的初步观察》,《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1、2期合刊。

  2.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4期。

  3.宋方义、张镇洪、黄志高:《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新发现的人类化石》,《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4.宋方义、邱立诚、黄志高:《马坝人化石地点新发现的打制石器》,《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