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云南昭通昭鲁坝子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中文摘要云南省昭通市昭鲁坝子近年发现的九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器物既有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来自东南沿海濮越文化和北方氐羌文化的因素,反映出多元的文化面貌。

  【关键词昭鲁坝子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因素

  Abstract:There are nine Neolithic sites have been found in Zhao-lu basin of Zhaotong city of Yun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e unearth relics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element of the Southeast coastal Pu-yue and North Di-qiang culture reflect a diverse culture features.

  Key words:Zhao-lu basinNeolithic ageSiteCultural factor

  考古学上把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新石器两个时代,两个时代的区别在于旧石器时代是普片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是普片使用磨制石器,并相对定居、制作陶器、耕作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产生了手工业。这些发展和变化,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物质文明时期,考古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此时期的人类不再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而把食物的果实加以播种,把野生动物加以驯服、饲养以供食用,人类由逐水草而居转变为定居。这时的地质年代属于全新世,时限大约始于距今11万年前,结束时期各地不同,从距今5000年到1000年不等。由于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情况不同,在分期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分早、晚两期,有的分早、中、晚三期,有的地方在晚期出现少量铜器,但还不会制造出青铜,还没有广泛使用铜器,则把这个时代归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的又归为铜、石并用期来作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本文就昭鲁坝子近年来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器物作一些粗浅的探讨,谬误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一、自然概况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通市河网纵横,河流属金沙江水系。金沙江从西北部流过,其它支流有牛栏江、横江、白水江、洛泽河、赤水河等。贯穿昭鲁坝子的洒渔河流入横江后注入金沙江,沿岸便于人类的迁徙交往。境内横亘两大山系,东为乌蒙山,起于昭通市镇雄县,经彝良县向西南昭阳区、贵州省威宁县延伸,继而向南绵延于云南省宣威市,山势磅礴,高峰林立。西为横断山脉凉山山系五莲峰支系向西延伸的边缘,山高坡陡,悬崖险峻。两大山系之间形成一系列的高原古湖积盆地,俗称坝子。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920米左右,最高温度摄氏30度左右,最低温度摄氏零下6度左右,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3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低纬度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坝子中土层深厚而肥沃,以褐色、灰色、红色土壤居多,即便是现开垦的荒地,稍加改良就能耕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红薯、小麦、黄荳、豌豆、蚕荳、高粱、苦荞等,丰富的出产,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坝子四周群山环耸,迤逦连绵,山上青松林立,緑草铺荫,盛产野生杨梅、榛子、猕猴桃、栽秧果、救军粮、沙汤果、羊奶果、松籽等可食野果和多种野菜,非常适宜古人类的生存。坝子内地下褐煤藏量大,分布广,在采煤场中发现的新近纪以来的大量古生物化石中,已知的有东方剑齿象、乳齿象、轭齿象、鹿、犀牛、大熊猫、三趾马、河狸、水鸟等化石,尤其是象类化石的大量发现,有的学者把昭通称为“古象之帮”〔1〕。这些动物化石的发现,说明昭鲁坝子在几百万年前气候温和,草木丰茂,整个丘坝间呈现出一片鹿戏野花、象眠山草的景像。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给人类起源、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昭鲁坝子的新石器文化带来了灿烂的曙光。

  二、文化遗址

  1.大过山洞遗址

  大过山洞遗址位于昭鲁坝子最北端,属昭阳区北闸镇,地理坐标:东经103°45′403″、北纬27°26′186″,前洞洞口海拔高程为2033米,西邻小过山洞,北连鸡公山,为塔斯特地貌天然溶洞,洞长约80米,宽5~20米,高4~20米,洞内有岔洞,前洞高而大,后洞稍低,山间溪水由北向南从洞中流出,人可从洞内穿过,故称过山洞。洞体结构为石灰岩,洞内中部狭而低,前部及后部宽而高,可居住数百人。大过山洞是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均居住过的洞穴,1982年11月,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昭通市普查队在洞中发现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距今为5—10万年,属早期智人,定名为“昭通人”,属人类进化的第三阶段。同时发现的动物化石有东方剑齿象、乳齿象、中国犀、貘等种类,这些动物的生存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大过山洞在前洞洞口左侧有一新石器时代遗址,被顶部岩石跨塌掩埋,暴露出来的面积有1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器物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长条形石锛、石斧、圆形石碟,磨制较粗糙。陶器有平底小杯、单耳长颈尖底瓶、单耳圈足罐、折沿罐、环底钵、釜型器及碎陶片,陶质有夹砂和泥质两种,红陶居多,灰陶次之,全为素面,有的表面磨光,总体火候较低,其类型与下文所述闸心场遗址出土器物相似。

  2.闸心场遗址

  图一闸心场遗址出土遗物

  闸心场遗址位于昭鲁坝子北端北闸镇小米寨,与大过山洞相距约两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3°45′42″,北纬27°25′289″,海拔高程1985米。遗址西北面与小过山洞相连,东南面紧邻利济河,1959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范围包括闸心场、小米寨、官司地、小过山洞,面积约2平方公里。1959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试掘,出土器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有单耳尖底瓶、鼓腹环底罐、慈姑形小瓶、深腹喇叭形陶钵、敛口划纹小钵、侈口鼓腹尖底瓶、高颈小口瓶等,瓶类胎薄多为夹砂灰陶,罐类胎厚以夹砂红陶居多,纹饰有划纹及犬齿形凸纹,多在器物肩部。陶器制作粗糙,火候低,易破损。石器为长扁形石斧,表面磨光〔2〕。

  2010年新建昭通至麻柳弯高速公路调查时,在遗址中心区域官司地试掘探沟六条,深3米,宽1米,剖面分为3层。第一层为农耕土,厚07米,呈褐色粉沙质壤。第二层文化层,厚1米,灰褐色壤,出土橘红色、灰黑色、红色夹砂陶,可辨器形有侈口器,单耳,腹部有粗划纹,肩部弦纹,胎薄、火候低。第三层文化层为灰色细沙土,夹有红烧土和碳屑,掘下05米未见底,不见陶类及石器类器物痕迹。从试掘的六条探沟来看,文化层厚度不均,呈透镜状分布。在小米寨村落中的耕地里(相邻的官司地南面),到处暴露红色陶片,随地可拾。1972年一村民在小米寨老炸药仓库附近拾得石斧1件,长条形,磨制光滑。从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来看,官司地与云南省文物工作队1960年试掘报告相同,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3.五甲围遗址

  图二五甲围遗址出土遗物

  五甲围遗址,又叫黑泥地遗址,位于昭阳区凤凰镇大凤凰山西面的稻田里,南距凤凰山约200米,北距黑泥地村子约500米,处于昭通至麻柳湾高速路和凤凰镇至苏家院公路的交叉处。地理坐标:东经103°40′542″、北纬27°17′521″,海拔高程1904米,为昭鲁坝子的腹心地带。1994年修建昭通至麻柳弯高等级公路时发现,抢救性发掘50平方米,表土厚08米,文化层厚12~14米,在遗址东面发现房基遗迹,用细沙铺地,上覆木板为居住面。出土器物有单耳长颈鼓腹平底瓶,单耳鼓腹侈口罐、喇叭口平底杯、单耳长颈斜腹瓶,陶色有灰色、褐色、黑色、灰黑相间、灰褐相间几种。陶质均为夹砂陶,有手捏和轮制两种,手捏陶器胎质厚,素面、器表粗糙,火候低。轮制陶器胎质薄,素面,器表磨光,无纹饰。手捏陶杯、陶瓶在其它遗址中从未发现过。由于发掘面积不大,未发现石器类器物。从陶器的质地、形状和制作工艺分析,时代与闸心场遗址接近。

  4.官座山遗址

  图三官座山遗址出土遗物

  官座山遗址位于昭鲁坝子中部,属昭阳区永丰镇荒冲村。地理坐标:东经103°40′477″,北纬27°15′279″,海拔高程1950米。遗址座落于一长形山丘尾端,东、西、北三面为稻田环绕,2010年当地村民提供信息而发现。遗址面积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50米。据初步调查,表土厚04~12米,文化层厚12~14米。遗址西部暴露的文化层中,残陶片、陶杯底部随地可见。2010年昭通至麻柳弯高速路改道工程调查时,在已暴露的文化层中出土较完整的陶器8件,石器1件。可辨器形有陶碗1件,圆口平底,夹砂褐陶。长颈溜肩鼓腹圈足瓶6件,夹砂黑陶。陶盖1件,顶部带提梁,胎质为夹砂灰褐陶。整体陶器火候较低,部分陶器表面着红衣。穿孔石刀1件,刃部呈微弧形,表面磨光。

  5.野石遗址

  图四鲁甸野石遗址出土磨光黑陶羊头形罐

  野石遗址位于鲁甸县城东4公里桃源乡普芝噜村“野石”自然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遗址西依山丘,东傍草海,山丘缓坡与草海交汇处水草极其丰茂,土质极好,宜于耕种。在遗址中心竖有一块大石,当地村民传此石是从外地飞来的,故称“野石”或“飞来石”, 村子也因此而得名。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并加以保护,2002年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试掘425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和铜器,遗迹有灰坑和陶器烧制场〔3〕。陶器器物有陶瓶:器形有单耳长颈、尖口平底长颈,肩部有弦纹,泥质黑陶。陶罐:器形有小口杯状、带耳束颈、垂腹平底,质地有泥质和夹砂。陶杯:器形有圈足圆唇、直口圆唇平底斜直腹、直口带耳尖唇,泥质黑褐陶。陶钵:器形有平底圆唇敛口、泥质红陶,平底尖口、夹沙黑陶。陶碗:器形有尖唇圈足、折肩、表面磨光,泥质黑褐陶和黑灰陶。陶盆:器形有圆唇和方唇,宽沿,泥质褐陶,薄胎。纺轮:圆形,一面拱,另一面平,泥质黑陶。长流器:其一为粗大器形,呈弧形,鸭嘴形流口,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有夹砂黑陶和夹砂褐陶两种。其二为细小器形,流口为平口,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有泥质黑陶和红褐陶,器表磨光。在所出土的陶器中,小平底器和鸟头形器居多。陶器中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三星堆式大罐”相似的侈口、长颈、宽溜肩、内斜长腹、小平底、带耳灰陶瓶和双大带耳羊头形黑陶罐为特点。陶器以素面为主,表面打磨光滑,纹饰有平行划纹及圆点纹,多在口部和肩部。表面打磨光滑的黑陶也是其它地区不常见的,单耳小平底和侈口小罐是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石器有新月形石刀、长方形石刀、长条形石斧、有段石锛、纺轮。铜器有锛和锥,锥体剖面呈椭圆形,锛呈扁平长方形。灰坑:平面近长方形,直壁平底,坑内有大量红烧土、木炭、陶片。窑场:近长方形,直壁,壁部及底部存有一层坚硬的烧结面。居住遗址发现有半地穴式和营平地的房基,说明当时处于氏族部落时期的人们已有了定居的生活。在遗址西侧的小山腰上,筑有一夯土堆,直径10米,残高4米。土堆底接文化层,距堆底1米处有一洞,在填塞的洞中发现堆置单个个体的人骨,头骨完整。同时出土的还有3个石块和1颗骨珠。此堆原始高度不详,加之周边破坏严重,具体用途不明,或许与宗教活动有关〔4〕。在遗址的上层出现了砺石和铜器,说明遗址的晚期已进入了铜器时代。

  6.马厂遗址 

  图五鲁甸马厂遗址出土夹沙黑陶刻水波纹罐

  马厂遗址位于鲁甸县城东面茨院乡马厂自然村,1961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到此调查时发现,于3月份进行重点清理发掘。出土器物有:石锛2件,陶器9件,碗2件〔5〕。器形有单耳小罐、单耳小瓶、平底瓶、带鋬瓶、敛口罐、勺形器。质地有泥质黑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及夹砂灰褐陶。其中一件细泥黑陶罐,含有极细的羼和料,里外磨光,敞口,口沿微向外侈,腹部有一道折棱。另一件细泥黑陶带鋬瓶,含有极细的羼和料,外壁经过刮削,侈口、细颈、平底、腹部呈扁球状、口与腹之间有一条很薄的鋬。敛口罐为泥质灰陶,口沿外卷,鼓腹平底,肩有弦纹一道。勺形器为泥质灰陶,部分呈褐色,形似葫芦,下端作空心圆球状体,往上逐渐收缩为实心圆柄,柄端有孔,可以系绳,球状体口沿有十道划纹,顶端有三条回纹。单耳细颈小瓶在滇池、洱海地区也从未见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而在闸心场遗址中却普遍存在。由此可见,闸心场遗址和马厂遗址同属一个时期。遗址中发现过铜器,有箭镞和容器的残片等物,《云南昭通马厂和闸心场遗址调查简报》中认为是“时代较晚的遗物,不能跟新石器时代混为一事”〔6〕。由于调查简报中没有提及文化层及器物出土层关系,很难确定是新石器时代器物还是铜器时代器物。

  7.野猫洞遗址

  野猫洞遗址位于昭阳区洒渔乡巡龙村洒渔河东岸的大山脚边,为石灰岩天然洞穴,山体南北延绵约二十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3°38′381″、北纬27°26′381″,海拔高程1887米。洞深10余米,宽3~4米,高15~3米,洞内两侧有岔洞,洞口迎西北方,距洒渔河约300米。洞口处文化层厚15米,内含大量碳化物,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动物骨骸。陶器有折沿鼓腹平底罐,唇口平底罐,陶质为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两种,素面,胎质厚,表面粗糙,火候低易破损。石器有石斧、石锛、网坠。石斧为长条形,磨制粗糙,石锛略呈梯形,磨制粗糙,网坠为圆柱形,两头略呈锥体,表面磨光。除石器、陶器外,在洞穴内还发现人的下颌骨及野牛、狗等动物骨骸。网坠的出现,加之离洒渔河非常近,说明当时的人们除了打猎、耕种外,还从事捕鱼业以提高生活水平。出土器物与过山洞比较,陶器表面不光滑,胎厚、火候低容易破碎,石器更为粗糙,其文化年代可能略早于大过山洞新石器时代文化。

  8.邀集块遗址

  邀集块遗址位于昭阳区洒渔乡巡龙村洒渔河东岸的大山脚边,与野猫洞遗址相距800米左右,为石灰岩天然洞穴,洞穴深10余米,高2~3米,宽2~4米,洞内文化层厚14米,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针。陶器和石器的器型、胎质与野猫洞相同,文化年代与野猫洞遗址同属一个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建乡村公路时炸毁。

  9.双龙井遗址

  双龙井遗址位于昭阳区靖安乡龙潭村一社,地理坐标:东经103°45′527″、北纬27°34′137″,海拔高程1910米。遗址座落于一小山中下部,为天然不规则石灰岩洞穴,周围环山怀抱,东面约300米处是一条河坝,山间泉水从高处潺潺流下,清澈透凉,常年不断,向西北面约一公里处汇入洒渔河。洞口宽26、高15、深5米,洞口文化层厚约08米。1994年当地村民发现,在洞口处出土陶器和石器,陶器有陶碗、陶碟、陶罐、陶杯,陶碗为敞口平底。陶器均为红色泥质,素面,表面磨光,胎质较薄,器形较小,火候低。石器为石臼,形如小碗,口沿圆度不规则,边沿厚薄不一,口径大,底径小,似一天然臼形石头通过再加工而成,石杵为不规则圆棒,两头粗细不一,器表经过打磨。陶碗、陶碟器形在其它遗址中未曾见到,根据器物的质地和器型分析,时代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图六石器 

  图七石器 

  图八石器

  三、结语

  昭鲁坝子内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已经比较繁荣,人们处于氏族部落时期,相对定居,进行农业生产,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粟米,陶器制作已开始成为手工制造业,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社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鲁甸野石、马厂遗址中发现的铜器说明,正向铜器时代递嬗,时间大约在距今3200年左右。

  遗址中出现的代表性陶器有长颈、宽溜肩、斜腹、小平底瓶、磨光黑陶,宽带耳羊头形罐、鸟喙形流口器;石器中的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居住遗址的半地穴式,证明昭鲁坝子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东南沿海的濮越文化和北方的氐羌文化因素,小平底陶瓶和鸟喙形器见于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应为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点。

  昭鲁坝子多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或许反映出的是古代民族的多元。贯穿昭鲁坝子的洒渔河流向四川宜宾后进入长江,沿岸便于了人群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也是形成多元文化的重要原因。对昭鲁坝子古代文化的挖掘,有助于瞭解西南民族古代的历史。本文拟开启一页瞭解滇东北昭鲁坝子新石器文化的窗口,望能引起广大学者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和研究。

  李文奇(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馆员。)

  注释:

  〔1〕周明镇:《中国的象化石》,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年。

  〔2〕《云南昭通闸心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1960年第5期。

  〔3〕刘旭:《云南鲁甸县野石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8期。

  〔4〕游有山:《朱提文化初探》,《三星堆研究》(第二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5〕《云南昭通马厂和闸心场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62年第10期。

  〔6〕同注〔5〕。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