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先秦岭南古越族土邦小国的社会性质

  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之前,岭南是古越族人居住的地方。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或部落,在地域上形成九个土邦小国,成为土著居民生存的空间组织形式。本文拟对这九个土邦小国作一介绍,并对其社会性质作一探析,以求正于方家。

  一、驩兜(头)国

  驩兜(头)国古越人居住地在今珠江三角洲地区。《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

  “大荒之中,有人名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日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组宜芑苣、穋、杨是食。”

  按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教授考究解释,“鸟喙”者,即嘴部突出,鼻骨为明显中鼻,下颌收缩;“有翼”者,即穿蓑衣,类似今天潮汕人劳动喜用的“水腰布”。曾教授还认为,“驩头”、“驩兜”,与《山海经·海外南经》中的“欢朱国”的“谨朱”相通,只是读音不同而已。而“谨朱”是“番禺”一名之异称,故“驩兜”、“驩头”,即“番禺”之异称。所以,驩兜(头)国,应是居住在以“番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侧的肇庆一带〔1〕。

  二、缚娄国

  古越人居住的缚娄国,即今博罗县一带地区。古越语的“罗”与“浮”,是“缚娄”之异译,而“缚”、“符”和“傅”三字,均是古越语“人”字的意思,“罗”与“娄”,是山洞之意,故“缚罗”,即是山洞里的人之意,亦是古越族人的一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即在缚娄国地设立傅罗县,到了晋朝《太康地理志》一书才改称为“博罗”县。

  三、阳禹国

  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将阳禹国标记在今英德市附近,其位置约在今清远市北部地区。明末清初屈大均对阳禹曾作过解析说:

  “二禹在中宿峡。相传轩辕二庶子,长大禹,次仲阳,降居南海,与其臣曰初曰武者隐此。大禹居峡南,仲阳居峡北,故山名曰二禹。在南者曰南禹,北曰北禹。……祠二禹君。二禹君者,太禹、仲阳也。”〔2〕

  郝玉麟纂《广东通志》记载,清远县即是秦朝的洌江县。而《民国清远县志》亦记载云:“清远秦为洌江,汉改中宿。”据此,阳禹国即为秦朝的洌江县,汉朝的中宿县,今天的清远县地区一带。

  四、儋耳国

  据文献记载,儋耳国的古越族人居住在今海南省的儋县地区。《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

  “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郦道元《水经注·温水》亦称:

  “离耳国、雕题国皆在郁水南。”

  按晋朝郭璞注记《山海经·海内南经》云:

  “馊离其中,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月也。在朱崖海渚中。”

  可见,离耳国亦即是儋耳国。地处郁水(今西江)以南的南海海南岛西北部地区。

  五、雕题国

  按前引《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述:“离耳国、雕题国皆在郁水南”,可知,雕题国也在海南岛。按郭璞描述雕题国人“占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3〕的特征,可知雕题国人有面额文身的习惯,按海南岛黎族的本地黎、杞黎、美孚黎等支族至今仍有文身的习惯,说明雕题国古越族人主要居住地应是在今五指山东部地区一带。

  六、西呕国

  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征岭南经越城岭入岭南西南部境时,秦军“杀西呕君译吁宋”,但秦军统帅屠睢却被西呕人袭杀,使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直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才终于平定南越。可见西呕国古越族人与秦军相持战斗达六年之久。由此可知西呕国是在桂林地区。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即在此设置桂林郡。

  七、骆越国

  《交州外域记》记载:

  “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乡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

  由此可知,骆越国地主要是在交趾,即今天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但延伸到海南岛、广西南部和广东的西南部分地区,所以《汉书·贾捐之传》云:海南岛土著居民为“骆越之人”。这些地方成为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象郡的基础。

  八、伯虑国

  按应劭亦说伯虑国在“郁水出广信,东入海”,《山海经·海内南经》亦说其在郁水之南,即今粤西部分地区。汉统一岭南后,设立苍梧郡,应包括伯虑国在内。

  九、苍梧国

  亦称仓吾,既是族名,也是地名。苍梧族主要分布在今粤桂边界的广信(封开)为中心的西江地区。徐松石曾经考究过苍梧国的地域,指出:

  “在尧舜时,已经有了三个苍梧国。路史《古代国名记》卷三列有苍梧国名(亦作仓吾)。注谓乃今广东到湘潭地。据说越狗、越裳、瓯隑、区越、欧隑、欧人、供人、海阳、目深、扶摧、禽狄、蛮扬、杨越、桂国、西瓯、损子、产里、海葵、九菌、稽余、仆句、比带、区吴,以及苍吾都是古代的古越地。可见四千年以前,尧舜时代的苍梧国,到了周朝便是百越。……汉时苍梧郡的设立,当然是脱胎于尧舜时的仓吾国和春秋时的百粤苍吾。”〔4〕

  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认为苍梧国“宜为秦桂林郡中物富民殷之地”〔5〕。《汉书音义》解释:“苍梧,越中,王自名为秦。”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域设立苍梧郡,下管辖十个县。

  从上所述岭南九个百越族土邦小国的史料看,可知他们居住的地域,大致是今天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远、英德,粤西的开封,海南省的儋县,广西的桂林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广大地区。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即在这些土邦小国基础上设立象、桂林和南海三郡。

  而这九个土邦小国的时间,则应是处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的历史阶段。那么这九个土邦小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呢?则有不同的看法。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三章认为,这七个小国已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说:

  “随着周朝政治势力向东南的发展,在长江以南古越族人居住的许多地方,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经营着农业和渔猎相结合的经济,已经有了初步的青铜手工业和发达的轮作陶业。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

  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的《简明广东史》也认为:

  “广东则是逐步过渡到不发达的奴隶制。”〔6〕

  曾昭璇教授在其着《岭南先秦诸小国考》一文中亦持这种观点。

  我的看法,这些小国还未发展到奴隶制国家阶段。

  第一,从理论层面来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7〕,是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时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瓦解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私有化出现,从而逐步形成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按此理论,战国时代的岭南九个土邦小国还没有出现私有制的经济制度,也没有军队、警察、法庭、监狱这些国家要素。所以,不属于奴隶制的国家,应是原始社会阶段的部落群体。

  第二,从《吕氏春秋·恃君览》一段记载中得到说明,其云:

  “北海之东……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觊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氏羌、呼唐、离水之西……雁门之北……此四方之无君者也。但其民糜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圣人深见此患也,故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

  这条史料是对战国时代九个古越族土邦小国的实际描述。有二层意思:

  首先,这些小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所谓“其民糜鹿禽兽”,即这些小国的人群仍然靠吃糜烂的鹿等禽兽为生,因而没有私有财产可言。在这样的群体中,没有分化为有权力的奴隶主和受奴隶主主宰的奴隶阶级,所以小国群体是“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从而内部出现“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的残杀现象。这显然是生产力落后,没有充足的生活资料、没有阶级分化而产生的现象。

  其次,“国多无君”,而且是“此四方之无君者也”。就是说,这些小国都是没有奴隶制国家的君主领导的。所以原始社会末期小国的人们希望有圣贤者看到“民糜鹿禽兽”和“日夜相残”的情况;期望圣贤者“为天下长虑”,而为之“置天子”、“置君”进行管理,也即是秦国人所说的“陆梁地”之意。由此观之,战国时代岭南的古越族土邦小国,虽然有“国”字出现,但其意仍然是属于原始社会的部落,而不是奴隶社会的国家。

  注释:

  〔1〕曾昭璇:《岭南先秦诸小国考》,《岭南文史》1994年第2期。

  〔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三,《山语·二禹》。

  〔3〕郭璞:《山海经·海边南经》,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

  〔4〕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蒙文通:《越史丛考》第8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原载《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