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谈谈河源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

  【中文摘要河源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保留有大量的文物建筑,还保存有不少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是承载岭南千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保护龢利用好古村落,对于弘扬客家文化,推动文化河源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河源客家人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

  Abstract: Heyuan with abundant culture remains and history is a place of the Hakka people. There is a ma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 village which contain with abundant history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It is called the living fossil with millennium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To protect it well and make a good us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is meaning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kka culture,and push forward Heyuan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co-ordinate, sustaine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HeyuanHakkaHistoric villageProtectDevelop and utilize

  近年来,河源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客家古邑 万緑河源”的城市形象定位,积极实施客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客家文化研究。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以“古邑情,客家亲”为主题的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源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河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推动了河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让世界客家认同了河源“客家古邑”文化定位,为河源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对推进河源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河源市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河源大地不仅保留有大量的文物建筑,而且还有保存有不少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是承载岭南千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为进一步深入探寻、挖掘河源市古村落的历史变迁、人文景观,让更多的人瞭解、阅知河源市古村落,保护、发展古村落,弘扬客家文化,进一步擦亮“两地”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河源建设,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凝聚岭南人民历史智慧、散发着浓郁岭南乡土气息的古村落,精心打造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河源古村落文化品牌,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源是我省古村落保存较多的地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不断融合形成了河源的客家文化,而河源古村落是河源客家文化的一个亮点。

  古村落是岭南农村乡土建筑的聚居地,是岭南乡土文化,风俗和建筑的结晶。河源自然环境优雅,山明水秀,古村落建筑风格独特古檏、乡土人文气息浓厚、民风淳檏、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且因历史、自然、地理、民俗等不同,河源各区古村落呈现出多样化的人文特色,这些都构成了古村落的基础条件。 

  河源现属的大部分地区,为古龙川的一部分。古龙川,是广东最早的四县之一,沟通岭南岭北的要冲之一;古龙川更是滋生文化的沃土,是中原文化南下广东最早的发酵之地。“和辑百越”、“汉越杂处”是赵佗在岭南的重要施政理念。赵佗让中原来的将士与当地越人友好相处,用中原文化教化当地越人,同时尊重越人习俗,大力提倡汉人与越人通婚。河源是赵佗 “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的基地,赵佗在龙川任县令6年期间,以“和而不同”理念,促进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大碰撞,催生了岭南文化的萌芽。因此,河源是广东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最早相融汇的地区之一,后来也成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从目前调查的材料看,河源是我省古村落保存较多的地区之一。广东省现存最多省级古村落的市是梅州市,共有26个,河源市共有20个省级古村落,居第二位。

  河源20个省级古村落,除第一批公布的苏家围和林寨外,另外18个是第三批即今年新公布的“省级古村落”:

  紫金:水墩镇群丰村、龙窝镇桂山村。

  东源:康禾镇仙坑村、义合镇下屯村、蓝口镇塘心村。

  连平:陂头镇夏田村、大湖镇湖东村、油溪镇茶新村。

  和平:优胜镇新联村、下车镇兴隆村、大坝镇水背村、合水镇彰洞村、东水镇大坝村。

  龙川:麻布岗镇大长沙村、细坳镇小三村、上坪镇青云村、丰稔镇黄岭村、黄布镇欧江村。

  河源古村落数量多、历史久远、客家特色明显,这是宝贵的岭南文化财富。但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源的古村落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古村落的生存、保护和开发利用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淀了客家文化基因的河源古村落正在减少、古村落的古味也在减少,有的古村落面临消失或濒临絶迹的严峻形势!古村落这种稀缺性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化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差异, 如何保存好、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古村落,近年来成了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二、河源市古村落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源的古村落文化,丰富多彩,包涵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祠堂庙宇以及雕刻艺术、科举、宗族、民俗、风水等等方面的内容。现存的河源古村落有些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和许多客家地区的古村落一样,河源古村落的布局也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都讲究风水,在当年开村建设之时,大多数都运用了堪舆学的理论,使古村落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河源古村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据调查,河源市的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除两处被定为省级古村落(苏家围和林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做得较好外,大多数古村落尚处在没有规划,缺乏管理,自生自灭的状态。再不抢救保护,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此,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从2010年起,河源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全市文化旧(遗)址保护修缮,这其中也包括了古村落的保护修缮。

  但是,我认为河源市古村落保护需要的资金较多,工作繁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时间紧逼,因此,加强河源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刻不容缓。

  1.保护意识澹薄,古村落保护存在 “上热下冷”现象

  “上热”是指河源市委、市政府对客家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近年来,河源市提出了“客家古邑 万緑河源”的城市形象定位,积极实施客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客家文化研究,把客家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客家文化工作有政策保障,有措施落实。今年四月,河源启动了“古村落文化行”活动,聘请省有关专家和报社、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用了1个多月时间走遍河源的20个“广东省古村落”,深入探寻、挖掘河源市古村落的历史变迁、人文景观,让更多的人瞭解、阅知河源市古村落,新闻媒体还统一开设“河源古村落文化行”栏目,以专版形式推出报导,让河源人民群众确确实实地享受到了近年客家文化发展成果。

  “下冷”是指县级以下主要是镇、村两级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往往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还得不到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镇、村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只想到要上级拨经费来保护和维修古村落,一些职能部门对古村落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模糊,还未能从历史传承、文化沉淀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渊源古村落的宝贵价值,未能以长远发展的眼光依法加以保护利用,缺乏古村落保护的规章制度。加上当地一些村民对古村落自觉保护不够,以致古村落在近十多年来遭人为破坏比较严重。

  2.历史性自然老化造成河源古村落老房子的自然颓败和无力修复

  古村落老房子包括以前的有钱人的大宅、祠堂、庙宇等等。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年代的久远,再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坏,河源不少古村的老屋被遗弃,有的古宅已经老旧破败得灰头土脸、墙体开裂,有的祠堂庙宇也残破不堪。同时,在古村落中出现了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不和谐的各类现代石屎楼建筑,鹤立鸡群,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原风古貌。

  3.现代化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使河源古村落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村民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构成了古村落保护的内部矛盾。由于现代生活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河源地区古村落原有的基础设施、房屋格局和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地村民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近十多年来,河源地区不少年轻人离开古村走向城市,许多古村老屋被遗弃,古村落大量空心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4.农村人口不断增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

  河源古村落因古代经济、人口、地形所限,空间一般不大,容量有限。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居住的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老屋人口拥挤,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垃圾污水遍地,直接影响了古村落原来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和村民日常生活质量。许多有钱的村民都搬到离古村不远的新建小区居住,古村留下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古村落的基础设施也就更缺乏保护和管理。村民外出务工也造成的老宅空巢现象,加速古村落的颓败和老房子的倒塌。

  5.缺乏保护利用经费

  古村落是河源农村乡土建筑的聚居地,是客家乡土文化,风俗和建筑的结晶,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受到目前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古村落缺少保护和发展发资金,不少古村落只能任自然摧残和人为破坏而日趋破败。同时,由于村民大量搬离,古村落面临“空巢化”,随之而来还有严重的古村落建筑构件和文物被盗窃的问题。

  三、加强河源市古村落保护的几点建议

  1.切实提高河源古村落保护意识

  河源古村落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沉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河源古村落,不仅体现了客家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岭南文化的融合和发展的关系。以前谈客家文化的时候,比较多地谈到农耕文化,而河源的古村落,也可以看到客家人经商的传统。重商的传统、开拓的精神也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河源客家受广府文化影响的体现。因此,河源古村落既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珍贵的民族遗产。要强化保护意识,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尤其要加强对河源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2.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成立河源市古村落保护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解决河源古村落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开展古村落文化保护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制定规划、落实经费、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工作。

  建议成立河源市古村落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河源市古村落申报工作,负责全市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业务指导、项目论证和宣传联络等工作。促进河源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快保护和开发河源古村落的步伐和力度。

  3. 要认真抓好河源古村落保护的全面规划

  要科学规划,精心准备,遵循“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目前,河源市大多数古村落的原貌还基本保存,村中建筑风格独特、民风民俗淳檏、乡土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优雅。因此,要保护和开发古村落,首先要邀请有关专家,制订河源古村落开发建设规划,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划定古村落的保护范围,树立古村落的保护标志,做好古村落的保护档案,控制好古村的用地,在保护好古村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龢利用,并按计划分步骤抓好实施。

  4. 保护优先,合理开发,不能过度开发破坏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古村落与发展文化旅游相结合

  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是河源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从现代旅游来看,古代村落也是旅游业一个重要依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对古村落也有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到河源古村落参观,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古村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可观性较差。事实上,大部分河源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规划准备阶段。因此,河源一定要保持古村落的原味,加强古村管理和规划,改善服务,进一步完善古村落的各项旅游配套设施和加强包装策划与宣传推介。建议把古村落的开发建设列入河源文化旅游招商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不断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设立河源市古村落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河源市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

  河源市将用3至5年时间,每年投入900万元,对全市的古村落、古遗址进行全面修缮。但这笔经费还远远不够。

  建议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古村落文化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拓宽开发利用古村落的筹资渠道。开发古村落不只涉及到村镇、文化部门和旅游局,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协调解决问题较多,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村镇、文化旅游部门的投入。必须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古村落人居环境;采取市场运作方法,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扩大对外合作,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古村落。要开拓以政府投入,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及古村自筹经费及社会各方面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6.突出特点,丰富内涵,避免出现古村落雷同开发的情形

  苏家围是河源最早开发的古村落,现在是河源旅游的一大品牌,其开发模式,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对河源其他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有参考意义。建议以客家文化为着力点,打造河源古村落品牌。充分挖掘、系统保护、科学开发河源的客家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客家古邑”品牌,在对河源市古村落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立档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河源市古村落丛书。将保护开发工作与传承客家文化、发展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文明新村结合起来,推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保护古村落,最重要的是靠当地村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靠民间的力量,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古村落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村民龢民众自觉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因此,要加快河源市古村落保护体系建设,推动古村落保护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要加强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对古村落文化、民俗、旅游方面的宣传报导,从各方面提高河源古村落的知名度。这对于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河源市的第三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河源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黄淼章(广州市政协文史学习委,研究馆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