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台山侨墟文化的几点思考

  今年8月,黄伟宗教授率领省政府参事室和省广府学会的专家考察团来到台山侨乡,实地考察台山的侨墟。黄教授一行在考察中,对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广侨文化、侨墟文化等发表了很多很有独创性的观点,对台山的广侨文化和侨墟文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台山的‘广侨文化’可以算作文化学上的新发现,特别是台山的‘侨墟’,集合了大院、骑楼、碉楼、教堂、洋楼等各种形态于一体,非常独特。”又说:“台山的侨墟,既有商业特征,又是中西文化的交会点,非常独特。”“台山的‘侨墟’与广州等地不同的是,除了广府文化与华侨文化的交会,还具有独特的乡土特征。广州也有大量的骑楼,但广州已经是一个极为发达的都市,没有乡土文化的特点,这也是台山‘广侨文化’有别于广府文化的特点。”〔1〕黄教授还就台山侨墟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多项积极的建议。我认为,这些观点和建议都是很好的。

  但黄教授关于台山侨墟文化有一些观点,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几点看法,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指正。

  第一点,“侨墟楼”的名称能成立吗?

  “侨墟楼”的名称是黄教授在这次考察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直言是“发现新大陆”〔2〕。他在冈宁墟看到写有“冈宁市碉楼”的建筑物时,兴奋地说:这是“我对侨墟感兴趣的地方”,“透过‘冈宁市碉楼’这个典型,说明‘侨墟楼’这个名称是成立的。”他当场写下一副对联曰:“贯通中西古商市,独占鳌头侨墟楼”。他认为,“应该将侨墟和碉楼捆绑在一起发展”,“将侨墟与楼结合,打造侨墟骑楼、侨墟炮楼、侨墟大院等,就是发展台山侨墟画龙点睛的一笔。”〔3〕什么是“侨墟楼”呢?黄教授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如果将侨墟文化和碉楼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侨墟楼,这也是我对侨墟感兴趣的地方。”他说:提出台山的“侨墟楼”“也是一个新创造”。〔4〕台山侨墟的“墟场建筑结构都是有楼的,有的是骑楼,有的是炮楼,有的是大院,侨墟和楼结合在一起,应该统称侨墟楼。”〔5〕

  我认为,“侨墟”与“侨墟楼”是两个内涵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这种联系体现在一个“侨”字上。“侨墟”是指清末、特别是民国时期(尤其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由华侨和侨眷集资建造的、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乡镇集贸墟市。墟均有墟期,一般隔五天,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墟市是乡村民众生活与娱乐的载体,同乡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等墟”(台山俗语,即赶集、趁墟)是台山乡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等墟”既可以叹茶、购物,还可以会亲、聚友。所以,台山的墟市每逢墟日,人山人海,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成为台山侨文化的一大景观。

  更重要的是,台山侨墟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它把华侨传入的商业文化(侨)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墟市文化(墟)结合起来,形成富有侨乡特色的文化现象——侨墟文化。侨墟和侨墟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既包括物质文化,即墟市的骑楼商铺、公共建筑(学校、教堂等)、洋楼(民居、别墅等)和碉楼等各种形态的建筑及公共墟场;又包括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如台城的“广东音乐”、斗山浮石的飘色(均为国家级),大江的明清家具(为省级),广海的“打龙船”、汶村的庙会(均为江门市级)等;还应该包括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如汀江墟(梅家大院)的汀江河、汀江桥及桥头的纪念碑、“一里三桥”(汀江桥、大同桥、西廓桥)景观、汀江基督教堂及正德小学、大同市、中闸村炮楼(台山最早的碉楼)等;还应该包含人文景观,如丘鹤俦(广东音乐奠基人)、梅健行(台山文化名人、《新宁杂志》三任主编、汀江墟建墟主持人)、梅炳然(台山名医、汀江墟建墟主持人)等。所以,“侨墟”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以它为载体形成的“侨墟文化”至少应该包含这四方面的内容。

  “侨墟楼”的概念则不同,它的涵盖面要窄一些。“侨墟楼”,顾名思义,是指在华侨和侨眷集资建起来的墟市里建造的、两层以上、中西合璧的楼房,如上述讲的骑楼商铺、洋楼(民居、别墅等)、公共建筑(学校、教堂等)和碉楼等各种形态的建筑。这些楼房建筑构成了侨墟的主要部分,并彰显了台山侨墟的不同特色与内涵。如果把侨墟中的这些建筑物“统称侨墟楼”,我认为“侨墟楼”的名称是成立的;但即使这样,也不宜用“侨墟楼”代替“侨墟”,因为,“侨墟”是个总体概念,“侨墟楼”只是“侨墟”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改变不了它“附属”于“侨墟”的性质。碉楼只是“侨墟楼”中的一种建筑形态,而且量少不普遍,不是每个侨墟里都有的;大量的、主要的“侨墟楼”建筑则是骑楼商铺龢民居一类洋楼建筑。黄教授关于“侨墟楼”的定义只强调“将侨墟文化和碉楼结合”,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也缺乏科学性,值得商榷。

  第二点,“冈宁市碉楼”是“商业楼”吗?

  黄教授说:“开平碉楼注重防御性,而台山‘侨墟楼’则是商业楼。”〔6〕又说:台山的“侨墟楼,建筑上是中西结合,功能上也是中西结合的。”“从功能来说,与开平碉楼主要是防卫性质不同,台山的碉楼很多是墟场的管理性质,其中放置着当铺、银庄、银行,是经济、市场性质的楼。”〔7〕

  “开平碉楼注重防御性”,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它符合历史事实。“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就是这样定性的,并得到联合国专家的认可,“申遗”取得了成功。

  其实,凡是碉楼,无论是开平的,还是台山的,或是五邑其他地方的,毫无例外地,都是“注重防御性”,都把防御性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碉楼建造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是碉楼最主要的功能。

  黄教授说:台山的“侨墟楼”是“商业楼”,“冈宁市碉楼”就是“典型”。〔8〕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历史事实不是这样。《新宁杂志》2008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题为《走进冈宁看洋楼》。文章关于“冈宁市碉楼”建造的缘由是这样讲的:“因为冈宁墟靠近潭江,经常有盗贼从江上乘船而来,打家劫舍,因此人们又在江边建成这座‘冈宁市碉楼’。”它“俨如一名卫士伫立在江畔,显然,这座楼是用来防贼防卫冈宁墟的。”这段描述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冈宁市碉楼”同开平市的碉楼一样,它的主要功能也是“注重防御性”的,它不是“商业楼”,也不是“墟场的管理性质”的碉楼。台山市文物收藏家罗达全先生珍藏有一张民国十七年(1928年)阳历二月一日发的“冈宁公所股票”,其背面印有《冈宁公所修正章程》,共十条,其中第三条曰:“本公所实业性质有四种:(甲)收回地价,永收地租;(乙)建筑碉楼,保护治安;(丙)扩新市场,适合卫生;(丁)开办电灯,利便商民。”由此可见,由冈宁墟公所建筑的这座“冈宁市碉楼”,目的是“保护治安”,是防御性的,它决不是“商业楼”,也不具有“墟场的管理性质”。在台山的侨墟中,像“冈宁市碉楼”这样的碉楼建筑偶尔也能见到一些,但可以这样讲,这些碉楼同样也是“注重防御性”的,它们也不是具有“墟场的管理性质”的“商业楼”,与直接的商业活动风马牛不及。

  多年以来,我在台山考察过约90个侨墟,没有发现过这种“典型”商业性功能的“侨墟楼”。商业性与防御性相结合的碉楼式商铺则有不少,如端芬镇成务市、台城水南墟、四九镇五十墟、白沙镇白沙墟,就有这样的碉楼式商铺,墙体上有枪眼,但都是典当行,“其中放置着当铺、银庄、银行”〔9〕。其实,冈宁墟也有这样的碉楼式商铺。在冈宁墟中间左边横街上就有一座特别显眼的碉楼,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十分坚固,墙体上有枪眼,还有地下室。我们在考察时,墟民向我们反映,这座碉楼以前是典当行。因为冈宁墟在潭江边,当年盗贼很猖獗,经常乘船来抢劫,典当行的老板于是建了这座碉楼,并把它同铺头(店铺)连起来,以便保护店里贵重的典押物品。

  这种商业性与防御性相结合的碉楼式商铺,在开平市我们也能见到,最典型的一座在赤坎镇上埠关族图书馆的东面,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有枪眼,楼顶盖緑色琉璃瓦,很漂亮。在当年,它也是典押店铺,而不是纯“商业楼”的建筑。

  商业性与防御性相结合的碉楼式商铺,在台山一些侨墟中虽然存在,但数量很少且不普遍,这种碉楼式商铺建筑,“从功能来说,与开平碉楼主要是防卫性质不同”,它“是经济、市场性质的楼”,“是中西结合”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但“商业楼”这个名称,如果是指“冈宁市碉楼”这一类侨墟中纯粹是“防卫性质”的碉楼建筑,我认为是不合适的,也值得商榷。

  第三点,用什么名称为台山侨墟“申遗”?

  黄教授在考察台山侨墟时提出,台山侨墟楼如果价值重大,可以考虑将其申报成为江门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10〕他主张用“侨墟楼”的名称“申遗”。〔11〕

  有一种意见认为,开平碉楼是以“开平碉楼”的名称向联合国申遗,并取得成功的,所以台山的侨墟也要有个“楼”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全过程缺乏全面瞭解所致。不错,2000年10月,开平市启动开平碉楼“申遗”工程时,起初,是用了“开平碉楼”作名称。后来,开平市的领导请来多位国内专家和联合国的专家到开平考察和指导“申遗”工作。他们在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开平的碉楼是独一无二的,特色很鲜明,但村落建筑及环境十分秀丽(联合国的专家对马降龙就赞不絶口,称赞它是“世界最美的村落” ),他们说,如果只申报碉楼,孤零零的,没有活力,也不美;如果将碉楼同村落结合起来,用优美的人居环境及自然环境为碉楼作衬托,就非常完美。开平市的领导和我国的“申遗”专家接受了联合国专家的好建议,决定将申报的名称从“开平碉楼”改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并报国务院审批。2006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以“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名称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録》。“开平碉楼与村落”名称的变化使“申遗”取得成功的例子,对台山拟将侨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很有启发意义。

  台山的侨墟文化要推向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究竟用一个什么名称好呢?是用一个给人孤零零感觉的“侨墟楼”好,还是用一个内涵更丰富即涵盖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等文化内涵的“台山侨墟”这个名称更好呢?虽然我对台山侨墟“申遗”有保留意见,认为要慎重考虑,但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用“台山侨墟”这个名称。因为这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台山人喜闻乐见的称谓。

  我还有个建议:今后,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若选用“台山侨墟”的名字,其中的“墟”字,要采用简写的“圩”字,而不用繁写的“墟”字,因为台山人习惯用简写的“圩”字,这也算是“台山侨圩”在书写方面的一个特色吧!另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汉字简化表中,表示圩市的“墟”字早已简化为“圩”字。《现代汉语词典》对“圩”是这样解释的:“湘、赣、闽、粤等地区称集市为圩,如圩市、赶圩(赶集)、圩镇。”所以,用简写的“圩”字,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

  注释:
  〔1〕《南方都市报》,2012年9月7日AII04版。
  〔2〕同上〔1〕。
  〔3〕同上〔1〕。
  〔4〕同上〔1〕。
  〔5〕《南方日报·江门观察》,2012年9月25日AII01版。
  〔6〕同上〔1〕。
  〔7〕同上〔5〕。
  〔8〕同上〔1〕。
  〔9〕同上〔5〕。
  〔10〕同上〔5〕。
  〔11〕同上〔1〕。

  (梅伟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