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道统:一贯道源流的传说

    一、穿凿附会的一贯道统

一贯道将本教传承的历史称为「道统」。有关一贯道历史源流,道内流传着一本题为《道统宝鉴》的书中有详细记载。但该书作者和成书年代无考。根据道统叙述的脉络,按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该教创教者和传教者为了说明一贯道历史久远,根据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历史,结合创教、传教的需要和美好愿望,穿凿附会杜撰出来的。
在一贯道看来,天地造化,冥冥中必有其道,而且是先有道,依此道而生成万物,天地万物生成后,这道又隐含在万事万物之中。①《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②也就是说,宇宙源出于道,天地未有,道先有。但人类并不瞭解此道,于是从古到今,就有天生智慧觉者降临人间,开悟、教化众生,这些真理的觉者就是一贯道一代又一代的祖师。「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印行的《一贯道简介》,是这样叙述道统的: 

    「自伏羲见龙马负图,创造八卦,揭开天地奥秘,是为天道降世之始。伏羲为第一代道统祖师。其后圣圣相绪,神农为第二代,第三代轩辕黄帝,第四代少昊,第五代颛顼,第六代帝喾,第七代帝尧,第八代帝舜,第九代夏禹,第十代伊尹,第十一代商汤,第十二代姜尚,第十三代文王、武王、周公,第十四代老子,第十五代孔子,第十六代颜子、曾子,第十七代子思,第十八代孟子,是为东方十八代。孟子以后,道脉西迁,心法失传,儒道道脉泯灭,究未得继续道统,良以孔子时,业经盘转西域,释门接衍,释迦牟尼得道后,真法传大弟子摩诃迦叶为禅宗初祖,单传至二十八代达摩尊者。梁武帝时,达摩西来中土,真机妙法,复还于中国,是谓『老水还潮』。自达摩入中国,真道乃一脉相传,达摩为初祖,单传给神光二祖,三祖曾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六祖之后衣钵不传,道降火宅,白马续为七祖,罗尉群继任八祖。罗八祖归后,道根秘隐公案,道统悬虚八百载……」①

    按一贯道这一道统说,就是道先于天地,所以一贯道是「先天大道」,又称「天道」。②伏羲究天察地以八卦说明世界奥妙,是天道来到人间的开始。嗣后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接续道统,心法相授,一贯相传。道家始祖老子、儒家始祖孔子都是弘扬天道的祖师,孔子并传给曾子、子思、孟子,共传了18代。孟子之后心法失传而道脉西移,由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接续传了28代。梁武帝时,达摩尊者西来,又把天道带回中国,是谓「老水还潮」。由此可见,一贯道把中华民族传说中伟人和古代先贤以及儒、释、道先贤,都附会为该教历代祖师。这虚拟的道统,如果从历史学角度看简直荒诞不经,依此推衍历史接续,也是谬误百出。这一点,一贯道学者也承认并明确加以指出。例如台湾一贯道理论家宋光宇在其著述《天道钩沉——一贯道调查报告》中就举例说,释迦牟尼其实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孟子比孔子和释迦牟尼晚生近200年,怎么可能会是孟子死后而「盘转西域,释门接衍」?①

    二、道统意在阐明一贯道「三教合一」宗教观

但如果从宗教传承美好愿望的角度解读,一贯道杜撰的这个所谓东方18代、西方28代及「老水还潮」前6代道统传承②,倒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对吸引人们信仰一贯道很起作用。伏羲「一划开天」创造八卦解天地奥妙,神农氏教化耕种遍尝百草分别药用,黄帝一统江山建立各种制度,接下来的少昊、颛顼、帝喾都是明君,帝尧禅让帝舜,帝舜孝行传禹,夏禹治水有功,商汤承君道统,文王演推周易,武王吊民伐罪,姜尚点将封神,周公制礼作乐奠下周朝800年基业。再续下来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更了不得,分别是道、儒、佛教的创始人,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至于那些对发扬光大儒、释、道有功绩的徒子徒孙们亦列为祖师,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贯道编造这样一个传说式道统,除了希望藉以显示源远流长的历史,发挥古代先贤作用吸引信徒的功用之外,还意在阐明一贯道「三教合一」的教义和宗教观。商汤文武、尧舜周公、孔孟及其子弟直至宋儒,都被视为接续一贯道脉的祖师,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大弟子迦叶以降,直至中国佛教禅宗诸祖师,也被认做自家道统。而姜尚、老子及宋元道教内丹派大师白玉蟾、马端阳,亦被列入一贯道祖师行列。这样的道统,明显是在说明其教系儒、释、道三教融合为一,其中又以儒家为主。宋光宇认为,一贯道道统说虽然并不符合实际历史记载,但在一贯道中确实存在,而且被后人说得活灵活现,仿佛真的一样。以一贯道观点看,这一道统传承,意味着千百年来佛、道、儒相互争胜,但三教的各种说法,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一贯之道,因而三教是平等的,可以相互融合增益并形成一体。「一贯道的道统说,在象征的层次上,就是在表达这种融合的趋势与最终的结果。」①

    ①参见孚中编着《一贯道历史》第2页,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7年版。

    ②转引自慕禹《一贯道概要》第34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1年印行

    ①《一贯道简介》第23-24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1988年印行

    ②一贯道另称。道书说,一贯道原称「先天大道」,1886年刘清虚改为「一贯道」,1940年张天然改称「天道」。此后两名并用至今。参阅《一贯道简介》第3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1988年印行。

    ①宋光宇《天道钩沉——一贯道调查报吿》第101页,台北嵩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②参见本文附録一

    ①宋光宇《天道钩沉——一贯道调查报吿》第105页,台北嵩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