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八篇 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弹性空间有多大?

  黄辉珍:开场白

  各位评论员先生:今天座谈的主题是“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弹性空间有多大?”。

  我首先陈述一下主办单位的参考提纲:

  第一,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不久前表示,两岸政策稳定很重要,如果民进党重返执政,会延续前朝政策。这个“前朝政策”的意涵是什么?是扁政府还是马政府?马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前提是“九二共识”,如果“前朝”是指马政府,是否表示民进党间接接受“九二共识”?

  第二,蔡英文主席说,民进党十年政纲有关对外战略和中国政策部分,将在2011年初推出,分两阶段推出中国政策:一方面先寻求党的基本共识,另方面把实际政策留给总统候选人,给候选人一部分空间。请问民进党如何形成内部基本共识?未来候选人有多大的政策决定空间?

  第三,影响未来民进党大陆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接下来开始今天的讨论,请从建发兄开始。

  颜建发:

  如果民进党执政会延续马政府的政策

  就民主国家的体制来讲,政策的延续性是很重要的。就算回到陈水扁执政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党与政的政策是互动的;党有党的政策,但是行政体系有自己一套对于内政与外交的整体看法,这中间需要折冲、互动。

  民进党过去执政时的很多政策,包括对大陆政策,与2000年前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现实!如果2012年民进党重新执政,也会延续国民党执政时的政策。

  至于说会不会接受九二共识,我认为依目前来说,还没有这种气氛,因为大家也知道九二共识背后讲的是一个中国原则;过去民进党执政时期曾经有提到说这种“没有共识的共识”,意思是说基本上我们认为两岸各自对一个中国是有疑义的、是不一样的。民进党的想法就是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一边一国,这都非常清楚。至于九二共识到底是什么?是当时九二会议?还是后来1998到2002年国共两党依九二共识所制定的政策?我相信就政策与框架而言,民进党应该会继续延续。

  某些基本框架一旦签下来,有些东西会被延续,但是延续不意味着接受九二共识,或是九二共识背后的一个中国。我认为,就民主体制来讲,如果2012年人民选择民进党,代表人民是接受民进党的。届时当选的候选人或政党就是遵守民意,与九二共识不相干。至于大陆会不会因此做某种反应,那是另外一回事。除非2012年人民选择民进党执政,是因为接受九二共识才选民进党,那当然我们执政就必须执行九二共识这个政策,否则是不需要的。

  十年政纲只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与前瞻

  至于十年政纲,过去有一段变化:最早蔡主席并没有准备参与五都选举,所以她就以党主席的身份来处理十年政纲,这不是新闻;我记得1998年林义雄当主席的时候,就在1999年出了一份2000年政策纲领,也是一样类似的政纲,对于外在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内部的文化、生态、内政、环保等议题做很多讨论。所以对于一个党主席来讲,她把一些经验重新做一个总结,其实没有想像中那样特别,只是外面都用显微镜在看,觉得十年政纲很特殊。但是,我觉得,以十年政纲的形式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与前瞻,是有必要的。

  后来因为蔡主席投身新北市长选举,整个十年政纲才往后延。这种往后延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次五都选举并没有到那么高的层次,只是在治理方面;但接下来2012年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所以,五都选完后,党主席一定会提出一套政纲。

  2012年候选人的竞选政策可能与党不一致

  2012年总统大选的候选人,我认为2011年6、7月份就会出炉。届时这个候选人会有一套竞选纲领,竞选政策与党还是不可能太一致,因为竞选很多都是细节、或是与现实妥协,而党的政策比较属于精神、价值层面,党的政纲再往前推就是党纲,那又更抽象。所以到时候一定还会有一个版本出来,那就是所谓的候选人的政策白皮书。两者很难完全混在一块,尤其在一个民主体制里面,党的说法与政策之间有时候会有一点的落差。

  所以,未来到底候选人有多大的空间,可能还要看到时候是哪一种类型的候选人出线。如果候选人是比较强调英雄主义者,他可能会摆脱更多的羁绊;如果是比较规规矩矩的人,可能就会注意协调不同的声音。所以,到底未来的总统候选人有多大的处理两岸政策的空间,还要经过一番折冲,最后代表民进党的候选人的个人特质会扮演很大的角色。

  王昆义:

  蔡英文必将在2012大选前将党的两岸政策向不独移动

  今天题目是“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弹性空间有多大?”抬头就看到墙壁上蔡英文在2008年6月26日给中评社“包容两岸”的题字。这样的题字就显现出她的弹性空间,意思就是2008年6月的时候,当时两岸才要开始签署直航协定,一直到现在为止,已经签了14项协议,还有一个ECFA。走到这样的地步,作为民进党的主席,如何去包容两岸?我想蔡主席2010年9月17日接受《苹果日报》访问,提到接受前朝协定,必然也是隐含在包容两岸的体制里面。

  近两年多来,到底台湾的朝野政党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观察到,马英九从一开始被民进党追打定位成终极统一,走到现在,他无时无刻都在谈不统、不独、不武,他似乎已经不敢再讲统。所以,他是从统走回到不统的光谱。

  而民进党事实上还是坚持独,如果在光谱上民进党要与国民党拉近一点,就要变成不独。这是我们假设不统与不独之间,是大陆目前可以接受两岸关系的一个思考或唯一交集的话,既然可以接受马英九的不独,大陆方面是不是可以接受民进党的不独?如果可以的话,形成三方会谈、或是三方同盟,就不见得不可能,可能性就会蛮大。所以,蔡英文如何在两岸两年多来经过14项协议与ECFA之下,如何再提出比较包容两岸的说法,我认为她必须讲清楚在2012总统大选之前,必须调整自己的步伐或党的大陆政策,向不独方向移动。

  为此,我们可以注意到,马英九在2010年双十致词里,特别强调目前九二共识基础下的两岸协议都是在依宪法的架构下所签订。这代表他政治意识的板块也开始移动:以前都讲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但大陆从未正面回应,所以现在也很少听到国民党讲一中各表这样的概念。现在马英九、吴敦义、陆委会等蓝营高层所发表有关两岸的谈话里面,很容易找到“依宪法架构”的说词。所以,可以看得出来,马政府现在是走回到过去谢长廷所主张的“宪法一中”概念。

  如果国民党又调整到民进党天王主张过的“宪法一中”,表明马英九又要开始吃民进党的板块;马一直向中间、中间偏左靠拢。所以五都选举时,蔡英文与民进党都意识到如果要用政党对决的话,无法处理马不断跨越緑营板块的作法,甚至也可以说,十年政纲要处理的就是这些问题,就是对国民党或马英九不断向中间偏緑靠拢的回应。

  民进党要从独跨到不独

  所受到的冲击可能比马更大

  十年政纲两岸政策部分目前还推不出来,显然一定是党内还未有共识。我相信马从终极统一到不统,是一个很难跨越的路,蓝营对他的跨越也有很多批评,可是民进党要从独跨越到不独,恐怕所受到的冲击比马更大。马2008年当选总统后,他在党内与蓝营的地位够高,所以没有人能够挑战他。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民进党也要这样的跨越,蔡英文是否有足够的权威去压制民进党内所有反对的声音?我认为她大概还没有到这个权威。如果2012年蔡英文有机会与马竞选,而且还能选赢,那么2012年以后,大概在民进党内喊独的人就没有了。

  从全球来理解两岸

  可能会让民进党的视角更宽阔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现在台湾的本土意识有多强?这个问题会影响到民进党怎么从独到不独的跨越。我们知道90年代开始兴起的本土意识,其实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民主化之下,反国民党威权体制的意识,另一种是在全球化概念之下兴起的一种本土意识,广义的来说是另一股反全球化的力量。这种反威权体制与反全球化本土意识结合在一起,造成90年代以后台湾在民主化过程里面展现出激进民主的力量,这股力量逐步瓦解国民党的威权体制,也慢慢使得民进党在2000年赢得政权。

  反过来说,从2001到2010年10年下来,整个世界潮流转换,我们发觉到所谓本土化与全球化意识概念本身都慢慢在消退;在全球大的思潮里面,经济议题或经济意识可能是2010年之后的主流思潮。

  在经济思潮慢慢强烈的情况之下,过去本土意识是站在政治民主的角度来塑造自己的政党意识,如今民进党反抗形象的动能还有没有?我觉得这是蔡英文必须去思考调整的问题,甚至于十年政纲如何因应整个思潮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到,在90年代或扁政府刚执政时代,民进党要动员群众,随便就是几十万到上百万没有问题;可是2010年626动员反ECFA群众时,只有几万人。所以群众政治意识的力量正在削弱,反而经济意识力量在增强。

  近两年多来两岸所签署的十几项协议与ECFA,都是在经济思潮之下与经济意识之下所建构出来的两岸关系,作为反对党的主席可否完全不接受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接受这些协议本身,也是接受未来全球经济思潮取代政治思潮的跨越性做法或伏笔。从以上讲的几点来看,未来蔡英文对两岸政策的调整,恐怕是大调而不是微调。

  董立文:

  蔡英文一连串讲话

  主要是要表达民进党的“三个没有”

  不能把蔡主席有关“如果民进党重返执政会延续前朝政策”的谈话,孤立地、断章取义取出来解释。2010年4月25日蔡主席在十年政纲“对外关系与中国政策”座谈会上表示,民进党愿意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之下与大陆交流、对话;然后在6月中旬表示将委托民间智库设计规划两岸平台;9月份又表示“两岸政策的稳定很重要”。我认为,应该把这一连串的讲话结合起来看,才能够比较看得到全貌。

  我个人觉得,蔡主席这一连串的讲话,基本上表达出三个最重要的意义,即“三个没有”:第一,民进党没有拒絶与中共交往;第二,民进党没有反对与大陆的交流;第三,民进党没有回避台海和平的责任。

  我认为,蔡主席“两岸政策的稳定很重要”这句话最关键,从中可以厘清外界对民进党很多的误解。蔡英文的讲话表明,两岸的稳定与和平是民进党目前的重要目标,也是两岸三党的共同目标,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或民进党,都有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义务,民进党也没有回避这个责任。当然,民进党在维护两岸的和平稳定时,也重视台湾主权与尊严的追求。

  同时,2008年政党轮替之后,民进党的使命就不是台独,而是保台。我记得在2009年一次中常会的结论上,蔡主席下了这个非常清楚的结论,也得到当时中常会的同意,认为民进党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保台。

  民进党会接受国民党执政下形成的两岸关系新现实

  再回过头来看蔡英文“如果民进党重返执政会延续前朝政策”这句话,并不是赞成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作为与出发点,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我们也考虑到民进党重新执政所面对的现实。这个现实情况是,国民党执政期间形成的两岸交流现况、交流的秩序与交流的协议,包括两岸已经签署的十几项协议和ECFA。

  我刚才也谈到,民进党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没有反对与大陆交流,包括经贸交流、社会交流,但是反对国民党把主动权与诠释权都掌握在北京手里的那种协议。既然民进党不反对两岸交流,所以也不会去撕毁这些协议,但是,民进党如果重新执政,作为一个与国民党持不同政见、立场的政党,民进党有必要重新去审查、检视两岸签订的协议与ECFA的内容。

  反对民进党再进行大陆政策辩论

  对于民进党如何形成党内基本共识的问题,我认为,十年政纲就是民进党形成内部基本共识的工具,也因为要借由十年政纲来凝聚民进党的基本共识,因此十年政纲分议题、分阶段提出,拉长时间是必要条件。

  我觉得民进党形成基本共识的方法,不见得要进行党内辩论。我个人是反对民进党再举行一次中国政策大辩论的。理由很简单,1999年民进党举行第一次中国政策大辩论,是针对民进党的台独党纲该怎么调整而进行辩论;今天主张要进行民进党中国政策大辩论的人,我不清楚他们是要针对什么东西辩论?譬如说民进党过去10年的哪一条党纲?哪一条决议案?哪一个是不对的所以要提出来大辩论?

  没有人可以具体提出来,只是笼统的说民进党的中国政策要转型,甚至是流入很多口水战,因为我刚刚说过,民进党明明就没有拒絶与大陆的交往与交流,我不知道要辩论什么!至于是不是需要调整?也许在做法上要调整。据我理解,十年政纲是希望把过去民进党执政的政策进行汇整、厘清,甚至进行反省调整,目的是要明确民进党未来要走的方向,以此来凝聚共识。

  如果民进党执政

  希望与大陆就两岸问题形成新共识

  至于民进党与共产党之间的交流,其实过去一年来民进党与共产党在两岸关系上面的基本立场、以及具体的做法上,是逐渐在接近,大陆持续不断的、婉转地对民进党释出正式的善意:从早期的放弃台独党纲,后退到改变台独立场,再后退到停止台独分裂活动。

  至于接受九二共识的问题,我认为大陆已意识到要民进党接受九二共识是非常困难的,我也相信民进党未来,不论是十年政纲也好、总统候选人政见也好,根本不会去讨论要不要接受九二共识。简单说,九二共识是苏起个人的发明,是国共之间的事情,与民进党无关;而且过去的历史文件,也不能用来解释或容纳今天的两岸现况。

  因此,如果民进党执政,其实更希望与大陆方面,就维持台海和平稳定形成新的共识,或叫“一二共识”;只要双方找到共同交集,只要大家共同的目标是维持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民共形成“一二共识”未必不可能。

  刘世忠:

  过去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弹性空间够大

  这种弹性会延续

  我想从一个刺激讨论、刺激中评社读者对报导思考的角度来讲,今天的题目是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弹性空间有多大?我倒是针对这个题目提出一个新命题,反过来说大陆对民进党的弹性空间有多大?我个人对这个命题的回答是:不够大。

  我认为民进党对大陆政策的弹性是足够大的。而重新检视历史,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不久前我刚好做了一个研究,写了一本书,从实事求是的角度,重新检验陈水扁8年执政的对美关系。对美关系里面总是免不了要谈到两岸关系。在我粗浅有限的研究里面,至少显示民进党、甚至是陈水扁的决策模式反映到大陆政策方面,其弹性是非常大的。

  如果放在统、现状到独的政治立场来看,大家先抛开对陈水扁个人的好恶、蓝緑的纠葛,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得出来陈水扁的弹性够大了!从一开始前面2年有点趋向统;中间又往独;又有好几次回到所谓的现状。所谓的现状就是现在马英九政府所采取的现状。所以,我们单纯就一个政策的弹性空间而言,不可谓不大。

  大陆的解读会认为扁的耐性不够、或善意维持不久,甚至于从负面的解读会让弹性空间变成政策摇摆与立场的不一致,透露出台独的真面目等等。不管怎么样,对这种政策弹性而言,我来破今天这个题目:我认为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弹性空间是够大的,甚至我认为这种弹性会延伸到未来的民进党领道人及其决策思维。

  我认为这个迷思要先破除,才能讨论到个别的发言、辩论或者指责,不管是九二共识名词、延续前朝政策等,都是掉进个别政策;如果不能解除前面的大迷思,即使民进党重新执政,未来的新“总统”也很容易掉入个别政策、个别口号、个别立场的辩论,这对开启民进党与共产党的正常化关系或一个较正面的对话是一个很严重的障碍。

  蔡英文谈十年政纲最常用:

  稳定性、可预测性、持续性

  我同意刚刚立文兄的说法,不能片面解读蔡英文的某句话。蔡主席在接受很多国际媒题的专访,甚至于国际驻台记者的访问里面,谈到十年政纲、民进党未来政策,最常用到的三个词是稳定性(stable)、可预测性(predictable)、持续性(consistence)。这三个词是外国人对民进党认知的很大误解,认为民进党过去执政时给外人的印象就是不够稳定、太不可预测、太没有持续性、变来变去。

  我觉得作为一个民进党的领道人,蔡主席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听众,她试着很努力的去传达民进党在过去执政过程当中,在两岸政策上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以及民进党现在的基本立场。

  可以考虑透过某种方式

  开启民共可以接受的对话模式

  回到民进党执政8年两岸政策的弹性空间,除了没有接受“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以外,事实上陈水扁曾在2000年就职不到一个月的一个公开接见外宾的场合,不小心说出可以接受九二共识,当然他后来马上澄清与否认。可以说,民进党在八年里面,除了没有接受“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以外,其实在很多的场合,包括陈水扁在2000年刚上任时提出“未来一中”、2001年提出政治统合论、2004连任之后的10、11月提出重回九二香港会谈的基础,把它称为“九二精神”。这些东西都不能否认,或者你只记得陈水扁最后两年搞入联公投、搞终统,而忘记或刻意漠视;不管你对他是不信任也好、认为他摇摆也好,还是不能否认扁在几个特定的场合,民进党大陆政策的立场弹性其实是朝向比较缓和与温和的角度迈进。

  换句话说,如果民进党2012重新执政,问题不在于是否延续马政府这四年里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是对于民进党与共产党来说,起码要有两种可能性:第一,过去民进党执政时传达的善意,是不是足以构成民进党与共产党重新对话的基础?那些善意包括陈水扁所提出的“未来一中”,或“政治统合”、“香港会谈精神”。如果不行的话,第二就是另外开辟一个可让双方重启对话的基础,可能是另外一个名词或共识,比方像立文兄说的“一二共识”有何不可?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

  未来民进党重新执政,有没有办法在过去的试着寻求一些共识的基础上来延伸,这也是某种程度延续民进党前朝的政治;如果对岸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不能接受陈水扁的历史,那从正面积极的思考,两岸是不是可以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启动民共之间可以接受的新的模式?

  我觉得,经过8年民进党执政与2年多的马政府执政,如果2012民进党有机会取回政权,在两岸政策上应该是有这样的利基与新的基础。过去民共已有交手经验,2012年是否为新的契机,可能双方面都要尽可能扩大弹性空间,而不要掉进过去的迷思。

  民进党可能被引领

  向温和务实的两岸政策迈进

  有关民进党如何形成内部基本共识问题(在两岸政策上),蔡主席提出了初步的想法,以两阶段论来推出中国政策。我个人认为,1998年民进党第一次进行的中国政策辩论,是两大派的歧见,不论是与大陆交往的速度、内涵,都有大的差别与分歧;结果造成当时以美丽岛为主的大胆西进派,和以新潮流为主的强本西进派,最后妥协出来的是强本渐进。

  为了要进一步赢得总统大选,创造第一次的政党轮替,民进党1999年修改提名规则。陈水扁获得提名人资格后,积极运作所谓的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2001年民进党通过决议,台湾前途决议文的位阶高于1991的台独党纲。台独党纲没有被废止,但是台湾前途决议文里面的基本文字很清楚: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行国号是“中华民国”,未来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要透过2300万人民透过公投来决定,这是一个基本的立场。某种程度,它是结合了民进党创党精神里的原住民自决与1999年为了要寻求空间赢得执政权的一种妥协,所以也接受了“中华民国”这样的国号。

  我觉得,这对民进党这样一个台独政党,在1999年才不过创党13、14年,还算是一个年轻政党,它能够做这么大的立场调整与妥协,反映出这个政党的学习能力与弹性空间有多么大。更不要说,陈水扁虽然在2000年以不到40%的支持度当选,可是他就任之后的头3个月,支持度增到80%,他也借着这样的民意基础,在2001年更进一步提出“政治统合论”,甚至于民进党内部民调,在2001年初期,支持统超过了支持独。

  我的意思是,民进党虽然内部有不同的派系,可是当总统的领道人掌握行政资源的时候,我不敢说他会把党带向统一;况且扁2002年又接任党主席,如果大陆当时接受了扁的善意,做一些善意回应,在民进党执政下的两岸关系历程会不会重写?这我不晓得,但有那个可能。

  我的意思是,未来民进党的领道人其实是有能力去引领这个长期被认为是台独的政党,朝向一个比较温和务实的两岸政策迈进。我认为是有这种可能,只是大家忽略了陈水扁曾经做过的尝试;某种程度上如果这种迷思还存在的话,就会误认为好像民进党未来的领道人,也做不到这样的事情,事实上是有可能做到的。

  所以在民进党十年政纲形成共识的过程,我个人同意立文兄的说法,这与1999年那种两派径渭分明不太一样。假设2011年春天有这样一个辩论的形式、或是寻求党内大老的同意过程当中,我觉得双方会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就是往中间走,去寻求一个比较正常化的两岸关系。事实上这也是民进党政府过去执政时一直在寻求的目标。

  影响民进党未来大陆政策的五个因素

  至于影响民进党未来大陆政策走向的因素,我认为大概有五个:

  一是国际因素。大家现在会担心民进党的是,如果2012重新赢得执政的机会,会不会废除ECFA与两岸十几项协议?会不会重回陈水扁政府的作为?特别是陈水扁执政末期的作为?民进党下台后,已经透过很多管道跟国际社会说明。民进党现在的决策者都有这样的瞭解,他们也知道到时候国际的压力来的时候要怎样处理。

  二是民进党内部的因素。民进党是一个多元民主、百花齐放的政党,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说,随时都存在否定的声音。接下来的民进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蔡主席如果也是初选的对象的话,可能就必须在党内的竞争者辩论或沟通的时候,经过党内的检验。不过,我认为,吵归吵,最后为了要重新赢得执政,大家还是会接受一定程度的共识。

  三是台湾内部选民的因素。2000年民进党是在国民党分裂的情况之下提早执政,陈水扁是提早被拱上去当总统的,是因缘际会、时空上的一个偶然,结果面临准备不足的困难与挑战。可是2012年则不一样,民进党已经执政8年,不管这8年做得好不好,台湾选民对于民进党下一个总统候选人的想法与期待,会有别于1999年的陈水扁,期待会更高、要求会更多。落实在两岸政治方面,民进党的领道人必须面对两岸人民互动越来越密切的现实,我相信民进党的领道人包括总统候选人,会重新走回新中间路线。

  四是大陆因素。大陆会怎么看待、回应民进党2012年重新执政的可能?特别是大陆会怎么帮助马英九连任,或者某种程度预防民进党赢得政权,操作手法的敏感度会不会造成反效果……我认为,大陆会希望马英九能够连任,因为与充满不确定性的民进党交手,他们还是蛮担心的。但是大陆过度帮助国民党也会造成反效果。

  五是国民党因素。

  张国城:

  2012年民进党不可能重返执政

  刚才在座各位先进都在讨论民进党重返执政会如何如何,但我认为,民进党重返执政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前提基本是零,2012年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现在先不争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必须在这里表示,如果不能够掌握国会的多数,民进党根本称不上执政,充其量只能说取得某种的政治权力。所以,如果民进党不能在下次的立委选举中取得多数,那么讨论党内的什么人当选总统,或者是他/她有什么样的大陆政策,我个人认为意义是很小的。

  我认为,是不是要接受九二共识,或者要采取怎样政策来面对中国大陆,端视当时的政治情势而定,特别是国会的状况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国会还是在中国国民党的控制之下,仍旧采取维持国共平台的形式,即使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也没有什么意义;进而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民进党或国民党执政(当选总统),国共平台都必然具体制约台湾执政者的大陆政策的空间。所以,基本上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民进党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识

  民进党在这个选举过程中,不管国民党的候选人采取怎样的政策,或是民进党的候选人是谁,大概没有办法靠九二共识这个议题来得到选票,因为台湾选民并不可能会因为民进党的候选人支持九二共识就增加对他的支持,我认为这个可能性非常低。为什么会这样子?台湾智库不久前做过一次民调,一项民调呈现了一个基本趋势,这个基本趋势是:马英九执政两年多来,台湾内部统独的对立、意见的分歧是日益严峻。

  譬如说,我们之前问的问题是:马总统上任两年来,台湾是愈来愈跟中国走向统一?还是“中华民国”主权更加巩固?有超过五成三的人认为是向中国统一,泛緑支持者认为向中国统一的超过九成。但是相反的,泛蓝支持者认为向中国统一的大概是三成多。其他还有十几个问题,几乎在所有的主要政治问题上,蓝緑都是呈现双峰的分配,意见非常分歧。这种分歧比李登辉、陈水扁时期都明显。

  刚才王昆义老师提到马总统是从终极统一逐渐走向不统,但是实际上人民并不这么认为,多数的人已经很清楚地定义为他就是走向统一的中国,至少从民调上是这样显示。这点在緑营是毫无疑问的,蓝营中认为马走向统一的人也比马刚当选时(认为他会走向统一)的人要多。然后自认为不偏任何政党的人也认为马走向统一的人的比例比较多。

  我个人也不认为马总统是逐渐朝向不统。我认为马是非常明确的、政治目标非常清楚地就是要朝向与中国大陆至少达成某个程度的政治性统一,幷且具体形成协议。我认为马是清楚地朝着这个目标在走,台湾的民意也很清楚地认为马是朝向统一的方向前进,各项政策都这么认为;而且台湾所有的主要公共政策,蓝緑的意见对立的情况都很明显。比如说,我们问了一个与统独无关的问题:你认为马总统的政策是比较偏向财团吗?说是的超过六成,泛緑认为马比较偏向财团的超过九成,但是泛蓝认为马比较偏向财团的大概占四成,这个对立是很清楚的。

  民进党派系式微共识形成可能没有想像的那么难

  对于民进党内部两岸政策共识的形成问题,我认为,这要视选举的态势而定。如果总统候选人众望所归,这个共识的形成就会比较容易;如果初选非常激烈,那么形成共识可能就比较困难。但另一方面,因为民进党的派系已经逐渐式微,共识形成可能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

  同时,我认为,民进党候选人的政策决定空间非常小,因为这要看当时两岸关系的发展来决定。如果当时国共已经推动和平协议,或者已经进一步的开展政治合作,那么任何人担任候选人都只能被动的因应。也就是说,他本身要因应新形势的挑战,恐怕会成为一个主要的工作,而不是在提出自己认为需要的新论述。

  影响民进党未来大陆政策的主要因素

  对于影响民进党未来大陆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刚才各位先进讲的我都同意,我再补充两点:第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如何,这当然会直接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走向;第二个,中国国民党在未来一年多里面如何斗争民进党,这会对民进党大陆政策形成直接的影响。关于这点我认为,不是民进党自己想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一定是受到相当多的框架与外在因素的制约。

  刚才董立文老师提到九二共识是国共的事情,所以说民进党不太需要去对这个问题表态,这个我是同意的,这是很精确的论述;但前提是如果国会还是由国民党掌控,那么它通过许多具体的政策,譬如说现在开放陆生来台、采认大陆学历,这是落实国共论坛里面的共识,那这样的情况下民进党要不要认这个帐、买这个单?其实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就一定会被影响。

  民进党现在面临的内外环境

  与陈水扁当年完全不同

  另外有几点要就教于各位先进,刚刚世忠兄不断提到陈水扁执政初期,的确是有弹性的,而且采取的许多不同的说法,不过我个人认为目前已经完全时移境迁,现在状况与那时已经完全不一样;因为在当时国共之间还没有形成具体政策与交流的框架机制,现在已经很明显了。

  同时,两岸之间已经有多项协议具体影响并架构了台湾未来的政经发展,这是扁政府当时所没有的。所以,现在去讨论善意等等,可能已经不是你的善意了,你是必须要这么做了!

  民进党已经不太可能再有大辩论

  因为派系式微等

  刚刚提到大辩论的问题,我认为大辩论也已经不太可能了,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民进党派系式微,主要的政治权力已经完全由某个派系掌握。第二,1998年政策讨论的时候,主要讨论的参与人士,除了派系领袖之外,也包括多位立委,因为他们身为中央民意代表,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地位与论述能力。但是,目前民进党就立法院的状况来看,立委已经完全不是讨论大陆政策的主力。第三,目前民进党在台湾的政治版图已经与当时大大不同,主要集中在地方,中央来说影响力比较小。所以我的看法与几位先进一样,大辩论是不太可能的。

  民进党有三个趋势不变

  最后,我认为民进党有三个趋势不变:第一,民进党产生大陆政策论述能力逐渐降低,这个趋势是不变的。第二,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这个趋势也是不变的。第三,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未来弹性空间逐渐减少,这个趋势也是不变的。

  同时,我觉得不要太高估台湾的民主对现有体制的保护能力,以及任何选举对两岸政策的影响力,这两点都不能高估。

  黄辉珍:请教一下,您刚刚说民进党要重返执政是不可能的,是总统当选不可能,还是总统当选与国会多数都不可能?

  张国城:我个人认为总统当选不可能,但是这争议比较多;而国会要过半,据我所知,认为可能的人很少、很少。我认为完全执政完全不可能,有效执政(国会不过半)也是不可能的。

  黄辉珍:一般讲到执政两个字,像台湾这种体制,谁掌握组阁权就是执政,总统任命行政院长,行政院长有组阁权,这是台湾一般来说约定俗成的共识。如果总统当选与国会多数才叫执政的话,这种定义就较不符合一般的说法。您认为民进党2012重新当选总统是不可能的(张国城:我认为几乎不可能),所以今天讨论的这个问题,或将是不存在的问题?

  张国城:不是说不存在,这个议题还是很重要,但是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今天不是讨论当选总统的可能性。

  黄辉珍:因为今天讨论的,是以民进党当选总统为假设前提,来探讨所谓的延续前朝政策意涵是什么。假设这个前提,才有后面的讨论。当然,讨论的价值是帮助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再认识,至于讨论所假设的前提终究会不会成为现实,那是另外的问题了。

  黄辉珍:第一轮小结

  各位在第一轮基本上都做了相当充分的论述,可以试着初步归纳大家的共同意见,作为下一轮深化议题的参考基础。

  第一,民进党重返执政是否延续前朝大陆政策?大家提到,外界各方面都相当关心。假如民进党重新执政,对于马政府推动两岸关系所获得的具体协议,或两岸关系所形成的新现实,民进党会不会更动?会不会否认?蓝营经常提到民进党要把这些否定掉,也就是重新公投或全部推翻,这个问题各方面都非常关注!蔡主席已经针对性地讲到了。不一定要从她的具体字面去看,从她的讲话精神去理解,原则上民进党是会承认或接受两岸关系所形成的新现实的。今天听了各位的发言,这个原则大家是很有共识的。基本上、原则上,民进党会延续前朝政策(董立文建议改成:会接受两岸关系新现实),但对若干具体政策,民进党还是要保留进一步检视、修订、完善的空间。

  第二,假设民进党未来接受马政府推动两岸关系的新现实,是不是意味着接受九二共识?在座各位都异口同声,不认为民进党接受新现实就是意味着接受九二共识。多数的看法是,九二共识来源有争论,而且时日已久,现在既然接受新的现实、适应新的情况,双方就应该与时俱进向前看,不要再被有争议的、陈旧的词句所束缚;如果持续拘泥在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上面打转,反而忽略了新现实、新情况所藴含的价值与意义,只会阻碍两岸关系未来更积极向前的展望。换言之,民进党接受了两岸关系的新现实,并希望一并跨越过九二共识的旧争议。

  第三,民进党基本上是党政二元化,但党政二元化不是党政对立。党政协调运作,反映在政策具体实践上,尽管风格不同,但也不相矛盾;即使政策上有共识,实践上也不完全一致。基本上是党政协作、或以党辅政。党政二元化,但絶不相矛盾,这是大家的看法。所以研判民进党未来大陆政策,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第四,关于十年政纲的问题。对于未来如果民进党主政,其大陆政策可能的变化与趋势,大家的看法也是基本一致的。大家认为:这涉及到党的未来领道人,党的主席或总统候选人,或是总统当选人的个人威望。领道人对两岸关系、大陆政策的变化与发展有关键的影响力;党当然有党的既定政策框架和精神,但领道人的引道、领道人政策的具体实践,也会有关键性的影响,这是大家基本的看法。

  以上是综合大家意见的归纳,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轮讨论。

  颜建发:

  民进党的价值是提升不是下降

  国城对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弹性悲观,可能主要是认为民进党比较无法处理两岸议题,因为对方不接受、不信任。实际上,如果选举这么容易,大家就不必花这么多心思,其实常常会有一些意外。譬如2000年的选举,就当时的经济来讲,国民党处理得还不错,可是国民党连战的得票率是三个候选人里面最差的。也就是说,你处理好经济,人民不见得投给你,有时候人民挑剔的成分居多。就两岸关系来看,2003年的两岸关系并不好,但2004年扁还是连任,至少他的得票率从39%提高到50%,就算把两颗子弹的因素扣除掉,还有成长。所以有时候我们很难用静态、现状、经济议题或两岸关系看问题。

  为什么现在北京要加强与民进党接触?大陆觉得这块不好处理,而这块如果现在没有处理好,将来很难再跨越这条线。以这个角度来看,表示民进党现在有价值,因此民进党的价值是提升而不是下降。民进党应该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高程度,但不是去妥协、适应大陆的规则才叫把价值提升,而且这里面不要忘记还有国际因素……

  民进党新的论述出来内部一定要辩论

  民进党要产生新的论述,一定要经过内部辩论,因为这是品牌问题;接下来的总统大选时还会再有两党辩论,就算是相同的话重讲一次,也是一个需要(是个再度确认的动作)。

  现在就是说辩论要用什么形式,十年政纲其实某种程度也是一种辩论,把不同的辩论纳入一个轨道上来处理。现在是谘询阶段,因为我们还要经过党代表那一关,那一关只要出一两个人冒出火花,报纸一报就是大辩论。

  所以我认为,辩论可能避免不了,但是看谁去主道,把它弄得比较平和,这也是个技巧问题。我认为民进党要辩论,因为社会期待有个新的样式出来,即便是同样的话也希望你重新讲一遍,或者用不同方式说一遍。

  王昆义:

  民进党没有完整的大陆政策

  所以未来的空间很大

  到底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有多大空间?我觉得民进党从来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大陆政策,所以它未来的空间很大。我在当《玉山周报》总编辑的时候,蔡英文所讲的每一句话,吕副全部都反对,苏贞昌与谢长廷也是。类似这样的东西,我想说的是它还有很多空间,大家都可以讨论。至于他们什么时候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我想大概很难!到目前为止大概很难!

  董立文:

  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因素

  有关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的主要因素,我的内容与世忠一样,但优先顺序不太一样。首先,我认为,台湾人民对民进党的期望,是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未来走向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抽象的讲是台湾人民的期望,更具体的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台湾人民认同的走向,还有台湾人民在两岸关系交流里面,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我认为,这是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第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我认为是国际社会的期望,第三是北京对民进党的作为,第四是国民党的作法。第五是民进党本身凝聚的问题。

  对于国民党的作法,我的看法与国城不一样,因为国城说要看国民党怎么斗争民进党。我所谓的国民党的作法不是表现在这里,因为从民进党的角度来说,认为国民党是在斗争民进党,但这并不影响蔡主席或她的大陆政策调整的走向。我认为国民党的斗争不是表现在民进党身上,而是表现在对中共的游说或作为,这会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走向。

  民进党的论述能力越来越强

  对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论述能力问题,国城刚刚提到,好像比较悲观,我则比较乐观。我认为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论述能力会愈来愈强,民进党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能力也会愈来愈好!

  刘世忠:

  两岸议题不是民进党2012大选主打议题

  简单回应刚才国城兄几个看法,包括立文讲的,2012民进党执政面临的内外挑战,絶对远大于2000年陈水扁刚上台的时候。2000年民进党根本没想到会执政,那时候国际关切与台湾内部的关切、大陆的关切,与2012年的关切点也不一样。2000年是关切台独政治,甚至担心会开战,所以阿扁被迫要宣布四不一没有。而2012年,包括国城刚刚提到的,民进党还有什么选项空间?在经过那么多协议、ECFA已经执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民进党2012执政,加上国会不过半,民进党的总统有什么筹码与对岸周旋?或者只能含着泪接受?或采取更务实的做法?

  对此我也不那么悲观,因为如果民进党2012年会赢,我认为两岸关系不是主要因素;台湾人民选总统不会只因为你两岸关系做得好不好,过去某段时间也许如此,可是这几年看出来治理能力才是最主要的变数。

  所以我觉得对岸加重很多成分在操作两岸议题,让民进党候选人陷入一个比较两难的处境,必须要被迫回应是否接受九二共识等等;我倒觉得民进党蔡英文现在采取的作法比较保险,不管是说延续前朝,暗示这些协议照样会做,只是保留检讨空间,如果真的要变动也要经过公投民主程序。

  国民党帮民进党解除很多负担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几年签了很多协定包括ECFA,除了程式上民进党提出一些不满之外,或称不透明,我从正面角度解读,就像外交休兵一样,其实国民党反而帮民进党解除很多负担。

  如果2012民进党重返执政,其实这十几项协定,很多项在民进党时代就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当然也有一些新的是国共论坛谈出来的,只是因为那时候对岸不想签,不想把credit给民进党。

  所以,如果两岸签订的十几项协议或ECFA,执行上一切都OK,现在民进党中央的说法是延续前朝,政策面的延续性与持续性;这方面的作法playsafe,不管在竞选期间或者当选赢了之后,都不会造成国际上的恐慌、或对岸的不理性回应,也会让台湾选民比较放心。所以,我觉得现在采取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

  张国城:几点补充

  首先谢谢刚才几位前辈指教,下面我作几点补充:

  第一,对于现在民进党的领道人,蔡主席有国际经验,也历练过许多职务,比较务实,对许多问题或许采比较弹性的方式来处理,而且不吝于让人家瞭解她的弹性。我觉得这是观察未来台湾局势时,可以列入考虑的因素。

  第二,我认为,就算民进党重返执政,来自大陆的政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或者整体的框架的影响会很大,我不太认为大陆会给民进党太多的空间。

  第三,谈到国际因素,我个人认为,从这一两年多的情况看来,不必高估美国对于两岸和平发展、进而走向和平统一过程的干预力。譬如说马政府时代,坚决拒絶向美国采购三项重大军购,最后成功,美国也没有办法给予他具体的压力或具体的作为去贯彻美国对台军售的政策。今天难道状况会有很大的不同吗?美国当然不愿意退出这个地区,它还会继续关心两岸的发展,但是这段时间以来两岸签订了多项协议,还有政治合作的基本态势已经显现了,美国又有什么能力反对?从现在看起来,也看不出美国有什么具体反对的理由……

  我以前在中评社就说,美国对台军售已经有默默回归到817公报的态势。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个人认为,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恐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要怎么采取政策,还是要看北京怎么样推动对台政策的作法来决定,谢谢。

  黄辉珍:结语

  刚刚新的讨论有两点,我做一个大致的归纳:

  第一,今天的主题,我想很重要的是要看民进党选举气势龢民意支持度的未来发展,特别是能不能重返执政主要看2012总统大选。现实的情况是,民进党在野后的几次选举到五都选举,气势是逐渐往上升的。

  关于这一点,各位对蔡英文主席比较理性、务实、成熟、稳健的领道风格,基本上是给予肯定并寄予厚望的,认为假如蔡主席这样的路线风格来主道未来的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相信两岸关系的前景是比较积极、正面、稳健的,这是大家的共同观点。

  其次,刚刚几位提到,近半年来特别是现阶段亚太形势新的变化,尤其美日韩在朝鲜半岛、黄海、东海、南海相关的新动作新情况,对两岸关系会不会有特别的影响?与会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但国城兄也特别提到,对国际因素介入两岸关系不要高估。实际上,现在可以预期的国际因素,对两岸目前的发展方向与特征,影响不大。

  座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论员简介:

  黄辉珍: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华府国会运作研究;曾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兼副总主笔,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执行长、《中央日报》发行人兼社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总统府国策顾问、行政院政务委员等;现为台湾综合研究院董事长。

  颜建发: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赴美国柏克莱大学博士后研究,早期任职于张荣发所属的国策中心研究员。活跃于学术界与緑营,曾任民进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中国事务部主任,扁政府主政时被延揽出任外交部研究发展设计委员会主委。现为清云科技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企管系副教授。

  王昆义: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学士,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曾任《玉山周报》总编辑等;现为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

  董立文: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政治大学东亚所硕士、博士;曾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台湾民主基金会副执行长等;现为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学系副教授。

  张国城:台湾大学政治系、会计系双学位毕业,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密尔瓦基分校博士研究,澳洲国立新南威尔斯大学社会科学与国际关系系博士;曾任民进党立法委员林浊水办公室主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机要秘书、行政院反恐办公室研究员、行政院青辅会研究委员等;现为台北医学大学助理教授、台湾智库谘询委员。

  刘世忠:东吴大学政治系毕业、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政治学博士班研究、美国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访问学人;曾任外交部研设会副主委、总统府谘议、民进党国际事务部副主任、英文台北时报政治专栏评论;现为新台湾国策智库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