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珍:开场白
各位评论员,今天思想者论坛主题是“如何评估谢长廷访问大陆的影响”。这个议题最近备受台海两岸与国际社会瞩目,各方面讨论相当多。谢长廷访问大陆,影响了民进党与大陆的关系;更宏观来看,影响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这显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连动性的影响,所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涟漪效应逐渐扩散也必将扩散,现实作用力与潜在后续力皆不可小觑。
谢长廷的登陆访问,虽然不是两岸重大政策的具体突破,但其政治效应之深远已无疑义,甚至可以定位为两岸关系的历史转折点。究其背景,其实是两岸近年来所累积了的一定的潜在能量与相关条件因素的进一步发展,才有这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与飞跃。如何看待这次谢的所谓开展之旅,这个问题正在持续地深化当中,今天在各位评论员丰富的经验与高度的智慧激荡交流下,必有全面性的探讨与解析。第一位先请谢敏捷教授,谢教授是谢长廷先生访问大陆代表团重要成员之一,我们先听听您的意见。
谢敏捷:
“开展之旅”得到高度肯定
两岸关系须有美中台三方的最大共识,才能有稳健持久的两岸关系,可以自此三个面向来分析“开展之旅”和“宪法各表”。
台湾方面:“开展之旅”得到台湾民调约6比1的压倒性支持,台湾的媒体评论和主要意见领袖,絶大多数相当肯定。包括李登辉、许信良和陈菊,目前民进党最高行政公职的高雄市长陈菊认为是:“重要且重大的一步”、“正面展现关心台湾未来的雍容和自信”。20年来两岸议题常有争议,此次则从意见领袖到民意调查,均给予高度的肯定。
大陆方面:“开展之旅”成行表示不同意见可以面对,访问期间大陆亲切礼遇接待。之前民共互不信任长期对立,此次则是打开僵局开始交往。
美国方面: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马启思对“开展之旅”的评论是:“非常乐观其成、欢迎、对两岸的长期稳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是十年来美国给予民进党高层的最高评价。美国熟悉台湾事务的卜睿哲、李侃如也都相当称赞。
从陈水扁时期的“麻烦制造者”,现在是“稳定贡献者”。
从这三个面向分析,“开展之旅”非常成功。
“宪法各表”正视历史与现状
2000年谢院长担任高雄市长龢民进党主席时,即提出以中华民国宪法回应两岸关系,2005年担任行政院长时持续主张,去年提出“宪法各表”,此次在北京公开再提出,宪法主张是谢院长十二年来一贯的、稳定的主张。
“宪法各表”的核心是:以1949以来的台海现状为基础,主张中华民国宪法治理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理大陆,中华民国宪法是1946年在南京制定,七次在台湾修宪,有大陆联系,有深厚的台湾内涵,两岸经由宪法是特殊关系。
台湾方面:“宪法各表”兼顾主流民意非常关心的“对等、互不隶属、台湾主体性,且宪法本身即有高度主权意涵”,以及以宪法的“最高层次”和“民主条文”的超稳定结构(修宪须超高门槛),保障台湾各种意愿的人民,让大家有安全感,也让大陆、美国有安全感。
宪法保障台湾人民对未来的“民主选择”,2300万人民可以决定未来,也就是有各种可能,不排除任何选项,但改变现状的门槛很高,须立法委员四分之一提议,四分之三出席,出席代表四分之三同意,提出宪法修正案交由选举人复决,须选举人总额二分之一同意(不论投票率多寡)才能改变,以目前选举人数,约须825万,台湾迄今从未有任何投票超过此数,此门槛确保了对内对外的稳定性。
“宪法各表”已经得到包括许信良在内的相当多意见领袖的赞赏,对比之下批评并无说服力,局限在少数个人,也未能提出絶大多数人民能接受的方案。相信“宪法各表”将能得到民进党多数支持者,以及台湾絶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大陆方面:“开展之旅”访问后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对记者问及“宪法各表”,在论述大陆的立场后表示:“我们也愿意认真听取——理性、积极、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指出“现状即是见之于台湾现行规定及文件的现状”,所指的主要是宪法。从2005大陆正视抗战历史,可以看出未来发展的方向,抗战的论述包括“中国国民党领道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道的敌后战场”。
对于中华民国政府,大陆一向论述中华民国政府像明朝清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自1912至1949,已经结束。但是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密切,大陆人民来台或到其他国家者愈来愈多,知道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的存在。同时大陆随着经济的杰出成就,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对自己愈来愈有信心,现在虽没有接受“宪法各表”,但也没有公开反对,有理由相信将来会像正视抗战一样,务实地正视两岸现状及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的事实。
美国方面:六十年来美国在东亚的政策主轴就是维持现状架构,美国政治学者Kenneth
NW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结构制约个别国家行为”,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东亚,包括过去三次台海危机,美国阻止共军武力攻台、防止国军反攻大陆或台湾往独立方向前进。1979年华府外交转向,美国外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后,也事实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基本上都是维持现状架构。
之前2010年3月美国在台协会理事卜道维(David
Brown)曾撰文指出: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但如何处理两岸关系对华府和北京非常重要,谢长廷的“宪法一中”(以中华民国宪法回应两岸议题)可以作为替代选择。去年蔡英文访美时,美方也曾提出,但是蔡英文未接受。
郑运鹏:
苏贞昌展现两岸交流善意
12年前,谢长廷院长担任民进党主席,同时兼任高雄市长,我担任当时的民进党文宣部主任。这次与院长同行赴陆的赵天麟委员,当时被传出到厦门,进行后来被定位成寻求“一国两市”下交流的可能;后来此讯息释放后,这个交流即中止了。此外,被简化成“一国两市”的论述,因为谢是党主席的身份,也曾经掀起不小风波。党内有中常委扬言要罢免谢,他们认为党主席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有争议,症结就在于所谓“一国两市”的论点,其实相当类似于现在“宪法各表”,这样的概念在当时无法被部分中常委接受。
对比当初的背景,在12年之后,我的观察是,民进党经历再次政党轮替,期间总共有一次连任成功、两次总统大选失败。不管从各界对民进党胜败分析,或是党内自己私下的讨论,很显然地都指向,民进党可能要对两岸关系做些调整。我要强调是做调整,而非改变。这个调整可能包括,在文本上有新的决议文出来,或是在党内两岸主张不动情况下,在态度上做出改变。以此获得选民的信任,甚至是国际的信任,这些都是民进党可以努力的方向。
12年前担任党主席的谢长廷,因提出不同的看法而面临被罢免状况,再对照现在处境,我们可以嗅出党内气氛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十几年中有其他的变化,苏贞昌主席上台后的作法也与之前不同。在5月党主席选举中,五位党主席候选人都一致认为,对于两岸交流方面可以有更大弹性与善意。这也是苏主席执行的方向,这个方向成不成功,从这次谢院长的大陆行,观察党内的气氛可知一二。
在我看来,现在的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是可以讨论的,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且不会有过度的反对或批评,或是出现比较尖鋭对立的状况。这是苏主席这几个月与各个系统做了相当程度的处理,或者彼此有了相当程度的信任,形成党内应该要好好讨论两岸政策,这是苏主席努力下的成果。这次谢院长“访陆”,或许在各种不同媒体、个人发言、新闻上看到不同的声音,但不至于失控,这是与过去比较不一样的状况,也是整个党的努力。
谢大陆行意义正面
开启民进党两岸政策讨论
现在民进党谈两岸关系,气氛上较容易有多元的讨论,而且说不定谢院长的大陆行只是讨论的开端而已,还不是结果。这个开端对民进党来说,我认为意义正面。此正面意义不在于民进党有了新的结论或方向,而是在于给各界的观感上,包括国际的观感,美国、日本等关心台湾的国家,他们可以嗅出,现在的民进党在这方面是可以讨论的。
但是可以讨论到什么程度?用什么形式讨论?会不会有什么样的结论或行动?目前为止都是未明的。所以苏主席10月12日被访问到中国事务部成立之后有没有中国事务委员会?中国事务委员会的主委是谁?要如何运作?苏主席认为不急。我认为不急反而是好的,不急可以让党内还是很和谐的状态之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角度或声音。透过OPEN
STUDIO相对学术性座谈、私下讨论、对媒体的发言等等,让大家提出不同意见,之后再来做为党内要如何进行的搭建舞台。
从这一点来说,苏主席上任4个多月来的党务运作,“桶箍”的角色做得不错。我的形容是,一个“桶箍”好不好,要看里面有几个木片,如果只有一个木片,那也没什么好箍的,现在看起来是党内的确有各种不同的木片,但颜色不同的木片也可以平和进行讨论。就个人观察,甚至与谢院长“宪法各表”论述对立极端的主张,也会参与讨论。由此可见,整个党在气氛维持上做得不错,在没有中国事务委员会平台架构下,就可以维持相对理性的讨论,我认为光是这一步,对党就很有帮助。
所以,大家评论谢院长这次的中国行,对他个人、对党是好是坏?对他个人我是不晓得,我相信谢院长有相当的智慧来做这样的行动,对他来说,其判断成果应该是正面的。但是对党来说,我个人认为,正面意义一定大于负面意义。至少党内可控制住因不同理想主张而互相攻讦的场面,不会偏向某一边,压抑另一边。
简言之,对于整个社会看待民进党的运作,党内可理性探讨公共政策、两岸政策,光这点就非常不容易。谢院长这次大陆行,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讨论的开始,这个开始很成功。而后续的讨论平台、行动方案、结论如何等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案。
邱志伟:
谢以私人名义登陆
也代表部分党的意志
谢院长这次虽以个人名义去大陆,但他是前总统候选人、前主席、前院长、也是派系领道者,他本身的个人意义,某种程度有党的意志在里面,代表部分民进党人的想法与思维,所以不能完全视为民间或个人行为。当然对外论述,他当然强调是个人名义,但是他的想法与论述,事实上包含部分民进党同志的看法。
谢此行获得评价两极,当然论述会纷歧,因为谢的主张没有经过党内的正常程序。如果要形成党内共识,要经过中执会、中常会,或某种程度辩论形式。但是谢所发表的论述,没有经过这样的程序,也未经过讨论,所以不能视为党的立场与政策。但是如我开头所强调的,谢代表部分民进党思维。
论条件、意愿、企图
谢是最佳破冰人选
民进党四大天王中谢苏蔡游,再加上吕,我认为谢最有个人条件,来进行这一次民共交流的破冰之旅。因为谢在担任高雄市长时,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城市”主张,其他的天王没有这样的积极性论述。谢这次提到的“宪法各表”,基本上也是一脉相承担任市长时的逻辑,所以他有此论述能力与条件。
谢也最有主观意愿,他的政治性格相当务实、相对具有调整性。谢接受媒体访问也说,民进党的中国政策要更务实、更具调整性。据个人观察,谢的政治性格也偏向这样的型式,相较于其他天王,较具务实与调整弹性,因此在主观意愿上,谢有更强烈的主观意愿。
谢也最有企图心,对两岸有使命感,而且其对未来有期待,认为还是大有可为。不管是对个人、对民进党、或者对2016再次执政,他都认为大有可为,所以在此历史关键点,谢展现其企图心来营造他个人新阶段的高度与声望。这部分,此行最大收获大概就是谢院长本身。
两岸交流不可逆
民进党须做好准备
而要论述此行背后民进党整体的心理状态与氛围,我们要从检讨2012败选原因,以及为2016可能重返执政的准备谈起。台湾在亲美、友日、和中大战略环境之下,民进党不能回避与中国大陆的互动与交往;两岸交流经过20、30年,已是不可逆的趋势。任何政党执政,都不可能终止两岸交流,也不可能摧毁两岸交流架构。即便民进党执政,对于建构两岸战略上,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变化,最起码会维持架构,只是速度会减缓,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所以,当两岸交流、互动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江陈八会后接着处理深水区的问题,在此由简到繁,由容易到困难的阶段。民进党作为未来可能执政的政党,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做好相关准备,这是目前党内的氛围。依据民调,2012大选约有575%台湾选民,即使讨厌马英九,但还是投给马。因为担心蔡英文上台之后会影响两岸关系,代表有为数不少民众,对于民进党大陆政策、或者对民进党执政下的两岸关系,充满忧心。这部分必须透过民共交流来改变民众印象,展现民进党对于两岸交流具有一定的能力。
强化处理两岸关系能力
民进党着眼2016
民进党现阶段没办法强化主权,能做的只有巩固主权。过去4年的讨论,这部分论述大概有“台湾共识”、“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等论述,都是以比较抽象的概念来与选民沟通,效果有限。我们必须拿出具体的作为与主张,若是没有主张,可以先有作为;所谓的作为就是民共开始交流,让民众知道民进党上台之后,还是可以维持既有的两岸架构,还是可以在亲美、友日、和中大战略架构下,推展两岸关系。
如果能够扭转这575%的选民,对2016是很好的利基。我想对于执政的准备,民众对于民进党固守主权的信心絶对够,不会疑虑丧失任何台湾主权;但是对于民进党执政后,有无能力处理两岸关系、有无能力维持两岸关系交流上不具信心。所以,民进党必须在这部分展现能力,民众对于民进党2016执政才有信心。
国民党过去5年来,在两岸互动上的成果,已达成2005连胡会五点共识其中的四点,包括建立国共交流平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协商、给予台湾适度的国际空间。只剩下“终止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未完成。很多人担心若继续让国民党执政,第五点恐怕很快就会实现。这深水区一踩下去,可能不只是深水,也有可能溺毙。所以,最好的做法是2016年民进党拿回执政权,重新检讨两岸关系执政顺序,对大战略做一些调整与修正。因为和平协议对台湾来说,就是准亡国的状态,陷入一国两制的逻辑之下,对台相当不利。
民进党整体氛围是焦虑、是担心,但是也充满期待,借由新的作为来展现民进党还有一定能力处理两岸关系。所以谢本身这趟行程,先不论其主张,党内基本上具有高度共识,去中国大陆参访,不管个人条件、正当性、时间点如何,民进党思维、氛围都给予谢极大的支持。
对于谢大陆行
美中台三方都在看
谢此行也可从四个面向来看,民进党之外,国民党、共产党与美国都在看,美国可以代表国际社会。先讲国民党,从一开始的乐观其成,到后来党发言人问谢“黑脸还是白脸”的酸言酸语,显示其很担心民共有初步交流之后,两岸不再是国民党的独占市场。民共交流量增加,质也会改变,若有制度化交流之后,两岸交流的专利不再专属于国民党。某种程度上国民党表现出忧虑,因为其就是靠两岸关系强项来维系政权。两岸关系不是国民党强项之后,2016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对于中共来说,他们基本上定位民进党有重新执政的可能性。马英九执政效能低、民调满意度也低,我想民进党2016重返执政的可能性相当大,这是现实、也是趋势。所以中共也要预做准备。万一民进党上台之后,两岸关系如何维系?架构如何存续?如何面对其对台政策的崩盘?甚至是如何面对内部民意的挑战与压力?如果中共不从现在开始与民进党有一些交流理解,2016民进党若上台,那大陆对台政策要整个重来,所以它必须开始与民进党接触。
这也代表中共对45%台湾民众的重视,他不能只顾虑到55%的蓝营支持者。民进党在国会与舆论上,对两岸关系还是有一定的制衡力,中共不能不与民进党对话。不管是担心民进党以后会重返执政,或是为了民进党对于两岸政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参与力,所以中共这次派戴秉国、王毅、陈云林见谢,维持一定的规格。这也说明中共对谢这次访问,其判断具有一定试验与破冰性质,所以他们很谨慎。
在美国方面,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两位学者,卜睿哲(Richard
Bush)认为虽然谢的主张不是现在才提出,但最起码是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提;而且谢坚持没有九二共识,必须用“宪法共识”取代,比照过去“台湾共识”与“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相对虚幻抽象论述,谢的论述具体,卜睿哲给予正面评价。另外,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也认为中共不敢忽略民进党重返执政的可能性,所以显示出中共具有战略观,必须与民进党开始制度性、秩序性的交流。否则,民进党一夕之间上台,会危及其政权。
郑文灿:
民进党最后一哩路尚未准备好
但正面看待两岸交流
谢长廷登陆破冰的效果,不管是两岸媒体与后续讨论,基本上多正面肯定。民进党内的总体反应是:肯定登陆、对其主张持保留态度、推迟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这代表党内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两岸政策的决策架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确立。虽说如此,整体而言,民进党在2012总统选举前后,态度是一致的,希望能够走比较务实、开放的两岸路线。
蔡英文本人在选举之前发表《十年政纲》,《十年政纲》中并没有提到一边一国、正名制宪或公投入联等主张。蔡的几个重点,包括“台湾共识”,希望用民主原则建立起两岸互动架构;再来是“中华民国等于台湾,台湾等于中华民国”,某些程度上代表新的转向;最后就是比较抽象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败选后,党内、党外的检讨,也都认为民进党最后一哩路是两岸因素,虽然对如何解决还没有共识,但是正面看待两岸交流,应该是共同的看法。
这次谢长廷登陆破冰,如果发生在2012年之前,恐怕会引起很大的争议;2012年之后,虽然有一些不同评价、主张,但也没有人扣帽子或恶意攻讦。代表民进党在这个议题上,虽然还没准备好,但是态度开放,也会正面面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民进党的转变有两个原因,第一,美中互动大国的架构,民进党有无可能坚持传统的主张?对于国际社会希望两岸能够积极交流对话,这个大路线很难拒絶。第二,则与执政可能性有很大的关系。从民调来看,5%到10%的选民,非常重视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治理能力,会用两岸关系衡量哪一个政党执政对其有利。不管是民调也好,评估也好,两岸关系的处理能力是一个重点。党内在2012年败选检讨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民众担心民进党执政会带来对抗、衰退,对经济与安定不利。这最后一哩路如何克服,党内确实应该好好讨论。谢长廷访问大陆,其基本定位是代表个人、不代表政党,代表党内还没准备好,也未整合好。
谢开展之旅
民共对话之始
从创党至今,谢长廷长期以来都是思想型、哲学型的政治家,对两岸事务有其见解;这次提“宪法共识”、“宪法各表”,其实也在他长期的主张之下。谢主张和解共生,不管在政党之间、两岸之间,他的看法一致,就是希望可以在冲突中,找出模糊地带、找出下台阶、找出相处方式,这是“谢式风格”。
一方面,谢有思想上、路线上的意义;二方面,他也是实力派政治人物。在党内是谢系,这次大陆行成员也多半是谢系子弟兵。因为谢有一定的政治实力,有些评论说他不会成为第二个许信良。但是他会不会成为民进党中如同连战的角色问题,我认为因为这次谢访陆并没有党的授权、或者某程度上的背书,所以定位不在民共架构的建立,而是民共对话的开始,谢传达正面善意的讯息,这点北京也做了明确的回应。
双方传递的讯息当中,有几点可以参考。比如谢长廷说东山岛的祭祖,祭祖在台湾是很自然、平常的事,但是北京方面看到的是文化认同,赋予高度政治意义,认为这是认祖归宗,是文化根源的认同,这部分媒体也有很多的报导。再者,谢谈“宪法共识”、“宪法各表”与“宪法一中”的问题。对北京来说,不谈台独、可谈一中,这是个开始,北京认为具有战略意义。所以在十八大之前,北京非预期的让谢登陆,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他们处理事情有条不紊,非常谨慎回应谢长廷访陆问题。
当谢长廷谈一中,北京回应,他们瞭解台独形成的背景,也认为九二共识不能放弃。因此,其基本立场是,不能放弃国共达成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两点原则。虽然谢否认九二共识,希望用“宪法共识”取代,并以“宪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大陆划出底线,只要在这问题上不谈台独、可谈一中,基本上就是正面的。
我认为,北京也在看谢所提的“处理差异、超越差异”。两岸之间有很多差异,谢长廷只谈到这部分,让他们看到民进党愿意超越差异,比国民党往前走一步。但比较可惜的一点是,谢的“差异论”,要超越差异就要把差异讲出来,讨论两岸之间的基本差异;例如民主与威权的差异、自由市场与特权经济的差异、多元与社会控制的差异、有无人权法制理念的差异等等。北京看到谢要超越差益,但是也要让台湾人民听到差异在哪里,未来互动上才有比较大的空间。
谢“宪法共识”
具一中背景民主内涵
那谢长廷又如何设定民共互动架构?基本上,谢认为民进党要追求执政,假如因为两岸因素,民进党的执政变成传说、变成过去式的历史,没有执政就无法保护民进党人所希望追求的价值。谢的“宪法各表”,虽然大陆看到的是其中有一中的背景,认为民进党回到中华民国宪法是可以鼓励与肯定。宪法是保护伞,代表中华民国的实质存在与合法性;也是个盾牌,北京要想否认也很难否认。如果北京可以接受国民党“一国两区”的主张,为什么不能接受民进党对宪法的主张?谢长廷的核心观念在此。
但谢回台之后,有做了一些调整与诠释。中华民国宪法固然有一中背景;但是经过7次修宪后,这部宪法也有台湾民主内涵,要变动这部宪法须经过2300万人同意。这是中华民国宪法的两面性,我认为用宪法各表取代九二共识或一中各表,值得深入讨论。
民进党两岸路线大概分三种,第一是台独党纲路线,强调要追求法理台独与国家正常化;第二是所谓台湾前途决议文路线,务实台独,接受中华民国体制,保护现状、台湾实质主权地位,幷且强调改变现状要经由公投决定;第三是谢长廷的路线,不否定宪法当中藴含一中架构,以民进党版的模糊一中来与北京互动。
对未来影响方面,在两岸路线亲中与反中之外,谢长廷要走出和中这第三条路线,要花很多精力去讨论。民进党内还没共识,蓝緑之间也没有共识,台湾社会也没有共识,提出高度缺乏共识下的主张,回来之后当然要面对不同评价,这很正常。在短时间内,党内各方多持保留意见,需要更多的讨论。
谢和中路线非主流
须充分讨论
至于党中央,似乎是以比较冷却的态度处理,包括推迟两岸事务决策架构的成立。我认为不管如何总是要面对,纵使党内的整合沟通重要,但未来民进党可能需要在两岸关系上表达正面、积极、务实态度。对于台湾人民所关切的问题,展现民进党有无两岸关系的沟通、处理、协商能力。
在此高度两岸化的台湾社会,我们有陆生、陆资、陆客、陆配“四陆问题”;在大陆有台商、台生问题;国际政治上又有这么多复杂严肃的政治、军事、外交问题,民进党在新阶段,必须展现出强大深度思考。尤其是美中大国互动架构,台湾如何突破。对民进党来说,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希望成为台湾人民最好的选择、最好的依靠,就要有能力把这些问题处理好。
谢长廷的路线虽非目前党内主流共识,我认为应该给予更大讨论空间。民进党是一个民主政党,任何政治路线,经过反覆辩证之后,其优点、缺点、如何调整,都会找出一条更好的路。党内不会为此形成强烈派系对立,不会从权力斗争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离下次选举还有一段时间,民进党有更充分空间来讨论未来两岸关系该如何走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谢长廷的登陆很有价值。
陈淞山:
两岸为緑营重返执政门槛
这次谢长廷登陆,只引发不同意见的争议,并没有民进党内部派系对抗情况,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对民进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与价值。为什么没有派系化的对抗?除了苏主席的领道之外,我想各个派系领道人在这部分都相当节制,都知道民进党的政治困境。在两岸问题上,如何证明民进党有处理两岸事务的能力,是攸关重返执政的重要门槛。所以大家都肯定谢到大陆交流、互动、沟通,建立互信过程,但是未必对其主张有一致性的共识。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如果这个开端是在2014到2016,已经形成民进党内部必须开始为总统初选、大选做准备的时候,纔来研拟内部共识的大陆政策定位或中国政策定位,情况可能完全不同。因为会牵扯到权力派系路线斗争,党内无法如同现在,以理性、务实面对谢的大陆行。由此推论,民进党应在七合一选举前,研拟出大陆政策的定位与政治方向;对之后进行2016大选挑战,会有更好的开始。我的想法是,2013年年底前就要完成党内处理台湾共识或新中国政策定位的共识工作,证明我们有处理两岸的能力,絶不能等到选完才面对。
谢登陆开启民共对话
2013年进一步开展新局
为何谢这次能顺利登陆访问?北京当局固然重要,民进党与北京此时都有实际需要让谢长廷走这一趟。在十八大前夕,北京当局决定让谢长廷出席调酒大赛的场合,就是很不容易的事。这表示大陆很需要与民进党有个新的开始,这个新开始是新的突破。在胡锦涛卸任之前,能够完成与民进党开始对话,此政治价值非常重要。这对胡锦涛两岸和平发展宣示,有正面帮助。
大陆这一代领道人完成与民进党重要领道人的政治对话,而且是与具有八年执政经验的民进党对话,而不是只是十几年前见到在野党的陈水扁、吕秀莲等人。这次大陆与谢长廷展开新互动,让谢登陆、进行会谈,包括派出戴秉国政治层级的人物。大陆皆经过政治计算衡量,有其政治思考;这也代表,在十八大新体制之后,他们愿意与民进党展开更进一步的交流。虽然还不至于党对党,但是不排除比谢长廷层次更高的活动交流,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未来政治发展的新局。
两岸和平发展
红蓝緑三角新关系
对国民党而言,他们当然很吃味,因为国民党在选举中,最害怕民进党与共产党可以交流、沟通、互动,这对其选举杀伤力很大。连邱毅都指出,如果民进党与大陆交流持续发展,国民党执政的优势至少要减半。这是事实,只要民进党向台湾人民证明有处理两岸事务的能力,与大陆有正式沟通对话的管道的时候,国民党不再拥有所谓两岸红利执政的优势;若要靠内政民生问题与民进党一较高下,蓝军很难在2016拿到继续执政的机会。
对民进党来说,谢长廷登陆访问,意味对民共政治僵局带来积极性进展,进而影响国民党的布局。对于国共合作的两岸话语权,将出现新的冲击与变化。国民党、民进党与共产党的平衡三角关系,将逐渐建立,这部分是一个好的开始。北京当局也意识到,谢长延的登陆,对国民党、民进党、台湾、对两岸和平发展具有新的正面意义,所以大家共同促成这样的开始。
事实上,民进党内部对谢的访问,很多人对其祭祖流泪、“宪法共识”主张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这些争议没有扩大延烧,大家理性探讨,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这些好的开始,从谢建立与大陆互动沟通模式中,自信交往、不承认九二共识,提出“宪法共识”、“宪法各表”,愿意与大陆有新互动的作法。在党内大家有共识肯定谢的大陆行,其政治价值与政治意义,远高于内部对其政治主张的争议。我认为民进党不但要正面看待,更要鼓励谢以后有机会与大陆做更多的互动。
民进党应有机制
让访陆资源共享
谢回台向苏、蔡说明此行成果之后,更重要的是,民进党要统合内部机制,让访陆经验、互动模式、沟通的管道等等,能够成为党的共同资源,让资源共享。党员去大陆接触互动,党也应提供资讯,包括大陆重要智库领道或者政治人物地位、其政治立场、想法、思维逻辑等等,不要让党内同志到大陆单打独斗,回来以后由个人自负责任这样的结果。
只要立场一致,人民对民进党的看法就会不同。民进党人去大陆访问,回来经验共享,搜集这些访问的资源,瞭解如何与大陆打交道,把个人财变成党的公共财。让民进党成为整合的力量,如此才会消除党内对很多同志到大陆访问的不信任问题,党内也会更务实,对两岸有更好的具体作法。民进党该做的努力与准备,现在可以做的就要赶快做,这个方向很重要。
最后,谢此行就是想要证明民进党有处理两岸事务的能力与价值。民进党应借此带动党内两岸路线转型,从内部开始整合共识,面对两岸的民生、经济、事务交流议题,到政治谈判准备,这些都是民进党要开始努力的方向,若只是为了2016赢得政权,但没办法处理两岸事务,纵使执政也会下台。因此,民进党要及早做准备,长期耕耘赢得台湾人民的信赖,做深远的展望。
黄辉珍:第一轮小结
第一轮初步讨论,大家提出深刻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有几项共同观点,我扼要做以下归纳:
第一,民共交流的形成,是2012大选之后,民进党领道层对台湾政治情势与两岸关系大局的判断;认知到应与中国大陆交流,进一步相互瞭解,改善民共两党关系,否则民进党的重返执政,终将永无可能,终将成为所谓的传说。也就是,民进党从2012大选经验教训中,看到了民共交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党有责任推动民共关系的交流与改善。这一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第二,谢长廷的登陆,虽然緑营内部有批判、检讨的声音,但这些负面意见基本上属于个别化、单一化现象,而非派系对抗或集体斗争。整个看来,民进党对待谢登陆之行的态度是正面的,也大体认同肯定。至于针对谢相关主张的争论,是在可控制范围内,可接受、可容忍,不会影响党的大局,没有迫切的内部矛盾危机。
第三,谢长廷在民进党内有深厚资历,是指标性的政治人物,他的登陆实质上絶对不只是个人性的,具有浓厚的党代表性。而这次在苏贞昌主席主道下,党内给予理性看待,讨论与思考也大体维持平和稳健气氛,这有利于事态的后续发展。对此重大历史事件,苏主席维护大局,张弛适度。整体而言,谢这次登陆之行,对民进党的外在形象、社会观感,都是正面的、加分的。
第四,这次的主角谢长廷先生,以他的政治背景、思想倾向、人格特质、论辩能力等条件,民共高层交流破冰的历史课题终于以他为突破口,是相对适当的,也是比较自然的。此行对谢来说,维持他个人在緑营的政治影响力,也具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党内苏贞昌蔡英文两个太阳底下,他透过登陆,另辟蹊径,在两强中硬闯出一条新路,未尝不能重新经营他的政治生命。
第五,虽然緑营多肯定谢的登陆之行,但对他表现的政治动作与提出的政治主张,在舆论上是有保留的。有关“宪法共识”、“宪法各表”与“一中各表”的关系,争论还很多,特别是与民进党基本立场之间的差距很大。但一般认为这本来就是民进党的基本难题,无法一下子得到明确的共识与答案,应该留待党内继续讨论,不急于一时解决。
緑营内部之所以赞同、支持发展民共关系,最重要的考虑点是,民进党如何能有重新执政的机会,特别是2016年。这是党内看待民共交流的核心思考点。包括谢本人都说,他推动民共交流的重要成果,就是要证明民进党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如果能够克服2012大选的最后一哩路,2016民进党就有机会重返执政。
值得探究的是,谢长廷提到“宪法共识”与“宪法各表”,与北京坚持的“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者之间是否相容?或者与国民党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差别性如何?假设民进党接受“宪法共识”、“宪法各表”;而国民党是“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北京是“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三者之间最终比对的结果,到底是国共接近?抑或是民共比较亲近?
如果民共之间的距离仍然相对较远,民共关系如何能够达到緑营最关切的证明自己“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因为,今天有没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不是民进党自己说了算,重点在北京怎么看、怎么做、怎么回应。仅仅因为谢的登陆、谢的“宪法共识”“宪法各表”,就断言民进党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未免把问题太简单化了、片面化了,言之过早。后续还有一段较长的观察期,这恐怕是民进党谢长廷路线未来的重大考验。
第六,民共交流已经破冰,尘封之门已经打开,趋势所向,不可逆转,这对未来的国共关系有何影响?民共交流会否影响国共关系?国民党在民共交流情况下,又会做出什么调整与转变?其转变也将影响国共关系、甚至民共关系。国民共三党连动关系已经形成,未来两岸关系新的战略形势如何?民进党内谢长廷路线者,如何掌握新的形势?如何真正证明民进党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进而在2016选举,达到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不失分的目标,这是艰难的现实考验!
以上综合大家发言,形成六点归纳,提供大家下一轮参考,现在我们进行第二轮。
谢敏捷:
“宪法各表”将成为最大共识
“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主张:台湾说中华民国代表中国,大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71年之后,得到联合国、各国际组织、172个国家承认代表中国,现在世界包括台湾的人民、媒体提及中国时,很自然想到北京。中华民国代表中国,明显不符国际现实与世人常识。
且“一中各表”的排他性,互不正视对方存在(只是“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包括台北不正视北京存在,却要求北京正视中华民国存在,逻辑上无法讲得通,无法成为台湾内部的广泛共识。“宪法各表”反应现实,正视双方存在,正视有两部宪法存在,各有宪政秩序,在多元社会才能得到广泛坚强的支持。政策不易有100分的支持,但应致力最多支持、最少反对,反对者不至于太不安,目前的情况是:“一中各表”民进党不接受,“宪法各表”只有民进党基本教义派不接受。
2007之前大陆也曾多次批评“一中各表”,2008之后默认,过去四年多两岸达成十八项协议,“一中各表”有其阶段性贡献。可是两岸要进入深水区发展,需要一个非常坚强、有现状支持,有各方最大共识的架构,才能有稳健的两岸关系。“宪法各表”有中华民国宪法治理台湾的现实基础,又有与大陆的联结性,大陆未曾公开批评,相信未来大陆将可接受。
从学术与实务分析,“宪法各表”能团结台湾、稳定两岸、维护现状,将成为美中台的最大共识。
交往或谈判,很重要的是提出务实合理的主张,然后全力争取支持。1971在联合国,当时美国曾提出双重代表案,就是“北京进入联合国并取得安全理事会席位,台北保留作为普通会员国”,现在大家会认为很务实合理,可是当时台北先是反对,后要安理会席位、后对双重代表案“可以接受、不能支持”,终至失败造成之后的外交困境。当年如果全力支持务实合理主张,今日对外关系可能完全不同。现在我们希望两岸稳健繁荣的发展,也要有务实合理的主张。
历史性访问
历史的转折点
领道人的重要在于:要有远见和勇气,能洞察问题拿出办法,不畏困难开创新局。两岸曾先对立40年,后争议20年,谢长廷院长的“开展之旅”和“宪法各表”是历史的转折点,将两岸关系转为务实理性、正向积极的方向。两岸若能在政治方面,建立各方都觉得很安全很稳定的互动架构,让经济、社会、文化的交往回归正常化发展,有合作有竞争,对台湾大陆和东亚的长期稳定和活力繁荣将有深远的贡献。
郑运鹏:
不认同民共不交流
执政成为传说之言
我做几点回应,第一,我个人不认同“如果国共交流变成国民党专利,民进党执政会变成传说”说法,这样说太过理想性。在统独立场不一情况下,国、民两党都有可能执政。在中国大陆对台还有企图的前提下,国民党是大陆相对可以接受的选择,但对台湾人民来说则不一定。如果透过各种方式,想让民共与国共关系等距,我认为只是让共产党多了一项武器,而把民进党当成与国民党谈判的筹码。
如果民共关系与国共关系有可能等距,其中一定需要相当高的智慧,我们乐观其成;但就民进党辅选干部立场来说,不能够以此当成短期或中期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免对选举产生误判。在两岸上,若国共合作是前提的话,民进党还是必须获得台湾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信任,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也才利于对大局的判断。
民进党两岸政策行稳致远
第二,以目前状况来说,谢提出“宪法共识”,不管緑营、蓝营甚至在大陆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举例来说,马总统连任之后,大胆提出一国两区的讲法,当时谢院长说,一国两区是适用于中华民国宪法在国内的解释,所以才有陆委会等架构,但不能对国际说我们是一国两区。同样的道理,当谢提“宪法各表”时,这与之前的一国两区到底有何不同?我认为谢可以就这点再多做说明。
至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民进党质疑的是,中国大陆从来没有提起各自表述,只谈一中。这是现实上的矛盾,未必是理论上、法理上的矛盾,这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像ECFA一样,变成民进党以后要去概括承受的概念之一。
我个人反而比较认同,苏蔡两人在选举时提到的“台湾共识”,也就是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意即台湾依照目前的宪法叫作中华民国,如果要改变此现状,必须要公民投票决定,中华民国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这个概念应是民调中的公约数。现行要提出一套完全没有矛盾、完全符合现实、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理论架构,的确不容易。这一点大家要共同努力。
第三,回应淞山建议,党中央确实应具备整合党内人士访陆经验、提供必要资讯的能力。但谢院长的案子是个案,他也自己定位为个人行程,不代表党;因此是否要党中央提供交流互访的资讯,也要视当事人的意愿。我认为党内中国事务部单位,能够服务党员、提供必要资讯,但目前还没有办法变成一个正式确定的做法。因为,也有可能因中央党部提供资讯,反而造成共产党不愿放行。
最后,谢院长因其个人特质背景,是一位合适的民共交流代表。但是如同刚才所说,国民党是共产党更好的选择,很多因素不是由民进党、台湾方面掌握。从党中央的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所谓行稳致远,一是民共与国共有没有可以有等距关系?二是,是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主张,就可以得到中国大陆相当程度的承认?我认为这些都不应该被民进党设定为前提,而是民进党应该走出一条相对稳健的路,获得台湾人民支持。民众相信民进党的执政能力、稳健处理两岸能力,这才比较符合我们的利益。
邱志伟:
谢想三面讨好风险大
谢长廷是具有开创性、突破性,能够与时俱进,能够调整策略、具战略观点的政治工作者。他访厦门的切入点,诉诸于战争的悲剧、亲情血缘,心灵要开放、实事求是。谢用软的一面踏出第一步,民进党的代表人物受共产党欢迎、拥护,这是过去从来不会发生的状况。谢也建立起中国大陆民众对他的好印象,正面印象会外扩到对民进党整体观感的改变:民进党不再万恶不赦,民进党还是有可爱、可以交流的一面。
谢长廷“宪法共识”、“宪法各表”,则属于战略观的陈述,有机会也有风险。我个人观察,他提出“宪法共识”,基本上是想三面讨好:一是对党内,第二是对台湾社会,第三是对中国共产党。一宪三表或者称一宪三种解读,三面讨好是他最高的战略目标,不可能达到三面讨好。因此,其次要的战略目标则为,三方都不满意,但三方都勉强接受,不让结构恶化。我认为谢已经达到次要的战略目标。
所谓三面讨好,第一面他要面对党内,党内否定国民党的九二共识,因为其以承认一中作为开展两岸关系的前提。谢提出“宪法共识”替代性方案,对党内要做某种程度交代,谢有交代,但是有点勉强,也引发部分人士的强烈质疑。
因为九二共识不处理主权问题,主权及于全中国,治权是分治的,分为所谓大陆地区与自由地区。而谢的看法是,中华民国宪法经过增修后,现实的治权与主权皆只及于台澎金马,限制大陆地区宪法的义务与权力。在此情况下,现在的中华民国宪法就等于台湾,排除一中的疑虑。谢从宪法增修条文的精神,向党内群众交代,认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
对理性的台独主义者,谢之说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对于激进台独或者基本教义派者,他们就大力抨击,认为所谓的宪法共识、宪法各表,就是一中共识、一中各表。事实上,我做为民进党理性务实的台独者,从宪法增修条文中,我不满意但是可以有条件的接受。这是第一部分,谢对党内的交代。
第二面,对台湾社会的交代是,因宪法具有高度的主权意含,中华民国宪法代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以“宪法共识”与大陆交往,师出有名。台湾社会害怕主权被弱化,如果民进党凸显、强化主权,对台湾主流社会更具说服力。最起码对比一中原则九二共识、不谈主权只谈治权的国民党主张,更容易被接受。
第三面,对中共来说是相对性比较。中共认为民进党以前主张台独,精神脉络一致,未来都是要追求独立。但是谢提出“宪法共识”之后,中共觉得除了台独之外,出现新的论述。虽然王毅和戴秉国都没有办法同意,但是基本上也没有强烈表示反对。中共认为民进党已经往前一步。
站在中共的立场,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个大中国法统的宪法,还是隐含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不是两国的概念,看你从哪个角度切入,所以中共认为民主进步党不再提台独党纲、不再提台湾前途决议文;现在提中华民国宪法,就是一个大中国的思想,隐含一国两区的概念、对中国统一的想像。
风险一:民进党内派系
我认为“宪法共识”有战略观,其风险来自党内各派系,党内有激进者,对国家定位、主权论述都有不同的主张,甚至会酝酿成茶壶里的风暴。这就看谢如何做风险管制,苏主席如何危机管控,不要让不同意见互相攻击、制肘。所以谢要坚持其主张,就要加强党内沟通对话,这部分要持续努力。谢也举办“新文化国政班”,加强对基层党员的论述,既然两岸已经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差异扩大,如果民进党再不调整,台湾的处境会愈来愈恶劣。
风险二:中共如何解读?
其次的风险则来自于中共如何解读“宪法共识”。中共的底线是九二共识、一中原则。若中共认为“宪法共识”就是所谓的独台,就是中华民国等于台湾。主动权是在中共手上,非操之在我。我认为中共很难支持宪法共识,因为他们退让即代表支持独台;但因十八大新旧交班,其对台战略还不是那么清楚,须持续观察中共的反应。若中共片面与你终止两岸交流,技术杯葛不让陆客来台观光,全部取消在台投资项目,逼得民进党一定要接受一中原则。面对中共后续反应,我们也要思考民进党下一步如何处理。
台湾任何政党执政都应服膺“亲美、友日、和中”大战略,也在此之下发展两岸互动次要战略。国共谈两岸互动已经进入深水区,对民进党来说难度更高。未来如果“宪法共识”不是民进党内中国共识,那党内的中国政策到底是什么?包括两岸政治定位、对两岸主权的主张、主权怎么安排?党的论述是什么?接下来,中国事务委员会要不要成立?成立性质如何?是谘询单位,还是决策单位?人选是谁?定位清楚后就开始运作,开始安排下一阶段中国政策大辩论,凝聚下一阶段、执政前民进党中央的政策。民进党马上就要进入下一阶段执政的准备,这些都应该马上去处理。
郑文灿:
两岸长期差异短期难解
谢长廷回来,会面对短、中、长期的考验点,第一是党内反应,主席与中常会如何评价,当然现在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届时中常会的看法会很具体的表现出来。第二个观察点是,民进党两岸事务决策架构即将要成立,虽然说要推迟,总是要面对,最后是否如同外界预期,由谢来出任主委?第三个考验点是,谢在媒体上形塑了一个新的开放派,会不会形成党内的谢长廷路线与其他派系路线之争?其他派系采取什么态度面对?这三点是观察指标。
两岸关系微妙,长期的问题没有办法短期解决。北京这么复杂的国家,其两岸政策决策是长期稳定、一贯的;民进党的社会基础也是长期问题,緑营支持者有非常坚定的意识形态,他们对台湾的认同、民主的价值深信不疑。个人即使是有实力的派系,也无法扭转民进党成立的基础。一次登陆破冰是否就起航?没有办法靠个人勇气达成。
两岸社会经过百年来不同时期发展,有很多基本价值观不同。谢长廷说要处理差异、超越差异,不是个人可以处理。胡六点中也认识到两岸文化认同的差异、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的差异。两岸社会基本的差异是长期的问题,也是民共两党各自存在的社会基础;复杂的问题也无法用简单的方式解决,不管抱持哪一种主张,这些差异都始终存在。
谢长廷的开展之旅,从调酒变政治对话,转折很大。北京各种政治上的安排,步步为营,安排得有条不紊、不失礼貌,大国外交很有一套。这次谢丢球,丢球的人要知道别人会怎么接球,不是丢了就好。我们愈小要愈谨慎,有勇也要有谋,大战略要配合细致的安排,对台湾的安全保障才有帮助。
民共交流
民主为保护伞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同于国民党,谢的大陆行获重视,中共抓住机会破冰,破的当然是民进党的冰。谢用的是民进党的筹码,盈亏不是个人自负,党也要去评估。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表达民进党的特色,希望中国大陆对台湾多一点瞭解,多认识民进党;中国社会与人民也要重新认识民进党。
两岸交流重要,民进党就是要把民主当作武器,把民主当作是防卫,把民主当作是保护伞。将来要讨论两岸关系任何选项,只要是经由民主的中国大陆与民主的台湾对话,一定会找出一条路;威权的中国大陆与民主的台湾,总是会有不相容的地方。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絶对不要自我放弃民主价值,要对大陆民间喊话,争取中国大陆人民对民进党的认识,强调民主是我们最坚持的价值。
在两岸互动上,民进党要采取不同于国民党的做法。大陆有知台派,民进党也需要有知中派,深入的瞭解纔可以做更正确的判断,这需长期努力。谢的访问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的地方要改进;同时善意也要持续,所谓善意或开放的态度,不只限于与政府对话,也要与民间对话,效果才会显着。
陈淞山:
未来更多人访陆
民进党要做准备
谢登陆的重要性,对整个两岸、大陆,事实上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开端。谢的访问不是个人行为,其效果也不是个人自负评价,对党有一定的影响。民共交流不会因为谢而中止,但民共不是延续国共合作模式,民进党的价值在于,民进党每个人的性格本来就会主动表达不同的想法与思维,不是光讲大陆爱听的话。谢长廷敢说九二共识不存在,一方面守住民进党的立场,也提出自己的主张、尝试与大陆有新的对话基础或开展模式。民进党的价值在此,所以要更多人敢去谈,有更多成群结队的整合力量去谈。
民进党中央则要面对谢访陆引发内部不同的声音,并重视党员同志与大陆互动过程的经验;靠互动去瞭解同志、瞭解敌人,瞭解可以创造新机会的能力。民进党的中共学、北京学严重不足,党中央要做好准备;如果不做,真的会被各个击破。我们努力建立起能够处理大陆事务这样的能力,让人民放心,也让民进党有更大的执政机会。
黄辉珍:结语
今天,大家畅所欲言,每一位观察都非常深刻。总体来讲,对谢长廷先生的登陆,大家都正面看待,谢与中国大陆官方负责人直接对话,也获得各方面多数肯定,即使蓝营也未否定。这个结论非常明确。
同时,大家也都认为,未来民共关系的对应、交流,不要期待过高,毕竟过去多年累积的矛盾无法一夕化解。在正面看待的大气候下,民进党应该有稳健、审慎、持重的态度。幷且,大家也强调要坚持认同台湾、认同民主的基本价值。最根本的,还是要诉求台湾人民的支持。在目前民共交流的破冰氛围中,要冷静下来,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有更全面看法。
至于刚刚讨论中有提到,谢长廷的“宪法共识”三面讨好,战略高明。这有必要做进一步分析:
“宪法各表”在表述上产生“一中”的涵义,而且谢说他不是反对“九二共识”,他是说“九二共识”四个字不存在;他只是反对这个符号、反对“九二共识”这个名词,不反对内涵。他赞成“九二共识”的精神,并以“宪法共识”、“宪法各表”另外给予“九二共识”一个新的符号。有人解读谢的“宪法各表”其实就是“一中各表”。在此意义上,也有其合理性。
但谢回到台湾,提到七度修宪后的宪法增修条文,认为主权已经不及于中国大陆;这样,谢的解释又变成“两个中国”,与“两国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并无不同。这么一来,“三面讨好”就露出了破绽,你不可能到大陆倾向“一中”,回到台湾变成倾向“两中”,“一中”与“两中”虽然都有“中”字,但主权分割并立,本质差异很大。
中共一向把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并列;你反对台独,却主张“两个中国”,拿“两个中国”交换台独,中共怎么可能让你“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
作为一个有志开创时代的政治领道人,在基本的原则立场上必须鲜明,容不得模糊闪烁,也不存在各方讨好的空间,最终还是一定要向社会大众清楚表达。政治主张诚实、明确,而且持续、一贯,支持你的人,会更支持你,反对你的人,你也要有勇气和自觉接受他的反对,幷且尽最大的本事给予说服。
政治上基本的原则立场,都是简单明白的,不需要太复杂的逻辑来反覆解释,逻辑太复杂、解释太繁多,就苍白无力,矛盾丛生,起不了号召作用。当然,民进党作为一个台独倾向的政党,谢突然要扬弃台独色彩,这中间的转身换位是高难度的,暂时出现一些讲不清、理不顺、行不通的矛盾,是可以理解的。
以中共的立场来看,谢能够摆脱台独意识形态,就是台独阵营的松动,代表其对台政策的成功,即使谢的主张与他们立场还不合致,但中共仍然会视为好事一件,暂时可以被容忍,被欢迎。只要谢不动摇,中共还是会乐于继续和他往来互动,双方交流之门不会关闭。不过,这一切都还无法道致中共为谢“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背书认可。中共的主要往来对象仍然将继续锁定国民党。
中国大陆的崛起,综合国力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显着提升,越来越压缩台独的发展空间。民进党的台独倾向色彩,越来越使自己陷于被动。坦率地说,民进党今日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你要放弃台独,党就必然分裂;你不放弃台独,想证明你“有处理两岸关系能力”就做不到。至于像谢长廷“宪法各表”接近于“一中各表”这样与国民党趋同的主张,也只能成为国民党跟随者,没有主体性也没有优越性,取代不了国民党。而美国长期对两岸政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一个中国、和平解决”,民进党主张和平,但反对“一国”,与此存在基本差异。
世界巨变,中国巨变,台湾巨变,谢长廷个人也如此巨变,幷且走出了民共交流艰难的一步,促动了民进党生态的潜在改变,但他改变得了台独因素的千丝万缕、盘根错节吗?选举一向是台湾政治发展、政治改变的总验收,平时两岸关系的讨论百家争鸣、风云变幻,但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选中做出结论,定出方向。决定未来民进党性质和方向的关键,最后也只能依靠选举,依靠各种力量尖鋭交锋的总较量做出终局裁定!
综合各位意见,引申这些思路。今天座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论员简介:
黄辉珍: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华府国会运作研究;曾任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执行长、《中央日报》发行人兼社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中华文化复兴总会秘书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总统府国策顾问、行政院政务委员等;现为台湾综合研究院董事长。
邱志伟: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社会科学博士,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硕士,淡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法学硕士;曾任南华大学助理教授、爱沙尼亚塔图大学讲座教授、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讲座教授、修宪国民大会代表、高雄县政府民政处长、高雄市政府民政局长。现为民进党籍立法委员。
陈淞山:台湾中兴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曾任陈水扁国会办公室主任、跨世纪国会办公室执行长、考试院保训会委员、陈水扁办公室主任;现为时事评论员。
郑文灿: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班;曾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兼行政院发言人,海基会副秘书长、民进党文宣部主任,台湾大学学生会副会长、学生报社社长、台湾研究社社长,野百合学运决策小组召集人等;现为民主进步党桃园县党部主委、台湾新社会智库理事长。
郑运鹏: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曾任谢长廷时期民进党中央党部文宣部主任,高雄市长竞选总部助理、新闻部及政策部主任兼发言人,高雄市政府工务局机要秘书,陈水扁竞选总统竞选总部文宣部主任,立法委员等;现为民进党中央党部网路发展部主任。
谢敏捷: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国际暨区域研究所博士;曾任职于台湾外交部及驻美国旧金山办事处、中正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现为环球科技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所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