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桂林博物馆馆藏明代梅瓶三百多件中,明代早期瓷梅瓶8件。这8件明代瓷梅瓶,由于数量少,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试根据它们的用途、类别、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明代梅瓶特征文化内涵
Abstract: There are 8 pieces Mei vase of early Ming dynasty in the collection of Guilin museum. And because of the small quantity among more than 300 pieces of unearthed Mei vase collection they are not gained enough concern.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its usage, category,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Ming DynastyMei vaseCharacteristicCulture connotation
桂林博物馆共藏各类梅瓶三百余件,其中各式陶梅瓶67件,以青花为主的各色瓷梅瓶252件,明代早期的瓷梅瓶只有8件。根椐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多年来进行抢救性发掘掌握的情况看,静江王陵墓群中,明代早期的墓葬里少有发现瓷梅瓶。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梅瓶,早期的仅有两件哥釉梅瓶,6件宣德时期的青花梅瓶。由于数量较少,没能得到学者们的足够关注。故本文试就本馆明代早期瓷梅瓶的用途、类别、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
一、梅瓶的用途
梅瓶是一种口小、颈短、丰肩、腹圆、腰敛、胫窄,具有盛酒、插花、陪葬等多重用途的瓶器。它起源于唐代,于宋元和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梅瓶的轮廓不变,特征不变,但用途有些变化,造型也各有不同。
梅瓶最初为实用器,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宋代的经瓶即梅瓶,是盛酒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大多用于盛酒或其它液体物质。如宋代磁州窑生产的梅瓶,其肩部开光内有“清沽美酒”四字。在其它一些梅瓶中,还发现有“醉乡酒海”字样。桂林窑址中也出土过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字样的梅瓶残件。上海博物馆所藏两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一瓶腹部书写“清沽美酒”,另一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均表明瞭梅瓶的贮酒功用。
从明代墓葬的出土资料得知,明代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也有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葬品中的梅瓶有些是墓主生前的陈设装饰品。
二、桂林博物馆馆藏明代早期瓷梅瓶简介
图一明哥釉梅瓶
1.明哥釉梅瓶
该瓶原是一对,于1980年由桂林市公安局破获李双才抢劫银行案后破获李双才盗墓集团时缴获。同时缴获的还有一对青花荷鱼梅瓶。此瓶为该集团在桂林尧山静江康僖王朱任昌长子朱履祥(明静江安肃王)夫妇合葬陵墓盗取。可惜的是公安机关在围捕李双才时,其母为销毁罪证,打碎了一件哥釉白瓷梅瓶,另一件青花荷鱼梅瓶也被打破(已粘补)。该瓶口径51厘米,高32厘米,底径11厘米,腹围585厘米,整瓶造型檏素大方,凝重厚实,圆口短颈,丰肩圆腹,足微收,平底,釉色明亮,素身,冰裂纹清晰可辨(被打碎的那一件冰裂纹稍浅淡)。瓶内还有几块乾枯风化的槟榔碎片,这些早已乾枯风化的随葬槟榔碎片,对研究明代桂林经济文化及墓葬习俗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二明青花人物大梅瓶
2.明青花人物大梅瓶
明青花人物大梅瓶(2件)于1972年由桂林市文管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对静江安肃王夫妇合葬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此前该墓曾多次被盗)出土。这两件梅瓶造型完全一致,瓶体工整端正,美观秀雅,胎体厚重,瓷质细腻,釉色匀润,小唇口,圆台状短颈,颈下部外斜,丰肩圆腹,腹以下至足渐收,平足沙底。高382、口径6、底径11、腹圆653厘米。其中一件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整器图案共分四层,各层间以弦纹分隔。各层分别绘青花龟背锦地纹、青花波涛开光海马纹、青花山水人物(携酒寻芳)图、青花海波纹。另一件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破碎已粘,估计为盗墓者所损)造型尺寸跟携酒寻芳瓶相同,颈部、肩部和胫部图案也完全相同,只是腹部主题图案绘青花西溪问樵图,两瓶风格相近,一文一武,人物走向相反,文武合璧,当为对瓶。两瓶构图精妙,人物形神兼备,生动逼真,笔法洗炼,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这两件梅瓶为明宣德官窑瓷器。
3. 明青花荷鱼纹梅瓶
图三明青花荷鱼纹梅瓶
明青花荷鱼纹梅瓶(2件)亦为明宣德瓷器。这二件梅瓶与明哥釉梅瓶一起,于1980年由桂林市公安局破获李双才抢劫银行案后同时破获李双才盗墓集团时缴获,其中一件也被李母打破(已粘补)。这两件梅瓶造型古檏凝重,厚实大方,圆口短颈,丰肩圆腹,足略收,平底,釉色沉稳,高384,腹围655,底径11厘米,各层纹饰均用弦纹分隔为四组青花图案。其中青花富贵有鱼梅瓶分别为青花变形回纹、青花缠枝莲纹、青花荷鱼图(荷花及草鱼、鳜鱼各一条)、青花水波纹;青花年年有鱼梅瓶腹部主纹饰为两条鲢鱼,其它图案跟富贵有鱼图梅瓶相同。
4.明青花人物梅瓶
图四明青花人物梅瓶
明青花人物梅瓶(2件)为明静江王陵出土,是明宣德民窑仿官窑瓷器。其中,青花仕女扑流萤图梅瓶造型敦厚凝重,圆唇口,短束颈,肩较丰满,腹以下渐收,至底稍外扬,胎体厚重,胎质洁白致密,腹部接痕不明显。器里修胎规整,无釉,衔接处有一圈明显白泥凸起,糊米底,底外心微凹。釉面泛青,滋润而多桔皮纹。通体青花以弦纹分隔成四部分,分别为卷草纹、折枝花纹、仕女扑流萤图、变形莲瓣纹。青花发色偏灰,有晕散,也有小铁锈斑,但并不凹入胎骨,器高31,口径6,腹胫185,底径112厘米。
另一件青花蕉叶题诗图梅瓶,器高30厘米,圈足内边为浅二层台,腹部主纹饰为仕女蕉叶题诗图,其余特征与青花仕女扑流萤图梅瓶相同。
三、桂林博物馆馆藏明代早期瓷梅瓶的特征
1.胎釉 这些梅瓶胎质精密细腻,胎体凝重厚实,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而且多为白中泛青,俗称“亮革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又称“糯皮釉” 。
2.青料 用国产料,青花发色较灰闇,有晕散。
3.造型 小口,多为卷唇口,丰肩、圆腹、短颈,沙底平足,足略收。
4.纹饰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之感。其构图概括、夸张,增强了装饰性。
四、桂林博物馆明代早期瓷梅瓶的文化内涵
1.吉祥文化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说白了,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因此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追求吉祥。趋吉避害,人皆有此心。而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藉以传达心声的道具。
当人们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时,吉祥符号、图案便应运而生。我国古代瓷器上的吉祥图案,多为龙凤、飞禽走兽游鱼爬虫及十二生肖和植物等等,如松、竹、梅表示岁寒三友,天竹、南瓜、长春花代表天长地久。桂林博物馆馆藏明代早期的青花荷鱼图梅瓶图案中,鳜鱼寓意“富贵有余”;鲢鱼寓为“连年有余”。
2.典故
青花人物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大梅瓶,绘一高士神态怡然,坐骑徐行,从其衣着服饰看应为朝廷官员。马前一琴童挟琴引路,马后一仆人肩担酒食随行。远处群山滴翠,碧水缓流,整图构图精巧,形神兼备,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古代文人画中常有“携酒寻芳”“携琴访友”这类题材出现,这与历史上的一些故事有密切联系。比较典型的有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咚声里,弥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明代早期,政府为了休养生息,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制瓷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使明初的青花瓷器在继承元代的基础上,不断的有所创新,而这一时期的青花梅瓶也便有瞭如永宣年间这样的具有独到之处的精良之作。
赵戈茸(桂林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张子模主编:《明代藩封及静江王史料萃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