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看岭南人的食蛇风俗

  【中文摘要南越王墓出土一件人操蛇屏风托座属典型的越人土著文化因素文物。它反映出至少从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时期开始,广东人就一直崇尚抓蛇吃蛇,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一道特色风景。

  【关键词南越王墓人操蛇屏风托座越文化风俗

  Abstract: There is the typical Yue original inhabitant culture element on the unearthed screen supports from the tomb of Nanyue King with a Yue warrior. It reflect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Cantonese food culture of eating snake has begun from the Nanyue Kingdom’s period and lasted for 2000 years.

  Keywords: Tomb of Nanyue KingScreen support with a Yue warriorYue cultureCustom

  1983年发现的广州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绘石室墓,是中国汉代考古中的重大发现之一〔1〕。该墓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文化内涵涉及楚汉、齐鲁、巴蜀乃至海外等多种文化内涵,其中的含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越文化文物值得关注,而它们中间首推一件人操蛇屏风托座。

  这件屏风出土于主棺室的东侧,长31、高18米。其中的蛇纹铜托座位于屏风正间的两侧下边,青铜铸成,表面鎏金,共两件。它由3条蛇相互缠绕构成,圆转流畅。人操蛇托座是屏风的折叠构件,青铜铸造出一个力士俑和5条蛇的形象。俑高162厘米,两眼瞪圆,眼珠外突,鼻短而高,口衔一条两头蛇(图一)。身着短袖左衽上衣,下体着露膝短裤。跣足,双手操蛇,双腿也夹着蛇,四蛇相互绞缠,向左右延伸,外连一组垂向的透雕云纹。底有一覆斗形座,组成一个平面为曲尺形的着地支点,这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现。蟠龙托座由一条龙、两条蛇、三只青蛙组成。通高335厘米,通长278厘米。青铜铸成,原有鎏金。龙的四足踩在一个由两条蛇组成的支座上(图二),支座为双蛇合体,蛇身分外两边外旋,各卷缠一只青蛙,再向前延伸到正中会合,形成一个“U”形触地。龙四肢微下蹲,额顶连出一个管型插座,一蛙蹲在龙口内,两前肢攫住龙口的两缘,神态安稳。此将龙、蛇、蛙三者结合在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蛙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2〕。

  图一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屏风构件之人操蛇托座

  图二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屏风构件之蟠龙托座

  人操蛇屏风托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典型的越人抓蛇吃蛇的形象。从体态上来看,低鼻梁,大眼睛,高颧骨,是典型的南方人种(古代越人)的特征,从服饰上,因为南方湿热,所以人多穿短袖短裤,幷且喜欢打赤脚,“越人跣足”是越族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吃蛇,那更是越人独特幷且持久的习俗了,早在2000多年前的《淮南子》中就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在历朝历代的文献记録中,都可找到岭南人以蛇为美味佳肴的例子。因此有关岭南人食蛇的习俗的记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东汉杨孚着有《南裔异物志》,这是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记载了当时岭南物产及风俗,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其《南裔异物志》中就专门有广东人吃蛇的歌咏:

  “蚺惟大虵,旣洪且长,采色骏荦,其文锦章,食灰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食,是豆是觞”。

  描述了蚺(蟒蛇)的体态、习性,以及岭南人吃蛇之风。杨孚为东汉时南海郡番禺漱珠岗下渡头村(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汉议郎学者。 他早年致力攻读经史,钻研颇深。公元77年,以参加朝廷主办的“贤良对策”入选而获授为议郎,成为参与议政的皇帝近臣。以直言敢谏而着称,屡屡向皇帝提出自己对政事的意见。他极力主张以孝治天下,认为朝廷尊崇礼教应首先制定士民遇父母之丧均要守三年服丧的定制。至今广州市海珠区仍有杨孚井存世〔3〕。

  广东人吃蛇极富特色的饮食文化。从古越族的先民一直流传至今。蛇粥、蛇汤、五彩炒蛇丝、酿蛇脯、炒蛇碌(图三)等种类繁多的蛇宴仍然风靡岭南食肆。

  图三炒蛇碌

  图四三蛇胆配酒

  比如广州名菜三蛇羹,“三蛇”指眼镜蛇(俗称“饭铲头”)、金环蛇(俗称“金脚带”)和“过树榕”。将三种蛇去骨撕成肉丝,加入鸡丝,火腿丝,猪肉丝,冬菇,木耳,马蹄等配料熬制,最后以马蹄粉调芡成蛇羹。如加银环蛇(俗称“过基峡”)、“三线索”蛇肉则成“五蛇羹”。上述蛇中,除过树榕外,蛇牙中均有剧毒腺液,但肉无毒,蛇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能驱风祛寒湿的美味佳肴。

  三蛇胆配酒(图四)具有驱风活洛,活血行气,镇咳止喘的攻效。其中传统名粤菜“龙虎斗”,它是用眼镜蛇,金环蛇和眼镜王蛇,配以猫肉,鸡丝,水发鱼肚等多种配料精制而成。因蛇似龙,猫类虎,鸡肖凤,得名“龙虎斗”它以味道鲜美,肉嫩香滑。有祛风活血,去湿和滋阴的功效而闻名天下。

  至少从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时期开始,广东人就一直崇尚抓蛇吃蛇,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不管合理与否,它倒是形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一道特色风景。在注重环境保护的今天,大吃乱吃不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但瞭解我们饮食文化的源头,我们倒是应该知道以上的内容。

  陈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注释:

  〔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吴凌云:《南越文物三题》, 载《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3〕广州市文化局等编:《广州文物志》,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