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民进党下野后推动对外活动的基本情况

  2008年民进党下台后,为重新争取国际支持,为再执政做准备,不断以“政党外交”的形式开展对外活动。本文主要归纳民进党下台后对外活动的主要途径、重点内容和做法,为进一步研究民进党对外活动及其对外政策作学术参考。

  一、主要途径和方式

  其对外活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如下:

  (一)党主席及党内重要干部出访是民进党开展对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1.蔡英文任党主席后多次出访。包括2008年9月、2009年5月两次访美,2009年5月访问加拿大;2009年1月访问菲律宾,5月出访印尼、马来西亚;2009年3月、12月两次访问日本。2011年6月出访德国、英国、菲律宾。

  2.党内重要干部出访。主要包括2010年10月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萧美琴赴美出席“美台国防工业会议”;2010年12月岛内“五都”选后,萧美琴衔蔡英文之命于19日赴美国华盛顿进行两天半的访问,拜会奥巴马政府官员与智库代表。2009年5月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郑文灿、“立委”蔡煌琅赴峇厘岛参加世界台商联合总会举办的年会;2009年7月民进党台北市党部主委黄庆林、执行长王崇钦、教授金恒炜组成的民进党海外宣讲团,前往美国进行为期10天的演讲,并拜会驻美党部。

  3.党内高层卸任官员赴海外活动。主要包括2009年1月吕秀莲代表民进党参加朝野共同组成的美国总统当选人奥巴马就职典礼特使团,与“美国友人”就台湾议题交换意见;2009年7月吕秀莲与《玉山周报》总主笔、前行政院秘书长陈景峻等人访问美、加7市;10月吕秀莲又代表蔡英文出席国际自由联盟10月底于埃及开罗召开的年会;2010年2月吕秀莲访问南韩,接着转往美国华盛顿、纽约,期间与多位美方官员、议员会面,并与智库举行闭门座谈;7月吕秀莲赴美国阿拉斯加参加美国外交杂志《世界事务》委员会议,并发表“ECFA后的两岸关系”演说,会后转往芝加哥等地;4月,前“国安会副秘书长”张旭成赴美,在华盛顿“犹太人国家安全中心”(JINSA)演说。2010年上半年,苏贞昌出访韩国、新加坡,下半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苏贞昌、前“行政院长”游锡堃、谢长廷等纷纷赴海外为选举造势。

  4.党籍县市长及“立委”的活动。2009年2月高雄市长陈菊访美。“立委”蔡煌琅2009年9月赴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募款;2010年6月蔡煌琅以台湾国会议员访问团团长身份,与同党“立委”陈明文、萧美琴等人拜访南非侨社,2010年8月赴美旧金山、休斯顿造势。

  (二)海外党部及“独派”团体是民进党开展对外游说的重要工具

  1.海外党部。民进党海外党部主要包括美西党部、美东党部、美南党部、加拿大党部、大洋州党部、非洲党部等。这些党部的功能,一是辅助民进党高层的海外活动;二是帮助民进党凝聚海外侨界支持力量,包括安排党内重要人士在海外侨界演讲,向台侨灌输民进党的理念、政策,行销民进党;协助民进党在海外侨界募款以解决党中央财务困境;鼓励台侨返台为民进党参选人投票等。

  2.海外“独派”团体。包括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台湾人教授协会、世界台湾人大会、台湾同乡会、阿扁之友会、李登辉之友会、台湾文化协会(海外)分会、台湾青商会、台湾艺术家联谊会等都是海外支持民进党的“独派”团体,在海外呼应蔡英文的政策。如2009年5月,12个旅美台湾人社团发表联合声明,称ECFA将“伤害台湾主权,台美人坚决反对”,呼应蔡英文的ECFA“必须‘公开化、透明化并透过公投让民众决定’”。当年,民进党海外党部还联合大陆民运分子、海外独派团体、美国反华学者等在华盛顿和纽约成立了“汉藏友好协会”,并有意在南加州成立分会,意图在海外提供汉藏交流平台,“抵抗中共对人民的政治、文化及人权迫害”。此外,世界台商联合总会也是民进党着力争取的对象,多次参加总会活动。如2009年5月世界台商联合总会在峇里岛举办年会时,民进党“立委”蔡煌琅和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郑文灿代表蔡英文前往;7月蔡煌琅再度前往非洲,参加总会非洲分会年会;8月在高雄市登场的总会亚洲分会年会,更是民进党主攻的焦点。

  3.“独派”智库。主要包括台联党的台湾智库、“总统府前资政”辜宽敏成立的新台湾国策智库、蔡英文任董事长的民进党新境界文教基金会智库等。目前来看,这三个智库在蔡英文地位巩固之后,均为蔡所用,并呈分进合击局面:台湾智库董事长陈博志以财经专长兼任民进党智库小组召集人,新台湾国策智库承担了民进党对外交往的大量工作,其高层人员,如智库国安组召集人吴肇燮、研究员陈明通、刘世忠、董事长吴荣义、执行长罗致政等,在对外交往中也较为活跃。民进党新境界文教基金会智库下设的“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则主要任务在于“提出与欧、美、日、中及亚洲各国的互动策略”,特别是要在“全球与区域战略平衡”的思考下“处理中国议题”,为民进党与国际社会的交往、对话提供政策依据。

  (三)参与国际政党交流及多边领域活动

  民进党从成立之初就积极利用政党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进行“政党外交”,扩大其对外交往空间。民进党下台后,与这些国际组织的联系仍然密切,其主要活动包括:

  1.亚洲自由民主联盟。1993年12月,民进党与菲律宾自由党、泰国民主党等在泰国成立亚洲自由民主联盟,在德国自由党诺曼基金会的协助下,在亚洲区域内共同推动“亚洲民主”。目前该联盟会员包括印尼民主奋斗党、人民复兴党、马来西亚民政党、缅甸民主联盟、柬埔寨山岚西党、新加坡民主党、斯里兰卡自由党、香港民主党等;日本民主党则为观察员。该联盟办事处设于马尼拉。民进党曾任两届轮值主席。2009年8月该联盟在香港举办“亚洲民主论坛”,民进党有3人参加。2010年8月,该联盟在高雄市举办青年团干训营,数十位各会员政党青年干部参加。

  2.国际自由联盟。“国际自由联盟”成立于1947年,迄今参与联盟组织运作之会员已扩及全球6大洲,67个国家中的79个政党,以及9个外围合作组织。1994年民进党获得国际自由联盟之观察员资格,2002年9月28日成为国际自由联盟的正式会员政党,同时也加入联盟组织内部运作。民进党利用该政党国际组织,不仅与多国政党进行实质的交流与对话,拓展“政党外交”的新渠道,并寻求该联盟的支持,帮助台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声,扩大其对外交往空间。2008年民进党下台后,仍与该联盟维持紧密关系。目前,蔡英文担任该组织亚洲主席,民进党前国际事务部主任、民进党智库副执行长萧美琴任国际自由联盟亚洲副主席。2009年10月吕秀莲代表蔡英文出席该联盟于埃及开罗召开的年会,萧美琴随行。蔡英文2009年5月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联盟执委会,2011年6月赴菲律宾出席该组织在马尼拉举行的大会,期间“与重要国家政党领袖举行双方会谈”。

  3.国际非政府组织(NGO)。NGO是台湾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民进党高层常以NGO身份出访。如2009年7月吕秀莲以“国际职业妇女协会(BPW)台湾分会会长”身份,赴联合国出席总会长班哈姆的午宴,并在美国活动。蔡英文、萧美琴等民进党人士也多次以“国际自由联盟”亚洲主席、副主席、联盟成员,以及“亚洲自由民主联盟”主席、副主席的身份出访。

  4.参加或举办国际研讨会。参加、举办国际研讨会是民进党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如2009年6月在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担任访问学者的刘世忠,在一场闭门会议上谈“台美关系的分立与合作(2004-2009)”,就未来民进党应如何恢复与美方的互信提出建议;2010年7月新台湾国策智库举办“崛起的中国霸权对区域的挑战”研讨会,美国前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薛瑞福与会。2010年12月华盛顿“大西洋理事会”以及“传统基金会”举行了两场与台湾选举有关的研讨会,前“国安会副秘书长”何思因、吴荣义、罗致政和刘世忠等人与会并发言,吸引关切台湾政情的美国政学界人士到场聆听; 2011年5月,蔡获选总统参选人后,吴钊燮、刘世忠等人组成学者团前往美国华府出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学院(SAIS)举办的两岸问题研讨会,并跟华府各界就台美关系、两岸关系进行沟通。吴钊燮还与多位美国国安会、国务院以及国防部高层的行政官员举行几场闭门会议,并且拜会多位美国参众两院议员。2011年6月,新台湾国策智库又举办“美中军事对话与美中台三角关系”座谈会等。

  (四)在岛内强化与各国驻台机构以及重要访台人物、国际媒体的交流沟通

  1.加强与驻台机构沟通。长期以来,民进党主席就与美国在台协会(AIT)人士经常性见面,交换意见。2009年11月就美国牛肉进口问题,蔡英文与“AIT台北办事处长”司徒文见面,表达民进党的立场。2009年12月民进党邀请“驻台使节”30多人听取报告;2011年3月民进党智库与20余名美国、欧洲与亚太各国驻台使节及代表驻台使节茶叙,说明民进党未来大陆政策。2011年4月民进党举办“蔡英文与在台外籍人士早茶会”,蔡英文就台美关系、两岸关系等进行说明。

  2.与各国重要访台人物接触。主要包括:2009年3月、11月AIT主席薄瑞光两次赴台,都与蔡英文会晤;2010年3月、11月,蔡英文分别与访台的日本前防卫大臣久间章生、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等人见面;2011年2月欧洲议会友台小组副主席克雷索-多弗勒等6人访台5天,期间拜访民进党。2011年3月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率领美国两岸及外交、安全专家访台,拜会蔡英文。2011年4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密访台湾,也与正在竞逐民进党总统提名权的蔡英文与苏贞昌两人会面,6月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访台,与苏贞昌早餐会,针对中国大陆崛起、亚太局势、台湾政局等交换意见。

  3.利用各国媒体专访进行宣传。如2008年6月蔡英文接授日本《朝日新闻》专访,2009年4月接受日本《产经新闻》专访,2010年5月接受《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媒体访问;2010年4月民进党举办国际媒体记者会,为数十名外籍媒体记者进行简报,内容触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辩论、东亚局势,以及多项岛内政治议题,9月蔡英文再与日籍媒体茶叙。2009年3月吕秀莲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专访,谈台湾政局。

  二、主要内容与做法

  蔡英文任党主席后,民进党对外活动主要集中在寻求国际社会支持、凝聚海外支持者力量这两个方面,试图以此赢得民进党岛内选举,为重新执政服务。其对外诉求的主要内容与做法如下:

  (一)借国际舞台宣扬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降低国际社会对民进党再执政后两岸关系倒退、台海冲突危险升高的疑虑

  陈水扁下台后,民进党对陈水扁“法理台独”路线进行了一定的反省,因此,其对外活动的首要内容就是宣传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新思考”,降低国际社会对其再执政后“两岸关系可能重新陷入危机”、“台海冲突危险升高”的疑虑。同时,随着民进党不断上扬的走势,民进党2012年赢回执政权的可能性提高,美、欧等国对民进党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也日益关注。鉴此,民进党更积极宣传、一再表明民进党再执政后不会再次成为“麻烦制造者”。蔡称,“处理中国问题必须维护主权,也必须与中国维持稳定关系,不能恶化变成对抗关系”,“愿在不预设政治前提下,与中国直接且实质对话”,“对任何来自中国的交流邀请,抱持开放态度”,“基于必须共同维持区域稳定,台湾与中国会一起找寻共同利益所在” ;称,民进党“会寻求更稳定、一贯、更能为外界预测的政策”,会“挑起维持区域稳定与和平的责任”;称,“美台关系这条道路未来仍是崎岖不平,但可能会有更好的一辆车,并有更好的驾驶”。吴肇燮也向美方表示,“蔡英文和陈水扁就是不一样,而且蔡英文负责过两岸事务,知道美中台关系的微妙,不会为了两岸议题而让其他国家产生疑虑”。

  (二)重建与美互信,巩固与日关系

  迎合美、日等国家的亚太战略利益,向“盟友”表忠心,拉近彼此感情,增进信任,是民进党对外活动的另一重要内容。

  一是修补与美关系,争取美国支持。鉴于美国的战略中心移向亚洲,担心其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并对中国崛起采遏制政策,蔡称,ECFA“很可能导致东亚实力均衡遭到改变,使美国在此区域遭到边缘化”,希望“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参与”;呼应美国所提出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并提出“台湾应建立包括美方在内的跨太平洋经济联盟”以“真正维持区域和平”;呼吁美国“须持续提供台湾适当的军售”,称“台湾将善尽忠实盟友的角色”,“民进党在追求台湾主权的同时,也会顾及和美国在内的其他友邦的共同利益并深化”。吴钊燮称,民进党如果重新执政,“不会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两岸关系的后面”,会“比国民党政府更重视台美关系。”

  二是继续维系与日本的亲密关系。鉴于日本有走向政治大国的企图心,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蔡呼吁,“在经贸和安全保障上”,日本要“加强和台湾的交流合作”,并“在亚洲的发展上扮演领导角色”;民进党要员也多次强调,执政8年间的“台日关系最好时期”与“亲日远中”的思维日后将会持续与加强;称,民进党要突破困局,“日本的支持和协助是非常重要的”。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与核灾,蔡英文、民进党中央在第一时间成立灾害事件工作小组,并发表声明,向日本民主党及自民党致上关切慰问,呼吁台湾官方及民间尽力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2011年4月民进党赈灾共募得约8500万元,全数直接汇给日本红十字会。

  (三)游说各国重视民进党,离间其与马当局的关系

  民进党对外游说的再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说明民进党与马英九当局政策差异,其做法是不断抨击马当局的两岸政策“倾中”,强调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辨析最能符合美、日等国的地区战略利益,从而离间马当局与美、日等国的关系,重新建立民进党与美国的互信关系,巩固与日关系,进而寻求国际社会对其再执政的支持。

  一是将马当局两岸政策冠以“倾中、卖台”的帽子,向国际社会表明民进党最重视“台湾主权”。蔡称,马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协定(ECFA)“过度倾中”,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台湾“要强化与其他主要经济伙伴的关系,减缓对中国的过度依赖”。民进党对“主权问题”的坚持是:“未来台湾的前途应包括所有选项”、“台湾人民,且只有台湾人民有权决定台湾的未来”。蔡并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提出4点诉求,包括“能够协助维持台海的军事平衡、协助台湾与区域经济整合、协助台湾在国际社会发声并参与国际组织、确保两岸问题能以和平方式解决,让台湾人民有决定自己前途的权利”。

  二是敦促各国重视马当局两岸政策让台湾付出的“政治代价”。蔡称,马当局的政策以“政治退让”、“牺牲美日关系”为代价,会在台湾引起内部动荡,也“必将让台湾与美日等盟友付出政治代价”。在这方面,民进党“可发挥强有力的平衡监督作用”,并提出“以国际多边关系作为两岸互动架构”,“避免台湾因获取经济利益而付出政治代价”。

  三是强调马执政后的“倾中”政策导致台湾“民主退步”。陈菊称,“台湾人民不希望台海和缓的代价是台湾主权与人权”。蔡称,“台湾不能为求取经济成长就忽略民主制度与价值”;“如果台湾的主权和民主受到伤害,就失去和北京谈判的筹码,甚至对中国的民主也失去影响力”,而“为了守护台湾的民主,需加强台、美、日的关系”。

  (四)赴海外进行选举造势与募款

  赢得海外选民的支持也是民进党对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历次选举情势紧绷之际,蓝绿参选人选战都延烧到海外,寻求海外党员、支持民进党的侨胞、台商的政策、经费支持。随着民进党士气提升,民进党也加强了对海外侨界、台商的沟通与联系。鉴于台侨主要集中在美国与东南亚地区,海外台商也多集中在东南亚,民进党的造势、募款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和国家。

  一是宣传、行销民进党,寻求政策支持。如蔡英文每次出访都要拜访当地台侨,说明目前台湾的政治局势及民进党的政策及愿景,批评马执行的是“主权一天天流失、经济一天天恶化”的“危险的”两岸政策。

  二是让侨胞感受到民进党有重新执政的实力。蔡不断向侨界鼓吹民进党要“找回当年创党的理念,包括朴质、刻苦、牺牲;而且必须与普罗大众站在一起”;民进党“强化能力后,要让百姓认为可以把国家再一次的托付给民进党”,宣称民进党现在的气势“越来越旺”。

  三是进行选举造势与募款活动。如2010年6月,民进党美西党部成立“2010海外台湾五都选举后援会”,为民进党五位参选人凝聚海外支持力量。2010年8月台北市长参选人苏贞昌应“海外五都选举后援会”邀请,在洛杉矶、纽约向台侨演讲,动员海外台侨返台“冲高得票数”。担任民进党新北市市长参选人蔡英文竞选总部主任委员的游锡堃受美西党部邀请,10月也赴美西与加拿大多个城市造势,吸引更多绿营支持者返台投票。民进党5都辅选会议主委谢长廷9月则率团赴泰国募款,募得新台币400多万元。“立委”蔡煌琅2010年9月间则前往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募款等。2011年,为支持蔡英文2012年大选,民进党计划在海外台商界成立9 个“小英后援会”,其中6个在东南亚,3 个在非洲。2011年6月,蔡英文赴菲律宾参加“海外台商小英后援会亚洲分会菲律宾支会”成立誓师大会,这是蔡英文第一个在海外成立的后援会。蔡还参加一场选举募款餐会,并募得至少约新台币432万元。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