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节 一贯道的组织与修行

  是宗教就势必存在一种与追求宗教理想境界相联系的修行生活,为体现各自宗教特质,大多宗教还把信徒组织起来,把修行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机制、体制。作为一门新兴民间宗教的一贯道,无论是当年在大陆张天然时代,还是当今在台湾,一贯道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除了有令人起信的教义外,还在于其善于通过组织将信徒凝聚起来。「一贯道在快速发展时,能很成功地将信徒组织起来,而且是有条不紊的领导,其所凭藉的主要是两项要素:即『佛规礼仪』与『天命领导』。前者是对于加入的成员,在礼仪和规范下,能产生和谐性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发挥凝聚力,并达到涵养修持自身的作用。后者是一种领导的模式,借此可以获得角色职责上的神圣性,并得到实践自我及肯定自我的力量。」①

    一、一贯道职级与组织

宗教组织与制度是一切宗教得以形成的基本要素。一贯道因是长期秘密发展而来的民间教派,所以有严密上下从属关系的科层化组织结构。现代台湾一贯道的职级与组织均是从路中一时期演变而来。从道内职级讲,路中一时代有祖师、领长、代表师、坛主、办事员、道子等层级,道传台湾后,因传道背景和需要不同,一贯道职级有了新的变化,现分如下各级:

    1. 祖师。专指已去世的张天然和孙慧明夫妇,认为他俩仍是现在奉天承运执掌道盘和办理普渡收圆的最高领导人。

    2. 道长。指一贯道场中元老级人物,他们传道数省,对一贯道传播与发展立下不朽功绩。其职系由祖师张天然和孙慧明亲自授予,张天然在世时共封授了7位道长,分别是济宁的张振忠、天津的胡桂金、北京的张五福、济南的徐衡甫和齐鸣周、青岛的董玉泉、南京的孙锡堃。此外,当时大陆各省市一贯道总坛坛主,如绥远总坛的刘梦荣、上海总坛的潘华龄、山西总坛的薛洪等人,也被信徒尊奉为道长。在台湾传道有重要贡献的张文运、韩雨霖两位老前人,也被尊奉为道长,作为精神领袖。

    3. 老前人。指在一贯道场年高德劭的资深前人,如张文运、韩雨霖、何宗浩、陈文祥、张培成等人。

    4. 前人。指传道一方、领导多位点传师、信徒众多的资深点传师。经祖师授权,可在其被核准名额内任命(道内称「放命」)点传师,但如果其上有老前人领导,则仍由老前人授职。习惯上,对当年从大陆到台湾传道的点传师,现在都被尊为前人。也有一些信徒众多的支线坛口,在本传道地区将比较资深的点传师奉为前人,或称领导点传师。

    5. 点传师。是「代表点传师」的简称,即代表祖师点道传法的人。过去称「代表师」,1936年改为现名,现在台湾也称为「经理」。

    6. 坛主。又称堂主,是一贯道佛堂的负责人。

    7. 讲师。在佛堂上讲解教义之人士。依规定,讲师以上职务者,必须立清口愿。

    8. 办事员。在佛堂协办道务的人员。

    9. 三才。即扶鸾时所用天才、地才、人才通称,扶乩者为天才,抄字者为地才,报字者为人才。只有根基深厚、品性端正、情欲淡泊、主敬存诚的人才能担任三才,特别是天才,通常选择聪慧少年儿童担任。

    10. 道亲。即信徒,是一贯道内信徒之间的称呼。

    由于时空变化,在当今台湾一贯道场上的职级实际上已没有这么多层级,祖师早已在灵界,道长、老前人也已陆续逝世(道内称「归空」),前人似乎也没几人,道务管理和推展主要靠点传师、坛主、讲师等承担。

    在组织结构方面,一贯道以佛堂为基本单位,有总坛、支坛、分坛、散坛、家堂等五、六个等级。大陆时期,通常总坛由张天然亲自领导或由道长主持,各地支坛由道长或前人主持,分坛和散坛由点传师主持,有的散堂以及家坛由坛主负责,坛与坛之间上下隶属关系明确,组织机构严密,形成一个绵密的结构网。当今台湾一贯道组织也是这种佛堂结构,但因形势和时空变化,已与大陆时期的一贯道有所不同。在台湾,一贯道大约有18个组线,组线之上并没有一个类似大陆时期张天然祖师那样强有力的控制和领导,一贯道合法化后于1988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也只是一个「同业公会」,搞搞协调可以,但该会与各组线、组线与组线之间都没有上下隶属关系,道务运作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在开展道务活动方面,当今台湾一贯道以大庙为各地道务中心,这也是大陆时期所没有的。

    一贯道自命是天道,因此非常重视天命在组织中的作用。中国的天命思想源远流长,自周以来一直被用作解释皇权合法化的依据。明清以来民间宗教勃兴,这种天命观又被倡教者用作传教神圣性的印证,一贯道尤其突出,甚至与解释皇权一样,直接用「奉天承运」来解释办道权:「天者,明明上帝也,运者天机之运也,奉天承运者,即系奉上天之明命,办理本期之天机大事也。」①一贯道如此看重天命,以至于将点传师以上职级的领受称之为「领天命」,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尽天责」,即要专心致志代天推展道务。同时,又将天命的义涵作广义解释,说「天命是上天所命的即本性也,以为人生之天职德位也。人如不尽天职,不顾道德名誉,就是违天命则不得天福」。又说「群居讲道论德,就是天命话;做事利人利物,就是天命事;富人乐善好施,贵人引人向道,贫人自食其力,安贫乐道并助人做善事,皆能长天命」。②这种把进德修业、乐善好施也赋予天命意义的作法,促使广大信道者更加爱道、护道、为道尽力尽责。一贯道理论家孚中将这种特别重视「领天命」作用的道务领导制度称之为「天命领导」③,认为是一贯道比较独特的组织形式。他说,台湾的一贯道是一个组织井然有序的教派,但其严密性并非靠上对下的控制或管理,亦非领导者个人魅力使然,而是靠上对下的关怀力使之凝聚起来,这股关怀力来源于个人对道的体证及领受的天命职责,正是因为「领天命」神圣,使道中每个角色都获得对下付出关照与成全的职责,自己也从中得到肯定和实现自我的机会。这种组织领导形式,对一贯道在台湾传播与发展,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一贯道的修持观与礼仪

    与其他宗教一样,一贯道非常重视对道的修持。并很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认为在修心养性的同时更要重视行功渡人。一贯道修持法门分内功和外功两方面,《一贯道简介》对此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
「内功即格致诚正修身之功夫,亦即克己复礼、清心寡欲、求其放心之功夫。外功即要行济人利物之事,要有拯灾救世之心,要遵三教圣人之训,遏力躬行实践,凡印善书,立佛堂,广劝化,多开荒,宣扬道义,启发人智,化一人成道,功德实非浅鲜,外功圆满,内功随之而圆。至于凡情上,济急救难,赈灾匡危,小则出资独办,大则集资共举,要随地随人随时随事,多方而利导之。次与父言慈,与子言孝,与兄言友,与弟言恭,与夫妇言和睦,与朋友言信实,与官吏言忠正,化恶为善,化愚为贤,则为真功;不存沽名钓誉之心理与无恶言厉色之表现,若沽名钓誉,无所谓功矣!若性躁气愤而劝人,则非修道之人矣!」 ①

  由此可见,一贯道遵循的修行观其实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观点,对内、对自己,要求正心修身养性,对外、对他人,要劝善成人。不过一贯道的劝善成人,更多的是指办道渡人,也就是发展更多的人加入一贯道,道内将此行为名为「开荒」,认为办道渡人是最佳修行的印证,是「真功实善」。这也是为什么一贯道徒比其他教门信徒更加热衷于传道、更加有传道责任的思想所在。事实上,一贯道特别注重外功行持,张天然当年办道,就以「谁办谁成」来鼓励和提拔道中领袖,像山西的薛洪、河南的孙芝桂、北京的张五福等人被提拔为道长,并非他们内在修行功夫有多高深,而在于他们发展信徒、弘展道务很有一套。一贯道教科书《明德新民进修録》甚至明确地说「内功是道,外功是德;道本属于空,而德属于实;故无德不能显道。」①把渡人的外功看得比修己的内功还重要,这是其他教门所少见的。

    一贯道修持观的第二个特点是儒、佛、道三教齐修。在一贯道看来,儒、佛、道三教虽然分门别户,言论不同,但从根本上说教理是一致的,都是要代天宣化、化恶为善、挽救人心。比如道教以虚为本,注重保养虚灵,返回无极;佛教以寂静为根,注重灭除杂念,返观寂静;而儒家在明明德,注重私欲净尽,天理纯全。在终极目标上,天理、寂静、无极是相通、相同的,都是一理所生,正如宋代全真教主所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所以一贯道主张「三教合一」,在修行上,必须三教齐修,行儒家之礼仪,用道教之功夫,守佛教之规戒。

    儒家礼仪简洁、庄严,所以一贯道的礼仪大都仿自儒家敬天祭祖的仪式。如行仪时穿中国传统长袍、马挂礼服,行传统烧香磕头敬拜古礼,佛堂内供桌、佛灯等,更是按易理推演的形式进行摆设。主灯象老母、性光,代表无极,左右两灯代表阴阳两仪,五色供果代表五行等,科仪时并无佛教、道教那些敲打念唱、画符念咒、驱邪祈福的法式,也没有袈裟、道袍等行头,信徒也不用像僧人道士那样剃度削发或盘发绑腿,不用出家,工作起居与世俗无异。

    炼功则用道教守玄功夫。道教功夫讲究精、气、神「三华」,讲究「安炉立鼎」,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达致「三华聚顶」。同时,希望通过修炼,使五脏之气返回先天一炁。达致「五气朝元」。一贯道初期修炼金丹,传授「九节内功」,指出玄关部位,王觉一掌道后进行了改革,改为点开玄关。一贯道提倡修炼功夫,意在净尽私欲,求其放心,使精气神自然合一,返回先天道体。
 
  一贯道认为,人世间造罪无边、轮逥无休,皆因杀、淫、贪、邪等诸恶引起,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食酒肉、不妄语五戒,是人类修持以断恶业,培养善德的开端,因此一贯道也以此为基本戒律加以严格遵守,包括素食。
一贯道的佛规礼节与仪式,正是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引下订定的。到了张天然时代,又对过往礼仪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简单易行。其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这些礼仪能在道内切实行效,以建立井然有序的领导体系,另一方面,礼仪简单易行便于入道者掌握,有助于吸收信徒,推展道务。

  一贯道特别重视求道仪式。在一贯道看来,求道、得道是人生的关键,是生命中第一等大事。一贯道信徒求道仪式又叫「点道礼」,也就是该道在吸收新信徒时,举行的向入道者传授「关、印、诀」「三宝」的仪式。据宋光宇田野调查,所谓「关」就是「点玄关」,指信徒在求道仪式中,由点传师用右手的中指在求道者眉心「玄关窍」上一点,同时口中说「一指会中央」,再用左手掌在求道者面前抹一下,口中并说「万法皆超然」,象征洗心革面。一贯道认为「玄关」是天地人间大秘密,人类灵性的根源,点「玄关」是会通天人的唯一法门,点开「玄关」后,人死后灵魂就可以直上理天,故在一贯道内有「明师一指,超生了死」的说法。所谓「印」就是「合同印」,是道中认为「上天挂号」凭据的一种手势,要领是两手心向内,左手抱在右手上,两拇指按在右手无名指根。这种手势暗合「子亥相交」,「子」「亥」合为「孩」,象征着无生老母唤回96亿原佛子,是认母归根的意思。「诀」即「传口诀」,据说是「五字真言」,但这口诀是一贯道的最高秘密,外人不得而知。①

  一贯道称「三宝」修持是断絶轮逥、返本还原的「性理心法」,如能依法勤修,达致内圣外王境界,必可超脱生死,证果无极。可见一贯道十分重视礼仪修持,将礼仪与教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台湾一贯道佛堂所遵行的礼仪,基本上是张天然《暂定佛规》中规定的,主要有:参辞驾礼、早晚献香礼、初一十五献香礼、老母大典礼、献贡礼、办道礼、开坛礼、拜节拜年礼等。举行上述礼仪,意在强调信徒对道的诚心,以达到「内尽其诚、外尽其礼」,并藉以「正心修身,成人成己。」②具体仪式动作有:作揖、献供、献香、叩首、礼嘱(包括请坛、点道、愿忏文)等。一贯道礼仪虽然简单,但道内对此非常看重,如在佛堂礼拜时必行叩首礼,认为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修持功夫,一般还要配上献香,稍加隆重一点还要献供。平时进出佛堂,要行最基本的参辞驾礼,佛堂早晚要行献香礼等。为使礼拜溶入信徒的日常生活,台湾一贯道特别强调建立佛堂的作用,希望信徒尽其所力安设佛位,每日礼拜以表诚敬。
 
    ①孚中《一贯道发展史》第380页,台北县正一善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①张天然《一贯道疑问解答》第19页,台中光明国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明德新明进修録》第23-27页,台北天恩堂1972年重印本

    ③孚中《一贯道发展史》第393页,台北县正一善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①《一贯道简介》第19-20页,「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印行,1978年版

    ①《民德新民进修録》第43页,台北天道之光出版社1995年版


    ①《民德新民进修録》第43页,台北天道之光出版社1995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