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市地质龙脉与城建规划初探

  【中文摘要本文将地质学理论引入到传统风水学里进行研究,提出“地质龙脉”崭新概念。并结合广州地质客观存在,研究和总结自然规律,发现了一条纵贯广州市长156公里的地质龙脉,并对其形态特征和对当地山水风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还对广州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些纲领性的原则和城市中轴线的长远历史性的规划纲要。

  【关键词城建规划中轴线地质龙脉广州市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geolog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traditional Feng Shui research, and then proposed a newl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Geological Dragon”.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y of Guangzhou exists objectively, research and summarize the laws of nature, found a longitudinal Guangzhou mayor 156 kilometers Geological Drag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l landscapes control undertook the system studies. Also in the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itys long-term historical outline.

  Key words: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Central axisGeological DragonGuangzhou

  一、 地质龙脉的定义

  传统风水学认为,“绵延的山脉就是龙脉。”据地质学研究,地殻的造山运动可以在一个地区形成许许多多的山脉,而众多山脉论其外形和内质都显着不一样。比如,有的外形雄浑神奇,内质坚硬无比;有的外形平庸无奇,内质松软不固;有的外形圆润高崇,内质藏宝而厚重……。它们虽然都是山脉,但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或变质作用,其本质是有根本的区别,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单说“绵延的山脉就是龙脉”是不完全的。如果把地质学理论引入传统“龙脉”中来研究,我认为作为“龙脉”,应该具备地质地理结构的优越性和独特性,还应该对一个地区来说在生态景物上具有制约性和承载能力。即为龙脉其形应是长条状或带状的。

  因此,可以为龙脉下这样一个科学定义:地质龙脉是指地质地理结构非常优越而独特的,能够控制和承载一个地区生态风景特色的绵延的山脉或奔腾的江河,呈长条状的巨型自然地带。

  二、 广州市地质龙脉走向、形态及规模

  广州市有没有地质龙脉?我在对广州市地质遗迹进行长达6年的研究中,发现“无论从美学角度看或科学角度看或可保护角度看,广州市都是一块充满神奇的大地”(《广州市地质遗迹研究》(地质出版社,2008)),广州这块“充满神奇的大地”,是有地质龙脉的。

  1.广州市地质龙脉定位

  GPS定位:北纬N23°39810′~22°41523′,东经E113°48840′~113°15232′。地理位置从天堂顶(从化市)开始向南→大尖山、白水寨(增城市)→银龙顶、凤凰山(增城市)→玉枕(增城市)、大金山(从化市)→分水、田心(从化市)→九龙(萝岗区)→帽峰山(白云区)→龙眼洞(天河区)→白云山(白云区)→越秀山(越秀区)→海珠石处入珠江(海珠区、荔湾区)→经黄埔(黄埔区)→莲花山(番禺区)→大小虎山(南沙区)→黄山鲁(南沙区)→龙穴岛入伶仃洋。穿越广州两市九区。

  2.广州市地质龙脉走向

  北段总体走向为南西SW210°,南段总体走向为南东SE135°。首先从天堂顶向南西方向奔腾而来,到海珠石处珠江边惊然向南东转折顺珠江婉曲而下至龙穴岛潜入南海。九连山是这地质龙脉的祖宗山,天堂顶是其父母山,父母山即来源之山也!

  3.广州市地质龙脉形态

  形态呈长条带状,曲伏有致,婉转变化出奇。北段形态似飞剑般朝古羊城直飞而来,可谓之“来龙”;南段形态突变,方向突变,似急流旋转潜入江底,并顺水悠然婉曲回海,可谓之“回龙”也!总之,其形具有带状弯曲、其态具有起伏潜藏、其势具有奔腾活跃,是为形态总特点。

  4.广州市地质龙脉规模

  以地质龙脉中轴线为准,从起点天堂顶至珠江石处,测得长82km,再从珠江石处至龙穴岛止测得长74km,两段相加得总长156km。从地质龙脉中轴线向东西两侧所占宽度不一,最宽处(起始处至大尖山)8~10km,最窄处(黄埔)2km,一般为3~7km,取其平均宽度为5km。地质龙脉总面积为156×5km=780km2。可谓之“巨龙”也!

  三、 广州市地质龙脉地质地理结构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1.地质结构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A.地质历史古老。在地质龙脉所经之地的增城玉枕、白云区帽峰山、南沙区黄山鲁等地出露有深变质岩: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距今18亿年前的中元古代,代表广东及东南沿海最古老的地质记録。在增城的银龙顶、白云区的白云山、越秀区的越秀山、南沙区的龙穴岛均出露有结晶石英片岩,为6~8亿年前的晚元古代震旦纪地层。证明这条地质龙脉的历史非常古老。

  B.出露有齐全的三大岩类: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如A所述,在帽峰山、黄山鲁及白云山、龙穴岛等地出露的片麻岩及结晶石英片岩均为变质程度很高的变质岩。此外,在这条地质龙脉的发源地天堂顶为古生代泥盆纪海相沉积岩:石英砂岩,在从化分水田心、白云区龙眼洞、海珠石之珠江及番禺莲花山下部均为浅海滨海相沉积的沉积岩:石灰岩及砂岩。在增城大尖山及从化分水田心等地出露有岩浆岩:花岗岩及火山熔岩。

  C.地层显示“四代同堂”。元古代地层(玉枕、帽峰山、白云山、越秀山、黄山鲁、龙穴岛)、古生代地层(天堂顶、大金山、九龙、龙眼洞)、中生代地层(大尖山、江湾一带的珠江底部、莲花山底部)、新生代地层(莲花山第三纪以及各处所见的第四纪)。这四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在这地质龙脉上时隐时现,证明这条龙脉经历了这四个地质时代,每个时代都打上了刻骨的印记。

  D.具有最完美的地球演化三部曲:地槽、地台、地洼。以深变质的片麻岩、结晶石英片岩为基底的地槽构造层、以滨海浅海台地相沉积的石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为盖层的地台构造层、以大陆相洪积和火山碎屑堆积成因的磨拉石建造构成的地洼构造层,分别代表了地殻演化从活动性质的地槽演化到稳定性质的地台再演化为剧烈活化的地洼这三部曲。反映在时间上是:从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志留纪末为地槽演化阶段,从晚古生代泥盆纪至中生代中三叠世末期为地台演化阶段,从中生代三叠纪晚世一直到现在为地洼演化阶段。

  E.广(州)从(化)大断裂能生出温泉造福人类而没有破坏性地震为害。这条地质龙脉的北段西侧为广(州)从(化)大断裂同向相伴,这广(州)从(化)大断裂自震旦纪至今一直在活动,在北部从化与增城由此生成一系列温矿泉造福人类,但自从有人类记録以来这条断裂带没有发生过六级以上的地震破坏生态威胁人类。究其原因是断裂性质为张性,即开放性应力场。再者,这条地质龙脉的南段北侧为广(州)罗(浮山)大断裂及珠江狮子洋大断裂与之同向相伴,这两条同向相伴的大断裂生成时代也很古老,至今也有活动,但是也没有造成大地震破坏生态威胁人类,究其原因也是断裂性质为张性,即地应力处于开放性状态。张性断层是表现为地应力不断释放,不致于使地应力聚集达到最大挤压地层至断突发大地震。

  这条地质龙脉所具有的A、B、C、D、E五个方面,说明其地质结构是非常的优越和独特,是一般地区不可比拟的。

  2.地理结构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地理结构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主要反映在地貌单元类型齐全而非常有序。从地质龙脉起始端的天堂顶到龙穴岛,海拔从1210米到0米,地貌单元依次为中低山区、山间盆地、丘陵、平原、江湖、海洋。这条地质龙脉地貌的演化和发展,代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地貌的演化和发展。在地貌外在形态反映岩石内在成因上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例如天堂顶锯齿状山峰,反映了海相沉积砂岩内在成层重叠组构特征;大尖山虎牙状锥形山峰,反映了陆相火山喷溢堆积熔岩的内在火山机构特征;银龙顶(凤凰山)刀斧状奇异角峰,反映了震旦纪结晶石英片岩在变质作用中的强烈挤压以及重结晶而坚硬的物质特征;多处可见的球状风化反映了花岗岩内部矿物分布均匀以及致密块状构造特征,如此等等,这一特定的气候条件对岩石风化作用所表现出的理性美、感性美非常独特。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由不同地貌单元所组成的自然风景,如此的条理性、规律性、独特性,在这条地质龙脉展示的长轴画卷中均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3.地下宝藏生成条件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著名矿床学家翟裕生院士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有机界的精华是人的大脑,无机界的精华是地下矿藏。地质学者都知道,地下矿藏的生成是必须具备非常优越的地球化学条件和地球物理条件的,而且每个矿床的生成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据前人资料,在这条地质龙脉的起始端至大尖山及其两侧生成有金、银、铜、铅、锌、钨、锡、钼、铋、钴、镍、铌、钽、稀土稀有等十多种有用矿产,如七星屯金矿床、车洞铜铅锌金银镓锗锡钨多金属矿床、灵山铌钽铁锡钨矿床、拖罗稀土矿床、猫子坪黄玉宝石矿床、龙潭河铌钽矿床、猫子坪锡矿床、千家村钴镍矿床、牛明地钴镍矿床、猫子坪磁铁矿床、桂峰钼铜钨多金属矿床、猿啼岭钨钼矿床、桃源钨铋铜锡矿床、白茫潭钨铜锡多金属矿床、白茫潭砷锌矿床、凤凰大径铅锌矿床、香茹坳铅锌银矿床、跌死狗铅锌银矿床、上坪金矿床等等非常密集的金银铜铅锌钨锡钼铋钴镍镓锗铌钽铁稀土稀有宝石矿床共生,既代表了这条地质龙脉非常优越而独特的多金属矿床生成地质条件,又代表了著名矿床学家翟裕生院士提出的中国成矿系统叠加与多成因矿床特色这一重大矿床学说理论所揭示的科学事实,这在全球是独特的。

  4.众多地质遗迹代表地质龙脉的地质地理结构是非常优越和独特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评审委员会的一位顶尖级科学家曾经说过: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地质遗迹最多,说明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的地质地理结构最优越。广州市地质龙脉上的地质遗迹的确很多,自北至南有天堂顶—白水寨国家级地质遗迹、大金山市级地质遗迹、帽峰山省级地质遗迹、白云山省级地质遗迹、鹿湖市级地质遗迹、花果山市级地质遗迹、越秀山省级地质遗迹、东湖市级地质遗迹、赤岗塔市级地质遗迹、莲花山国家级地质遗迹、大虎山市级地质遗迹、小虎山市级地质遗迹、万顷沙省级地质遗迹、黄山鲁市级地质遗迹、龙穴岛市级地质遗迹。在这地质龙脉上一共有15个地质遗迹,其中国家级地质遗迹2个,省级地质遗迹4个,市级地质遗迹9个。这些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可保护价值都很高,而且这些不同级别的地质遗迹都在两年前就经过国内权威专家评审认定的。在地质龙脉这个长条状的自然地带能聚集有这么多的很高价值的地质遗迹,这说明这条地质龙脉也是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可保护价值的。这更进一步证明这条地质龙脉是具有非常优越和独特的地质地理结构的。

  四、 广州市地质龙脉对其生态风景特色的控制和承载

  1.地质龙脉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和承载

  在地质龙脉所经过的地区,生态系统都很完美。尤其是在北部地质龙脉起始端,生态系统非常完美,经林业部门调查有可保护的陆生动物61科158种,种子植物166科2500多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动植物种类。属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如濒危物种金钱豹、蟒蛇、白颈长尾雉等在地质龙脉的护佑下得以延续种群。天堂顶、大尖山这一带为次原始森林,热带雨林发育,被誉为南亚热带物种的基因库,承载着生物多样性演化的永续不断的生命的硕果。在帽峰山、白云山森林公园内的生态系统也很完美。南段珠江至南海里的水生动植物所建造的生态系统也不因人为破坏而不全。因此,这条地质龙脉从北段陆地生态系统到南段江河海洋里的水生生态系统都能保护得非常完美。这就是说陆生的和水生的生命系统是在这条地质龙脉的控制(保护)和承载下才得以永远延续。

  2.地质龙脉对水文气象的控制和承载

  在北段,这条地质龙脉是流溪河流域与增江流域的分水岭。地质龙脉接受着天水,储蓄着天水,同时源源不断地把自己储藏的天水无私的分给西边的溪流河和东边的增江,使这两条江河常年碧水长流。地质龙脉的地上径流是这样,地下潜流也是这样。她默默地接受、储藏天水,同时又默默地把自己的储藏水分给东西两条江河,使之永不乾涸。在南段,这条地质龙脉承受和承载着东西各条江河水道奔流而来的清水、浊水,汇聚各方众流成为一体,然后统一流入海洋,永保畅通无阻,使大地永无洪涝灾荒。这可谓地质龙脉载物利物,厚德造福于生命。

  地质龙脉对气候的作用,主要在对风向的阻挡控制。显而易见的是年年强台风进入不了广州,使广州永远不受台风侵袭和干扰。往往台风一来,不是在龙穴岛向北进入东莞、惠州,就是在珠江口转向西直插中山、江门、阳江、湛江,总是进不到广州。这种神奇的气候现象,不能不说是这条地质龙脉的功绩和作用。每当晴转雨或雨转晴,登高可观山川走势之气脉,但见这条地质龙脉之上,北段山岚紫气冉冉,南段江雾白烟蒸腾,这条地质龙脉与云雾气晕,缠绵不休,浑然一体,可谓腾龙、祥龙也!

  3.地质龙脉对山川自然风景的控制和承载

  纵观这条地质龙脉,凡所经之处必是山川自然风景最佳之地。北起天堂顶、大岭山、大尖山、石人岭、银龙顶(凤凰山)均为广州市自然风景最佳所在,有雄伟、幽静、神奇、秀丽、新鲜之五絶奇美的特色。那雄山、丽水、高瀑、幽谷、热泉、奇花、异木、鲜果……令人赞叹不已,有道是:“岭南风景三千处,五絶奇美在此间。”因此被称为是广州市的后花园。

  自然风景还有帽峰山、白云山、飞鹅岭、越秀山、鹿湖、东湖、莲花山、龙穴岛等等,均为风景明珠,旅游胜地,也是各地的千年风水宝地。时兴的珠江夜游,更称中国一絶。这条地质龙脉承载着这些灿若明珠的风景名山名水的同时,也控制和保护着这些名山名水,使之永不褪色,永葆青春活力。

  4.地质龙脉对广州市人类社会的控制和承载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在北段这条地质龙脉是严格控制着从化市与增城市的行政区界线,地质龙脉中轴线之西为从化市,之东为增城市。在中段,这条地质龙脉是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与海珠区的行政区界线,龙脉中轴线以北是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以南是海珠区。东南段,这条地质龙脉是番禺区、南沙区与东莞市的行政区界线,东为东莞市,西为番禺、南沙二区。如果说行政区界线是人为划分的,不如说是这条地质龙脉控制着人的行为意识来划分的。因为行政区不得不依山水地物地标为界。

  从地图上还可以看出,这条地质龙脉还控制着广州市的交通线路。在北段,主干交通线(G105)是从北东往南西方向的,与地质龙脉轴向一致。中段受地质龙脉所控制交通线如中山路、东风路、黄埔大道均为东西向为主。南段的主干交通线(广深高速、南沙港快速)均受地质龙脉所控制为北西至南东向为主。

  在城市建筑中,从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二千多年来,古羊城的中轴线在现今越秀山中山纪念碑—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海珠广场,虽距离较短,但与这条地质龙脉保持一致,准确地在龙    脉中轴线上,历代历朝以龙脉为中轴向两旁有序扩展,使广州很有历史文化特色。                                           

  如今,人们在羊城又确定了新的中轴线:天河体育中心—珠江大道—海心沙—广州小蛮腰塔,幷且横刺这条地质龙脉。我们这个世纪新确立了“珠江大道”新中轴线,那么下个世纪的子孙是否又要新确立什么更新的中轴线?如此下去就会出现无穷尽的中轴线,几百年后这个城市就没有中心次序了。人类行为应该顺其地质龙脉还是违背地质龙脉?另一问题是现在发现了这条地质龙脉是否需要保护呢?这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五、 广州市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1.以“一切城市建设要顺其地质龙脉,不可逆其地质龙脉”为总原则。

  2.在156公里长的地质龙脉之上,严禁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以任何理由进行工业开发、房屋建设等等任何人类工程建设。以最大力量保护这条地质龙脉,是今天和将来广州政府和人民永远的责任。

  3.在地质龙脉横向上,在北段(天堂顶-海珠石)以地质龙脉中轴线向东西两侧3-7公里范围内植树育林,形成緑色风景林带为“保护地带”;在南段(海珠石—龙穴岛)以珠江两岸之岸线向陆地延伸50-500米不等的范围内植树育林,形成沿江緑色风景林带为“保护地带”。

  4.当代具有历史性的地标建筑物尽可能就位于珠江北段地质龙脉两侧“保护地带”之外的一线地块,作为时代标记。非历史性的地标建筑物,如住宅区和一般工程建筑物只能占据二线地块或三线、四线地块,絶不能挤入一线地块。珠江南段即番禺和南沙两区之珠江地质龙脉两侧(东莞和深圳两市可参照)“保护地带”之外的一线地块,为将来发展需要暂时留空。以“一线地块时代地标建筑”为原则。

  5.以后各个历史时代的地标建筑物均以时间先后,从前靠地质龙脉地段向后逐渐排位,有序地向地质龙脉两侧扩展,形成历史年代有从靠近地质龙脉建筑物年代老,远离地质龙脉两侧建筑物年代新的有规律的广州历史建筑文化特色。

  6.凡市中的山峰、丘岗、石壁等一切自然地质体一律劈为地质公园或旅游休闲林园,要立法保护,严禁人类工程破坏。如天河区瘦狗岭、圆岗顶,海珠区七星岗、赤岗塔,番禺区十八罗汉山、青螺峰、马鞍山、浮莲岗、大夫山,南沙区龙穴岛、大小虎山、黄山鲁、万顷沙湿地,花都区赤坭,等等省级和市级地质遗迹尽快建立地质公园,大力保护这些失而不可复得的地球留给人类的自然遗产。

  7.在一定程度上要加强恢复西汉南越国文化遗迹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文化遗迹和千年商埠文化遗产。大力保护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人类文化遗产。

  8.在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南部尽力发掘恐龙遗迹。要吸取以前在吉祥路、区庄、光塔路、三元里和白鹤洞发现了恐龙蛋并立即遭到基建施工破坏的沉痛教训,今后一旦发现恐龙遗迹就要尽全力保护。力争在广州城内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分布区建立原生态恐龙遗迹博物馆,为广州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龙城文化”标新立异。

  9.在广州市北部的从化和增城二市利用天堂顶-白水寨国家级地质遗迹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天堂顶-白水寨国家级地质遗迹经地质研究在其8个方面的自然属性均达到全球稀有或国内外独一无二的自然科学境界,完全符合联合国《执行世界遗产的操作准则》的要求,完全可以申报进入《世界遗产名録》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要在从化城郊街办江村里-增城派潭镇玉枕村划线以北地区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理由的工业开发,这片土地是无比神奇的地质龙脉起始地,是广州市的后花园,要严禁自然环境被污染。其中的一切旅游设施建筑要与自然相和谐,与旅游业无关的人类工程一律避免。

  10.从现在起就要组织人员,准备在三、四年内向联合国申报广州市成为“世界双遗产城市”,即广州市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城市。因为广州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具有全球非常稀有和独一无二的特色,是完全符合世界双遗产申报条件要求的,是完全可以申报广州市为“世界双遗产城市”的。这为广州打造世界名城文化具有最直接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文化价值。

  六、 结论

  1.经过探讨,本文对传统风水学的“龙脉”引入科学观点重新研究,提出“地质龙脉”新概念,并定义为:地质龙脉是指地质地理结构非常优越而独特的,能够控制和承载一个地区生态风景特色的绵延的山脉或奔腾的江河,并呈长条状的巨型自然地带。

  2.提出广州市地质龙脉从天堂顶(从化市)开始向南→大尖山、白水寨(增城市)→银龙顶、凤凰山(增城市)→玉枕(增城市)、大金山(从化市)→分水、田心(从化市)→九龙(萝岗区)→帽峰山(白云区)→龙眼洞(天河区)→白云山(白云区)→越秀山(越秀区)→海珠石处入珠江(海珠区、荔湾区)→经黄埔(黄埔区)→莲花山(番禺区)→大小虎山(南沙区)→黄山鲁(南沙区)→龙穴岛入伶仃洋。长156公里,最宽10公里,最窄2公里,一般宽3~7公里,平均宽5公里。北段总体走向南西SW210°,南段总体走向南东SE135°,从天堂顶向西南奔腾而来,至海珠石处转东南顺珠江婉曲而下龙穴岛潜藏于南海。

  3.论证了广州市地质龙脉的地质地理结构的优越性和独特性。A.地质历史古老,B.三大岩类齐全,C.地层“四代同堂”,D.有最完美的地球演化三部曲:地槽→地台→地洼,E.张性断裂生出温泉造福人类而无破坏性地震为害,F.地貌单元齐全,山体外形感性美反映内质的理性美,G.还有金银铜铅锌钨锡钼铋钴镍镓锗铌钽铁稀土稀有十多种金属矿产密集共生,是中国成矿系统叠加与多成因矿床特色的典范,H.有15处具重大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分布其中。

  4.论证了广州市地质龙脉对生态系统、对水文气象、对自然风景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和承载能力。

  5.从地质龙脉角度对广州市将来城市建设提出了十大纲要性建议和城市规划原则。不仅是理论创新,突破城市规划旧局面,而且前瞻性、规律性、科学性、永久性和可操作性均非常强烈。既为广州市长远的城市建设规划了宏图,又为广州市近期文化打造世界名城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果按照这十大纲要去做,广州市将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地质龙脉山水城市”和“世界双遗产城市”。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为一孔之见,仅供参考。加上匆匆成文,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还要特别感谢韩小平、张超伦、郑小战等领导和同仁在成文之前的多次指导和帮助。

  刘金山(广州市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郑小战(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陈国达:《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型相》,《地质评论》第2卷第1期,北平,1937年。

  2.陈国达:《广州三角洲问题》,《科学杂志》第18卷第3期,中国科学社,1934年3月。

  3.翟裕生等:《成矿系统论:叠加成矿—中国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年。

  4.孙克勤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吴章文等:《广州市溪流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北京:林业出版社,1996年。

  6.刘金山等:《广州市地质遗迹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

  7.刘金山:《武陵源自然景观资源特征及成因分析》,《北京旅游学刊》(旅游地学专辑)1988年。

  8.刘金山等:《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广东地质》2007年第1期。

  9.刘金山等:《广州光塔路新发现恐龙蛋化石的记述》,《广东地质》2007年第1期。 

  10.刘金山:《从国内外地质遗迹研究历史中得到几点思考》,《广东地质》2008年第2期。

  11.刘金山等:《广州从化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特征及旅游开发研究》,《岭南考古研究7》,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