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末后一着的一贯真传

  一贯道道统第二部分,即从「老水还潮」后的第八代祖师罗蔚群以降,至九祖黄德辉、十祖吴紫祥、十一祖何若、十二祖袁志谦、十三祖徐吉南、杨守一、十四祖姚鹤天、十五祖王觉一、十六祖刘清虚、十七祖路中一、十八祖张天然,在清代以后的档案中都可找到相关记録得以印证,虽有出入,但这些人物的真实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越往后越真实,可视为该教传承的真正历史。

    一、一贯道渊源于罗祖大乘教

  与其他中国传统民间宗教一样,一贯道也有一个曲折复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依一贯道说法,六祖惠能之后衣钵不传,从此「道降火宅」,即流落于世俗民间,该教「性理心法系赖禅宗大德及全真道明师承传,而宋代大儒出,性理之学遍及天下,虽道统无攸归,但真宗赖以复兴。降及明代又有罗教、黄天道等新兴宗教崛起,倡导『无生老母』、『龙华三会』信仰,弘扬了大道精义,更为尔后天道普渡收圆,奠定基础。」①一贯道内的这一说法,说明一贯道与明代以来我国兴起的民间宗教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就一贯道信仰特质而言,一贯道与明朝中叶民间出现的「无生父母」或「无生老母」信仰密切相关。中国民间宗教史学家马西沙、韩秉方经考证明确认为「一贯道渊源于罗祖大乘教」。②罗教创建于明成化、正德年间,因创教人罗梦鸿(公元1442-1527年,史料记载或称罗孟洪、罗梦宏、罗清、罗因、罗音等,后世门徒称为罗祖)姓罗而得名。罗氏着有《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上、下册)、《正信除疑自在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等五部六册经卷,主张「三教共成一理」,提出「无生父母、真空家乡」的思想。一贯道理论家宋光宇据此认为该罗氏就是一贯道的八祖罗蔚群。①罗教后又分化出无为教和大乘教两大支派,大乘教又分东、西两支,明末清初,东大乘教中分化出的一支以「弓长」为教主的圆顿教,再次与南传罗教融合,而形成一贯道最早渊源。②

  据清档案记载,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圣祖康熙正式亲政,这一年黄河桃源大决口,沿岸洪水为患。此时有一素习大乘教的直隶民人罗维行,领着一纸官方核发的《护道榜文》,在各地传道渡人③。马西沙、韩秉方推断,罗维行就是一贯道所传八祖罗蔚群。一贯道理论家林荣泽赞同此说法,认为「此人即是一贯道中的第八代祖罗蔚群。当时的罗祖已领授无生老母的天命,继起自白玉蟾、马端阳之后隐晦近一千年的道脉,开始大开普渡,标志着天道普渡的时代即将来临」。④

  但一贯道道统却把罗蔚群的行迹套在九祖黄德辉身上⑤。所以一贯道多认为九祖黄德辉才是一贯道教义真正的开创者。综合分析《道统宝鉴》记载和两岸有关民间宗教理论家研究成果,黄德辉大约生于清康熙年间,江西饶州人,原是一名全真道士,后投于罗蔚群门下,很受倚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罗蔚群的大乘教遭到清政府镇压,黄德辉接掌教门,开创先天道,对教义、佛堂和礼仪等进行了完整系统建构和规范,所着《皇极金丹九莲正信归真还乡宝卷》,是一部很完整将上天还乡秘宝玄关法门清楚阐述的经典。所着《礼本》、《愿忏》、《雷经》、《唵经》等,对先天道礼仪进行完整规范。一贯道内对黄德辉评价极高,称「黄九祖融汇天命心法及新旧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全真教『修炼金丹』教义为精髓,新兴宗教之『无生老母』及『龙华三会』教义为佐义,正式开创先天道。……黄九祖以前为『接绪道统』,祖派、道脉在儒佛道三教,天道系教门中真传,在三教中递传。自黄九祖以降,系属『开创道统』,乃为因应三期末劫、原人返本还原,所特设之授有无上法、专办普渡收圆道门,而为天道教团结社之开端。」①

  黄德辉后来把道盘传给十祖吴紫祥,马西沙、韩秉方考证认为,此人就是清代档案中记载的吴子祥。②吴紫祥将所传教门分为天、地、人、神、圣五盘,所以后人又称其所传教门为「五盘教」。吴紫祥去世后,道统由五盘中的天盘领袖何若承继,是为十一祖。何若或称何弱,道号了苦,也是一贯道发展史上一位关键性人物。因传教被清政府发配贵州充军,却使罗蔚群以来的大乘教在西南兴盛起来,在其弟子、后来成为十二祖的袁志谦兄弟手上发扬光大,并将大乘教改为青莲教。③

  二、青莲教是一贯道的前身

  「青莲」本为佛教用语,据佛典《瑞应经》记载,释迦牟尼是买五枝莲花供养燃灯佛而成佛果的。这支民间宗教以「青莲」为教名,意在使人相信入此教即可成正果。但青莲教并非袁守谦等人所创,早在嘉庆年间就已流行于民间社会。据传,十三祖徐吉南与杨守一两人原本就是青莲教传道师,后同为袁守谦弟子,在道内分别掌管内盘和外盘。但两人接掌祖师不久即遭镇压,袁守谦只好重新主持道务,直至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去世。此时正是青莲教重要发展时期,教内有火、木、土、水、金五盘,分别由火祖陈火精、木祖安木成、土祖宋土道、水祖彭水法、金祖林金秘「先天五老」领导,道务非常兴旺。据记载,后来青莲教分为元、秘、精、微、道、法、专、真、果、成等10派,均在字派前加「依」字,分内五行、外五行,为「十依」。其中内五行就是一贯道统中所说的「先天五行」。后又有温、良、恭、俭、让、克、持等7派,均在字派前加「致」字,是为「七致」。①但一贯道统无此记载。「十依」、「七致」共17个派别,分布于全国各地。「青莲教以十八省为道家十方,以外五行与五德为十地大总,各认一方,十地大总又各分派其徒,共为一百零八盘,到处辗转传徒。」②可见当时青莲教之兴盛。但因青莲教蓬勃发展对清朝统治造成危机而遭到清政府持续残酷镇压,同时教内因拥立教主问题分分合合,最后分裂出花灯教、先天道、圆明圣道、同善社、一贯道、西华堂、三华堂等教派。

    同治年间,青莲教、太平天国、拈军等带有宗教性质的起义相继遭到清政府镇压,但中国社会矛盾并未平息反而更加尖鋭复杂。动荡不安的社会,人们的心灵更需要宗教抚慰,各宗教派别也势必借机发展,以至于当时社会上会党遍地,民间宗教风起。此时青莲教再次分裂,其中有位叫姚鹤天的传道师,自称得授天命,另立门户,是为一贯道十四代祖师。姚鹤天接掌教主后,对教义进行一些改革,如把信奉的主神瑶池金母回复到大乘教时期的无生老母等。姚鹤天接掌教主,标志着青莲教正式走向衰弱,一种新兴民间宗教一贯道即将产生。

  三、近代一贯道的创立

    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家大多认为王觉一才是一贯道的真正创立者。

    王觉一,一贯道统序列为第十五祖。《道统宝鉴》作如下记载:

   「十五祖王希孟,道号觉一,原籍青州益都县,城东北八里阙家庄,乃水精子化身,名为北海老人。三岁伤父,七岁母亲去世,幸蒙族叔收留,十三岁给刘府牧牛,十七岁闻说山西有道,王祖打听往山西路径,一心要去求道,怎奈无有川资,王祖零碎聚得钱八十文,奔到山西太原府,见了十四祖,恰巧姚祖梦见东鲁来一佛子,相貌与他一样,莫非就是此人,姚祖细问根由,并未读书,又生寒苦之家,心中甚是犹豫,当夜老母托梦指示授道统非此人不可,因此将道统传授王祖执掌。」①
王觉一在《一贯探原》中是这样自述其史的:

   「余也生长蓬荜,窃不自揣,自童子之时,即深慕圣人之道,以为可学而至,奈家贫亲老,无力从师,不得已取往圣之遗篇,吟咏揣摩,十余年来,泛滥涉猎,未获适归。至二十七岁,蒙洱东万春刘师之引进,得西山鹤天姚师之指示,入室静坐,涵养本源,由定静而悟大化,始知心源性海,三教合辙,登峰造极,万圣同圣。」①

   上述记载,如剔除神化、夸张部分,可知王觉一是山东益都人,小时家贫孤苦无依,替人放牧为生。但王觉一天资聪慧,少时即自修研读了许多圣书经典,二十七岁追随姚鹤天传道,并潜心研究三教圣理,得以成就为一代祖师。

    分析有关史料,王觉一创教、传教很有创造性和革命性。当时青莲教内陷分裂,外遭清政府残酷镇压,教派一片混乱,面临分崩离析。为了躲避官方讨伐,重振宗教道脉,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王觉一获得祖师位后,即借扶乩宣称自己领授天命,将姚鹤天掌道时的总堂「西乾堂」改为「东震堂」,声称是无生老母乩示「东震继西乾」,「现如今老金公西乾捐馆,无生母落东震重立天盘」。②并将教名改为「先天无生教」。为使教名更加贴切自己阐发的教理,不久又改为「末后一着教」。③

   为什么叫「末后一着教」?马西沙、韩秉方考证是王觉一受到《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还乡宝卷》和《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简称《九莲经》和《龙华经》)有关记载启发。两部经文中有多处关于「末后一着」的说法。「这里所谓『末后一着』,指的是民间宗教教义中末劫垂至之时,古佛即弥勒佛行『龙华三会』,最后一次普渡众生回归彼岸世界。故经云『末后一着归家去,九玄天上证无生』,『末后一着龙华会』。」①

  但王觉一另创「末后一着教」,更明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承继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
 
  一是引儒入道。在恢复无生老母信仰地位的同时,将宋明理学有关哲理引入该教,确立了以儒家义理为主的教义内涵。所着《大学解》、《中庸解》、《三易探原》、《一贯探原》、《理性释疑》五本著作,合称《数理合解》,此外还有《三教圆通》、《谈真録》、《历年易理》、《祖师四十八训》等,均融入深厚的儒家思想。他以「一」解释一切,认为道即一,一即道,一统天地万物,一统儒释道三教,这也是当今台湾一贯道所坚持的教义。

  二是改革传道法门。也就是《一贯道简介》中指出的「将先天道之『指出玄关』改为『点开玄关』,又废除了黄九祖开道以来所创的『九节内功』,不再修炼金丹,只教人格物致知、涵养心性,使天道修持,由全真化转趋儒教化。」②王觉一说:「末后一着者,末后方传这一着也。……或曰:先生所传一着,神通广大,证之:点开智慧通天眼,露出金刚不坏身」 。「末后一着者,乃出细收圆最上一乘顿教法门,无极一贯真传,会通三教,贯彻人天,得者成佛,修者成仙,见者成圣,遇之者三生有幸,错过者万劫难逃。」①依一贯道解释,所谓点开智慧通天眼的法门特色,在于入道时,有别于其他教门的点开玄关一窍独特、秘密仪式。②王觉一深谙易理天文,擅长扶乩卦象,精通内丹功术,还能行医问药,而且据传其手掌掌纹有「古佛」二字异象,可以证明自己就是古佛降世,因此其传教甚有号召力,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三是改革教阶制度。王觉一参照青莲教教阶,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末后一着教教阶制度。据曾国荃奏折记载:王觉一所传之教「设九品等级:一品众生、二品天恩、三品正恩、四品引恩、五品保恩、六品顶行、七品十果、八品十地、九品莲台等名目,籍图敛钱。历年在直隶、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等省地方,传教收徒甚众。」③末后一着教教阶上升要根据「功行」大小而定,各等级品目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其中九品莲台是得佛果之宝座,只有号称「古佛」的王觉一本人才能成为莲台。涂宗瀛奏折记载:末后一着教「教内规矩甚严,非派为大头目不能得一贯图。王觉一称为太老师,王继太④称为大老班,刘至刚⑤称为老师。凡入教未久之人,皆不得见此三人之面。」⑥

   有关王觉一传道情况,道内称其「足迹遍及华北及长江流域十余省,接引原人无数。」①这点并不虚假,在清光绪年间左宗棠、涂宗瀛、曾国荃、祥亨、卞宝弟、孙毓文、乌拉布、鹿传霖等督抚大臣的奏折中多有反映,如此众多大员高官参奏他,且以「习教传徒,煽聚日多」,至使「民心惶恐,群队移家避难,一夕数惊。」等词句形容②,显见王觉一传道地域宽广、信徒众多,传教非常成功。王觉一还是一个革命家,自认为是弥勒古佛下世,以普渡众生的救世主自居,有强烈的反清目标,不断以传教为由策划暴动,以至于遭到清政府残酷追杀。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四处隐遁躲避的一代教主王觉一病逝于天津杨柳青。死前将道统传于弟子刘清虚,是为十六祖。刘清虚时期,传道仅限于山东一带,远远不及王觉一,但刘清虚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将王觉一的「末后一着教」 正式改称为「一贯道」,则是刘清虚对一贯道的一大贡献。


    ①慕禹《一贯道概要》第35页,台湾「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②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下)第81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宋光宇《天道钩沉——一贯道调查报吿》第113页,台北嵩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②参阅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下)第817-81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牟锺鉴、张践《中国宗敎通史》(下)第853-85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③《英和奏折》,嘉庆二十五年二月十二日

    ④林荣泽《一贯道历史——大陆之部》第18页,台北明德出版社,2007年版

    ⑤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下)第818-8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一贯道简介》第24-25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1988年印行

    ②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下)第824-82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参见孚中编着《一贯道历史》第96-100页,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7年版

    ①参见《朱批奏折》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湖广总督裕泰奏折。转自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下)第842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庄吉发《清代靑莲敎的发展》,台湾《大陆杂志》第71卷第29页

    ①《道统宝鉴》第31-32页

    ①王觉一《一贯探源》,见林仁立编《北海老人全书》第258页,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4年版

    ②北海老人《历年易理》第4页,上海崇华堂原版,台北一贯道事业有限公司翻印,1986年版

    ③光绪十年五月初二日曾国荃《续获罪犯正法疏》,见《曾忠襄公全集》(三)卷二十二2194页,台北成文出版社

    ①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下)第86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一贯道简介》第28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1988年印行

    ①北海老人《三敎圆通 ·末后一着》,见林仁立编《北海老人全书》第77-79页,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4年初版

    ②孚中《一贯道发展史》116页,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③曾国荃光绪十年五月初二日《续获罪犯正法疏》,见《曾忠襄公全集》(三)卷二十二第2196页,台北成文出版社

    ④附注:王觉一之子

    ⑤附注:王觉一徒弟,有硏究者认为此人即为一贯道十六祖刘清虚

    ⑥《军机处録副奏折》光绪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湖广总督涂宗瀛奏折,转引自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 (下)第86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慕禹《一贯道概要》第50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②参阅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敎史》(下)第858-87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