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0日,马英九宣布参选国民党下任党主席。评估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后续作为及其影响,首先应了解其兼任的目的何在,然后根据主客观情势的分析才能对其后续作为、可能影响做出合宜的判断。本文就此提供两点个人的观察。
一、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深层目的在于提高马氏政治威望,如此,施政效率的提升当可预见
马英九有心兼任党主席的讯息一出,各方“独揽大权”、“一人独裁”、“走威权回头路”的批评、质疑就纷至沓来,至今余音不断。对此,马英九在2009年4月13日台湾中天电视台的专访中表示,类似蒋经国时代的“党政合一”的决策模式已不被“现在的条件和环境”所“允许”,“总统”兼任党主席、党政合一与民主没有冲突,兼任后国民党仍是民主政党。
那么“现在的条件和环境”是什么呢?可以归纳有三:其一,岛内政治生态已从一党专制、一党独大转变为朝野政党竞争的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责任执政,领导人要为施政败绩负责,下台是常态,不同于威权专制下领导人的终身和世袭;也正因为领导人有任期限制,所以有竞选支票限期兑现的压力。其二,岛内社会各方政治势力(政党、社会团体)、思想、理念、立场多元并存,如何争取更多政治资源,扩大执政基础,是领导人面对的最大压力,因此领导人不可能君意孤行,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依循并反映主流民意,并受到不同政治势力的监督制衡。其三,国民党的体制也在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领导核心呈现党务、立法、行政等多元权力并存结构,大到领导人的路线政策,小到其与家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自己阵营同志的评判。由此,马英九的“党政合一”模式肯定与蒋经国时代的“党政合一”模式有所不同,最重要的就如马英九自己笑谈的,通过法案、推动政策不再会是“一声令下”,而是要“三声令下”才行。这“三声令下”,即体现了马英九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也揭示了马英九内心的焦虑和无奈。为何?
岛内社会结束威权专制的历史不过短短20余年,目前,一方面,威权体制社会内孕育的政治人物,在威权思想、威权政治操作模式的长期熏染下,在思想理念、文化习惯上要清除威权影响,摆脱基于旧有文化的政治操作模式,总要比民主政治下主流民意的要求慢几拍;二方面,由于民主素养的欠缺,真正适合岛内社会情况的民主内涵尚未建构完善,在蓝绿两阵营敌我对峙的政治结构下,在野党非理性抗争,执政党施政效率大大降低,这使得在选举压力下,领导人和执政党都有意无意的追求集权体制的优点——方便贯彻领导人意志,追求施政的高效率,最大限度的追逐执政党利益,民进党执政时期陈水扁不就做过集权尝试吗?第三方面,由于马英九的政治文化和从政风格与国民党旧文化、老派人物的政治风格差距太大,而施政一年来的情况也揭示着一味执着“宪政”体制,不搞一下集权、不展现一下个人权威,就难以推动政务,白白受人以“二线宅男”、“执政无能”、“懦弱”、“优柔寡断”之讥评,更危及年底县市长选举,进而危及2012年自己竞选连任,所以说,在威权思想尚有其市场的现在,马英九各方大权握于一手,是客观情势的逼迫,也是建构马氏政治威望的开端。
马英九的“党政合一”模式的特点是,有民主过程(包括朝野协商)、有多元权力结构(包括“宪政”下的“五权”分权制衡,也包括在野党的监督制衡),但核心是以集权树威望,将理念、政策、步调归于一尊。
有了这样的“党政合一”,注重程序正义的马英九才能名正言顺的减少各种牵绊,虽有多元并存的权力结构,但仍可以如臂使指,贯彻自己的施政意志,利用“权力影响力”提高施政效率,体现执政能力。马英九点名要求“立院”尽快通过的“能源三法”中的两个法案,在他宣布竞选党主席的前一天和后几天内,分别获得“立法院”通过,这种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证明了马英九树立“威权”对推动政务还是很有效的。
当然,这样的“党政合一”模式,也必然影响马英九主政下的两岸交流平台的未来运行。马英九的兼任旨在收回党内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摆脱党内其他势力的牵绊,在贯彻自己的两岸政策和互动节奏上展现强势,并为将要展开的两岸经贸架构协定的商谈,乃至未来可能的政治谈判重新搭建对等模式。在“胡马会”时机不成熟之前,海基会、海协会两会制度化沟通机制会加强,而国共平台的层级会降低,以国民党副主席出面代打的情况是可以想见的。
二、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直接目的是党务革新,未来首要任务是世代交替,附带铺陈马氏政治文化
马英九在宣布参选国民党下任主席时明白指出,兼任党主席的目的不在扩权,而在善尽责任。有关“权”的问题,上文已经提到,这里说说“责任”。
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领导人最大的责任就是为执政党提供执政正当性(合法性)。提供正当性的路径大体有两条,一是选举胜出,二是执政后的民心向背。2008年3月,当国民党推荐的候选人马英九以58.45%的得票率当选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后,国民党的执政正当性获得了民意、法律认可。马英九执政后,要延续国民党执政的正当性,最重要的则是民生问题的解决,其中经济的发展为首要指标,以此为利基,马英九、国民党才有夺取连续执政的机会。这个责任既是马英九的自我期许,也是马英九推托不掉的国民党愿景。由此可见,马英九与国民党是掌握执政正当性的连体儿,双方必须目标一致、理念契合、步调同拍,否则必会相互掣肘,互蒙其害。
众所周知,在执政的一年里,马英九对国民党的表现显然并不满意,从上任之初提名的“监察院”人事名单被“立院”多所否定,让其“蓝绿共治”的理想破功,到马英九提出的重大民生、经济、两岸互动等方面的法案,甚至重大预算案在“立院”迟迟通不过,或通过后面目扭曲,再到审办扁案拖延、肃贪不利,甚至在国际上台湾贪污排名列位大陆之前,而之前两席“区域立委”补选,国民党颜面尽失,目前年底县市长人选提名国民党内也呈现纠纷多、一些人选外界观感差的情况,在在显示国民党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马英九的各项施政效率,甚至削弱其施政绩效,成为马英九形象受损、执政观感不佳、民意支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迫在眉睫的年底县市长选举,若不能尽快平息内部纠纷、改变外界观感,其结果,不仅会重演上届马英九亲自助选过的个别当选人选前涉案、选后被收押等情形造成的对马英九形象的重伤,更会影响此次选举的结果。由于县市长组成的地方执政团队是马英九下届竞选连任最重要的助选部队,因此年底县市长选举也攸关马英九、国民党连续执政的问题。
尽管经过一年来党政运作的磨合而双方关系逐渐顺畅,但在马英九眼里,党仍不能完全配合马英九的施政步调,其关键在于马英九的政治文化与国民党政治文化大异其趣。马英九的政治文化,原则上讲求清廉自律,不搞派系、没有人情包袱,没有利益交换,一切依法依程序办理,不可能像国民党内目前仍盛行的一套私相授受、利益交换、“乔”事情的政治文化习气,也就增加了政治运作公开、公正、透明的机会,为政治人物的清廉度提供制度保障。也正因此,马英九历来高举国民党改革大旗。可以说,马英九的政治文化与运作模式与马英九的施政必然是一体两面,如影随行。以新的政治文化建构新的政治运作机制,是马英九顺利推动政务,保证执政正当性的政治基础。2005年与王金平竞逐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当选,实际上正是凸显基层党员对国民党老旧政治文化的鄙弃,以及对国民党改革的高度期待。在2005年7月至2007年2月的那一段党主席任职期间,由于种种原因,马英九并未能一偿改革党务之愿。如今,无论在战略高点、权力范围、资源享有、政治历练等方面都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何况党务改革又密切衔接执政绩效,因此更催迫人心,也就更加激发马英九重掌党务,大刀阔斧进行党务改革的决心。故从“责任”角度来看,掌握党的最高权力,推动党务革新,确保执政顺畅,强化执政正当性,就成为马英九从不兼任到动心起念兼任党主席的关键所在,也是马英九能够“善尽责任”的必要条件。
党务革新涉及面甚广,但目前最为迫切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人的问题。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的改革第一要务应该是世代交替。因为那些能认同马英九的风格、理念、政治文化及其运作模式,并愿意将自己的政治智慧、能力贡献出来的人,大多是国民党中生代和更为年轻的一辈,由这些人担纲,马英九、党、政、立法四方才容易同心协力并配合默契,马英九的重大法案、决策的立法通过和行政推动才能达成较好的效果,马英九团队的执行力才能显现出来,马英九、国民党执政的正当性才会被强化,而马英九动辄被绿营攻击、被自己人修理的尴尬也会消除大半。简言之,人换了,国民党的风气才有转变的希望,国民党才能开始摒弃旧习气,让人民耳目一新。
目前,国民党执政以及国民党连续执政的远景,加之执政者是代表着全新政治文化与政治风格的马英九,使得国民党的世代交替有了空前的正当性和可行性,世代交替正逢其时。在此情势下,蛰伏已久并久经政坛历练的中生代明星们早已跃跃欲试,而老前辈们则在世代交替的历史大趋势下,必然先后结束各自人生政治生涯的辉煌,给下一辈机会与施展空间。因此,这波世代交替必然牵涉层面空前众多,绝不仅限于某个人的进退,更非出于个人恩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重要的人事变局首先在国民党权力核心中常委的人选上。目前国民党中央正就改革权力核心的结构预作规划,目标则指向扩大国民党决策范围,以强化马英九、行政、党务、立法四方沟通,便于凝聚政策、目标共识,达成党务革新有所成效、施政顺利推动的目的。
三、未来风险,马似有定见
马英九的性格比较谨慎、沉稳,不会走极端,特别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都会多方求证,全盘考虑,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轻启事端。因此,此次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也应该是经由切身体会而面对现实、深思熟虑的结果,对外界的种种评论、质疑都了然之后才做的决定。
实际上,马英九最在意的不是外界的评论,而是自己实在的政绩与民望,“党政合一”只是方便其名正言顺的实现“完全执政、完全负责”的途径,这就是马英九的逻辑。而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以8年任期奠定新的政治文化模式,又何尝不是马英九为未来国民党的连续执政着想呢?
但是“党政合一”有利于推动施政,却不能代替施政政绩,毕竟“完全负责”直接面对的不是“党政合一”,而是施政成败。因此,马英九能否在“党政合一”的模式下彻底改革党务,兑现竞选支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圆满完成他预期的8年执政,岛内外各界都在拭目以待。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