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桂林《静江府城池图》疏析

  【中文摘要桂林现存南宋《静江府城池图》,不仅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幅摩崖图,也是我国留存至今最早、最完备、最详细的城市军事石刻图,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自然科学史、碑刻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战争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桂林南宋石刻古代城市

  Abstract: The extant map of circumvallation of Jing Jiang Fu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 Guilin not only is the biggest Cliff picture now in China, and also is the earliest and the most complete and detailed city military cliff picture. It is meaningful to the study in many field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natural science and inscription especially in Chinese Ancient war history.

  Key words:Guilin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Cliff stone inscriptionAncient city

  从桂林图书馆史料中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两块石刻城池图比较著名,一是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的《平江府城图》(今江苏苏州),二是桂林《静江府城池图》(下简称《静江图》,文后)。《平江图》比《静江图》早42年、《静江图》比《平江图》大一倍强。前者的面积276厘米×145厘米,后者的面积321厘米×298厘米(图高34、宽3米),在中国古代石刻城池图中堪称之最。《静江图》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迄今保存完好,许多观光者对此称奇叫絶。本文试将《静江图》的政治文化背景、图刻军事设施及能完整保存因素进行疏析。

  一、《静江府城池图》的政治军事文化背景

  秦末,岭南地方势力割据,岭南西部湘桂走廊南端的始安(今桂林)成为南越国东北部的兵家必争之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建立始安县。汉王朝为防止地方势力借岭南天险重蹈割据覆辙,采用“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域划界手段,将位于岭南的始安县划归岭北的零陵郡管辖,变始安为中央政权设在岭南的前哨,增设军事机构零陵南部都尉,强化始安城的军事地位。由于始安城位于湘桂走廊南口,为进取岭南三江,退守中原的战略要地。始安凭着天时地利的优势,政治地位不断上升。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升县为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始安成为桂州驻地。桂州管辖南桂林等24郡,桂州辖地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半部相近。这次区划调整使始安承袭了桂林称谓,提高了桂林的政治地位,当时岭南13个州里,桂林仅次于番禺(今广州市)的第二大政治中心。唐将岭南分为五个节度、经略使辖区,史称岭南“五管”、“五府”,桂林成为“桂管”驻地。宋至道三年(997),桂林成为广南西路驻地,成为岭南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全国政治中心南移,朝廷十分重视治理岭南。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的潜邸选在桂林,于是绍兴三年(1133)桂州升为府,称静江府,政治地位进一步升格,影响力扩展到我国的西南地区,成为“南控岭海,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

  桂林政治地位如是,军事文化亦与日俱增。

  隋代,岭南地方豪酋李世贤盘据临桂(今桂林)起兵反隋,隋文帝命令宰相虞庆则率兵讨伐。事成后,虞庆则观眺“城池”内外的山川形势,十分感叹地说:“此城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隋末,烽烟四起,兵戈不断。后李袭志独守桂林二十八年,他郡不敢轻易来犯。

  唐初武德年间,桂州道(今桂林)总管、震古烁今的大军事家李靖选 “漓江西浒、独秀峰之南” 即今天桂林的城市中心区初建城池。这里,地高亢平坦,水旱无忧。有关水文史料证明,即便是千年不遇的水患,也不会遭受水灾。北宋崇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1106年8月10日)大水,平地水深一丈,水位15150米(被当时人记于花桥天柱石即芙蓉石上)。后经水文部门勘定今天桂林市区漓江警戒水位为145米。也就是说,当年大水超出漓江警戒水位65米,高于花桥桥面两米多而未灌入城中。桂林城区地势高,地下水源却很丰富,挖地数尺即可出水。大旱之年,城外禾稼枯焦,城内从未发生饮水困难。可见,以军事韬略闻名于史册的李靖,鉴于当时唐室初建,桂州孤悬岭外,在建设桂州城时,很看重桂林城池的防御作用。

  南宋初年,桂林是宋高宗赵构登基前的居地。高宗赵构登基后,绍兴三年(1133年)升桂州为静江府。静江府北有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灵渠,南有连接漓江水道与柳江水道的桂柳运河,可北连荆湖南通交广,西接滇黔,东距粤海,是南宋朝廷据之以控制其西南领土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南国重镇及交通枢纽。

  北宋仁宗年间,侬智高反宋武装割据(后为宋廷平息)。时任桂州知州余靖认为“郡县素无壁垒,倏然寇至,吏民弃走,因得焚荡剽钞无所忌惮”。于是,宋廷在岭南地区大建城池。当时,桂州作为岭南重镇,以城高池深而称雄于岭南诸州。静江府城经历了多次的大规模翻修。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至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工程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十四年中,静江府合军民之力,虽然经历了四任经略使,但工程不分寒暑,从不停息,终于建成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岭南地区最坚固的城防体系。 

  南宋后期,蒙古铁骑横扫大江南北,南宋疆域在不断地遭受蚕食。经过长期的双方战争,宋人发现,虽然大规模的城外野战宋军絶对不是剽悍勇猛、善于驰骋的元军对手,但如依托坚固的城垣进行防御战,元军则往往会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例如西川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县)一役,就曾殪蒙古大汗蒙哥于城垣之下,而荆州重镇襄阳也曾死守五年。这些都可以说明,凭藉坚固的城防体系能够有效地与号称无敌天下的蒙古铁骑抗衡。

  静江府大修城池之时,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中,西面的巴蜀早已沦于敌手,西南的滇黔已为元军攻灭,南面的邕柳,成了胡马放牧的草场。作为正面战场的江淮一线兵败如山倒,南宋的疆域压缩到了一个很小的区域,仅仅据有今天的江西、广东、福建以及湖南、浙江、广西区域,而位于岭南门户的静江府,已是三面受敌。面对滇、黔、湘以及邕、柳的来犯之敌,担负着守卫南宋疆域的重任。因此,急需加固静江府城。

  1272年,新的静江府城竣工,胡颖叫人绘制成图,镌之于城北寿星山(今名鹦鹉山)南麓的石壁上。《静江府城池图》石刻(图一)应运面世。

  图一宋·静江府城池图

  二、《静江府城池图》军事设施疏注

  《静江图》是我国留存至今最早、最详细、最完备的摩崖石刻,图中以简洁的方式描绘出相关设施的大致外形,并用文字标注其旁,与今天地图绘制中采用相关符号,与文字辅之标注接近(见表1)。

  表1《静江图》中用文字标注的军事设施

  标注名称

  标注数目

  占全图标注比例(%)

  标注名称

  标注数目

  占全图标注比例(%)

  硬楼 39 267 团楼 9 62

  城壕 16 11 暗门 4 27

  万人敌 3 21 右军寨 2 13

  戍将衙 2 13 马军寨 2 13

  亲兵寨 2 13 戍军寨 1 07

  望火楼 1 07 武台 1 07

  都作营 1 07 小教场 1 07

  马面楼 1 07 烽烟楼 1 07

  三面亭 1 07 南定寨 1 07

  《静江图》共有文字标注146处,絶大多数为军用性质的设施:

  硬楼军用设施中数量最多的一类防御体系,达39处。据《静江图》所刻的文字说明,此次共修砌新旧楼橹79座。可见,《静江图》中所标注的硬楼数量,不是实际上的数量,图中必有省画之处。谓之“硬楼”,是筑于城垣之上以屯积武器弹药以及守城士兵守护时稍事休息的建筑物。太平岁月,城门上的城楼及部分团楼即有此功能;战争年代,戍兵数量及军用物质都要大量增加,为战时所需,桂林城垣设置如此之多硬楼。

  团楼没有方角而呈圆形的马面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曾不以为然,认为要保护城脚,全借仗马面上的方角以发矢石,从而主张在城防构筑中摒弃团楼。静江府城团楼的建筑年代要比沈括晚两百来年,无论从规模上或是从程度上,宋代末年的宋元之战,无疑要比北宋时期与西夏的战争大得多和激烈得多。沈括谈的是个人看法,而静江城团楼之建则是在钓鱼城、襄阳等宋元前线经过战争检验而证实确有作用之后才实施构筑的,因此不能说圆的团楼应该摒弃,从实战方面来看,团楼在使用中因其圆角而在其上可以站立更多的兵卒,这对于防守像静江府城更具作用。

  万人敌一种当时较为先进的防御工事。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三十七所録,防御的一方在咽喉要害处砌成瓮式城垣,这样能够使敌方在进攻之时完全暴露在四面絶壁的瓮城之中而无处藏身,此时守方在瓮城之上将燃烧爆炸物朝敌方施放,能够有效地杀伤大量敌方士兵。从宋末元初火器初起之时到清代末年现代枪械出现之前,这种守城方式的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御手段。《静江图》中标注“万人敌”有三处,都配置在城防紧要处的瓮城之中。

  马面楼另一种类型的城垣建筑模式。据宋代曾公亮所着《武经总要》:马面楼,为建于城垣之间但又明显突出于城墙之外的防御性楼台,其作用是利用突出面而与城墙形成90度的夹角以利于打击爬城的敌兵。宋代沈括在考察了东晋十六国时代的夏国赫连勃勃所筑的统万城之后认为:“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4〕《静江图》之中,其用文字标注的马面楼虽然只有一处,但众多的硬楼事实上都具有马面楼的功用,这对于加强防御,很具实用意义。

  瓮城和月城《静江图》中,共标有瓮城4座,月城三座,其中设计最复杂的当数南门。据图可知,南门的瓮城建在四面环水的小岛之上,瓮城的南北两端均有吊桥以供通行;而月城则建在瓮城之北,在途径上,瓮城与月城串成一线,从城外进入静江府城之中,必须次第穿过瓮城与月城。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南门月城的城门不开在正面而是侧面,月城的构筑为三叠式,外形很像一个今天的小写英文字母“e”,从城外最后进入城内,要在月城高墙下的夹壁中来复回转九次,此时,如果城垣上的戍卒居高临下地将矢石打下来,其攻守双方在情形上的优劣是十分明显的。静江府城竣工五年后,元将阿里海牙阻断漓江之水,经乾涸的河床上从东门突入城中,在全城沦陷的情况之下,马塈部下钤辖娄某仍率两百残兵坚守南门月城达十余日之久,元军始终不能攻入,最后月城内宋军因粮絶而集体殉城,南门的月城才算告破〔1〕。

  挡马墙城墙的辅助工事,最早的功用是阻碍敌军大队人马的集团冲锋。到了宋末元初,随着战车与攻城器械的重型化,挡马墙相应地进化为砖石化,成为阻碍敌方如冲车、吕公车、车状云梯和行人天桥之类大型攻城器械的防御设施〔2〕。《静江图》中多处绘有挡马墙,这说明宋末元初之际随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集团化、阵地化与器械化,攻守双方都要更多地使用器械与工事来进行对抗。《静江图》中挡马墙的出现,据考这是中国古代这类战争工事首次以图形的方式得以传于后世。图中挡马墙的结构随着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东面的比较规整,其上绘有砖石砌缝,看来是由砖石构成;西面的则稍显简陋,未见砖石砌缝,可能是由土坯或乱石垒成。究其原因,当时由护城壕外的地形不同所导致。西面的护城壕外是连绵起伏的山地,不宜于大型攻城器械的集结,故相应防御构筑稍简,而东面的漓江河床平坦,有可能成为敌军大型器械的攻击方向,所以构筑也就相应加强。

  通观《静江府城池图》,当时的静江府完全处于严密的军事戒备中:城外山峰耸立,四围江流如带,桥梁关隘、楼台暗门、城壕建置,各种设施层出不穷,防御工事重重叠叠,驻军机构星罗棋布,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城防体系。这对于从自然科学史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古代战争,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静江府城池图》的自然科学史信息

  《静江图》的产生也许是某个人的意愿,因为《静江图》可以为敌我双方之用。但静江府在宋末至明初的三次改朝换代中,连续三次扮演最后陷落的省会城市这一角色事实说明,《静江府城池图》为我们研究中国改朝换代战争中城池攻防战史上这座特殊的城市及古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物证作用。这种作用已有诸多研究文论。故在这有限篇幅里侧重讨论《静江图》透出的自然科学史信息:

  1.地质

  古代攻城,有时会采用“穴地而入”或挖掘地道放置火药的方式进行。但桂林城垣之下多为坚硬的顽石,有的是从地下长出的石质地层,以当时的挖掘工具,难以奏效。即使有些地方是比较松软的泥土,但桂林的地下水十分丰富:“深挖数尺就会出水”。可见,“穴地”攻城的方式根本无法在桂林实施。

  2.城垣石材

  桂林城郭之外易于采得大青石。今日桂林城郊溜马山麓还能见到当年采石留下的痕迹。所谓大青石,其正式的学名叫“石灰石”,而桂林石灰石的最大特点是按地质年代形成了石层,每层厚约60至100厘米不等,取石之人只要在石层之间锲入铁钎,就能比较简单地取得重约数百斤的块状青石,而“静江府石城”的城垣,都是由这样的青石砌成——坚固。 

  3.护城设施

  漓江萦绕在桂林城之东,宽约200余米,而城西在宋代就有利用天然地形开挖的壕(称其为“新壕”或“西壕”),其宽度也在100米以上,护城壕外,紧造石山,根本不利于在这里攻城鏖兵。城南的阳江(今名榕湖、杉湖)水势宽阔比西壕更甚。四城中,防守最强的是北城:城北的护城河夹在两道瓮城的中间,其位置相当于今日木龙湖与铁佛塘之间,如敌军以为北门之外没有护城壕而冒然攻入外瓮城,则会被北壕及内瓮城挡住而进退失据。同时城北群山林立,城垣建筑在山与山的峡口之间,地形十分险峻,守军凭藉城垣与山势而构成的立体防御工事,能够十分有效地将来犯之敌聚而歼之。从南宋末年至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几百年间,桂林饱经战火,城防攻夺战大小数十次,但还没有一次能从城北攻入的战例。

  4.城垣构筑技术

  请参看图一:城东城垣较低,但城东主垣之外的河滩上还筑有挡马墙,而挡马墙之外,更有人工种植而成的一丛丛植物,根据桂林的地质与气候特点,这些植物很可能就是能够顽强生长于河滩上的竹类植物。挡马墙与竹类植物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地阻挡敌军大型战车之类的攻城器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漓江河床比较平坦,而且没有淤泥,一旦江水乾涸,则江岸平坦如砥,没有挡马墙与竹类植物的工事构筑,很可能会遭到敌方大型战车之类的攻城器械的攻击。

  5.水文

  城池攻防战之中,攻方往往会采用引洪水灌城或断水源以困城的办法,但这两种办法对于桂林城来说都是徒劳。检阅桂林历代城池攻守史,其引洪水灌城池以辅攻城的战例仅有一例:明洪武元年杨璟初攻桂林,曾引西壕之水以助攻,但并未奏效;至于挖断水源的战法,也仅见一例:景炎元年(1276)七月十四日(8月25日),元将阿里海牙〔3〕攻静江,鉴于其地“以水为固,乃筑堰断大、小溶二江,以遏上流,决东南埭,以涸其隍〔4〕”从而最后攻下了城池。但细审其文,阿里海牙所阻断的也只是城外漓江的源头,其令东门护城河水乾涸之后以利攻城,但对于城内地下水的供应体系,他是根本毫无办法的。据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相关史料所载,桂林城内水井众多,水质甘洌,且自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建以来,历史上大旱之载虽多,但还从未发现井水乾涸的有关记载。

  6.预警系统与指挥系统

  《静江图》图示,紧邻西城的溜马山上设有“烽烟楼”。当战事来临,白天放起浓烟,晚上则燃起烽火,全城都能一目了然。此外,城中所设的谯楼、钟楼及城垣之上的敌楼有人日夜值守,一旦发现烽烟报警,则会马上鸣锣击鼓,提醒处于室内的人们。城北的寿星山南麓有一块高地,官方当局在这里建有一座“三面亭”,因其在此亭中能够清楚地俯瞰到全城的东、南、西三面而得名。三面亭其实是全城的指挥中心,而胡颖当时所刻的《静江图》就刻在三面亭的北面石壁之上。可以设想,每当战事来临或是鏖兵之际,有关军事人员会聚于三面亭,背靠城图,面向府城(城与图在这里可以互作补充),会商战守之策,无论是指挥作战,亦或是面授机宜,都十分方便。可以认为,三面亭就是当时静江府城的军事指挥所,而《静江图》则是这个指挥内的一幅指挥作战的大地图。这一模式,与近代战争依凭军用地图指挥作战已十分相似。

  7.应变机关

  《静江图》图示,城垣内外之间有三处暗门相通。缘何如此?两军对垒的战争时期,任何不可知的突然变化都有可能发生,而静江府城垣内外之间所设置的暗道,正是前人在总结了无数的战争经验之后而创造的紧急应变措施之一。除此之处,城中宝积山巅还有“望火楼”这样的预警设施,整座静江府城都在它的视线之内。由于古代民房多为竹木结构,不管是和平时期军民不慎失火,或是战争中奸细故意纵火,火灾都会给城中军民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影响,因此望火楼的设置对巩固城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应急机制下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预防或抢救火灾。

  当年,桂林城池山环水绕,四周城垣森严。历代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而今能够保留下来的城垣实物,只剩下了位于榕湖之畔的威德门(今名古南门)与漓江之侧的镇岭门(今名东镇门),以及《西南会府静江城池图》。该图绘制中使用了30多种不同符号,图的上方记叙了四次修城经过,如今清晰可见,下半部约占全图的五分之一处因自然剥蚀而有些模糊(为使读者能够对该图有个更清晰的瞭解,本文所附之图为桂林市地名委员会“据原图所制”的复原图)。这两幅石刻城池图都是我国古代得以传世的石刻珍品。探讨静江府石刻城池图的相关历史信息,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自然科学史、碑刻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战争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申艳君(桂林图书馆。)

  注释:

  〔1〕《宋史·马塈传》。

  〔2〕以上器械可参见《武经总要》、《神器谱》及《武备志》等书中图谱及相关文字说明。

  〔3〕《宋史》及桂林地方史均作阿里海牙,而《元史》作阿尔哈雅,盖其译音不同所致。

  〔4〕《元史·阿里海牙传》。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