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湛深的《话说两岸》

  《话说两岸》的250篇文章,都是第一时间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018年我养成了一个新的阅读习惯,就是每天起床后先在中评网上搜读新发表的《话说两岸》的专栏文章,所有的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气呵成,读起来很畅快,但却常常勾动难于平静的思绪,或若有所思、或深为触动、或拍案惊奇。 

  毅夫兄在本书的代后记中,对《话说两岸》的体裁、风格、特色及写作目的,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是学术随笔,也可以称为“学术段子”,他说:“用简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浅近的道理,传递文史知识和政治信息,学术段子确实是受众可以接受的形式”。的确如此,毅夫兄的“学术段子”,通过中评社的网络传播,在两岸都获得了大量的粉丝,点击量大、转发量大,很多文章直接引起了台湾政坛的关注与反应,这样的影响力,是传统学术研究与当代传播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话说两岸》的文章呈现了新媒体时代的“段子体”、“微博体”写作特色,但又非“学术段子”一词可以简单囊括。我想,如果“微历史”这个概念可以成立的话,《话说两岸》更像是一部两岸关系的“微历史”,通过一个个历史的小片段,把两岸关系中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等元素熔炼在一起,与现实结合,温故知新,指点迷津,感悟未来。这样的“微历史”,当然是两岸关系大历史的强有力的佐证与补充,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当前,两岸关系的大历史研究者众,能够把握“微历史”者则凤毛麟角。 

  此外,《话说两岸》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新意涵值得去体味呢?我读来读去,也寻来觅去,突然有一日,脑海深处反映出两个字:“湛深”。我如释重负,就是它了! “湛深”大约有三种解释,其一是深沉之意。如《汉书·王吉贡禹等传序》提及的“湛深”, 颜师古曰:“湛读曰沉。”第二是指学问高深。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这样议论文章:“百川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第三是谓精通某种学问。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芜湖令陈岸亭湛深禅理,诗故清旷。”

  《话说两岸》之独具韵味,首先在于作者的湛深气质。毅夫兄先祖汪春源是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甲午战败之后,清廷《马关条约》割台议和,汪春源是最早参与上书反对的,被称之为“公车上书第一人”。毅夫兄长期担任团结台湾同胞的要职,全心全意研究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成果斐然,这与祖先的精神传承割舍不开,这样的深沉,是百年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其次,毅夫兄是一位学者,著作颇丰,做得到厚积薄发,因而能够写出篇幅不长,但是精粹湛深的文章来,抽人之心苗,发时代奥旨!这就是非同一般的历史钩沉,把被岁月沉积遗忘的两岸关系历史再翻腾出来,这需要何等的智力与能力、魄力啊!第三,毅夫兄对闽台社会的研究功力不凡,而且坚持以学术的高度和理性的深度来思考两岸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必在两岸关系的大学问中,有着不同一般的湛深精通。 对于毅夫兄的思想学术作品,两岸的专家学者都抱持极大的好奇心,台北与北京都曾经举办过汪毅夫作品的研讨会。综观与会两岸专家学者的主要感受,我认为有三点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启示:第一,在坚持基本原则和立场中要致力讲好“两岸一家亲”的故事。第二,上品的文章要保持理性、谦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给对方认知与思考的空间。第三,要抱持同理心,着力寻找两岸的共同点、共同性,着力寻求两岸融合发展的文化基础。这三点启示,在再一次通读了《话说两岸》全书之后,予人感受更加强烈。 毅夫兄嘱我为他的新著《话说两岸》作序,我坚辞未果,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我知道,这是毅夫兄对我的勉励加持。毅夫兄曾任高官之职,然透发出的永远是一个学者的气质,和蔼可亲。近些年来我们两人经常促膝长谈,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他请我吃饭就是一份烤鸡快餐,我请他吃饭就是一碗卤肉饭,最大的愉悦不是口胃的,絶对是精神上的。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写作了《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一书,最大动力实在是来自毅夫兄的不断激励。日前,毅夫兄说如果我给他写了序,他就会提升请吃饭的标准,不吃烤鸡快餐了,吃沙县小吃。我做到了,沙县小吃的美味已经飘香在眼前,看来,有时候口胃也是要兼顾的。 谢谢您,毅夫兄!

  2019年1月15日写于香港太古城

  (作者郭伟峰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