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丰子恺在广西抗战文化活动中的贡献

  【中文摘要1938年6月,丰子恺率全家从长沙来到广西桂林,曾在桂林师范学校、迁移中的浙江大学任教,在广西的桂林、宜山、环江、河池等地工作和生活过, 1939年11月前往贵州。在广西的一年多时间里,丰子恺以强烈的民族感和高度的政治热情投入抗战宣传工作,留下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

  【关键词丰子恺广西抗战时期贡献

  Abstract: In June 1938, Feng Zikai and his whole family come to Guangxi Guilin from Changsha. He had been a teacher of Guilin Normal School which was the moving Zhejiang University in war and had worked and lived in many places of Guangxi, such as Guilin,Yisha,Huanjiang,Hechi etc. In November 1939, he had move to Guizhou. For over a year in Guangxi, Feng Zikai devotes himself to the propaganda work of War resistanc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and highly political enthusiasm and leaves an unforgettable much-told tale.

  Key words:Feng ZikaiGuangxiAnti-Japanese War periodContribution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括》、《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1938年6月,丰子恺率全家从长沙来到广西桂林,曾在桂林师范学校、迁移中的浙江大学任过教,在广西的桂林、宜山、环江、河池等地工作和生活过, 1939年11月前往贵州。在广西的一年多时间里,丰子恺以强烈的民族感和高度的政治热情,用创作抗战漫画、讲授艺术理论、编着艺术文集、推崇音乐艺术等形式,无私无畏地投入抗战宣传工作,留下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

  一、创作漫画宣传抗战

  丰子恺以漫画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作为中国漫画的先驱,他的漫画作品多以儿童为题材,反映社会现象,内涵深刻,富有童趣、幽默、睿智。1925年,丰子恺加入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张反映人生,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对丰子恺有着不小的影响。故他主张艺术要大众化,要现实化,呼吁中国画家们到红尘间来高歌人生悲欢,使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愈加密切。抗战爆发后,一向提倡艺术为人生服务的子恺先生,表示“宁做流浪者,不为亡国奴”,先后着文表达他的态度。他在《粥饭与药石》中写道:“我们要以笔代舌,而呐喊‘抗敌救国’!我们要以笔代刀,而在文艺阵地上冲锋杀敌。”他把笔触对准了整个抗日战场,创作的漫画充分反映了在日寇铁蹄下的民生苦难,揭露了日寇罪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恨和誓死把日寇赶出中国的信心和决心。如作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画面是中国一个入夜的市镇,人们正入梦乡,却惨遭日寇机群的袭击轰炸,一幢幢屋宇被炸毁,火光中断壁残垣,血泊中横竖着死难的同胞。在一幅画里,我们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在荒僻的山野里,一大群我们的同胞在逃难,老老小小都有,还携带着箱笼什物,但神情之间,毫无难色,上面题着词:“虎入中原,万人皆失所,但得徐民害,不惜流漓苦。”这些作品笔锋犀利,通俗易懂,很有鼓动性。故他的漫画成为抗战的武器,是抗战的先锋。正如他本人所说的:“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因为它的宣传力顶鋭利……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可以说:‘百篇文章不及一幅漫画’。”

  在桂林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丰子恺先生常常以桂师教师身份,用美术服务于广西的抗战。他除了自己画抗战宣传漫画外,还直接指导“壁报漫画组”学生画抗战宣传画。1938年11月28日,为宣传保卫大广西,桂林师范学校决定停课两周,丰子恺担任壁报及漫画指导。丰子恺作抗战宣传画四幅:《欢送》《保国》《轰炸》《凯归》。其中《轰炸》尤令人难忘。丰子恺在日记中记述:“昨日下午吾在桂师教室,将自作宣传画悬壁上,以示漫画组诸生,忽闻哄堂大笑……我问学生‘笑什么’?有人答曰:‘没得头’。原来四幅中,有一幅描写敌机轰炸之惨状者,画一母亲背负一婴儿逃向防空洞,婴儿的头已被弹头切去,飞向天空,而母亲尚未知之,负着无头婴儿向防空洞狂奔……你们那组人正在对着所画的无头婴儿哄堂大笑的时候,70里外的桂林城中,正在实演这种惨剧,也许比我们画的更惨……城中的惨状,你们去想象!现在你们还能哄堂大笑吗?”〔1〕随后,指导学生画抗战漫画40多幅,并将漫画作品拿到学校外广为张贴,宣传抗日。

  丰子恺除自己创作漫画作品或指导学生画漫画作品进行抗战宣传外,还以举办漫画展的方式进行宣传。画展紧紧围遶抗战主题,展出的作品笔触新颖独到,画面明朗檏实,通俗易懂,充满了抗战的虎气,时代的生机,鼓舞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抗战斗志,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促进了广西漫画运动的广泛开展。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战斗作用,是我国漫画史和美术史中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二、讲授艺术理论宣传抗战

  丰子恺很重视艺术教育宣传的功效,到桂林后,他给广西省教育厅在桂林组织的 “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 的学员讲授艺术理论〔2〕,大受欢迎。后来,他把讲稿整理成《桂林艺术讲话之一》、《桂林艺术讲话之二》、《桂林艺术讲话之三》、《艺术必能救国》等文,收入1941年10月成都普益图书馆印行的《子恺近作散文集》中。在这些讲话里,丰子恺把艺术比作金鸡纳霜(即奎宁丸),外面吃起来是甜的,好像糖果之类的闲食,而其实里面的药,能歼灭病菌,使人健康。强调了艺术在提高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它能给人一种美的精神,纯洁人的灵魂。他提倡艺术要现实化、通俗化和大众化,反对那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颓废艺术。他在《丰子恺论艺术》中写道:“我在太平时代谈艺术,只是暗示地讲它的陶冶之功与教化之力的伟大,没有赤裸裸地直说。但在现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不得不打开来直说了。我们现在抗战建国,最重要的是精神团结。四万万五千同胞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大家能克制私欲而保持天理,大家好礼,换言之,大家有艺术,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所以我谈说‘艺术必能救国’。而要使抗战艺术具有宣传力,必须‘取用浅显易解的形式,务使农夫、工人、小学生都能懂得’”。故他授的理论课,深入浅出,使不同层次的听众均受益。除此之外,他还以身作则积极开展艺术兴学、艺术救亡和艺术建国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他在1938年12月9日的日记里说:今明二日,学生在两江宣传抗战……我与雨三及蒋先生率队到圩,正值闹市。学生分班在街道宣传,或贴漫画,或讲演。……圩上有戏院,可容数百人。吾今日始见之。因今夜学生借此场表演抗战剧,我与雨三去接洽也。”〔3〕当时丰子恺“足烫伤未愈”,仍然带领学生上街以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实践宣传抗日,也算是以身作则在艺术教育中对民众进行爱国教育。正如他对朋友萧而化说的:“我等生活不安定,在今日实是小事,决不可因此而懊丧或灰心。因懊丧与灰心无救于事,反而损伤元气,最下策。……今日吾民族正当生死存亡关头……吾等要自励不屈不挠之精神,以为国民表式。此亦一种教育,此亦一种抗战。”〔4〕 “表式”即表率,丰子恺确实以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表率,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与人格。为广西抗战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编着艺术文集宣传抗战

  丰子恺在桂林期间,从未间断过编着艺术文集进行抗战宣传这一工作。完成了《漫画日本侵华史》、《抗战漫画集》、《漫画阿Q正传》、《客窗漫画》、《子恺漫画近作集》、《东厢社会》、《画中有诗》、《世态画集》等艺术文集。其中,编着《漫画日本侵华史》是丰子恺在抗战爆发后就萌发的计划。在其所着的《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里,曾经说到他在抗战开始时所做的工作:“犹记得我同你相处的最后一日:那是去年十一月六日,初冬的下午,芭蕉还未凋零,长长的叶子要同粉墙争高,把浓重的緑影送到窗前。我坐在你的西室中对着蒋坚忍着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一边阅读,一面札记,准备把日本侵华的无数事实用漫画写出,编出一册《漫画日本侵华史》,照《护生画集》的办法,以最廉价广销各地,使略识之无的中国人都能瞭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这个计划在广西期间总算实现了。他真正用他的所长从事着爱国宣传。

  《大树画册》是丰子恺到广西宜山后,将其在抗战以来的漫画收集起来编着的,交由上海文艺新潮社出版。以画册中第一幅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絶。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为题旨,取名《大树画册》。他把中国比做“一棵大树”,认为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不过是暂时的,就像大树被砍伐了树干枝条,但只要根基还在,总有一天重发生机。王西彦在《辛勤的播种者——记丰子恺》中说:丰子恺“创作了更多别样的画,收容 ‘八·一三’事变后创作的作品《大树画册》就是一个显着的例子。在这个画集里,你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杀敌归来的空军,是报导‘我军大捷’的壁报,是被敌军炸去头颅的母亲、孩子和妇女……看起来,曾在《护生画集》劝戒杀生的子恺居士,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屠杀,也已经破了‘杀戒’,主张用正义的暴力去对付非正义的暴力了”。 此时的丰子恺完全是一个斗士,在他的作品里,民众看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希望,读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从而激发起投身抗战的决心和热情。

  四、推崇音乐艺术宣传抗战

  丰子恺多才多艺,不仅画画得好,而且在音乐等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在桂林期间,他除了利用美术宣传抗战外,还非常重视音乐艺术在鼓动民众起来抗战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音乐是“艺术中最活跃、最动人、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是“艺术中最能直接地精密地接触人间的精神生活的”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感情的最直接的发表”,“是一切艺术的先锋。”它不像文学,“没有声音,只是静静地躺在书铺里待人去访问”,也不像演剧“限于时地”,美术“也受着与上述两者相同之的限制”。唯其音乐的宣传力“普及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5〕。他在桂林师范学校任教期间,虽然教的是图画、国文两课,但他对音乐课特别关心,曾向校长建议说:“音乐最好专聘一人。此艺术有关群众精神及民气,比美术更重要,非专请一富有艺术修养之人掌教不可。抗战建国之时尤不可忽。”〔6〕又建议增加音乐课为每周两小时,“此课与体育课相似,必须团体练习,不宜个别自修,故宜照体育课例始终两小时也。”1938年11月,他应桂师校长唐现之之请,为桂师校歌谱曲;随后,又应全县(今桂林市市全州县)国民中学校长蒋奇芬之请,为该校校歌作词谱曲,在校歌里巧妙体现了他全面塑造完整健康灵魂与体魄的艺术教育理念。

  丰子恺十分推崇抗战歌曲。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他热情洋溢地赞扬了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在群众中得到的广泛流传:“抗战以来,艺术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絶于耳。”他在武汉期间还创作了一首抗战儿童歌曲《幼女之愿》的歌词,请人谱了曲,发表在1938年5月16日的《文艺阵地》上,鼓舞人们抗日。

  在广西的一年多里,丰子恺置身于抗日的洪流中,积极从事抗战时期的文化艺术工作,尽情发挥着他各方面的才能。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不仅是艺术家、教育家,更难得的是一个斗士,一个始终站在抗日前线的斗士。他曾对宋云彬,吴欣奇等友人说:“我虽未能真的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画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暴寇之痛恨,军民一心,同雠敌忾,抗战必能胜利。”柯灵在《抗战中的丰子恺先生》一文中评论此时的丰子恺说:“他本来不是一个革命家,但战后呢,由我看来,却是很积极的人。虽然不免老朽,不曾上前线杀敌,但已经是一位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可敬战士,他勇敢、坚决、乐观,和一切的战斗者一样。作为证据的,是他一年来的行动和言论。用惨不忍睹的画面强烈地控诉了战争践踏人性摧残生命的罪恶,揭露日寇暴行,以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抗战时期的广西正是有了象丰子恺这样数以千计的文学艺术家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宣传抗日,宣传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为之艰苦奋斗和默默奉献,才成就一个闻名全国的“文化城”。可以说,广大文化工作者功不可没。

  谭小荣(桂林博物馆,馆员。)

  注释:

  〔1〕丰子恺:《教师日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页43。

  〔2〕丰一吟:《潇洒风神:我的父亲丰子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同注〔1〕,页57~58。

  〔4〕同注〔1〕,页57。

  〔5〕丰子恺:《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艺术园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页348。

  〔6〕同注〔1〕,页75~76。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