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一贯道的宇宙时空观

    世界上许多有体系的宗教,大凡都要回答世界和人生的来龙去脉,一贯道虽系产生很晚的中国民间宗教,但与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一样,对宇宙是怎么回事、人类从何来、归宿在何方等问题,也有自圆其说的论述。
    一、理气象三天论 


    一贯道引入宋明理学,把宇宙分为理、气、象三重天。

    道书说:「宇宙间不外乎理、气、象三者。」①所谓理天,又叫无极理天,无形无象,至虚至灵,是一贯道主神无生老母又称明明上帝和儒、释、道三教圣人所居住的国度,是天地万物造化的根源,是人类灵魂的故乡,是永恒不灭的境界。王觉一《三易探原》作如下阐述:

    「无形之理,贯乎欲界、地,万民亿兆,飞潜动植,世间有情、无情品类得之,而各得其所。此理又超乎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外,为无极理天、最上之理、无为真灵,人得之而终古逍遥,万劫常存。理者,无所不理,各得其理,故谓之至理。此理即降衷之维皇,赋性之上天,无极之至真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则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则委气独立。自子会开天,至戍亥二会,天地终穷之期, 欲界、色界、无色界,咸归无有,而此理复生天地。故中华尊称曰上帝;西域尊敬之曰天主;合而言之曰道;曰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万物统体一真宰,物物各具一真宰,三教传心,即传此真宰之心也。」①

    张天然对理天的解释是:「理天就是真空。没有形色,没有声臭,只有一团虚灵……虽是没有形色,而能生育形形色色。虽是没有声臭,而能主宰声声臭臭。虽是视之弗见,听之弗闻,却是体物不遗。」②

    气天,又叫太极气天,由无极理天所化,是众多神仙居住的国度。《一贯探原》说气天「虽一气浑圆,上贯星斗,下贯大地,中贯人物,屈伸往来,默运四时,终始万类。」③《中庸解》也解释了气天的功用:「气天上运星斗,下贯大地,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终始,流行不息,变而有常之天也。」④用今天的话就是说,气天是理天化育而来,上可以运行日月星辰,下可以贯通山河大地,中可色界、无色界之中,上理河汉星斗,五行得之而顺布;下理十殿诸司,九幽得之而秩序;中理山河大以孕育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生灵。

    象天,又称皇极象天,是太极气天所化,是人类生活和可见的国度,也就是「形形色色有实质可见的世界,在天为日月星辰,在地为山川动植矿。」①

   总之,一贯道认为,宇宙的空间就是由上述理、气、象三重天组成。无论宇宙生成与毁灭,还是生灵降世与还原,都是理、气、象之间的变化,三重天的关系,理天是永恒不变的,处于主宰地位,气天主管象天运行变化,象天则是人类世界的实际显现。气天、象天都是变化的,而且终归走向毁灭。一贯道认为,理、气之间实际上就是经与纬的关系,理是静态的,常而不变;气是动态的,变而有常;而象则禀承理、气而生。《一贯探原》说:「理者不动天也,气者宗动天也,理静为经,气动为纬,经者静而不动,常而不变,故曰五常;纬者流行不息,变而有常,故曰五行。此两者同塞宇宙,同贯万物,同在无臭无声之表,尽入不睹不闻之中,而有可道可名、不可道、不可名之分。可道可名者,宗动之气,流行不息,有迹可寻也。不可道不可名者,不动之理,静而能应,神妙莫测也。」②张天然阐道时将该理论化入一贯道基本教义中,在《暂定佛规》中他阐释,理天是充满真理的世界,是最高级的无极境地,是最高级上帝圣灵之居所,它有巨大能量,是气天、象天和一切众生性灵的源泉和主宰。气天是这三重天宇宙的中间,为一般神仙所居之灵界,除一般神仙外,人间的忠臣孝子、义士节妇等,去世后其灵光亦可升至气天生活。象天就是人类物质世界,是人间红尘苦海,人们在此受尽生老病死折磨。①一贯道修行的目的,就是听从明明上帝或称无生老母的呼唤,使自己的灵魂得以从象天中解脱,重返造物主居住的理天极乐国度。 

    二、青红白三期论

    在一贯道教义中,还有一套根据《易经》理论、特别是根据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邵雍的《皇极经世图》所阐述的原理,创造的人类生活三时期的历史时空理论。 

    《易经》中有一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等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演绎和说明宇宙、自然、人事的种种变化。根据《易经》原理,宇宙由「太极」而生,「太极」分「阴」、「阳」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演化出「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等8个宇宙基本要素(八卦),在宇宙演进过程中,共有64个发展阶段(六十四卦)和384种变化(三百八十四爻),宇宙生成与发展及其间的千变万化,就是上述各种因素的排列、交织与组合。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运用易学原理对道士修炼用的太极图进行新的解释,赋予高深的哲理和宗教意义,并以此阐述宇宙的生成与发展。在他看来,宇宙原本一片混沌,也就是「无极」,以后有了界限就产生了「太极」,「太极」分出「阴阳」而产生天地万物。是《太极图说》将老子的「道为万物根本」、以及由此衍生的「先天」与「后天」等概念引入当时应运而生的民间宗教,并由此产生「先天神」与「后天神」之分,产生「道」先于宇宙天地存在、各种信仰之上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真神等宗教思维和认识。因此宋光宇认为,是《太极图说》深深地影响到「无生老母」信仰的出现,「无生老母信仰就是把《太极图说》染上一层宗教信仰而成。」①

    《太极图说》给人们勾画出宇宙的起源,但未能给出时间观念,即这个宇宙历经多久?怎么变化?邵雍的《皇极经世图》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皇极经世」理论源自易经八卦、六十四卦,根据「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六十四」和阴阳互生原理,邵雍勾画出「先天八卦方位图」,并以此为公式,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依照他的推算,生命起于「子」,逐渐成长于「少阳」,大盛于「太阳」,至「少阴」渐衰。「少阳」为「春」,「春」属「木」,为「青色」,故这一时段变化称「青阳期」。「太阳」为「夏」,「夏」属「火」,为「红色」,是为「红阳期」。「少阴」为「秋」,「秋」属「金」,为「白色」,是为「白阳期」。②这就是包括一贯道在内的中国民间宗教有关「青阳期」、「红阳期」和「白阳期」「三期说」的由来。

    邵雍还将易经爻卦组合变化结合到对时间运算之中,并以此来演绎宇宙运行生灭的时空变化:他以世、运、会、元为计算单位,根据此前已有的十二时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的时间概念,以及以十二、三十两个数交替递进的规则,计算出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如果将天地自始至终确定为一元的话,则一元就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①。

    邵雍上述理论,意在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天地万物之理,在述皇帝王霸之事,以名大中至正之道,于是阴阳之消长、古今之治乱皆皎然可照元会运世的公式演进,在说明天地始终之历程,企图将自然与现象统合于同一秩序之中。②而非为一贯道提供教义理论根据,但一贯道创教者却敏鋭地发现,该理论元会运世的概念、天地生灭消长的演变规则、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时空观、秩序观等,大可用来阐释一贯道教义思想。

    ①慕禹着《一贯道概要》第19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①转引自慕禹《一贯道概要》第19-20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②张天然《一贯道疑问解答》第66页,台中光明国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转引自慕禹《一贯道概要》第20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④转引自慕禹《一贯道概要》第20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①转引自慕禹《一贯道概要》第19-20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①转引自慕禹《一贯道概要》第19-20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2002年印行

    ①宋光宇《天道钩沉——一贯道调查报吿》第85页,1983年版

    ②参阅附録二:《六十四卦图》

    ①参阅附録二:《一元消长图》

    ②参阅台湾友人赠阅之陈信成论文《一贯道的末劫救赎观初探——一个宗敎学的分析》第四章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