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篇 民进党的发展路向与大陆政策

  王昆义:开场白

  感谢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出席今天由中国评论月刊所举办的这一场论坛。今天讨论的主题是,517之后民进党的发展路向与前景,特别是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对大陆政策的走向。

  517游行是继去年830游行、1025游行之后,緑营举办的第三次大型的群众游行,也是民进党在马英九执政以后亲自主道的第一次大游行。

  这次游行的特质首先还是让大家看到“反倾中”的色彩相当浓,显然当前民进党的政策主轴还是在“反”的一面,群众运动并没有让人看到民进党提出“正”面的论述,这也许是反对党的宿命,似乎只有等到执政党出现差错,反对党才有能力去提出“正”面的论述。

  其次,这次游行虽然是“反”,但游行结束之后,民进党高雄市长陈菊随即束装到大陆访问,虽然陈菊的行动让人有些错愕,但陈菊的大陆行,未尝不是在帮民进党找出一个可以“正”面论述的机会。

  这里还可以看出民进党的一个趋势,那就是党主席蔡英文显然是站在“反”的一面,陈菊是站到“正”的一边,两个女人正分别走出“正、反”两条路线,未来这两条路线是否能“合”,将是攸关民进党能否走出一条“新中间路线”的关键,唯有“正、反、合”能产生辩证,应该才是民进党再起的机会。

  这一个简单的观察也许不是什么大道理,但应该可以提供大家一个思考的起点,所以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就先请林浊水委员发言。

  林浊水:

  517游行稳住了民进党对自己的信心

  对民进党来说,517游行的效果有两个:第一,民进党稳住了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蔡英文对自己领道能力的信心,因为一方面游行场面不小,表明民进党还有一定的动员能力(尽管根据过去的经验,这么多人的游行场面,絶对不会只有緑军参加,一定还有所谓的中间人士,甚至浅蓝的人士);二方面是游行期间发生警车撞伤人事件之后,民进党居然能够把场面控制住,使得社会对民进党可以比较放心,这对民进党明显是正面的效果。

  第二,本来大家讲好既不要把反扁的旗子拿出来,也不要把挺扁的旗子拿出来。但游行的结果是,看不到反扁的旗子,但挺扁的旗子一大堆,表明陈水扁因素对民进党还有相当的影响,使得这次游行对民进党的正面效果大打折扣。

  陈菊大陆行成功

  有助于民进党检讨大陆政策

  我觉得,陈菊的大陆之行,有可能造成两岸及台湾内部跟过去来比较,会有相当不同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首先蓝军会说,你们緑的过去老是骂我们跑中国大陆就是亲中媚共,现在陈菊去了,蓝军很庆幸终于为他们解套。但是,在我看来,并没有解套,因为緑军不是没有去过大陆,只是比较少,而且陈菊去是直辖市对直辖市级,加上是公开场合见面,她又是中常委,层级算是比较高,会变成一种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陈菊去大陆之前,本来有非常多人反对,有人认为不应该跟大陆往来;也有很多人担心被矮化。如果陈菊真的被矮化回来,我认为陈菊会很惨,但结果她在一个公开场合上,说出了“我们中央政府的总统,马英九总统”。我觉得,在两岸一个相对高层次的官方见面中,陈菊这样讲,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因此,緑营人士对陈菊的担心不见了。同时,她对马英九的称呼,国民党的党公职在大陆是做不到的,因此陈菊登陆不但谈不上为国民党解套反而替国民党加了一个新的绳套。

  对于原本认为两岸应该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我觉得他们现在对去不去大陆开始有一些犹豫,另外陈菊大陆行对緑营也会有进一步的冲击,他们会开始思考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要不要调整,要如何调整?这会使民进党产生变化。陈菊大陆行的成功,促使緑营人士思考,在维持对等尊严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尝试跟大陆来往?因此,我认为,民进党很快就会去检讨相关的问题。

  如果往这个角度检讨的话,我会建议民进党应当采取“稳健台独”的立场。这个“稳健台独”,我觉得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立场坚定,不放弃自己的台湾主体地位;第二,态度善意,避免用刺激的语言,不要让对方难堪;第三,政策弹性务实。

  民进党的大陆政策需要讨论和整合

  民进党目前被贴上标签为“锁国的政党”,这应是最近几年陈水扁走上冒进台独路线之后,社会形成的印象,其实从历史的发展,一直到现在的事实,都有太多的证据说明,这看法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在开放探亲这件事情上,大家都说是蒋经国下的决定,这点没有错,但是这个开放的发动是来自于哪里?是老兵开放探亲的运动,那时候为了要求开放探亲老兵走街头和国民党政府抗争,在这个抗争里面,有民进党的参与——民进党不只是参与,而且也因此跟一些过去从来不认识的老兵建立了关系,甚至这些老兵里面有一个干部就变成民进党的国大代表。可以说,蒋经国的开放探亲决定是民进党和老兵共同在街上冲撞出来的。

  又如,到2000、2001年的时候,陈水扁定下“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两岸政策,大幅开放两岸的经贸关系,小三通也差不多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展出来,开过去国民党政府没有开的门,怎么会是“锁国”?虽然民进党政府的开放幅度不如在野之后的国民党所要求的大,但已经远远逾越2000年前国民党政府的开放水准,这是毫无问题的。

  再如,在陈水扁走上冒进路线、主张两岸经贸要积极管理时,行政院两岸政策团队事实上尽量采取稳健的具体政策而对扁予以一定程度的“阳奉阴违”,积极和大陆沟通,为事后江陈第一次会谈有关观光客来台和定期包机协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因为陈水扁在过去既有前后不一,民进党又有对陈水扁一定的阳奉阴违,因此民进党的问题与其说是锁国,不如说是政策轮廓不明,以致于连党员都莫衷一是,因此政策的整合是当务之急。

  最后,回过头来看看陈菊的大陆行,我认为,只要台湾的利益跟尊严能够照顾到,同时可以跟中共建立互惠关系,民进党就可以大胆去做。

  总的来说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应非过去被抹黑所谓“锁国”的政策一句话可以概括,但是也不会走国民党目前在我看来是一个无厘头的开放政策。

  郑文灿:

  517游行对民进党未来发展的影响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论坛。民进党517大游行,是马政府执政一年,面对反对党跟反对阵营的一个总体检。所以,这次游行对民进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过去一年,曾经有三次大型的群众运动,一次是去年的830,那是由本土社团发起、民进党响应的一次百日呛马活动。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是緑营人士对马政府快速倾中政策的一种反弹。

  第二次是去年1025大游行。那一次是因为大陆毒奶事件造成社会的普遍反弹,除了一般的政治性社团外,还有很多的中产阶级、妇女、年轻人都有参与。所以,那次大游行呈现的是,台湾社会对于马政府的一些忧虑——有没有能力在两岸的交流过程当中,守住台湾的利益?

  而今年517大游行,其实是累积了从去年到今年各种层面的问题,作一次总体检。总体来看,这次大游行,对内巩固了緑营的基本盘,大致上确立了民进党在緑营里面的主道地位,这对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以及与马政府、国民党的竞争,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同时,蔡英文在党内的位置,也获得某种程度的确认。

  民进党应重新思考处理

  与大陆关系的基本原则

  对于两岸政策,我的看法是,总是有人受益,有人受害。在民进党的论述中,我举个例子,像民进党执政的县市,都是中南部的农业县,农业县对于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非常敏感;虽然马政府一再承诺,即使将来签订ECFA,也不会把目前管制的831项农产品开放进口,但南部农业县其实是非常紧张的,反弹也很大。

  像传统产业的劳工,或者是中小企业主,其实都有同样的感受。我甚至感觉到,中高阶的工程师跟上班族,对将来两岸签订ECFA,对两岸可能走向共同市场,或者往共同市场的方向走,都有蛮大的危机感。所以,我不认为两岸政策对于县市长选举毫无关联。这个关联性,就看双方阵营怎么去操作。

  在陈水扁执政的时代,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是毫无作为,像开放小三通、开启包机直航、开放专业人士交流,甚至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限制也有很大的变化;而执政后期以“积极管理”为主轴的大陆政策,也有一些台湾社会结构上的合理性。但是,面对当前两岸关系的新情势,没有了执政包袱的民进党,有更大的空间重新思考大陆政策,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应该秉持三个原则:

  第一,要面对“中国”。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崛起,是一个事实,中国也必须面对国际社会的一些要求和挑战。台湾离中国大陆这么近,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去面对“中国”的崛起。

  第二,要立场坚定。民进党作为一个守护台湾主权地位的政党,无论从亚太地区,或者从两岸关系来说,民进党在立场上的坚定,是确保两岸关系不致向大陆倾斜的砝码;两岸关系里面如果少了民进党,国民党的“倾中政策”就会完全失去制衡的力量,就会更大程度地把台湾推向“一中”方向。

  第三,要务实前进。随着两岸各方面的经贸文化互动越来越密切,民进党必须务实地处理每一个问题。

  不过,面对国民党在主权问题上的退让和自我矮化,未来一段时间,民进党一方面要有一个让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整合性的主权论述;另一方面要有积极性的保台运动:虽然民进党没有执政权,但是保台的观念可以跨越蓝緑、跨越族群、跨越台湾社会里面不同的群体。我认为,积极性的保台运动,可能是未来民进党的重点。

  民进党不是“逢中必反”

  但应从陈菊等的大陆行中建立与大陆交往的规则

  我认为,陈菊大陆行不是一个完全的个案,因为从2008年5月之后,国民党开放县市长登陆,之前有云林县长苏治芬登陆推销农产品,嘉义县长陈明文登陆参加交通论坛。民进党必须从每个个案当中,建立一些规则,个案累积多了,规则就会建立。

  民进党内本来对陈菊登陆的时机有不同看法,但是基于世运即将来临,加上她在大陆的表现守住了民进党的底线,对陈菊有加分作用。

  但是,尽管陈菊把登陆的政治涵意降到最低,还是有很大的值得政治上去思考的空间。最大的问题是,从之前的吕秀莲说要登陆访问,到陈菊的破冰之旅来看,民进党必须认真思考将来怎么处理高阶党政人士与大陆的人员交流问题。

  民进党中常会通过决议,517游行之前禁止党公职人员参加在福建举行的海峡论坛,对于卸任的政务官跟卸任的立法委员,也认为不宜参加,对于违反决议的人士,党内给予负面评价。但是未来若有实质的交流,或基于公务的需要,能不能够登陆,是民进党需要思考的。

  对于人员交流是否要采取“逢中必反”,或者“坚壁清野”的政策,民进党内会有很多的讨论。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曾经就民进党人赴大陆交流访问拟定要点,主要是谈如何避免不被矮化、避免陷入被统战或者宣传的陷阱等等,以及将来如何表达台湾“另外一种声音”。

  未来如果真的有登陆,如何不卑不亢地拿捏分寸,确实是民进党需要面对和深入讨论的问题。

  民进党在年底县市长选举前

  不会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

  尽管民进党内部在“中国政策”问题上有分歧,但是还没有达到南辕北辙的程度,大家都有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共识。因此,在年底县市长选举前,民进党不会有“中国政策”的大辩论,民进党不可能在选举之前去加深或扩大内部的分歧。

  由于马政府执意在今年底或者明年与大陆签订ECFA,民进党则正推动ECFA公投,朝野两党正展开一场两岸政策主道权之争,因此,緑营内部要求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的压力会减少。

  但是,这不代表蔡英文主席在走一条更激进或拥抱深緑的路线。她作为党主席,需要从民进党内不同的想法之中找到一个基准点。因此,民进党也许在政策的微调上需要累积一些个案,需要凝聚内部的共识;两岸问题对民进党来说,内部的处理是蛮重要的。假如内部不能团结,就不可能往前走一步。

  民进党不会做公开形式的“中国政策”辩论,但不代表民进党不作政策讨论。民进党未来在两岸政策上,在“反倾中护台湾”、推动保台统一战线上,会做更多努力。

  赖怡忠:

  许多民进党重要人物

  都在寻找合适的访问大陆机会

  陈菊在民进党517大游行之后马上访问大陆,实际上已经把大游行的气势和效果消解大半,同时重挫了民进党这个“反马倾中”游行的正当性。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陈菊之后,民进党内会不会有其他人跟着过去?我认为,陈菊访问大陆不会只是个案,因为民进党的确有不少前公职或者现任的党工和公职,都在寻找一个较为合适的去大陆的机会;尽管每个人去大陆的理由或动机不太一样,但是起码他们现在是等着有人把这个铃铛解下来,使他们能够去大陆。

  选举因素对民进党大陆政策辩论的影响

  根据过往经验,遇到选举的时候,民进党进行大陆政策讨论的空间比较小,因为在这个时候只要讨论就一定会有多数和少数意见,无论要采取何种方向和意见,民进党都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内部的整合,因此对选举必然产生比较负面的效应。

  但是,由于今年年底有县市长选举,明年年底又有直辖市长选举,接着2012年又有大选。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三年内民进党要进行大陆政策辩论都会变得很困难,因为整个政治的空间是比较困难的。这不是说民进党不应该讨论大陆政策,或者说民进党没有讨论大陆政策就是错的,而在于说回顾过去,民进党逆势讨论大陆政策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它在讨论大陆政策时的内容和主张上,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过去十几年来,似乎每次都有在讲,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累积,每次讨论都变成一种宣示性的行为。

  民进党要想执政

  面对大陆是一个基本条件

  民进党或台湾任何一个政党想要执政,都不可能不面对大陆,或者说面对大陆是一个基本条件。但是面对大陆跟大陆政策的重点在于,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怎么确定台湾的利益?怎么评估大陆未来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民进党要讨论大陆政策,有几个基本功要做,包括怎么评估大陆未来的发展?以及大陆未来的发展对台湾意味着什么?两岸关系会有什么结构性的变化?这些问题清楚之后,再来讨论党的其他立场就会比较清楚。

  民进党如果要成为一个执政党,必须务实面对大陆,起码要务实地分析大陆的发展趋势。

  罗致政:

  蔡英文能否巩固在党内的地位有待观察

  通过517大游行,蔡英文在党内的领道地位暂时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不是真正的权力巩固,还有待观察。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带领民进党赢得年底县市长选举。如果不能,很多人可能会伺机而动。这些人未必都要选总统,但是选党主席或者说取而代之并不是不可能。

  与国民党有所区隔

  是未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一个基本前提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社会上的考虑,“反倾中”已经成为民进党必须遵守的一块神主牌。简单讲,民进党未来讨论大陆政策的时候,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民进党的政策一定要跟国民党有所区隔(不见得要讲统独),因为如果民进党跟国民党的政策完全一样,大陆支持国民党就好了。

  在跟国民党的政策有所区隔的前提下,民进党要什么样的大陆政策?如果民进党只是把自己移向跟国民党一样的政策,那么民众一定支持更真、更明确的国民党。如果区隔性不够,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就没有什么好期待,而且对很多所谓传统40%的基本盘来讲,如果民进党跟国民党一样的话,为什么要再支持民进党?所以,区隔的重要性可能远大于整合性。但区隔性不表示所谓的急独和深緑。

  民进党可以暂时不去处理路线问题

  但不作大陆政策辩论不表示不应该有立场宣示

  民进党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之前可以不去处理路线问题,可是国民党也好,甚至统派媒体一定会逼民进党讨论一下、讨论个惯例出来,这样就会陷入人家的游戏规则、陷入人家的战场面去处理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不去做政策辩论不表示不应该有立场宣示,两者是不太一样的。民进党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之前可以不进行政策辩论,但要有一个基本看法,这样的看法可能不需要处理政策路线问题,可是基本的原则跟立场是什么,应该很清楚。蔡英文跟马英九的对话(即“双英会”),不见得要真正坐下来,但隔空的喊话跟放话是必须要有的,否则民进党永远在消极地说“反中”、“反倾中”,而不能提出替代性的政策。

  独派社团会进行大陆政策辩论民进党迟早要进行大陆政策大辩论

  民进党不去处理政策、不去处理路线,不表示深緑社团不会去处理相关问题。本土社团也必须要做一个盘整,所以本土社团也会去处理路线问题,而且可能比民进党更积极地处理路线的辩论问题。

  不久前民进党推动所谓“国是会议”的时候,很多社团原本期待民进党进行政策辩论,但后来发现三场会议都是所谓比较对外批国民党、反ECFA等等,而没有真正的辩论。

  从去年320民进党败选,或者更早之前立委败选之后,到现在为止,民进党还没有去检讨为什么会输掉?虽然私下有这种检讨,中评社也帮民进党办了好几次检讨的研讨会,但是民进党还没有真正在党内检讨为什么会输,以及路线有什么需要调整等,以为枪口一致对外就没事了。

  民进党迟早要自我检讨,但是因为马上要选举了,在517之后,未来半年民进党只能拚选举,不会去处理路线问题。但是所谓的本土社团、台湾派社团会去处理这一块。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见得会拉民进党进来,因为坦白讲,民进党要去做政策辩论有很大的困难:一是选举的问题,会把所有的焦点变成互相斗来斗去;二是会有派系的问题;三是会有候选人之间立场表态的问题,对民进党絶对不是有利的。所以,独派社团可以体谅民进党不去处理这一块,但是本土社团没有选举的考虑,絶对会非常务实地讨论。

  本土社团处理路线的时候也面临民进党同样的问题:就是无法清楚表述台湾的图像和两岸关系的图像;国民党的图像已经很清楚,就是两岸愈来愈往统一的方向走,民众也看到了。

  高嘉瑜:

  517游行蔡英文的获益大于民进党

  517大游行确实如前辈所说,提振了緑营的士气,也凝聚了緑营的共识,但是相较于去年1025大游行的人数跟气势,逊色一些。我认为,緑军或民进党要赢得年底县市长选举,确实还要有更多的努力才行。

  整体而言,517游行对蔡英文主席的利益,大过对民进党的利益;517游行主要是帮蔡英文巩固了在民进党,或者在在野阵营的领道地位。

  517游行暴露了民进党许多缺点

  然而,517游行也暴露了许多缺点,民进党必须去改进。比如说,游行的诉求并不是非常的明确,游行结束后也看不见具体的成果。游行结束后想发动百万人公投连署反对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定ECFA,但现在还有很多争议,民进党内的共识也不高;所以民进党推行ECFA百万人公投连署能不能再一次凝聚在野党或緑营的士气,仍有疑问。

  另外,在年轻人来看,游行期间,我们看到舞台上很多政治头面人物排排坐在聚光灯之下,让人民觉得好像是一场政治走秀。民进党一直主张要跟人民站在一起,但是这次游行看不到民进党的价值跟理念,也没有看到民进党在败选之后,到小英主席上任一年来真正的反省跟检讨。就像刚刚罗致政老师所说的,到现在人民没有听到任何检讨的声音跟作法,好像就是这样一味反对马政府、一味反对倾中,然后就轻轻带过民进党内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所以,在游行之后我们再次看到所谓挺扁跟反扁的争议。然后号称没有派系的民进党,表面上非常团结,但是四大天王各领一个队伍的情况。然后我们看到民进党现在又面临老干新枝的问题,老干不断的出来,四大天王重新回到舞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民进党年轻一代,或者是民进党的新世代在哪里。

  另外,说要跟社运结合的民进党,在这次我们也看到政治力领道了整个游行,可是看不到跟所谓的社运团体和弱势站在一起。所以,这次游行对民进党而言,我觉得是失败的。虽然緑军或在野阵营的气势有出来,也适度巩固了小英主席的领道地位,但我认为民进党还有很多需要检讨跟改进的地方。

  民进党必须证明

  自己有处理好两岸关系的能力

  民进党虽然打着“反倾中”的名号,但其实民进党内部也有很多人到大陆念书、做生意,或其他方式的交流接触,民进党政治人物里面与大陆有一定接触的人不少,民进党必须正视。

   民进党不能一味地认为大陆是毒蛇猛兽,抗拒接触。民进党有很多的日本通、美国通,但“中国通”或“中国人才”比较少。民进党如果在未来台湾政治上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必须要注意自己对大陆政策有一定的发言权,幷且对大陆有一定瞭解,让人民信任民进党有处理好两岸关系的能力,甚至比国民党处理得更好。

  不过,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虽然需要有弹性的做法,但现在看来,可能很难跳脱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这个框架。

  李明峻:

  民进党没有真正的大陆政策只有口号式的东西

  我很赞成林浊水的看法,即民进党其实一直没有真正的大陆政策,民进党只有谢长廷的政策、陈水扁的政策等,但整个党的政策是很模糊笼统的。最早是挂一个“台独党纲”,然后再挂一个“台湾前途决议文”,但这些都是口号,不是真正有内涵的东西。这些内涵是各个政治人物自己去设定、自己去提出,甚至各派系有不同的立场、政策。因此,要研究民进党大陆政策非常困难,因为党的政策很难明确化,甚至因人而异。

  在短期内,民进党只有一个可能性会产生大陆政策辩论,就是明年5月选党主席的时候。至于辩论的程度,要看那次选举有什么样的候选人,看选举是在什么样的结构下进行。

  今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对民进党影响不大明年底的直辖市长选举对民进党影响大

  民进党未来的决战点不是今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今年县市长选举是蔡主席的一个测试和考试。选举结果对蔡主席未来个人的发展和个人人生规划会有影响,但对民进党还不至于有影响。因为这次选举可能会有几个直辖市不选,如果高雄县市合并、台中县市升格、台北县也升格,加上台北市,有将近一半台湾人口没有参加这次选举。去计算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当选几个、民进党当选几个,是没有意义的,其重点是民进党在指标性的县市有没有赢,但这个意义也只是对蔡英文个人发展的意义,而不是对民进党的意义。

  民进党2012能不能拿回政权,或者提早一点的立法院有没有希望,重点在于明年底直辖市长的选举。直辖市长的选举中,民进党如果能拿到两个,那种状况就不一样,而且拿到这两个的人很可能是2012年的总统候选人。因为民进党现在没有英雄,没有一个可以独撑大局的人;有战功的人讲话才大声,才会有影响力。

  所以,这几个直辖市长当中,民进党拿到这个门票的人将来在党内就会有影响力;不参加直辖市长选举的人,将来要选总统是相当困难的;民进党没有一个人不经过战功而可以服众。所以,民进党的命运、发展路线,系于明年底的直辖市长选举。

  郑文灿:

  民进党要重新执政需要先证明自己

  有稳健务实处理与大陆交往的能力

  相较于国民党的“倾中政策”,民进党会积极地提出“保台政策”,但由于时空背景不同,民进党在下一个执政之前的“大陆政策”很难与过去执政时的情况一样;民进党在下一次执政之前,需要证明有能力在积极性的保台运动、更整合性的主权论述基础上,有稳健务实地处理跟大陆交往的能力。这对民进党来说是一个挑战。假如民进党在这个问题上,对内能够取得人民的信赖,对外能够取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那么下一次执政时与大陆互动的方式,也许会有一些不同。

  不过,因为民进党确实是在一个相对弱势的环境,而弱势者讲话总是比较大声,弱势者总是要表达强烈的反对意志,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不会大幅的调整;对于登陆的议题,应该是累积一些个案之后,建立一些规则,而这些规则也许会产生若干微调的效果。但大幅的转向,短期内不太可能。

  民进党的主权论述

  包括“反倾中”和“护台湾”两个不同层面

  我认为,民进党要整合出一个主权论述。这个论述不是只有“反倾中”,后面还有“护台湾”,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所谓“护台湾”,就是要形成一个积极性的“保台运动”。

  这个口号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90年代的反黑金,促成了民进党的上台,即第一次的政党轮替。因此,如果民进党有第二次的执政机会,它会建立在“反倾中”、“护台湾”的基础上。“反倾中”跟“反一中”有些差别,民进党在喊这个口号的时候,这两个概念常常混在一起。“反倾中”,主要是对马政府两岸政策的直接的批判,这个“反倾中”的意思,当然包括主权、民主、经济等不同的面向。

  民进党积极推动ECFA公投

  是要把公投机制引进到两岸关系

  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当中,不是只有县市长选举,还有ECFA公投。而推动ECFA公投,就是要把公投机制引进到两岸关系。民进党认为,如果能够将公投机制引进到两岸关系,对于保台运动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未来两年,台湾没有“全国性”的选举,因此,ECFA公投无法与“全国性”的选举整合。今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刚好涉及台湾一半的人口;明年底几个直辖市长选举,也刚好一半的人口。按照公投法,不容易合并。因此,民进党要有决心,第一阶段要在ECFA签订的时程中,与马政府形成一种竞争,民进党要在9个月当中,完成提案门槛:提案要8万人连署,成案要87万人连署,将近100万人。因此,民进党会倾全党之力,完成这个目标。

  如何面对和处理“中国问题”

  是民进党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中国问题”是民进党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民进党如果要再执政,对“中国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获得人民认同;民进党如果想要2012年实现重新执政这样一个战略目标,“中国政策”确实要在某个阶段进行重新的讨论跟处理。民进党检讨大陆政策的时机,不一定是在党主席选举时,而可能会在某个阶段。这个问题是关键。

  今年和明年两次的地方选举,只是两次的期中考,真正的验收,应该是在三年后的总统大选。面对强大的中国大陆,民进党要“保护台湾”,如果无法拿回执政权,一切都是空谈。民进党现在引进公投机制,就是要用民主的方式来保护台湾。但如果没有执政权,民进党保护台湾的能力,会大幅削弱。

  所以,民进党一定要在党内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民进党为了2012年的选举,一定要及早摆脱各种包袱,包括派系的包袱、扁案的包袱、天王的包袱,以及左倾冒进或右倾机会主义的包袱,真正走出一条务实、稳健的台独路线,而这个路线必须获得人民接受。民进党要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大陆的挑战,这应该是民进党最核心的挑战。

  罗致政:民进党的社会基础已经弱化未来几场选举都不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的社会基础已经或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使得它愈来愈像单纯的中间、中产政党。民进党如果认为草根是它的,跑不掉,传统独派菁英也跑不掉,都会支持民进党,那是有风险的。尤其在面对所谓地方型选举的时候,县市长选举,或者直辖市长选举,那些人根本就不会出来投票。所以,我认为,民进党还没到谷底,搞不好今年县市长选举还是输!明年直辖市长选举也是输。

  如果这两次选举都大输,那么2012年要赢也很难。所以,民进党要回过头来看它的社会基础到底是什么?那显然不能只靠中间或中产那块,它还必须要更大的基础,永远不要把支持者认为理所当然,或者认为草根絶对跑不掉、独派最后还是会投票。

  我觉得,这种情况已经在2008年的选举中得到证明:民进党很多传统支持者根本就不出来投票,至少不会再去动员他的周遭朋友出来投票。我们上次也提到,检讨2008年输掉政权的原因,对民进党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民进党应该愈来愈像“反对党”纔可以,需要具有“再执政”的心态。从外面来看,现在民进党最大的问题是很像执政党。因此,民进党要赶快调整身段,要忘掉执政的身段、语言,重新站回到反对党的身段。

  高嘉瑜:民进党内的权力斗争依然严重

  马英九虽然是靠着民主选举制度而得以上任,但是马政府所有的作为都是挟着所谓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将这个选民的公民性变相为选票的支持,而得以让他实行所谓的独裁的体制。像这次年底县市长选举,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用技术性的方式来干预。因此,基本上,年底县市长选举对民进党是不利的,因为在国民党用民主独裁的方式干预情况下,民进党面临一些政治上不确定因素。

  年底县市长选举可能对民进党未来发展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蔡英文能否继续连任党主席,因为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之后,民进党可能马上面临党主席改选的问题。所以,517的团结是否能持续到明年党主席改选,存在变数。

  如果年底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再次面临挑战,所谓还没有到谷底的情况下,蔡英文能否继续连任?民进党各派系是否会推出自己的候选人?其实现在据我所知,可能各派系都有属意的党主席人选在蠢蠢欲动。因为明年党主席选举,牵涉到日后的立委提名,所以各派系都有想要掌握党内相对权力的想法。所以民进党内还是有很多的斗争或台面下的角逐。

  民进党讨论大陆政策势在必行

  民进党在“反倾中”以外,必须弹性、务实地处理两岸关系,要拿出具体的大陆政策。也就是说,除了一味的反对之外,应有更积极性的策略跟作为。在更积极性的策略跟作为之外,如何兼顾主权跟经济,稳健台独路线是不是可以采取的作为?虽然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之前可能不会被讨论,但在2010年直辖市长选举前,民进党必须提出自己的说法;如果还要等到2012年可能有点太晚。因此,大概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之后到明年党主席选举之间,可能就会开始陆续有一些讨论跟说法出来。

  李明峻:

  民进党何去何从?

  对于民进党的未来发展,首先除了刚刚文灿提到民进党过去一直被设定成“锁国”的形象之外,民进党权位的竞逐确实太明显。民进党应该要让人民知道,你要为台湾做什么,你执政之后要做什么;人民感动后才会相信你,然后纔可能支持你,帮你赢回政权。否则,都为了一些权位在竞逐,不可能感动人民,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二,反对党基本上就是要跟反对运动结合,反对运动的对象是执政党。如果反对党跟反对运动互呛,反对党就没有办法变大。所以,如何跟反对运动真正结合在一起,把反对运动的诉求吸纳进来?这是反对党要变成执政党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民进党在这时机点,刚好世代交替,一个新的局面出现;事实上除了选举的因素,我刚刚也有提到某些选举有大环境的影响、地方型的选举不会有影响,像文灿讲的,决战还是在三年后。三年后国会跟总统的选举之前,其实就是刚刚致政提到的,緑营要有什么样的论述?

  比方说经济的因素,已经被设定成“锁国”,结果做出来是什么样?民进党的主张如何跟国民党的主张对照?万一ECFA失败之后台湾会怎么样?如果说台湾经济会变差,那民进党的主张是什么?

  除了经济之外,主权、民主,其实民进党从过去党外时代开始的论述就很强。但是从90年代总统直选以后,民进党的论述反而愈来愈减少。所以有一些个别的论述、个人论述,像林委员的论述就很多,但都是个别的论述,党的论述并没有出来。所以,民进党未来要发展,这三点都要重新思考。

  王昆义:结语

  感谢大家参加这次论坛,也感谢中评社提供这个思想和政策论述的平台。这次大家提供的思考相当广泛与分歧,很难综合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但总体而言对民进党借由这次游行再起的期待,大家似乎寄望并不高,如何从街头回到室内提出治国的论述,恐怕还是在野之后,民进党更需要努力的地方。

  虽然今天作结论很难,但通过中评这个平台,却也让与会者充分的提出理性的思考和观点,这也是中评能够在台湾立足的最重要筹码。事实上,除了蓝营或者大陆媒体喜欢看中评网和《中国评论》月刊,我发觉緑营的人也愈来愈重视,越喜欢看。

  昨天我问第一次将出席中评社论坛的高嘉瑜知不知道中评社时,高嘉瑜说:知道啊!我都看中评月刊啊!也都看中评网呀。所以,这也是中评社的成功。再次感谢中国评论给我们这个机会来讨论这个议题。也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讨论大家关注的议题。

  评论员简介:

  林浊水:台湾政治大学东语系毕业;民进党创党党员,民进党前新潮流系大老,曾任《新潮流》杂志总编辑,民进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多届民进党籍立法委员;现为时事评论员。

  王昆义: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学士,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现为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自由时报》撰述委员、台湾海洋大学通识中心兼任教授。

  郑文灿: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班;曾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兼行政院发言人,海基会副秘书长,台湾大学学生会副会长、学生报社社长、台湾研究社社长,野百合学运决策小组召集人等;现为民进党文宣部主任。

  罗致政:东吴大学政治系主任、台湾社秘书长、《玉山午报》发言人。

  李明峻:日本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学士,曾任政治大学国关中心助理研究员,台湾国际法学会副秘书长,北社法政组召集人、日本冈山大学法学部副教授,现为台湾东北亚学会副秘书长。

  赖怡忠:台湾成功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曾任北美洲台湾研究学会副会长、民进党驻美代表处主任、民进党中央中国事务部主任、台湾智库国际部主任等;现为台湾智库执行委员、马偕护校助理教授。硕士,曾任台大学生会长。在台大期间就加入了民进党,由此踏入政坛。2005年3月,高嘉瑜以民进党籍身份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成为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少女议员,2007年曾被选为民进党“雷雨奇兵”一员,后来被阿扁劝退,现为台湾智库研究专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