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志强
原题再现(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第38题):
38. 必做题(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纔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图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图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乾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一、运用思维工具,结合问题,解析材料信息
第一问:(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解析:根据创造性思维工具——“聚焦”,确定本小题第一个问题的“目标聚焦”是“看法”,“范围聚焦”是“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围遶材料一、材料二提供的关键句,即材料一提供的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材料二提供的关键句“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维导图展示】
图1
本题第二个问题“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字眼,使用“PMI(优点、缺点、兴趣点)”工具,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思维导图展示】
图2
第一问参考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第二问:(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解析:材料三提供的信息源是三张图片及图片的文字说明。本小题第一问题的“目标聚焦”是“看法”,“范围聚焦”是“英国媒体对中国”,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
【思维导图展示】
图3
本小题第二个问题是探讨英国对中国看法的成因,利用CAF(考虑所有因素),其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思维导图展示】
图4
本小题第三个问题是要学生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围遶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利用CAF工具全面考虑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然后把不符合“范围聚焦”条件的答案祛除,自然就能得出应答的答案,即其外部原因必然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中华民族严重危机有关。
【思维导图展示】
图5
附第二问参考答案:(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三问:(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解析:本小题第一问题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辛亥革命的不足。根据材料中的“…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从而确定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
【思维导图展示】
图6
本小题第二问题是探究辛亥革命不足的原因。根据CAF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考虑,最后根据感性思维工具中的FIP(优先考虑的因素),保留其经济和政治原因,即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
【思维导图展示】
图7
附第三问参考答案:(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第四问:(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解析:本小题第一问题是考查“一边倒”这一历史概念。结合所学知识,甄别是“倒向苏联”还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一贯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比较容易得出正确及问答,即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思维导图展示】
图8
本小题第二问是探究“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历史背景。CAF工具考虑所有因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或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然后FIP工具确定为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
【思维导图展示】
图9
本小题第三问是探究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先依据CAF分析三条外交方针提出的内外部因素,再运用PMI分析“一边倒”的优缺点,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另起炉灶”、“打扫乾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思维导图展示】
图10
附第四问参考答案:(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二、利用思维工具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一般程序
运用思维工具的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它先确定一个目标,再围遶目标进行发散思维,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最后祛除不合要求的信息内容,组织最佳信息答案。与一般解题技巧不同的是,一般解题技巧重在解决某一类型题目的技巧和方法,具有单一性和有限性;而思维工具重在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完善,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利用思维工具,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一般程序是:
1.首先宏观上把握考点AGO。如上题中的主要意图是考察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把握这一考察目标(AGO),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发散思维来思考。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也可以使用。一般教材内容的题目就是考察目标(AGO),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课题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考察的目标也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2.依据考察目标(AGO)进行聚焦,确定范围聚焦和目标聚焦。一般来讲,聚焦考察目标(AGO),其表述的语句中,定语、状语就是范围聚焦;宾语就是目标聚焦。如上述的“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其聚焦范围是“雅典城邦”,聚焦目标是“民主政治”。
3.利用CAF工具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如上题第三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探究辛亥革命不足的原因。先利用概念扇确定解决办法的关键词(比如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再根据感知思维工具中的CAF把每一类的找全。
4.用PMI工具评价或分析意义。如上题第四问的第三问题探究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先运用PMI工具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其优点、缺点和兴趣点,再根据判断进行筛选,组织符合要求的有用信息。
5.运用FIP工具,在考虑的所有因素中,进一步分析最重要或根本原因。如上述的探究辛亥革命不足的原因,运用FIP工具,从其政治、经济、思想等原因中找出最重要的原因。
总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仅仅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问题,更是一个良好思维习惯的锻炼过程。随着高考能力立意的加强,指导学生学会和提高正确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必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运用思维工具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习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习潜力的发掘和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并运用历史思维去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