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海平两岸近——与台湾友人谈学习心得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里,“两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有关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有三段话。在这三段话里,“两岸”一词17次出现。

  偌大个中国,为甚地分两岸?

  用佛家《景德传灯録》里的话说,此一问最苦。

  “两岸”一词,载不动许多愁也。

  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四月十四日换约的《马关条约》是中国人的国耻。约之第二款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列入“划界以内”,“永远让与日本”。

  是为割地条款。

  划界或者割地,乃是在中国固有领土上实施的掠地行为,清廷被迫“让与”的乃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谁谓不然?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固有领土上用刀比划、用刀切割。从1895年起、自《马关条约》始,中国地分两岸。

  “想起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痛”。

  清廷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亦即被迫犯下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罪行。其中,割地一宗,罪莫大焉。须知,和主权一样,领土不得用于交易。

  “中华民族对于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高度敏感”。在今天,“我们絶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在《马关条约》的割地条款背后,乃是未诉诸文字的、伤人至深的弃民条款。

  《马关条约》第十一款规定,换约日期为1895年四月十四日(新历5月8日);第五款规定,1897年5月8日为台湾人民选择去、留的最后期限,逾期仍留居台湾者自然沦为清廷的弃民。

  台湾既割,普天忠愤。社会舆论咸以“痛失山河”为主轴,但有台湾举人在北京发出“求勿弃民”的凄厉声音。1895年四月四日,为扺制清廷在《马关条约》上“用玺”(即盖章批准),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黄宗鼎、罗秀蕙取得“同乡京官”、台湾进士李清琦、叶题雁“印结”,联名上书都察院,其文乃以“台民忠勇可用,但求朝廷勿弃以予敌”为主题。

  1905年,台湾学者洪弃生在《台湾战纪》之自序里以弃民的身份痛斥清廷:“弃民者民必弃之。弃民弃地,……如割台湾是已”。

  1934年,台湾画家刘锦堂诗有句曰:“台湾沦亡四十年,弃民不复有人怜”。

  对于《马关条约》给台湾人民造成的“特殊的历史遭遇”、使台湾人民造成的“特殊心态”,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知道”、“我们理解”、“我们感同身受”。

  凭藉非法的不平等条约、凭藉《马关条约》,从1895年开始,日本侵略者视台湾为其“新领地”。在台湾实行皇民化教育,并从1937年开始推行皇民化运动,不断加大力道,有如抽疯似的一阵紧过一阵。但它终于不得不承认:(台湾)“改隶已经过了40余年,但现在保持着以往风俗、习惯、信仰,这种汉民族意识似乎不易摆脱。盖其故乡福建、广东两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这些华南地方,台湾人的观念,平素视为父祖墓坟之地,思慕不已”。日本侵略者终于看到,台湾人民根本不是它的“新领地人民”。

  “在台湾被侵占的50年间,台湾同胞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

  当年,日本侵略者用的是大砍刀。但“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地分两岸,同时亦使得两岸同胞紧密联结为“两岸命运共同体”。

  甲午(1894)战败,乙未(1895)订约。从《马关条约》签订的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起到1895年九月初三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台湾全岛,“忠勇可用”的台湾同胞起而组织义军,将甲午中日战争延长了5个月又10天。此后,在日本侵占台湾的50年间,台湾同胞不断发动武装反抗和其他形式的抗日活动。

  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台湾同胞从一开始、从《马关条约》签订之日始,就“从来没有缺席”。全国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更高喊“欲救台湾,先救祖国”,在岛内乃至大陆参加抗日斗争。

  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事迹,台湾学者洪弃生的《台湾战纪》、戚嘉林的《台湾史》和台湾作家蓝博洲的《寻找祖国三千里》等书有翔实的记録和描述。

  “台湾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占领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从未停止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全国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积极参加和支援大陆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才洗刷了半世纪的民族耻辱。透过历史风云变幻,可以深切体会到,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同胞为回归祖国、回归中华民族大家庭而“高兴得手舞足跳”。台湾大山深处,亦是欢庆的场景。

  1945年10月18日,《台湾新报》载文报导说:居住在“新竹州下竹东、大湖及兰阳方面的山界”的少数民族,“听到日本降伏之喜讯,也同我们兄弟一样,手舞足跳。他们极喜欢,切实要变中华民族”。

  “台湾同胞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此即有力的证言也。

  收复失地完全不是领土再造,“形式上的统一”也根本不是两岸同胞的追求。

  台湾光复给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及其公署收复失地的光荣,但在收复民心方面,他们对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心态”、对台湾同胞当家做主的愿望完全无感。

  历史不能假设,但现实能够看到、未来可以预见。

  有群众工作路线、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乃是“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充分必要条件。

  1949年发生了作为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的台湾问题。两岸又处于分离状态。

  1949年,两岸关系打了一个结。但是,“两岸同胞彼此没有打不开的心结”。

  只要住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都对“台独”分裂势力嫉恶如仇,两岸的结就不会是死结。

  “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也不能改变。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我们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

  “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一语还包含了对台湾也发展起来、又一次“经济起飞”的祝福和期待。这是何等感人的兄弟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三段话里都谈到“一个中国原则”。这正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

  海平两岸近。习近平总书记是全体中国人共同服膺、共同拥护的领袖。我们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