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强保护利用,让台山侨墟走向世界

  已经是20多年前的往事了,我陪一位美国华人回台山拜祖寻根,他在梅家祠堂里宴请乡亲的感人场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次偶遇,让我较为深刻的通过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变迁,去瞭解华侨文化。从乡间河道到出洋码头,多少华人就这样由小船换船,离乡背井,远走它乡。

  20年后重返故地,衰草旧楼与现代化的城镇气息相呼吸,“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的岁月沧桑感油然而生。很感谢那些很有见识的专家们,呼吁人们珍视这段历史与藴藏着丰富文化历史价值的侨墟建筑。对于目前关于“侨墟”、“侨墟楼”、“侨墟文化”的热闹争论,我觉得,对于台山来说,这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情。在中国的版图中,台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若论近现代的杰出人才,“天下谁敢小台山”?

  对于当前的这股“台山侨墟热”,我既吹“热风”,也吹“冷风”。

  之所以吹“热风”,是我深深知道这其中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先生等专家,为台山侨墟所作的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因此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此事在江门侨乡与海内外,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台山侨墟热”由此而产生。

  之所以吹“冷风”,是真诚地希望,不要奢望修修补补破旧的“侨墟楼”,就能立即变成滚滚财源。台山侨墟最深厚之底藴,在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此,我们还缺乏挖掘、缺乏整理、缺乏研究。“欲速则不达”,必须很好的组织专家,认真做好基础工程。

  下面,谈谈我的肤浅见解,不对的地方,请专家们指正。

  一、 台山“侨墟”最核心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

  台山“侨墟”最核心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谈谈台山侨墟与开平碉楼的“同”和“异”。

  台山侨墟与开平碉楼,有一共同特点,都是在特定时期,华侨归国留下的历史建筑物。不同的是,开平碉楼更多的体现落叶归根、光宗耀祖而又苦于盗贼横行的无奈心态。开平碉楼的重心在“楼”,重在防御功能,求安居的意识很浓。而侨墟更多的是体现商从其流,它有骑楼、炮楼、大院,但重心是“墟”,是货畅其流万商云集的地方。正是浓厚的商业氛围、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台山侨墟成为侨乡百姓学习操练市场经济的“演习场”,因而也就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传播地”。此风气一开,人们的眼界为之开阔,使侨墟文化成为了侨乡通往世界的“桥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侨墟是怎样成为侨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市场经济“演习场”。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传统乡村墟市,其交易方式是以货易货、钱货交易、当面两清的。但台山侨墟呢,已经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资本运作方式,以当年建设汀江墟为例,实行的就是股份制,共分104股,为梅、丘、曹、江、伍、黄、张等多家认购。梅氏家族虽然是第一大股东,但汀江墟的章程讲得清清楚楚,实行的是民主管理,各个姓氏都有人参与商务管理。在建设的过程中,承建商与经营者也是分开的,即承建商并没有参与管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交钥匙工程”。在乡村侨墟上,已经具备了商业集镇的功能,钱庄、当铺、学校、教堂样样齐全,钱庄银号还具有兑换外汇的功能。这股浓厚的商业之风,对于打下农耕文明深刻烙印的乡村来说,无疑是一场强烈的“市场经济台风”,其带来的变化,将是翻天覆地的。侨乡人民,在这所最好的市场经济“演习场”上摸爬滚打,为他们今后的走向世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经济形态的改变,往往以文化为先导,但新的经济形态一但确立,对人们的精神冲击将是暴风雨般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侨乡农村诞生的“新侨墟”,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商业场所,它更是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传播地”,从而对侨乡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村墟市,往往有个集市的墟期,或3、6、9,或2、4、6,日升成市熙熙攘攘,日落人散是冷冷清清,是非常典型的农耕文明集市。台山侨墟同样保留墟期的约定,但现代商业集镇的味道已经很浓,商店林立,夜夜笙歌,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过遗址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景象。环顾侨墟的里里外外,这里有学校、教堂等等,尤其是藉助新宁铁路繁荣起来的墟镇,已有明显现代集镇的痕迹。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这种交融碰撞,必然会产生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精神境界,产生文化的聚合裂变,形成新的侨墟文化。这种变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对当地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就在梅家大院附近,就出了个文化名人——广东音乐的奠基人丘鹤俦。变革之地,必有变革之音。广东音乐正是变革的精神产物。

  透过侨墟文化由点及面扩展开来,我们来研究台山的华侨文化,我们就会发现,侨墟文化成为了侨乡通往世界的“桥梁”,它开风气之先,为侨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家乡效力祖国奋发有为的栋梁之才。翻翻台山的历史,此地人脉所走出来的杰出人才,真是星光灿烂。这里试举一二:

  1904年,斗山镇六村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 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在华侨中集资,自己捐资,携300多万美元还乡, 兴建了全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新宁铁路,写下了我国民间商办铁路的光辉史页。

  中国现代眼科学的主要奠基人陈耀真,1921年时年22岁,他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先后获得理学士、医学博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1934年,陈耀真谢絶了美国同仁的挽留,辞别了工作和学习的母校,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从此,他跋涉在发展我国现代眼科学的道路上,历时半个多世纪,矢志不移。

  就在汀江,汀江墟的发起人,即“十八罗汉”之一的梅炳然,早年被派到日本公费留学,就读于千叶学院,读医10年学成回国,在广州大同医院当了3年院长,后来回乡开办了西医馆。

  台山还出了许多著名的革命烈士,如陈铁军,祖籍台山三合黎洞汇洞里,大革命时代的共产党烈士,与开平人周文雍的事迹被记载为“刑场上的婚礼”。 余程万,台山县荻海区光大乡涨村人,黄埔军校一期及中山大学政治系学生,人称“虎贲将军”,是一位抗日名将。1943年,国军57师师长余程万将军指挥“常德会战”,以8000将土抗击小日本侵略军进犯湖南常德的10万之众。战斗到最后只剩83人,其余守城将士壮烈阵亡,以身殉国。此次战役战况之惨烈,在抗日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台山还出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如伍冰枝,台山四九镇人,加拿大总督。加拿大第一位华裔总督,加拿大第二位女总督。台山第一位在外国成为名誉上“国家元首”的人。

  台山为何人才辈出?华侨文化为其开风气之先,是当中的根本,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又是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来体现的。因此,好好挖掘整理侨墟的“人物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广东省正组织力量启动编修《广东华侨史》,台山作为最重要的侨乡,可以乘这股东风,联系有关专家学者成立台山侨墟文化研究会,通过侨墟文化这个重要突破口去研究华侨史。专家组成人员,不但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也有海外的华侨,更要有当地的专家与热心人士参加。首先做好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丰富史料的占有,是研究的前提。

  二、加强保护利用让“台山侨墟”走向世界

  关于台山侨墟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我的建议是:在利用中保护,让“台山侨墟”走向世界。

  台山侨墟有个特点,量大、分散、年代并不久远。按照通常的标准,要申报古村落,至少是清代的建筑,而台山侨墟的主体部分,大多是民国以后的兴建的。为此,台山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很好的前期普查摸底工作。因此,我建议,首先组织专家根据普查情况,对台山侨墟实行分级保护管理。对于一些重要并有历史标志性意义的建筑,必须很好保护,不要轻易改变现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侨墟并非千年古物,有些侨墟、大院在不影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活化”经营起来。云南腾冲有一条被为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和顺村,它最大特色就是村里还有许多住户,甚至村里的图书馆也都还在借还书,但这并不妨碍这里成为旅游的热点。

  至于台山侨墟要不要“申遗”?“申遗”究竟有多难?民众与专家官员们都在思考,争论也相当激烈。

  我的观点是:有个目标,就举起了一面旗帜,容易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众人拾材火焰高。从这角度着眼,我赞成台山侨墟积极“申遗”。但是,“欲速则不达”。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整理、挖掘,台山侨墟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申遗”的路是走不远的,也很难成功。更何况,台山侨墟的“申遗”已有“开平碉楼与村落”抢道在前,这将会难上加难。

  依我之见,鲜活地还原“台山侨墟”的真实风貌,深刻的挖掘“台山侨墟”的核心文化价值,在利用中保护让“台山侨墟”走向世界,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在这次实地考察中,我发现“台山侨墟”大多都是挨着岸边的。例如圆山墟的废弃码头,原来就是台山的“官渡码头”,达官贵人都是从此上岸。当我们从岸边回头看侨墟时,会更真实地感觉到旧日侨墟的味道。当我们从公路进入去看冈宁墟,与从码头上岸去看冈宁墟,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因此,我主张政府要搞好水路交通,哪怕只有一两百米的水路,让渡船将游客送到墟上,这样才能使历史的风貌更鲜活地还原,更有文化魅力与震撼力。 

  关于台山能否利用侨墟创办独具特色的影视城问题。我建议你们去考察一下浙江横店的影视城。横店已被称之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里,从秦汉的城池到明清的宫殿,包括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的建筑,样样齐全。但这些都是一些假古董。如果台山能够很好地还原侨墟的历史风貌,多拍几部很有影响的电影与电视剧。那么,台山就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要拍民国时期、尤其是关于华侨题材的影视剧,你最好是到台山来。这里风光独占,别无分店。如果台山想创办独具特色的影视城,眼前就有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那就是趁《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依然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时候,加紧创办影视城。首先,要搞好规划,“无规矩不成方圆”,千万不能搞破坏性开发。其次,要“趁热打铁”,很好利用冈宁墟的“鹅城”,做旅游开发。可以规划几百米的河道,让游客坐船从在“鹅城”码头上岸。城门外码头前,将结合电影成为一个很好的旅游拍摄地点。城门里,可以播放《让子弹飞》的精彩片段。有专家已经提出,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来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侨墟。制度创新,还可以更大胆些。

  关于正式命名是使用“侨圩(左土右于)”还是“侨墟”问题。我的意见是选用“侨墟”。这出自三方面的考虑。

  其一,从墟集这个意思的表达来说,“墟”字本身十分准确。

  其二,除非台山侨墟以后不想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如果要对外宣传,必须还原到本来的这个正确字体的选用。否则,将来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障碍。

  其三,“圩(左土右于)”字的历史形成值得商讨和争论。如果有史料证明上个世纪30年代已经使用“圩(左土右于)”这个版本,有最早的文献资料作为例证,那样“圩(左土右于)”的选用才站得住脚,如果仅仅是建国后或五四革命后的一个汉字简化的选用,那就不可取。

  侨墟是台山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其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情与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无疑是台山最应该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名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曾经是多少代人的梦想,现在这个“中国梦”,正在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之奋斗。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华侨的奋斗史将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推动力。由台山侨墟走出去的华侨,有多少成为了各方面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奋斗故事,一定会感染许许多多正在创业奋斗的年轻人,也必将引起更多的老华侨深厚的怀乡之情。这对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台山的现代化建设,将带来强大的动力。

  台山侨墟还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没有挖掘出来?我们懂得怎样向世界讲述“台山侨墟的故事”吗?

  (王培楠,广东省政府参事、南方日报高级记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